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较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套教材中“体积单位”一课在情境编排、练习编排等方面的异同,并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思考:关注活动经验,融为数学经验。
[关键词]体积单位;活动经验;数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34-02
“体积单位”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基于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面积和表面积的基础上的继续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对于“体积单位”一课,笔者教了几届学生,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也使得笔者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收集和整理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这三套教材中关于“体积单位”的内容,深入研究教材知识的编排和设计意图。
一、“体积单位”一课情境的编排研究
笔者翻阅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中“体积单位”一课的编写内容,发现教材编委都把这节课安排在高年级:人教版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苏教版教材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同时,人教版教材将“体积和体积单位”整合成1课时来教学,既引导学生了解体积的含义,又让学生认识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等体积单位;北师大版教材将表示固体容器体积单位的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与表示液体体积单位的升、毫升合并为1课时来教学;苏教版教材单独安排了1课时来教学“体积单位”内容,引导学生经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等体积单位的转换过程。
除了年段和课时存在差异外,不同版本教材在重难点知识的导入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下表)。
通过比较三套教材,笔者发现“体积单位”一课有以下共通点。
1.充分利用学具,建立空间感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体积单位的生活性,各版本教材都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学具(如手指尖、粉笔盒、正方体盒子、米尺等)來引导学生认识体积单位,且学习体积单位的顺序都遵循了“先认识小单位再认识大单位”的规律,借助多种感觉器官刺激渗透量感的积累,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空间感。
2.由具体到抽象,经验逐渐深刻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和量感,各版本教材都安排了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做一做、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刺激之下,形成丰富的体积概念,积累活动经验。
二、“体积单位”一课练习的编排研究
对于“体积单位”一课的编排,各版本教材中练习的设计、题量的多少、练习的时机也各不相同。其中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更加注重一课一练,相对练习量比人教版教材要多出许多,是属于兼顾了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的练习。
通过比较发现,北师大版教材“体积单位”的练习类型有以下几种。
1.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体积单位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要求人人都会:包括寻找生活中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辨析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的联系与区别等。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意识在体积单位的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在练习中加入了估测题,比如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填上适当的容积单位;估一估杯中大约有多少毫升饮料,等等。
3.学会简单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学习体积单位后的学习内容,因此布置了简单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的练习:包括体积一定的物体有哪些不同的摆法?如用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出图案;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如给定一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数出立体图形的体积,等等。
三、“体积单位”一课的教学重构
1.关注活动经验
单位教学都具有相似性,教材都是从图形教学到单位教学,再到单位进率教学。随着学生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学习,图形变得越来越抽象,需要学生凭借空间想象力去获得立体图形表象。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贯穿了两条主线:从纵向看,先复习了正方体知识,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再借助身边的学具,让学生在多种器官刺激下建立体积单位。从横向看,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融为数学经验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比如估测身边物体的体积,根据物体大小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以及计算简单的立体图形体积。这种数学经验同时又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丰富他们的数学学习,促进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总之,在“空间与图形”系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在多元刺激中积累活动经验和数学经验,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责编 黄春香)
[关键词]体积单位;活动经验;数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34-02
“体积单位”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基于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面积和表面积的基础上的继续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对于“体积单位”一课,笔者教了几届学生,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也使得笔者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收集和整理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这三套教材中关于“体积单位”的内容,深入研究教材知识的编排和设计意图。
一、“体积单位”一课情境的编排研究
笔者翻阅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中“体积单位”一课的编写内容,发现教材编委都把这节课安排在高年级:人教版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苏教版教材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同时,人教版教材将“体积和体积单位”整合成1课时来教学,既引导学生了解体积的含义,又让学生认识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等体积单位;北师大版教材将表示固体容器体积单位的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与表示液体体积单位的升、毫升合并为1课时来教学;苏教版教材单独安排了1课时来教学“体积单位”内容,引导学生经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等体积单位的转换过程。
除了年段和课时存在差异外,不同版本教材在重难点知识的导入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下表)。
通过比较三套教材,笔者发现“体积单位”一课有以下共通点。
1.充分利用学具,建立空间感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体积单位的生活性,各版本教材都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学具(如手指尖、粉笔盒、正方体盒子、米尺等)來引导学生认识体积单位,且学习体积单位的顺序都遵循了“先认识小单位再认识大单位”的规律,借助多种感觉器官刺激渗透量感的积累,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空间感。
2.由具体到抽象,经验逐渐深刻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和量感,各版本教材都安排了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做一做、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刺激之下,形成丰富的体积概念,积累活动经验。
二、“体积单位”一课练习的编排研究
对于“体积单位”一课的编排,各版本教材中练习的设计、题量的多少、练习的时机也各不相同。其中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更加注重一课一练,相对练习量比人教版教材要多出许多,是属于兼顾了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的练习。
通过比较发现,北师大版教材“体积单位”的练习类型有以下几种。
1.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体积单位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要求人人都会:包括寻找生活中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辨析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的联系与区别等。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意识在体积单位的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在练习中加入了估测题,比如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填上适当的容积单位;估一估杯中大约有多少毫升饮料,等等。
3.学会简单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学习体积单位后的学习内容,因此布置了简单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的练习:包括体积一定的物体有哪些不同的摆法?如用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出图案;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如给定一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数出立体图形的体积,等等。
三、“体积单位”一课的教学重构
1.关注活动经验
单位教学都具有相似性,教材都是从图形教学到单位教学,再到单位进率教学。随着学生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学习,图形变得越来越抽象,需要学生凭借空间想象力去获得立体图形表象。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贯穿了两条主线:从纵向看,先复习了正方体知识,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再借助身边的学具,让学生在多种器官刺激下建立体积单位。从横向看,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融为数学经验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比如估测身边物体的体积,根据物体大小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以及计算简单的立体图形体积。这种数学经验同时又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丰富他们的数学学习,促进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总之,在“空间与图形”系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在多元刺激中积累活动经验和数学经验,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