中职思政课堂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之我见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明确提出全党全国人民身体力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兴国之魂”,是党和国家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凝聚国民价值共识的主要渠道,而思政课课堂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中职生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一线劳动者,他们的素质如何,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使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中职思政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但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要求落实不理想,思政教学在贯彻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困境,这些困境妨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一、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中职思政课堂面临的问题
  (一)思政课教师存在的问题
   1.不够重视
   有些思政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不够,教学体现出随机性与偶然性,甚至没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必价值观与教材结合的必要性,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中介绍即可。较少教师能够耐心地将十二个具体的价值取向从核心价值观的整体中分解出来进行各个解读。教材中如果出现十二个价值取向的字眼,教师就容易把它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点,而很多主题体现出某一具体价值取向却没有相关字眼出现,往往会被教师忽略。
   2.认识上有偏差
   有些教师重个人层面,轻社会、国家层面,认为只有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能为中职生的行为提供具体的规范,社会与国家层面和中职生个人的关系则较小,讲起来也感觉没有支撑点。其实,社会层面与国家层面并非与中职生个人无关,他们对个体的思想行为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只有个体树立了相关的理念,遵守相应的秩序,达到了一定的修养,才可能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1.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层次偏低
   大部分中职生还是未成年人,处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期,抵御不良价值观的能力弱,对社会的认识不深刻,对政治生活更是感觉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程度较低。
   2.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学习能力、兴趣偏低
   初中毕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普遍存在“重技轻文”的思想,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也略为欠缺,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
  另外,目前中职思政课程的教材相对于当前理论也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合格的公民,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职业理想、思想素质、法律素质与职业道德,而有关共同理想与信念的任务却没有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各行各业劳动者,还需要让他们团结起来,为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核必价值观明确回答了全国人民奋斗的方向,让共同理想和信念,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明确而清晰。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的融入点,整合四门教材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依托教材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中职思政课堂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思路
  (一)梳理具体价值取向的融入点,让教材中较为零散的知识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下,体现系统性
  我们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一句口号,而是要耐心将十二个具体的价值取向从核心价值观的整体中分解出来进行逐个解读,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学生明确、具体、清晰的奋斗方向。教学中可能有这种情况,教材中出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显性的字眼,教师就容易把它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点,而很多主题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一具体价值取向,却没有明确字眼出现,往往就会被教师忽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显性的和隐性的内容,扩充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才能使每一个价值取向的教育有较好的效果。下面以“自由”为例介绍笔者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思路。自由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哲学与人生》(以下简称“哲学”)教材第十二课“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中讲到。马克思主义所指的自由,就是掌握了某种客观必然性,即掌握了规律性,这在哲学课的相关章节中可以提及。比如学习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规律、掌握规律,掌握真理就不会被流言迷惑。快乐,是因为有自己的标准(哲学导言课);学习的方法不是记诵,而是感悟事物的规律性,与道同一,才能走向自由(哲学导言课);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在自己人格塑造中有自觉性和可控性,人要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哲学1.3.1)。实现自由是必须有其社会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自由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点在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下简称“中特”)、《职业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职道”)的相关章节中可以提及: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为保障人们的实质自由提供了根本保障(中特2.1.1、哲学4.10.2.2)。②社会主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让劳动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从而获得了最大的政治自由(中特3.3.3.1);这些政治自由具体表现在:人身自由、政治权利中的表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职道3.7.2)。③社会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特4.1.4.3),并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特4.3.1.3)。④民法中规定了公民的种种自由:婚姻自由(职道5.11.5)、劳动者选择职业的自由(职道5.12.1、哲学3.9.2.3)。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中特3.3.3),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特5.1.3),在实现人们政治上的自由、平等的同时,实现人的经济、社会上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特5.2.1)。   通过这样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核心价值取向都在四门课里面有十几处契合点,用心去发现和连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价值取向的内涵就可以通过零散的教学点得以充分、系统地展现。
  (二)视角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涉及面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类型、不同气质的两种文化类型,但是在解决人类面对的共同生存问题的智慧、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意愿上有明显的共通性,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实施,使其被赋予新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学生在深化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生动的典故和名言,中职生普遍喜欢听故事,用故事说理,是笔者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如果我们的思政课能讲好中国故事,就不但能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入心入脑,也能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思政课成为“建立中国式人格教育”的课程体系,为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引领他们站在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文化自信这一高度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生活。
  思政教师首先要提高理论自信和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论功底和文化功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
  还是以自由观为例进行说明,“自由”一词虽然没有明确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范畴,但自由的精神和自由的传统都是中国文化的精祌追求。无论是儒家的入世有为,还是道家的出世无为,抑或是墨家、法家等学派,无一不是在追求内在的精神自由。比如孔子主张追求精神享受、陶冶心灵的自由。如他所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仁由己”,都是达到最后的起心动念自由自在。这在讲到人的自觉能动性可以提及(哲学1.3.1)。而道家则强调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自然而然,从而达到自由状态。其中最突出的是庄子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几乎都是庄子心灵驰骋、思想放飞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庄子对“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至隐隐于心”的逍遥自在的个体精神的追求,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启发意义。
