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园石雕群设计中的文化融合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具有闽南典型意义的鳌园石雕为例,对鳌园石雕群设计中的构思以及文化融合进行阐述。作为闽南石雕代表,鳌园石雕以其精美的造型、新颖的题材、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布局经营等,反映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鳌园石雕群设计的现代性审美取向、启发民智的教育意义、时代价值观念的演进。
  关 键 词: 鳌园;石雕群设计;文化融合;时代价值观
  闽南地区花岗岩资源丰富,石雕历史悠久,追溯到唐宋时期直至当代,一代代优秀的民间石雕艺术家创作着一批又一批的精美石雕杰作。唐宋以来,惠安石匠们参与了著名的洛阳桥、安平桥、泉州东西塔等著名的桥梁、寺庙的建筑雕刻。清代后期至近现代,闽南各地侨乡建筑物上的许多重要石雕装饰,也大都出自惠安石匠之手。泉州池店村的两座建于民国初年的侨宅上的石雕极富特色,青石雕刻精美细腻的书画、戏文、鱼虾、虫草,其细微部位如龙须、虾足,细如铁线。据当地村民介绍,陈嘉庚先生在建造鳌园之前,曾三次亲临池店参观考察这两座宅第,可见惠安石雕声誉之高[1]。
  位于厦门市集美的鳌园,是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回国定居后为建设家乡集美学村完成的首项宏伟工程,鳌园建设以惠安近百名技艺超群的石雕艺人为主力,历时十年才竣工。集美鳌园的建设,以泉州青石和泉州白色花岗岩为主要雕刻石材,这些精美的石雕作品,成为了福建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现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石雕杰作。鳌园石雕群是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石屏、陈嘉庚墓、四周围墙石雕群等部分组成。据统计,园中共有666幅精雕细刻作品,鳌园几乎囊括了闽南石雕的雕刻表现形式,如浮雕、沉雕、镂雕、圆雕、线雕、水泥雕、影雕等,集中了中国现代石雕、石构建之大成而风格独特的建筑群体。在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一个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又涉猎了域外文化的归来者,在整体构思设计鳌园石雕群,选择基本题材时,有着明显的文化融合意识,而且将多元文化融合之后的具体视觉形象精妙地设计成一个既层叠变化、又浑然一体的石雕艺术群。鳌园石雕作品不仅雕刻精美,数量庞大,其题材和制作内容更是摒弃了长期以来民间的传统神仙佛道的影响,更多地将现代人文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相结合。
  一、纪念功能与教育作用的融合
  多年旅居海外,又时刻惦念着家乡和祖国的陈嘉庚先生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除了创办厦门大学、集美中小学之外,嘉庚先生亦将“增长民智”的教育思想融入到鳌园石雕建设中。陈嘉庚先生归国后,从1949年6月至1950年2月,花费了9个月时间游历了刚刚从战乱中获得和平的中国。游历期间,曾在济南广智院发现院内陈列着大量有关于摒弃落后愚昧、不良习惯、讲文明、注重卫生的石头雕刻,因此深受启发。在那时便在内心筹划着,要在闽南的家乡建一座规模更大、艺术水平更高的,赋予现代社会教育意义的博物馆。
  厦门战争解放,陈嘉庚先生便致信邀请毛泽东主席为鳌园中的解放碑题字。历经六十年岁月,在蓝天碧海之下,高耸的解放碑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亲题的“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雕刻着开国大典阅兵、毛主席升国旗、新中国人民政协筹委会全体常务委员合影等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场景。集美纪念碑的碑身及基座围栏上的雕刻,体现着陈嘉庚先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性时刻的纪念,更将中国共产党顽强奋进的精神镌刻在石雕中,供后人铭记。
