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同事刘姐忽然找到我,莫名其妙地问:“你听说过二言诗吗?”
“二言诗?”我奇怪地重复,“我只听说过五言诗、七言诗,要是一首诗是二言诗,那一共才几个字呀?”
“说得是呀。”刘姐说,“我们家小超他们班,这学期搞了一个古代诗词鉴赏比赛,每天上课前由一个同学到前面给全班讲一首古诗词。”
“这个活动好呀,以前我上学的时候班里也搞过,我总是选一首最长最难,别人都不知道的诗,好好卖弄一下。”我迫不及待地打断刘姐的话。
“我也是这么想的。后天就该小超讲了,可昨天我问他准备得怎么样,他却说要讲一首二言诗,这首诗一共才八个字。本来他就不善表达,就这八个字,要讲五分钟,这不是急死人吗?更主要的这是口试,算期末考试的一部分,我叫他赶紧改一首,他还不干,这可怎么办呀?”
我想了想,试探着问:“小超一向挺听话的,这次他是不是不知道重要性。”
“所以我来找你,你帮我去劝劝他。”
说起来小超是我平时很喜爱的孩子,他今年上六年级,又高又瘦,性情很腼腆,每次见到我都是不好意思地,含糊不清地问一声“李老师好。”小超不是那种聪明伶俐的孩子,学习成绩平平。听了刘姐的话,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超图省事,拿一首最简单的诗应付过去。本来嘛,对于不善言辞的他来说,当然希望说得越少越好。我觉得应该帮帮他。
吃了晚饭,我来到刘姐家,小超一见我,脸马上红了,他可能已经猜到了我的来意。我索性开门见山地说:“小超,让我看看你那首二言诗。”小超从屋里拿出一本有些破旧的《幼儿学古诗》,翻到了《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在这简单的八个字下面是注释和译文:
(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狩猎生活的二言诗,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诗。)
译文: 砍下竹子做弓背,
紧系两端作弓弦,
用力射出土弹丸,
猎取野兽作美餐。
我看后问他:“你为什么选这首诗?”
“喜欢。”
“喜欢?可这首诗太简单了吧?”
“小时候,回乡下奶奶家,表哥就带着我们做弹弓打鸟玩。”
我开始有些明白小超为什么选这首诗了。原来这首诗寄托着小超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我不禁重新打量这个孩子,我头脑中忽然闪现了一个很棒的主意,既然小超在表达上不擅长,那为何不以奇取胜:略讲诗意,重点讲他为什么选这首诗,以及二言诗的独特之处。这种新颖的视角,一定能让人感到意外。我得意地把这个主意说给他听,谁知,他轻轻地说:“我原来就这么想的。”
“你也是这么想的?”我不敢相信地追问。在我的印象里,这孩子很少有自己的主见,没想到自认为很高明的主意,他却早已经想到了。
“嗯!”他肯定地回答。
“那你和别人商量过吗?”
“我们班老师开始看了我的诗也不同意,后来我把想法告诉她,她就同意了。”
我看着站在一旁的刘姐,她也正用不敢相信的目光看着小超。我站起来,看着比我还高的小超,由衷地说:“那我也支持你的想法。”
出了刘姐家,我不禁感慨,这简单的八个字,可能被我们大人误解为孩子偷懒、图省事,其实它折射出的却是一个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外形的变化,而内在的成熟却让我们很难捉摸。如果我们不去深入地了解、体会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我们和孩子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同时,如果我们一味地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孩子的想法,那么,淹没的将是他们的智慧与创造。
几天后,我遇见了刘姐,她高兴地对我说:“小超的口试得了满分。从小到现在,这可是第一次呀。”
我笑着回答:“但我敢打赌,这绝不是最后一次。”
责任编辑/段冬梅
“二言诗?”我奇怪地重复,“我只听说过五言诗、七言诗,要是一首诗是二言诗,那一共才几个字呀?”
“说得是呀。”刘姐说,“我们家小超他们班,这学期搞了一个古代诗词鉴赏比赛,每天上课前由一个同学到前面给全班讲一首古诗词。”
“这个活动好呀,以前我上学的时候班里也搞过,我总是选一首最长最难,别人都不知道的诗,好好卖弄一下。”我迫不及待地打断刘姐的话。
“我也是这么想的。后天就该小超讲了,可昨天我问他准备得怎么样,他却说要讲一首二言诗,这首诗一共才八个字。本来他就不善表达,就这八个字,要讲五分钟,这不是急死人吗?更主要的这是口试,算期末考试的一部分,我叫他赶紧改一首,他还不干,这可怎么办呀?”
我想了想,试探着问:“小超一向挺听话的,这次他是不是不知道重要性。”
“所以我来找你,你帮我去劝劝他。”
说起来小超是我平时很喜爱的孩子,他今年上六年级,又高又瘦,性情很腼腆,每次见到我都是不好意思地,含糊不清地问一声“李老师好。”小超不是那种聪明伶俐的孩子,学习成绩平平。听了刘姐的话,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超图省事,拿一首最简单的诗应付过去。本来嘛,对于不善言辞的他来说,当然希望说得越少越好。我觉得应该帮帮他。
吃了晚饭,我来到刘姐家,小超一见我,脸马上红了,他可能已经猜到了我的来意。我索性开门见山地说:“小超,让我看看你那首二言诗。”小超从屋里拿出一本有些破旧的《幼儿学古诗》,翻到了《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在这简单的八个字下面是注释和译文:
(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狩猎生活的二言诗,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诗。)
译文: 砍下竹子做弓背,
紧系两端作弓弦,
用力射出土弹丸,
猎取野兽作美餐。
我看后问他:“你为什么选这首诗?”
“喜欢。”
“喜欢?可这首诗太简单了吧?”
“小时候,回乡下奶奶家,表哥就带着我们做弹弓打鸟玩。”
我开始有些明白小超为什么选这首诗了。原来这首诗寄托着小超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我不禁重新打量这个孩子,我头脑中忽然闪现了一个很棒的主意,既然小超在表达上不擅长,那为何不以奇取胜:略讲诗意,重点讲他为什么选这首诗,以及二言诗的独特之处。这种新颖的视角,一定能让人感到意外。我得意地把这个主意说给他听,谁知,他轻轻地说:“我原来就这么想的。”
“你也是这么想的?”我不敢相信地追问。在我的印象里,这孩子很少有自己的主见,没想到自认为很高明的主意,他却早已经想到了。
“嗯!”他肯定地回答。
“那你和别人商量过吗?”
“我们班老师开始看了我的诗也不同意,后来我把想法告诉她,她就同意了。”
我看着站在一旁的刘姐,她也正用不敢相信的目光看着小超。我站起来,看着比我还高的小超,由衷地说:“那我也支持你的想法。”
出了刘姐家,我不禁感慨,这简单的八个字,可能被我们大人误解为孩子偷懒、图省事,其实它折射出的却是一个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外形的变化,而内在的成熟却让我们很难捉摸。如果我们不去深入地了解、体会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我们和孩子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同时,如果我们一味地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孩子的想法,那么,淹没的将是他们的智慧与创造。
几天后,我遇见了刘姐,她高兴地对我说:“小超的口试得了满分。从小到现在,这可是第一次呀。”
我笑着回答:“但我敢打赌,这绝不是最后一次。”
责任编辑/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