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准确建构概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f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前测,能够帮教师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学生认知“角”的起点。基于学生起点,对“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进行重新设计,以此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用生长替代重复,而在生长中巩固已有的知识又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关键词]前测;数学活动经验;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72-03
  [课前思考]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关于“角”的经验,对于“角”也是有一些认识的。那如何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从而帮学生准确建构角的概念?
  1.如何使引入方式行之有效?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更加恰当地定位教学目标,我对班里的学生做了前测。前测内容如下:
  本次前测分为访谈和笔试两部分。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平面图形中的角比较熟悉,一下子就能找出来,对于单独的一个角或者实物中的角,学生并不能完全找出来。在访谈中,大部分的学生只能用“角尖尖的"来描述角的特点,并认为角就是那个尖尖的点,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概括出角的基本特征: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从前测中不难看出学生对角的认识是片面的,因而,我觉得从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人手,建立平面图形中角的概念,然后再联系生活,与生活中的角进行沟通联系会更自然,也更利于学生接受。2.什么活动能够帮助准确构建概念?
  教材在“角的初步认识”中关于角的概念是描述性质的,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如果只是从生活中的物品上的角抽象出数学上的角,然后寻找共同特征,那学习角的概念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且死板的。
  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掌握角的特征?让学生自己来做一做角!哪些材料适合学生做角?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我选择了4种做角的材料:吸管、圆片、毛线、可以扣在一起的一组小棒。通过本次动手操作活动,加上活动后学生的互动介绍与评析,学生真正扎实掌握了角的特点,学会分辨角。
  3.如何突破本课的知识难点?
  “角的大小比较”是本节课知识的难点,在前测的访谈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前测内容中的图4的角比图7的角更大,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比较主要关注的是边的长短,而并非角的开口大小。这时候如果死板地告知学生角的开口大小不是看边的长短,学生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而只能死记硬背。怎样突破这一难点?我继续使用学生玩角时两根小棒搭出的活动角,但这些活动角的边长一定要有所不同。通过随机分发长短不一的可搭扣小棒,组成的角的形式就会出现以下几种:
  由于角的边长种类有多种,因此,在活动中进行比较时即可渗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至此,这一教学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标: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顶点和边来判断是否是角;会用尺子规范地画角;知道角有大小之分,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师(PPT出示平面图形):看看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平面图形,它的名字叫作角。你们听说过角吗?它是一种怎样的平面图形?
  师:看来,大家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它吧。
  2.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师:这是一把剪刀。请找找,剪刀上面有角吗?(学生指着剪刀的尖)
  师:他指得对吗?谁再来找找,剪刀上面的角在哪里?(学生继续找角)要注意,在比画角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从这个点出发,这样指这个角。来,举起你的手,跟着老师一起比画。
  师(PPT出示钟面图和三角板的图):在这两幅图中有角吗?用刚才的方法比画。
  师:老师给这些角都脱去漂亮的外衣,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作这个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这个角的边。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
  师:角无处不在。看看教室后面,找一找哪里有角,然后想一想它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
  师:老师也从周围的物体上拓印下了一些图形,请帮我判断它们是不是角。
  3.创造角、玩角、体会角的大小变化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秘密信封。信封里有四種材料:吸管、圆片、毛线和小棒。请用4种材料来创造角,看谁创造得多。创造完以后请找找角的顶点和边。
  师:大家都创造出了不同的角。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创造的角。
  师:张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角,它的两边可以动,我把它叫作活动角。现在张老师想把这个角变大,你有办法吗?(学生指导,老师动手)
  师:你们知道怎么给角变大变小了吗?请拿出两个小棒扣起来的角,跟同桌一起玩一玩。
  [设计意图:通过聚焦“变"活动角,并在过程中通过“如何变大”“如何变小”等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角的变化的印象,使学生掌握角变大变小的“诀窍”。]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这样的角,你能变一个比我大的角吗?
  师:他的角比我的大?为什么?
  生:他的角张开得比你的大。
  师:刚才你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词语,请再说一遍。
  生:他的角张开得比你的大,所以它的角大。
  师:我不服气,我的边还比他的长呢。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关系的,只要角张开得大,这个角就大;张开得小,这个角就小。
  师:我还是不太明白,谁能再来试着说服我吗?   生2:虽然你的边比他的长,但是他的角张开得比.你的角大,所以,他的角比你的角大。
  师(教师拿上角跟学生的角去比一比,并把张开得弧度比画出来):他的角确实张开得比我的大。看来,张开得大,这个角就大,张开得小,这个角就小。跟边的长短一无关。现在请自己变一个角,变完以后捏着不要动,请这两位同学站起来,比一比谁的角大。
  生:我的大。不去看两条边,就看两个角张开的情况,我的角张开得比较大,所以我的角大。
  师:还有方法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角的大小吗?