  在陈嘉庚墓的背面雕刻着一幅幅类似于连环画的图像,从上至下铺展开来,这块区域的石雕画面介绍着如何打扫卫生、如何刷牙、如何进行课外活动、如何锻炼身体、如何文娱活动等,这些说明式图解石雕在今天看来显得十分的幼稚(图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新中国初建,普罗大众受教育者少,文盲者居多,封建陋习还是普遍现象。陈嘉庚先生将闽南石雕这一特有的本土日常审美形式作为艺术育人的媒介,大众喜闻乐见的连环画讲故事的形式将新时代文明普及教育雕刻在青石上。想法简单而质朴,却不失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地进行大众文明教育好途径。百废待兴的中国,即将从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大国,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开始了。鳌园石雕创作将当时的造纸厂工业、制碱工业、纺织工业、玻璃工业、搪瓷器工业、火柴工业、炼焦工业、石油工业、汽船捕鱼等(图2),各工厂与制作流程以图像化的方式呈现在一块块青石板上。在鳌园石雕记录的工厂中,部分行业随着时代进程与技术的革新而永久地消失在历史进程中。以闽南石雕艺术创作契机,不论这些行业在当代是否淘汰,抑或是继续发展,镌刻在鳌园石雕上的各工业种类,却是对那个欣欣向荣、激情劳动社会的景象永久性留存。陈嘉庚先生与闽南石匠們携手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个人与社会的蓬勃向上的一面记录下来,借用石雕图像化、视觉化、故事化,启迪民智,激励更多的乡村民众投身到国家社会的大建设之中,可谓前期设计构思用心良苦。
  二、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融合
  福建闽南地区自宋代伊始,在海外贸易、商业活动与外来文化中交流频繁。福建地区的石雕艺术宝库中,外来宗教题材的石雕是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并且外来宗教题材的石雕主要集中在泉州。唐宋前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数以万计的亚非欧各国侨民居住在泉州。各种外来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纷纷在泉州建造各自的教寺。这些来自异域的宗教文化,在展示自己的神灵与宗教信仰之时,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利用闽南丰富的石材资源和当地的能工巧匠,大量雕造充满异域宗教风情的神像和相关石雕,遗留下了印度教毗湿努雕像、摩尼光佛雕像、摩尼教经文石刻[2]。闽南石雕名匠更是人才辈出,当地的能工巧匠纷纷走出家门,甚至国门,到台湾、菲律宾以及东南亚各国开设石铺、办石雕厂,同时又将先进的国外技术和石雕专业设备带回国内,使得泉州惠安的石雕行业蓬勃发展、石雕手艺传承有序,成为了“中国南派石雕”的典型代表。集美鳌园石雕群正是在这样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和开阔的文化胸襟中产生。   鳌园的门廊上方浮雕群,从创作内容和形式上,不仅有闽南本土传统的戏曲人物、山水一隅、戏台布景等满密的构图样式,或是藤蔓植物、吉祥花卉纹样、海洋生物等图案装饰,以传统长卷轴展开的形式雕刻。临海四周围墙青石板上,一幅幅以域外新奇的鱼类、鸟类、两栖动物、植物等为介绍内容,现代科普图鉴的构图新样式为雕刻母题,均匀排布。鳌园临海的护栏上,青石浮雕的丰富性图像内容和形式,却是闽南传统石雕吸收现代域外文化的最好注脚。鳌园石雕创作,除了构图上吸收外域文化的科普图鉴式,平面展开、均匀分布,同时在创作题材上也远远超出了闽南本土传统文化的审美对象。例如龙、狮子、凤、麒麟、虾、蟹、南瓜、鹤、松等吉祥神兽、动植物作为闽南宗庙建筑构件装饰的最基本题材。集美鳌园的圆雕作品颇多,除了常见的闽南吉祥神兽动物之外,会有眼镜蛇、河马、鹦鹉、冠伞鸟、鸭嘴兽、石龙子(蜥蜴)、鱼狗(翠鸟)、穿山甲、树袋熊等域外新物种,如表1。本土的吉祥神兽与域外动物并置,交替出现在集美纪念碑基座的围栏柱头,增添了鳌园石雕艺术丰富性,视觉上热闹多变。闽南石雕匠人在长年累月的雕刻中实践,练就了高超的技艺。