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探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lym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择业观是人们对择业的目的和意义、职业的评价和意向所持的根本观念和基本看法,它是人们的择业倾向和行为在思想和观念中的反映。随着一批批“80后”大学生纷纷择业就业,研究他们的择业观有利于对未毕业的大学生及在找工作彷徨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80后”大学生 价值观 择业
  
  一、我国学者关于价值观的讨论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采用的价值观定义往往有两种线索背景。一般来讲,港台学者多倾向于直接引用西方学者的定义,这其中尤以克拉克洪、罗克奇、施瓦茨的定义最为流行。克拉克洪(1951) 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 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 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罗克奇(1951) 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大陆心理学工作者除引用西方的价值观定义之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借鉴哲学上对价值观的界定。如黄希庭(1994) 认为价值观是: 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 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 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二、“80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
  1、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大学生们受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的影响,凡事喜欢首先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尤其是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传入我国后,他们更是喜欢以利益来衡量一切。在择业中,大部分“80后”喜欢工作稳定,经济效益好,东部沿海的大城市。这几乎成了所有“80后”大学生考虑的首要条件,他们择业的功利性是不利于贡献祖国的,六七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是以国家利益为首要原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值得“80后”大学生们深思。
  2、择业价值观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活跃在世界舞台上,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程度,西方一些文化,价值观等也传入我国。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强调孔孟之道,排斥外来文化,因此,我们的思想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凡事中庸。但西方张扬个性的文化氛围传入我国。开启了年轻人的思维,他们在择业中也不是只随波逐流,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人喜欢进外企工作,有些人喜欢继续深造,有些喜欢从政等。
  三、择业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80后”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传入我国,使大学生的择业带入了一定的功利色彩。1999年,中央发出大学扩招的口号后,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呈逐年扩大趋势,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内心的恐惧,迷茫再一次增加,在择业中,功利因素再一次增加,喜欢凡事以利益为重。
  2、个人因素。由于“80后”大学生出生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并且深受西方文化,以韩国和日本的流行之风为代表。他们性格相比“90后”来说比较内敛,但是他们出生的年代社会没有大的动荡,父母工作稳定,家庭环境安逸,他们基本上找工作也求安稳舒适,没有太大的冒险精神。他们又是国家扩招的第一批,面对毕业后的巨大压力,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他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从而带来了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四、对“80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1、教育学生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要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因此,我们在选择和确立个人价值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应尊重、关心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但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服务于集体和国家利益。当代的每一个大学生,在择业时都应该具有这样的观念,这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才是值得大力倡导的。
  2、注重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择业观教育,关键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择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实现这一目的最终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必须重视把学校教育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学校要着力优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为他们提供自我教育的条件,让学生在充分的教学互动中、在温馨的校园文化中、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从而引导他们根据祖国和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择业价值观,调动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动性,从而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并茂的化解课文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从而使语文课更精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
★应急管理部近日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自2018年10月10日零时起,至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制式服装配发前,原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和警种学院人员停止使用武警部队制式服装和标识服饰,统一穿着无武警标识的作训服,并在作训服左兜盖上方佩戴消防救援队伍身份标识牌。  ★2018年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能够影响儿童的思维能力,在其世界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幼儿的教育,革新教学方式,引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优化幼儿活动艺术,是提高幼儿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使幼儿享受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幼儿教育 理念革新 优化活动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历程的基础,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摘要】教本与读本的跨联应当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功利的,又有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迁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本 高中语文读本 知识跨越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
如何上好语文复习课,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一个问题。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复习课或者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看,或者干脆上成题解课,一问一答式,或者把过去上过的内容复述一遍,炒冷饭,学生没有兴趣,教师也没有兴趣,效果不佳。总之,复习课似乎成了“老大难”。其实,复习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课型,它不是教学之“尾”,不能以为新课才是“正课”。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以至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教学下来最后收获如何,很大程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中的知识并不深奥,但是往往有许多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学习生物就是要死记硬背,做做题,文科生只是应付会考比较容易,也没有认识到生物学在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养方面的作用。不懂得生物学的特点和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没有理论联系实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入不了门。在此我想简单地谈一谈学习生物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掌握规律   
[摘 要]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本文将通过对初中学生特点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挥“健身育人”的课程功能,在教学实践申运用先进教育理念,倡导体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体育健身学习,自主锻炼,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身体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指导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外。更重要地是要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锻炼方法加以培养,达到身体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习方法    体育教师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推广,在教学中运用远程教育,信息技术进课堂已势不可挡,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扩展了师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  下面就“远程教育资源如何优化了政治课教学”结合自身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师改变了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学观念,学生转化了学习方式,从而优化了
【摘要】本人毕业分配上班,正赶上拖欠教师工资。其间又经历“教育产业化”、“择校热”、“大学扩招”,现在又遇到“读书无用论”。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学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教育如何搞?是发展还是裹足不前?这是一个问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 择校热 大学扩招 读书无用论    前些日子,教育部公开征集改革方案,各大传媒铺天盖地报道。各界人士纷纷献计,许多专业人士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