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苏州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里,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而在歷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变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使它不断出现新的样式和风格,适应着时代的进步。本文就介绍了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历程,发展中受到的各方面影响,以及目前的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桃花坞年画;苏州;文化;经济
一、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历史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别墅,并作《桃花庵歌》。桃花坞逐渐知名,后唐伯虎墓又建于此地。至清代时,地方上又数次复修,并在唐伯虎祠墓前后种桃树千株,春日桃花盛开,文人雅士云集,饮酒作诗,使桃花坞成为当时的名胜。
桃花坞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解,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
苏州历来文风兴盛,才子辈出,唐伯虎等很多文人画家都在桃花坞居住过。加上临近京杭大运河,交通便利,桃花坞木版年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曾经盛极一时。
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最繁盛的时期。当时桃花坞年画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丰富,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乾嘉盛世"城市风情世相。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又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苏州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大小年画铺俯首皆是,明代时达到200多家,清代时也有100多家,“大多集中在桃花坞大街一带”。 据史料记载,最繁盛时,苏州年画铺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到百万张以上。除销到国内各地,年画还随着商船远销南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但是,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加剧,桃花坞木刻年画逐渐衰落。当时,胶版、铜版和石印等先进的印刷技术传入中国,进口的印刷品成本低廉、批量复制,所谓“月份牌”派的年画倾销城乡,毗邻上海的苏州受其影响最直接,桃花坞年画节节败退,加上太平天国革命军兵临苏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仓皇逃走,在战事中,苏州遭受到烧杀抢劫,枫桥、山塘一带毁于一炬,年画铺俱遭焚毁。虽有几家迁入阊门内和桃花坞一带继续营业,但已无法振兴。
在年画的市民市场逐渐被舶来品所占据的影响下,自清代末期起,桃花坞年画的销镶对象转向了广大农村,这一时期的作品,由于受到制作成本的控制,工艺便没有原来的细腻讲究了,在保持木版套印特色的同时,画幅以实用为主,印刷材料从简,成本低。从而形成构图丰满、色彩鲜艳、印刷粗犷、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虽价格便宜,利于普及,但显然风光不及从前。
外来政治、经济、文化的侵入不仅仅使得桃花坞年画在工艺品质方面大幅下降,还给它 的继承和发扬带来了巨大的阻碍,许多艺人不再从事年画创作。加之随后中国闹文化大革命,要反四旧,把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给解散了,甚至很多珍贵的传世画版,都在当时被丢失毁坏了。只有零星的几个人还在默默地坚守着。直到度过了那段晦暗的时期后,年画社才开始恢复工作。
二、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和题材分类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印制方面用彩色套版兼用手工着色,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色彩多在墨线上套印红、黄、蓝、绿、紫五色,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制作和出售店铺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陆福顺、张友王、季永吉、墨香斋、鸣云阁、王荣兴、吴锦增等。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
桃花坞年画轻灵细腻,饱含着水乡姑苏的温婉柔情。水边人家又多是儒雅富商,他们既懂得藏富和守富,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于是桃花坞年画的题材格外讲究,有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
(1)、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天官赐福》、《万宝祥瑞》、《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八仙庆寿》、《金鸡报晓》等;
(2)、驱凶避邪,如《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张仙》等;
(3)、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苏州火车开往吴淞》、《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春牛图》、《十美踢球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洋灯美人》、《合家欢》、《黄猫衔鼠》等;
(4)、戏曲故事,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笑烟缘》、《定军山》、《苦肉记》、《战北原》等。
这些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品种繁多,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人民禳凶祈吉的美好心愿。也充分体现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历史价值。
三、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现状
近年来,桃花坞年画以苏州小桥流水、黑瓦白墙、枕河人家、村姑服饰、民风民俗等作为主要题材,既体现了年画的拙朴,又有很高的艺术趣味。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实用功能大大减弱,而纯粹的观赏功能反倒有所提高。市场的变化影响到桃花坞木版年画中传统技艺的留存,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木版年画的手工制版和印刷技巧造成巨大冲击。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铺越来越少,传统雕版技艺和染色印刷技术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时至今日,我们需要学习和研究桃花坞木版年画,用发展的新的艺术,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工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历来是有明确分工的,画稿、刻板、印刷流水作业。如今,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还很少,学员要求学习全套制作程序。近年来,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苏州工艺美院的一个常设专业,有了固定的教学基地。艺术收藏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制作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主业之一。文化部门正在大力进行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的资料征集等工作,它将被建成传统木版年画的收藏、研究、保护基地。但由于传统艺术生存市场严重萎缩,木刻年画在民间的市场几乎接近于零,目前仅有几人坚持年画创作,后继乏人现状一时难以改观。