  比如《庄子·山木》中的《材与不材》,庄子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古未免于累。意思是:游走于有用无用之间,看起来聪明,其实是小聪明,所以根本不要去想有用没用,悟道,才是重中之重!与道合一,才能走向自由。笔者在讲“如何学习哲学”(哲学导言课)这个问题时,就用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哲学需要我们撇开世俗的利害关系,也不在于记诵,而在于学会感悟,掌握某种客观必然性,才不会总是纠结于眼前的利益,才能自由。
  《庄子·秋水》中还有一个关于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在讲到“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哲学3.7.1)这个问题时,可用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读万卷书,更要走万里路。见多识广,方知自己甚至人类之渺小,才能活得大气,才能自由,这是实践的另一收获。
  《庄子·秋水》中有一个关于单足兽与多脚虫的寓言:原野上,单足兽和多脚虫在聊天。争论的问题是:单足兽、多脚虫、蛇、风、眼睛还有心,到底谁更值得羡慕或怜悯。庄子以此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有自己的好处和难处,而且,长处和短处都是相对的。攀比,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在讲到几对辩证概念之“真理和谬误”时(哲学3.8)可用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不同事物因天赋和本性不同没有可比性,即真理有相对性。所以,真实而自由地生活,不要攀比,做好自己也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庄子·秋水》中的《凤凰和猫头鹰》,庄子想表达的意思是猫头鹰不明白人各有志,如对别人的恐吓不一定能保护自己,对别人的邀请也不一定会被对方接受,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在讲到“邀约要真实,承诺有自由”(职道5.11.4“正确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时,笔者除了用《西游记》中“晒经石”的故事告诉学生要认真履行承诺之外,还用庄子这个故事告诫学生,不是所有的邀約都要承诺,对不合适的邀约要学会说“不”,否则,我们会常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失去很多自由。也要允许别人有说“不”的自由,要懂得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别人也有这个自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个人行为的自律和规范,也积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除了上面列举的“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其他价值取向所体现的智慧,无不可以从中国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尤其是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取向,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追求的价值观,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如平等、法治及国家层面的民主等词语看起来似乎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实质上在中华文化中早已有之,在内涵上也有很多相近相通之处。比如墨家提出的“兼爱”,就是提倡一种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的平等的爱。而民主、法治,也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词,不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法治思想的精神实质可能与现代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为现代民主和法治提供了资源,打下了文化底色,规定了基本国情,也是可以联系起来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的。
   思想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中,道德认知、认同是基础环节,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职思政教材是将其贯穿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前提与准备,而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故事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则关系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效果和认同程度。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其他文献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要根据自身条件让学前幼儿能够接触到社会的真、善、美,感受社会光明正大的力量,让幼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社会,培养幼儿基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取向。同时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殺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学前美术教育是实施幼
剪式举升机的正确使用是汽车维护与保养作业准备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举升机的正确使用直接影响着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修人员及车辆的安全。根据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新大纲要求,本文以“剪式举升机的正确使用”为例,从学习任务的确定与设计、学习任务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提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呈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一、学习任务的确定与设计  教材选用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致富是扶贫工作最终极的目标,打通精准扶贫全流程,能让扶贫工作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效果得以真正凸显。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将精准扶贫、校内外实训教学和专业内涵建设有效结合,以开展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校企共建学徒制双创中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在教学评估机制部分,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长效机制。   一、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汽修行业是具有极强专业性的服务型行业,一方面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具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对从业人员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汽修专业育人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立德树人。对于培养适应汽车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中职汽修专业而言,注重和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根本之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所秉持的核心價值观,是企业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教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
电梯维护与保养是我校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省级“双精准”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的核心课程。在过往的传统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知识讲授 现场实操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非常被动,没有自主学习的主动权。为了改变教学的不良状况,可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既能对学生予以正确引导,借助线上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前学习,又能与线下课堂教师指导示范和学生实训相结合,实现全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
近年来,随着热门专业的改变,中职商务英语专业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作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外贸虽面临挑战,但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服务本地特色经济,培育出一批有商务英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职场适应力,提高本专业的口碑,才能吸引更多生源。  一、什么是“学习力”  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
摘 要:通过社会职业培训这一窗口为各类人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应尽的义务,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体现了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阐述其开展社会培训服务的实践经验,探索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服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培训服务;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学院是高校与企业实施产学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实体,具有功能目的服务性、办学模式合作性和教学内容职业性的育人特点。产业学院的育人模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双精准育人”的育人模式创新,理论支撑主要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提出的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等。   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