久而久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雕刻手法、雕刻形式、雕刻题材日趋于程式化、样式化,很难有别出心裁之作。闽南民间星罗棋布的古建筑、古村落中石雕多为戏曲故事、吉祥神兽,造型与神态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缺少新颖之作。村落的宗祠、寺庙、墓地遗留下来的石雕古迹,这些雕刻样本应是石匠师徒亲授的式样,抑或民间口口相传的式样,致使闽南石匠技艺娴熟,作品却同质化严重。1951年参与鳌园建设的闽南石匠们未必亲眼见过这些来自异域动物,应是参照陈嘉庚先生从域外南洋带回国的图册、照片以及口头描述,而创作出这批闽南传统石雕中前所未有的新物种、新形象。鳌园中每一块石雕作品都沁入了陈嘉庚先生的心血,融合了闽南本土文化、域外人文视野与自然博物观。陈嘉庚先生通过植入域外文化,不仅丰富了闽南石雕的艺术形式和题材内容,使本土传统石雕文化延续,又让闽南石雕艺术焕发新的活力,从另外一个侧面推动了闽南石雕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三、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
  闽南人长期与石材相伴,在背山面海的环境中,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既坚固又能够防水防风防潮,因此闽南石雕匠人代代相传,传授着高超的雕刻技术——石头上雕花,作品精美绝伦,做到实用与日常生活审美、装饰的完美结合。鳌园的门廊浮雕群格外引人注目,一幅幅历史故事题材的浮雕群随门廊移步而展开,历史故事如吴王与勾践、项羽乌江自刎、兵入咸阳、赤壁之战、三请诸葛亮、张飞打督邮、貂蝉献允王、淝水之战等。门廊浮雕群还有一部分石雕是以诸葛亮的《马前课》为标题命名,对应23幅以新中国建立的种种重大历史场景为题材的浮雕作品,如五四运动、南昌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 抢渡金沙江、国共合作、开国大典、民族大团结等[3]。鳌园门厅有限的面幅空间,雕刻出众多历史性场面,图景宏大、气势开阔、人物刻画精致传神,将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古代戏剧故事与现代历史事件融合,传统与现代内容融合雕刻并置,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此项艺术创作寓意深刻。
  闽南传统石雕以象征性、谐音寓意表达为第一要务,而现代西方艺术造型强调写实、客观,注重比例准确。鳌园圆雕中狮子的数目较多,造型却分为好几种,不仅有闽南传统吉祥寓意的狮子踩绣球、母狮护着幼狮、挺拔俊秀的雄狮造型,也有接近现代西方艺术造型中讲求再现真实狮子体态特征的圆雕作品[4]。在集美解放纪念碑基座上,有部分狮子遵循传统闽南石狮雕刻的形制,狮子毛发呈现螺旋状、乳钉状,形象欢喜可爱,摇头摆尾,身披喜庆饰件(图3)。另一部分狮子的毛发雕刻极为写实,头部和颈部雕刻出长满了蓬松的毛发,有的石狮子昂首向前迎风吹拂起的毛发十分逼真,有的抱着绣球朝远方作狮吼状,有的张着凶狠的嘴巴露出獠牙等。这是五十年代初的闽南民间雕刻中冲破程式化表现,鳌园创作出最早一批具有现代动物写实风的造型作品(图4)。闽南石雕龙的造型最多,在庙宇中蟠龙石柱随处可见,一条或双龙在石柱上扭动身躯、腾云驾雾穿梭于云层之间,龙头傲然挺立,龙爪刚劲有力。然而这样深受闽南人喜爱与崇拜的神兽在鳌园石雕建造中退居次要地位,成为鳌园石雕中小小的带状型装饰构件,转变为石材空白空间的图案装饰,起修饰填补作用。
  鳌园雕刻中有欲展翅的雄鹰、憨厚的河马、鸭嘴兽、石龙子(蜥蜴)、眼镜蛇等,这些圆雕真实地再现了动物的体态特征,鳞甲羽毛、写实的肌肉走向(图5)。可以说,鳌园的石雕创作融合了现代西方艺术的写实手法、现代雕塑的抽象性以及中国古代庙堂艺术的表现张力。从闽南石雕固定的、程式化的创作题材到融合现代自然博物观,从古代戏曲故事、历史典故与现代政治历史事件并置,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在的鰲园石雕设计创作中,反映着设计者陈嘉庚先生有着多元化审美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取向,印证着鳌园中陈嘉庚先生自撰的短联:“真大观勿嫌小岛,有旧植乃展新型”。
  四、庄严秩序与活泼气息的融合