四、总结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桃花坞年画都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外来商品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国内政治方面的影响,更有来自市场经济方面的压力,还有人们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物质文化需要带来的挑战等等。总之,这些冲击也好,压力也罢,都是一股股力量将桃花坞年画推向不断前进的方向,使它有新的艺术突破和创新,更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
【关键词】:桃花坞年画;苏州;文化;经济
一、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历史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别墅,并作《桃花庵歌》。桃花坞逐渐知名,后唐伯虎墓又建于此地。至清代时,地方上又数次复修,并在唐伯虎祠墓前后种桃树千株,春日桃花盛开,文人雅士云集,饮酒作诗,使桃花坞成为当时的名胜。
桃花坞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解,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
苏州历来文风兴盛,才子辈出,唐伯虎等很多文人画家都在桃花坞居住过。加上临近京杭大运河,交通便利,桃花坞木版年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曾经盛极一时。
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最繁盛的时期。当时桃花坞年画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丰富,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乾嘉盛世"城市风情世相。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又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苏州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大小年画铺俯首皆是,明代时达到200多家,清代时也有100多家,“大多集中在桃花坞大街一带”。 据史料记载,最繁盛时,苏州年画铺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到百万张以上。除销到国内各地,年画还随着商船远销南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但是,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加剧,桃花坞木刻年画逐渐衰落。当时,胶版、铜版和石印等先进的印刷技术传入中国,进口的印刷品成本低廉、批量复制,所谓“月份牌”派的年画倾销城乡,毗邻上海的苏州受其影响最直接,桃花坞年画节节败退,加上太平天国革命军兵临苏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仓皇逃走,在战事中,苏州遭受到烧杀抢劫,枫桥、山塘一带毁于一炬,年画铺俱遭焚毁。虽有几家迁入阊门内和桃花坞一带继续营业,但已无法振兴。
在年画的市民市场逐渐被舶来品所占据的影响下,自清代末期起,桃花坞年画的销镶对象转向了广大农村,这一时期的作品,由于受到制作成本的控制,工艺便没有原来的细腻讲究了,在保持木版套印特色的同时,画幅以实用为主,印刷材料从简,成本低。从而形成构图丰满、色彩鲜艳、印刷粗犷、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虽价格便宜,利于普及,但显然风光不及从前。
外来政治、经济、文化的侵入不仅仅使得桃花坞年画在工艺品质方面大幅下降,还给它 的继承和发扬带来了巨大的阻碍,许多艺人不再从事年画创作。加之随后中国闹文化大革命,要反四旧,把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给解散了,甚至很多珍贵的传世画版,都在当时被丢失毁坏了。只有零星的几个人还在默默地坚守着。直到度过了那段晦暗的时期后,年画社才开始恢复工作。
二、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和题材分类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印制方面用彩色套版兼用手工着色,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色彩多在墨线上套印红、黄、蓝、绿、紫五色,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制作和出售店铺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陆福顺、张友王、季永吉、墨香斋、鸣云阁、王荣兴、吴锦增等。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
桃花坞年画轻灵细腻,饱含着水乡姑苏的温婉柔情。水边人家又多是儒雅富商,他们既懂得藏富和守富,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于是桃花坞年画的题材格外讲究,有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
(1)、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天官赐福》、《万宝祥瑞》、《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八仙庆寿》、《金鸡报晓》等;
(2)、驱凶避邪,如《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张仙》等;
(3)、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苏州火车开往吴淞》、《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春牛图》、《十美踢球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洋灯美人》、《合家欢》、《黄猫衔鼠》等;
(4)、戏曲故事,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笑烟缘》、《定军山》、《苦肉记》、《战北原》等。
这些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品种繁多,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人民禳凶祈吉的美好心愿。也充分体现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历史价值。
三、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现状
近年来,桃花坞年画以苏州小桥流水、黑瓦白墙、枕河人家、村姑服饰、民风民俗等作为主要题材,既体现了年画的拙朴,又有很高的艺术趣味。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实用功能大大减弱,而纯粹的观赏功能反倒有所提高。市场的变化影响到桃花坞木版年画中传统技艺的留存,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木版年画的手工制版和印刷技巧造成巨大冲击。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铺越来越少,传统雕版技艺和染色印刷技术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时至今日,我们需要学习和研究桃花坞木版年画,用发展的新的艺术,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工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历来是有明确分工的,画稿、刻板、印刷流水作业。如今,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还很少,学员要求学习全套制作程序。近年来,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苏州工艺美院的一个常设专业,有了固定的教学基地。艺术收藏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制作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主业之一。文化部门正在大力进行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的资料征集等工作,它将被建成传统木版年画的收藏、研究、保护基地。但由于传统艺术生存市场严重萎缩,木刻年画在民间的市场几乎接近于零,目前仅有几人坚持年画创作,后继乏人现状一时难以改观。
四、总结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桃花坞年画都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外来商品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国内政治方面的影响,更有来自市场经济方面的压力,还有人们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物质文化需要带来的挑战等等。总之,这些冲击也好,压力也罢,都是一股股力量将桃花坞年画推向不断前进的方向,使它有新的艺术突破和创新,更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