  生:把两个角叠一起,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师(请两位学生重叠两个角):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他的大。
  师:现在我们来比比眼力!请看大屏幕,用手举数字告诉我,几号角比较大。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不同的三组练习“两个角的边相同,张开大小不同;两个角的边的长短不同,张开大小也不同;两个角一样大,但边长不等”,帮助学生巩固对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4.画角
  师:学会了比角,你会画角吗?请说说画法。先画一个点,这就是角的顶点,然后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是这个角的一边。(教师演示画角的方法)
  师:请你在作业纸的反面画两个不同的角。
  5.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
  每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唯一的、特别的,很可能在他整个人生阶段也只会听这一次,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作为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找到学生的起点
  学生在学习角之前只认识了平面图形,但是角在生活中又是无处不在的,这些小小“观察家”在生活中积累了不少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经验,前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本次前测分为笔试和访谈两步。通过笔試了解了学生的经验基础,了解了学生对于平面图形中的角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生活中的角的认知较为模糊。在访谈环节发现,学生对于角的概念描述存在困难。在访谈一部分能够说出角的描述性定义的学生时发现,家长告知和辅导班学习是他们获得概念的来源,但到具体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他们还是不理解和只会生搬硬套。
  2.明白学生的需要
  在前测中发现,虽然有一小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也会比较角的大小,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本堂课的目标设置中,我着重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本课在教学了角的定义以后,要求学生用毛线、吸管、圆片、可搭扣的一组小棒来创造角,并在创造完成以后,自主介绍自己创造的角,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反馈。在活动之后,学生都知道了角必须有一个尖尖的地方(用吸管做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即角的顶点。同时,两条边必须是直的,用毛线做角的时候一定要把毛线给拉直;用圆片做角的时候就要看一看是不是有一条不是直的;等等。学生学会用角的定义去检测自己创造的角是否正确,解决其他问题自然变得轻而易举了。
  本节课的还有一个活动是在突破角的大小比较这个重难点处。前测时,很多学生都会认为图4的角比图7的角大,原因就是图4的边比较长。在设置这个活动时,我拿着一个大大的活动角固定某一角度,问学生是否能做一个比这个大的角。有的学生疑惑,有的学生犹豫,有的学生却很肯定地举起了自己变的角。当学生拿上他的角跟我的角进行比较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原来比角的大小根本不用看边,只要比一比两个角张开的大小就可以了。通过这一次活动,学生都学会了比角,这一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通过参与活动,学生收获的并不是一个生硬的知识点,而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活动经验,而这个活动经验不但帮助学生认识了新知,同时也积累了学习方法。
  3.促进学生的生长
  “角的初步认识”~课是空间与几何模块的“种子课”。俞正强老师曾在他的《种子课》一书中提到:“种子课:用生长替代重复。”如果说课前学生对角的认识只停留在静态的角,那么通过本堂课中“玩角”“变角”的活动,角在学生的认知中慢慢地由静态转为了动.态,学生扩大了对角的认识,更加直观地体验到当角的边开始旋转,角的大小也会随之改变,这也为以后学习量角积累了活动经验。
  每节课都有它的生长点,作为教师,应该多加研读教材,把握知识体系,寻找好课的生长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积累活动经验,埋下伏笔。
  (责编 金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对浙教版、苏教版、西师大版教材中估计圆的面积的编排内容做比较和分析,指出了存在意图不明、前后环节不衔接、思路断层及颠倒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教材、探究并获得圆的面积猜想过程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圆;面积;教材;估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11-03  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时,有的教材除了用“画—分—剪—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部分人对于文字的书写已经逐渐用电脑等工具代替,而不再习惯动手去写了。对于刚刚步入学习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正确书写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面对现如今的社会现状,小学语文教师们要有因材施教的意识,鼓励学生们对学习文字书写产生积极性。因此,本文笔者就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设计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课堂中语文的学习显得较为重要,特别是书法教学更是重中之重。文字书写变得重
初三及高一化学思维学习阶段性明显。针对初三及高一一线教师形成问卷访谈,探查各个阶段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体验和认知发展,发现制约各个阶段学生化学思维发展和学习进阶的原因并探究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  访谈录的设想及内容  初高中都属于中学教育范畴,但学生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和初三阶段相比,高中化学概念多、知识点难度大且分散广,特别是建立正确的化学思维模式对高一新生来说都是不小的
[摘要]在“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引入数直线和正方体“以形辅数”,并通过操作、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小数意义和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意识和观念,在抽象中建立小数意义的模型。  [关键词]小数的意义;小学数学;以形辅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和完善,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也被认为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分析、运算、推理以及判断等过程,来达到掌握数学知识以及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要点分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开展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向学生提
挪威政府鼓励中小学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将第二外语教学与评估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中。2006年,挪威统一制定了第二外语国家教学大纲,从三个教学领域界定了教学内容,明确了五大技能的培养目标。第二外语也和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国家教育部门每年都会组织学生统一考试,考试试题体现了基于能力培养的目标。在挪威,儿童六岁入学,小学七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小学和初中属义务教育。挪威教育研究部 (Kunnskapsde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生动的,也是具有个性的。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和思维积累等,在教学“千克和克”时依托学生的生活感知,基于学生的实践感悟,加速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稳健发展。  [关键词]千克与克;学习积累;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68-02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
[摘 要]按照生态学理论,班级学习是个体和群体间相互协调、共生发展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发挥、优秀个体的带头引领、教师卓越的调控艺术是缔造数学课堂“共生发展”的重要保障。借助于课例分析,为更好地实践数学课堂“共生发展”的理念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共生发展 数学课堂 和谐 许卫兵 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0
[摘 要]自主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发挥自身的主观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以“统计与概率”为例,文章分析探究性教学下的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模式,给出有效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自主建构学习;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63-02  
[摘 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畴。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挖掘空间观念发展的要点,基于教材解读,探索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路径,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材;旋转;空间观念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过程。图形的旋转作为小学图形运动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