  集美解放纪念碑矗立于鳌园空间中心位置,纪念碑顶端为琉璃大屋顶,是典型的闽南“嘉庚建筑”样式。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格外笔直而肃穆。集美解放纪念碑碑身高28米,象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新中国诞生所走过的28年光辉历程。纪念碑基台分布为三层,逐层向上缩小。第一层基台最为宽阔,且四面围栏中线位置设有台阶通往地面。第二层与第三层基台不设台阶,青石围栏全封闭式。第一层基台围栏四面,每面有8个柱头,柱头上皆有一件动物圆雕,第一层共有28件圆雕;第二层基台围栏四面,每面4个柱头,共有12件圆雕;第三层基台四个方位各有一个柱头,4件圆雕,基台共有44件,遵循了闽南人“喜双不喜单”的民间传统吉祥观念(图6)。
  纪念碑群圆雕群布局设计颇有意味,以往闽南传统青石栏杆柱头圆雕遵循两两相对,在鳌园中也有印证。例如,第一层基座柱头有大象圆雕相对、狮子圆雕相对;第二层有石凤相对、石鹧鸪相对等。但细心观察,发现栏杆上部分圆雕两两相对的位置经营的原则被打破,例如,第三层石头眼镜蛇和石龙子(蜥蜴)相对;第二层石凤和石冠伞鸟对应等等。这些小圆雕在位置布局中,既考虑整体上遵循闽南石雕传统的位置经营,讲求对称与平衡的原则,同时也追求局部上求新思变、打破对称法则,创造出灵动活泼的第二层次布局设计变化。这组圆雕群属于鳌园集美解放纪念碑的建筑构件组成部分,每个柱头上皆为形态各异的动物,从各个方位拱卫着庄严肃穆的集美解放纪念碑。这组石雕构思独特、造型生动,区别于同样出自闽南石匠之手的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不论是纪念碑方正的碑身,还是基台栏杆设计,整体视觉设计风格以几何方志造型、对称为原则,突出庄重、肃穆的政治内涵、国家视觉形象。相比之下,鳌园集美解放纪念碑的设计,不论是纪念碑碑身采用典型的闽南“嘉庚建筑”设计样式,还是基台栏杆柱头上的动物雕群,皆体现了在五十年代初期设计中,除了遵循解放纪念碑作为政治纪念意义上的整体庄严感之外,还增添了几分闽南民间活泼的气息,民间生活审美情趣。鳌园石雕群细看细思之下,大块与小块石雕相互穿插,处处化静为动,鳌园石雕群的设计表达不是静态的平衡之美,而是波动起伏变化的动态之美[5]。这也是今天的鳌园,除了作为厦门缅怀革命先烈、红色教育的基地之外,还能成为深受外地游客与本地人喜爱的休闲娱乐,欣赏闽南石雕艺术的好去处。
  五、结语
  集美鳌园是一座百科全书式的闽南石雕博物馆,它全方位的展现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内容,以闽南石雕为媒介将其整合、融为一体,非常完整地、集中地展现了南派石雕艺术文化的精髓。蔚为大观的鳌园石雕由一位归来者精心构思设计,并汇集了五十年代初惠安县技艺高超的一大批石雕工匠们,历经十年之久,共同创造了鳌园石雕群精品之作。回想当时,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操作,几乎全部依赖于惠安石匠们的手工制作与日夜打磨,其创作难度可以想象。每每流连其间,在蓝天碧海之下,感叹惠安石雕匠人精湛的雕刻技艺,更被陈嘉庚先生的开阔文化融合设计观所感动。鳌园的艺术创作,用石头生花、石头说话、石头记录、石头传情的方式让当下生活于碎片文化、快速消费式艺术、追求浮于表面精致生活的现代人思考更多。鳌园石雕群设计内涵丰富,承袭闽南传统文化,传承家国伦理思想,融合了时代教育文化特征,以及域外文化的影响,使之成为一座举世无双、辉煌灿烂和极富闽南特色的石雕艺术宝库。鳌园竣工后不久,这支技艺精湛的惠安石雕队伍扩大到500多人,北上参加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北京十大建筑的建设,为新中国首都的建设贡献闽南石雕匠人艺术创作的智慧和力量。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2019年一般项目(编号:JAS19446);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建设项目闽南石雕艺术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项目(编号:KYSD2019002)。
  注释:
  ①—⑥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杨景初.陈嘉庚纪念胜地[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7.
