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才是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个性化发展的主要途径。而什么才是有价值、必需的数学知识呢?根据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可知,其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是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终身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由此可见,基于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教师要关注到每個学生的实际需求,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数学思考是一种在思维导向下的探索活动,能让学生用所掌握的数学观点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然而,数学思维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一项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训练中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一步一步进行深入思考。然而,思考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问题对学生思考方式的训练目的会有所不同。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教学时,教师为学生提出了24.2÷2=?这样一个小数除法相关的问题,并在学生顺利得出答案之后,再对学生进行追问: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去思考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算出答案的,能让学生对其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回顾。这样学生就能对该题型的解题思路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还能有效地避免疏忽性错误的发生。紧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先怎么、然后怎么、最后怎么的有序思考,实现有序思考能力的训练。
(二)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想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那么主动思考是第一要素。这也要求教师要激发出学生弄清问题的欲望,让学生拥有参与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掌握,积极运用情境法,用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展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有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其生活中的事物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点作为兴趣培养契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其带有兴趣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例如,“确定起跑线”教学时,这节课内容本身就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教师要将这一特点充分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200米田径比赛的视频,通过视频营造紧张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田径比赛场景,是不是在跑步前,场控人员会将运动员引导至不同的位置上?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那你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什么吗?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内容充满学习的渴望。再例如“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时,由于自行车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的事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相关知识。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进行合理的分工。然后,要求学生对蹬一圈自行车的路程进行记录,并探究车速与其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表现出来了参与的积极性,还使学生结合生活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内涵的认识和体会。
(二)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积极的评价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激励,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其充满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善于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后,教师不能只对问题的结果进行评价,而是要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比如:你的想法非常不错,但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你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不错,一听就能够明白你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你的回答有很好的启发性,相信能够给其他同学带来一定的帮助等等,这些评价绕开了问题的正确与否,而是对其优势进行肯定和引导,这样能够有效地发扬学生的长处,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设计合理教学活动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把握,还能增强学生手脑协调性,提高学生的智力。例如,“多边形的面积”中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时,如果仍采用教师讲解的教学形式,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很难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内涵。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操作活动。首先教师为班级每个学生发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此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图形特征有直观的认知。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剪裁、拼接等多种方式进行操作,只要最终能够组成一个长方形即可。通过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再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变得简单多了。
(二)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思考能力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想要让小组合作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不能只流于“小组”这种形式,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之所以选择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是因为:首先,只有学生拥有思考的能力,才可能得到思维的发展,获得创新意识的有效发展。其次,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才能让学生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最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仅是对新课改“以生为本”理念的一种践行,也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美莲.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7,8(7):92-93.
[2] 陈凌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52-153.
[3] 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36-39.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数学思考是一种在思维导向下的探索活动,能让学生用所掌握的数学观点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然而,数学思维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一项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训练中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一步一步进行深入思考。然而,思考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问题对学生思考方式的训练目的会有所不同。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教学时,教师为学生提出了24.2÷2=?这样一个小数除法相关的问题,并在学生顺利得出答案之后,再对学生进行追问: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去思考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算出答案的,能让学生对其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回顾。这样学生就能对该题型的解题思路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还能有效地避免疏忽性错误的发生。紧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先怎么、然后怎么、最后怎么的有序思考,实现有序思考能力的训练。
(二)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想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那么主动思考是第一要素。这也要求教师要激发出学生弄清问题的欲望,让学生拥有参与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掌握,积极运用情境法,用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展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有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其生活中的事物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点作为兴趣培养契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其带有兴趣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例如,“确定起跑线”教学时,这节课内容本身就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教师要将这一特点充分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200米田径比赛的视频,通过视频营造紧张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田径比赛场景,是不是在跑步前,场控人员会将运动员引导至不同的位置上?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那你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什么吗?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内容充满学习的渴望。再例如“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时,由于自行车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的事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相关知识。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进行合理的分工。然后,要求学生对蹬一圈自行车的路程进行记录,并探究车速与其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表现出来了参与的积极性,还使学生结合生活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内涵的认识和体会。
(二)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积极的评价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激励,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其充满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善于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后,教师不能只对问题的结果进行评价,而是要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比如:你的想法非常不错,但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你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不错,一听就能够明白你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你的回答有很好的启发性,相信能够给其他同学带来一定的帮助等等,这些评价绕开了问题的正确与否,而是对其优势进行肯定和引导,这样能够有效地发扬学生的长处,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设计合理教学活动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把握,还能增强学生手脑协调性,提高学生的智力。例如,“多边形的面积”中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时,如果仍采用教师讲解的教学形式,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很难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内涵。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操作活动。首先教师为班级每个学生发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此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图形特征有直观的认知。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剪裁、拼接等多种方式进行操作,只要最终能够组成一个长方形即可。通过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再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变得简单多了。
(二)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思考能力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想要让小组合作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不能只流于“小组”这种形式,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之所以选择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是因为:首先,只有学生拥有思考的能力,才可能得到思维的发展,获得创新意识的有效发展。其次,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才能让学生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最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仅是对新课改“以生为本”理念的一种践行,也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美莲.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7,8(7):92-93.
[2] 陈凌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52-153.
[3] 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