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择业观是人们对择业的目的和意义、职业的评价和意向所持的根本观念和基本看法,它是人们的择业倾向和行为在思想和观念中的反映。随着一批批“80后”大学生纷纷择业就业,研究他们的择业观有利于对未毕业的大学生及在找工作彷徨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80后”大学生 价值观 择业
一、我国学者关于价值观的讨论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采用的价值观定义往往有两种线索背景。一般来讲,港台学者多倾向于直接引用西方学者的定义,这其中尤以克拉克洪、罗克奇、施瓦茨的定义最为流行。克拉克洪(1951) 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 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 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罗克奇(1951) 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大陆心理学工作者除引用西方的价值观定义之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借鉴哲学上对价值观的界定。如黄希庭(1994) 认为价值观是: 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 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 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二、“80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
1、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大学生们受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的影响,凡事喜欢首先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尤其是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传入我国后,他们更是喜欢以利益来衡量一切。在择业中,大部分“80后”喜欢工作稳定,经济效益好,东部沿海的大城市。这几乎成了所有“80后”大学生考虑的首要条件,他们择业的功利性是不利于贡献祖国的,六七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是以国家利益为首要原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值得“80后”大学生们深思。
2、择业价值观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活跃在世界舞台上,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程度,西方一些文化,价值观等也传入我国。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强调孔孟之道,排斥外来文化,因此,我们的思想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凡事中庸。但西方张扬个性的文化氛围传入我国。开启了年轻人的思维,他们在择业中也不是只随波逐流,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人喜欢进外企工作,有些人喜欢继续深造,有些喜欢从政等。
三、择业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80后”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传入我国,使大学生的择业带入了一定的功利色彩。1999年,中央发出大学扩招的口号后,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呈逐年扩大趋势,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内心的恐惧,迷茫再一次增加,在择业中,功利因素再一次增加,喜欢凡事以利益为重。
2、个人因素。由于“80后”大学生出生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并且深受西方文化,以韩国和日本的流行之风为代表。他们性格相比“90后”来说比较内敛,但是他们出生的年代社会没有大的动荡,父母工作稳定,家庭环境安逸,他们基本上找工作也求安稳舒适,没有太大的冒险精神。他们又是国家扩招的第一批,面对毕业后的巨大压力,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他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从而带来了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四、对“80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1、教育学生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要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因此,我们在选择和确立个人价值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应尊重、关心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但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服务于集体和国家利益。当代的每一个大学生,在择业时都应该具有这样的观念,这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才是值得大力倡导的。
2、注重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择业观教育,关键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择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实现这一目的最终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必须重视把学校教育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学校要着力优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为他们提供自我教育的条件,让学生在充分的教学互动中、在温馨的校园文化中、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从而引导他们根据祖国和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择业价值观,调动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动性,从而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80后”大学生 价值观 择业
一、我国学者关于价值观的讨论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采用的价值观定义往往有两种线索背景。一般来讲,港台学者多倾向于直接引用西方学者的定义,这其中尤以克拉克洪、罗克奇、施瓦茨的定义最为流行。克拉克洪(1951) 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 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 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罗克奇(1951) 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大陆心理学工作者除引用西方的价值观定义之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借鉴哲学上对价值观的界定。如黄希庭(1994) 认为价值观是: 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 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 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二、“80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
1、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大学生们受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的影响,凡事喜欢首先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尤其是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传入我国后,他们更是喜欢以利益来衡量一切。在择业中,大部分“80后”喜欢工作稳定,经济效益好,东部沿海的大城市。这几乎成了所有“80后”大学生考虑的首要条件,他们择业的功利性是不利于贡献祖国的,六七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是以国家利益为首要原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值得“80后”大学生们深思。
2、择业价值观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活跃在世界舞台上,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程度,西方一些文化,价值观等也传入我国。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强调孔孟之道,排斥外来文化,因此,我们的思想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凡事中庸。但西方张扬个性的文化氛围传入我国。开启了年轻人的思维,他们在择业中也不是只随波逐流,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人喜欢进外企工作,有些人喜欢继续深造,有些喜欢从政等。
三、择业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80后”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传入我国,使大学生的择业带入了一定的功利色彩。1999年,中央发出大学扩招的口号后,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呈逐年扩大趋势,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内心的恐惧,迷茫再一次增加,在择业中,功利因素再一次增加,喜欢凡事以利益为重。
2、个人因素。由于“80后”大学生出生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并且深受西方文化,以韩国和日本的流行之风为代表。他们性格相比“90后”来说比较内敛,但是他们出生的年代社会没有大的动荡,父母工作稳定,家庭环境安逸,他们基本上找工作也求安稳舒适,没有太大的冒险精神。他们又是国家扩招的第一批,面对毕业后的巨大压力,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他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从而带来了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四、对“80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1、教育学生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要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因此,我们在选择和确立个人价值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应尊重、关心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但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服务于集体和国家利益。当代的每一个大学生,在择业时都应该具有这样的观念,这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才是值得大力倡导的。
2、注重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择业观教育,关键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择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实现这一目的最终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必须重视把学校教育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学校要着力优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为他们提供自我教育的条件,让学生在充分的教学互动中、在温馨的校园文化中、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从而引导他们根据祖国和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择业价值观,调动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动性,从而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