  [2]孙群.福建传统石雕艺术[J].装饰,2005(148):37-38.
  [3]苏涵,袁越,孔月光.鳌园石雕:“人文划代”时期的艺术代言[J].集美大学学报,2021(24):31.
  [4]楼庆西.狮子—建筑小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5]吴德强.耕石:惠安石雕的传统与创新[M].福建美术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地方理论强调地方性的构建和地方感的生产.其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代表着一种新的思路.以地方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汉源县九襄镇民主村保护发展规
陈岱孙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经济学界泰斗和一代宗师.他出生于1900年10月20日,早年满怀报国之志,远渡重洋,留学美国,先后于1924年和192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27年
期刊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里,毛泽东与湖南亲友的交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的恋亲、怀旧与接济朋友的原则边界,给我们留下了永驻世间的红色家风。“我得你们片纸只字都是欢喜的”  1937年11月27日,毛泽东在延安收到远在湖南的表兄文运昌托人带来的信件,获悉几年来不通音信的家乡亲友情况感到非常欣慰,“我得你们片纸只字都是欢喜的”。在回信中,毛泽东提到一个原则性问题,即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而奋斗,
作为字像的艺术变体,书像在承继字像意指的同时也架设了图像表征的审美逻辑.书像集汉字表意与图像表征于一体的物理结构、个体表意与整体表『像』的呼应机制以及现实意指与隐
本文认为鸟虫书的作者应该是官府手工业中由工师领导的有文化、会书法兼善工艺制作且训练有素、技艺娴熟的工匠,并且这种工匠的技艺是可以通过家族内部世代继承的.本文着重对
摘 要: 装裱修复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美化及修复书画、碑帖和公文文档的技术,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国的装裱修复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及造纸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历史悠久,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揭裱、修补、染色等都有文字记载。明代的周嘉胄著有《
摘 要: 玻璃灯工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玻璃灯工工艺这一优秀传统技术正逐渐地被人遗忘。本文主要分析了玻璃灯工工艺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希望可以让玻璃灯工工艺在当前的时代下依旧发展和应用,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了解到这一传统技术工艺,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  关 键 词: 玻璃灯工;当代工艺;首饰;应用  
对于书法作品文辞与笔墨之美的追求,使中国书法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也正是这种『道技相生』的追求才能使书法迥然独秀.现代语境下书法的发展,将文辞与书写的分离,在某种程度
摘 要: 当数据作为抽象的材料介入实质的手工制品设计,数据的物质性与思想性被唤醒,于数据来说,这是一次从可视化到物理化的新认知;于手工制品来说,成为数据的传达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延展了人与制品的关系。文章结合案例阐述了数据以手工制品所呈现的美的特征,对比计算手工工艺对于数据的特性。结果表明,触觉与空间感知是数据在手工制品中的明显特征;情感化及叙事性是数据的话语表达。而手工制品工艺的特殊性与产出的
摘 要: 中国山水画经历了魏晋的兴起、隋唐的成熟、宋元的辉煌、明清的延续等一系列漫长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绘画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坛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逐渐活跃起来,西方现代绘画观念也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背景下,山水画的发展充满了多种可能性,85美术新潮等运动的出现给中国画带来了观念和表现形式上的改变,艺术家们在反思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山水画,并在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