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线上课堂;线下;以网带网
信息技术的变革为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何在传统课堂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堂外建构新的课堂模式将成为未来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和趋势。
1 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建构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第四媒体”地位与优势愈加显得极为重要。然后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移动平台技术以及手机应用软件APP的迅速发展,传统互联网站的发展受到一定挑战。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主体之一,对新事物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强,同时他们思维活跃,在国内外各类价值理念相互碰撞融合、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高校区域,其思想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互联网传播内容和方式的影响,网络也随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争夺和占领的重要阵地。
如何利用好思想政治课以外的时间开发思想政治课程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课程“线上课堂”教育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的特点
2.1 空间的广泛性与形态的双向性
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时代的带来,将家庭、学校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合为一体,共同作用于学生,使教育形态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静态转向动态,进而呈现教育空间的广泛性和双向性。
2.2 教育成效的显著性和内容的多样性
大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互动能够通过网络迅速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库,师生都可从中找到有助于自己教学或学习的资源。
2.3 教育功能的综合性和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完善知识结构,其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参与讨论,然后经过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可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师生分享彼此在学习生活中所获取的知识过程中,也能转化到情感领域,从而形成一种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增强网络教学的交互性。
2.4 教育形式的隐蔽性和方式的潜移默化性
利用网络,学生可轻松展示自我,也能真实地表达其思想,网络内容丰富,学生在浏览各种信息中无形之中就受到教育,同时教育者能够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正确的思想,如红色动漫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3 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面对的挑战
3.1 “线上课堂”设计上容易 “脱实”
“线上课堂”其实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学和教育,而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一定层面上,借助一定的活动形式和载体实现,一些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工作任务,往往不切实际制定一些教学方案,要求学生无条件参与,在教育过程中不讲求方式方法,脱离了实际,同时又把真实课堂重又搬回到网络平台上,这无疑让教育应有的效果大打折扣。
3.2 网络课堂教育效果和质量有待考究
网络平台快速、自由、开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方便、快捷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参与课堂的每个学生因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原因,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和时间,学生一旦出现“散漫”现象,随意学习,不加重视,不但会使教师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反而也会使网络课堂教育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
3.3 “线上课堂”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教师队伍,“线上课堂”区别于一般网络课堂,其对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运用要求较高。网络技术平台目前发展较为成熟,但是“线上课堂”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年轻教师接纳新事物和创新能力强,但教学经验欠缺,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则对新媒体平台利用能力较差。
4 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对策建议
4.1 加强重视,完善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体制机制
要建立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的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线上课堂”建构小组和管理小组,配备分管网络教育工作的管理员。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制定具体明确的工作职责、要求和目标,做到分工明确、内容具体、责任到人。
4.2 更新观念,增强网络教育的主动性
面对挑战,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研究网络教育工作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更新教育观念,创新“线上课堂”。既要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实现网上与网下的协同作用、同步进行,又要善于把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断创新大学生网络教育形式。同时建立起一支完整的“线上课堂”教师队伍。
4.3 以“網”带“网”,主动创新“线上课堂”运行模式
利用高校各类社区网站和交流平台,将虚拟的网络社区链接起来,将各年级、班级QQ群、飞信群、微信群有机“捆绑”在一起,使学生在这个巨大的现代通讯交流网络中变得更加活跃,获取上传信息更加方便,从而激活整个网络群。学生通过网络这一虚拟平台相互交流,将课堂学习内容和经验与大家交流讨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带动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实体间的合作,“虚”与“实”结合,推动“线上课堂”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茹.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网络环境与载体[J].文学教育(下),2016,06:128-129.
[2]赵鹏.基于第二课堂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7-8.
信息技术的变革为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何在传统课堂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堂外建构新的课堂模式将成为未来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和趋势。
1 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建构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第四媒体”地位与优势愈加显得极为重要。然后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移动平台技术以及手机应用软件APP的迅速发展,传统互联网站的发展受到一定挑战。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主体之一,对新事物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强,同时他们思维活跃,在国内外各类价值理念相互碰撞融合、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高校区域,其思想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互联网传播内容和方式的影响,网络也随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争夺和占领的重要阵地。
如何利用好思想政治课以外的时间开发思想政治课程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课程“线上课堂”教育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的特点
2.1 空间的广泛性与形态的双向性
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时代的带来,将家庭、学校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合为一体,共同作用于学生,使教育形态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静态转向动态,进而呈现教育空间的广泛性和双向性。
2.2 教育成效的显著性和内容的多样性
大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互动能够通过网络迅速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库,师生都可从中找到有助于自己教学或学习的资源。
2.3 教育功能的综合性和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完善知识结构,其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参与讨论,然后经过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可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师生分享彼此在学习生活中所获取的知识过程中,也能转化到情感领域,从而形成一种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增强网络教学的交互性。
2.4 教育形式的隐蔽性和方式的潜移默化性
利用网络,学生可轻松展示自我,也能真实地表达其思想,网络内容丰富,学生在浏览各种信息中无形之中就受到教育,同时教育者能够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正确的思想,如红色动漫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3 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面对的挑战
3.1 “线上课堂”设计上容易 “脱实”
“线上课堂”其实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学和教育,而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一定层面上,借助一定的活动形式和载体实现,一些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工作任务,往往不切实际制定一些教学方案,要求学生无条件参与,在教育过程中不讲求方式方法,脱离了实际,同时又把真实课堂重又搬回到网络平台上,这无疑让教育应有的效果大打折扣。
3.2 网络课堂教育效果和质量有待考究
网络平台快速、自由、开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方便、快捷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参与课堂的每个学生因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原因,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和时间,学生一旦出现“散漫”现象,随意学习,不加重视,不但会使教师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反而也会使网络课堂教育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
3.3 “线上课堂”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教师队伍,“线上课堂”区别于一般网络课堂,其对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运用要求较高。网络技术平台目前发展较为成熟,但是“线上课堂”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年轻教师接纳新事物和创新能力强,但教学经验欠缺,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则对新媒体平台利用能力较差。
4 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对策建议
4.1 加强重视,完善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体制机制
要建立思想政治课“线上课堂”的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线上课堂”建构小组和管理小组,配备分管网络教育工作的管理员。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制定具体明确的工作职责、要求和目标,做到分工明确、内容具体、责任到人。
4.2 更新观念,增强网络教育的主动性
面对挑战,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研究网络教育工作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更新教育观念,创新“线上课堂”。既要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实现网上与网下的协同作用、同步进行,又要善于把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断创新大学生网络教育形式。同时建立起一支完整的“线上课堂”教师队伍。
4.3 以“網”带“网”,主动创新“线上课堂”运行模式
利用高校各类社区网站和交流平台,将虚拟的网络社区链接起来,将各年级、班级QQ群、飞信群、微信群有机“捆绑”在一起,使学生在这个巨大的现代通讯交流网络中变得更加活跃,获取上传信息更加方便,从而激活整个网络群。学生通过网络这一虚拟平台相互交流,将课堂学习内容和经验与大家交流讨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带动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实体间的合作,“虚”与“实”结合,推动“线上课堂”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茹.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网络环境与载体[J].文学教育(下),2016,06:128-129.
[2]赵鹏.基于第二课堂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