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家庄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ii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贡家庄是芜湖县的一个自然村,700多口人,外被青弋江与上潮河环绕,雨水丰沛,是典型的水网圩区。虽然村名叫贡家庄,但全庄并无一户姓贡,95%的人家姓陶。据《陶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7),陶氏族人从山东定陶迁移至此,给贡家庄庄主打工。贡庄主生性仁慈,双方相处非常融洽。随着岁月的流逝,贡家的人丁逐渐减少,而陶姓人口十分兴旺,最后陶姓接管了这片土地。但陶姓人并没有将村名改为“陶家庄”,而是不忘贡庄主的旧恩,将“贡家庄”地名沿用至今。
  贡家庄地处青弋江下游,每到汛期,皖南山洪暴发,洪水暴涨,又逢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连绵,江水倒灌顶托,常形成“龙虎斗”之势,圩区频受水涝灾害之苦。贡家庄所在的六连圩地势低洼,遇雨一片汪洋,当时防洪排涝设施、器材简单,有时辛辛苦苦耕种大半年的庄稼被洪水一冲,颗粒无收,人们只能烧香磕头祈祷“苍天保佑,少患水灾,多收谷粮”。传说有一天,乌云骤至,风雨交加,一位头缠黑巾、身穿黑袍的老者进村避雨,族长热情接待。雨停后,那老者说自己“精通风水地理”,能帮村里“治理水患”。族长仔细打量这位老者:身材魁梧,膀阔腰圆,额头宽广,鼻梁高挺,眉宇间有一股仙风道骨之气……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族长领他察看了全村地形。看完之后,那老者对族长说:“要想根治水患,必须按照我指的线路挖出一条沟渠,可除内涝。”说完,就拿着铁锹间隔挖洞,族长则指挥村人将洞连挖成一条排水渠,直通青弋江河道。从此,贡家庄、上团坝、鹤鱼口这片土地排水顺畅,内涝渐少,丰收便有了些保障。族长在感激怀念那神秘老者之时,有人就觉得那位神秘老者很像人们供奉的水神张渤。于是,贡家庄、上团坝、鹤鱼口三个村都分别集资建起了祠山大帝张渤的庙宇。
  贡家庄的祠山大帝殿建于清康熙年间的1664年,三进,红墙黄瓦圆门,大门正对青弋江,殿两侧是几百亩肥沃的良田。殿内整日香火缭绕,红烛闪烁,香客不绝。青弋江上往来的徽州客商到此,都要停船上岸,烧香祈福。每逢晴朗之日,香火升腾,烟雾缭绕,夕阳将祠山殿笼罩在一片璀璨的霞光之中,美丽而壮观,人们又称其为红庙。红庙建立后,虽然几百年间一直享受着贡家庄百姓供奉的香火,但似乎并没能真正降服青弋江洪魔。清光绪年间的1875年,皖南山洪再次暴发,青弋江中下游众多小圩圩堤溃破,群众遭灾,六连圩也未能幸免,重建时圩堤向北漂移500多米,祠山殿和两侧几百亩地都成了青弋江滩涂,虽然贡家庄人年年播种,但能否收获主要看当年的雨水多少、洪水来得早迟。1951年,当地人民将六连圩和东定圩、三义圩连并成一个万亩大圩——红星圩,加固了堤防,提高了防洪能力,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汛期水患问题。水利专家考察后认为:红星圩内外都是沙质土,抗洪能力差,加之青弋江上游汛期来水汹涌,下游河道九曲回肠,贡家庄西侧的鹤鱼口河道呈鹤嘴状,浅且狭窄,芦苇丛生,水流缓慢,洪水只能向青弋江东边绕贡家庄流去,造成汛期水位抬升,圩堤压力增大,再遇到长江洪峰倒灌顶托,水位居高不下,许多圩堤都经不住洪水浸泡,渗漏、管涌、塌方等险象环生,村民苦不堪言。1999年,皖南山区普降暴雨,上游陈村水库被迫开闸泄洪,青弋江中下游水位超历史峰值,造成红星圩漫破,圩内房屋土地被淹,只有楼房的屋顶漂在水面之上……
  为彻底解决青弋江水网圩区洪水漫溢、出流不畅等问题,2012年5月,由國家投资28.28亿元的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正式启动。青弋江分洪道是安徽省重大水利项目,是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治理总布局中的重要骨干工程。这是个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本应该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和支持才对,但谁也没有想到,居然在贡家庄征地拆迁时遇到了麻烦——无论当地镇村干部怎么动员、怎么做工作,贡家庄人特别是老年人就是不买账。征地拆迁工作一时陷入僵局,而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整体建设已箭在弦上,迫在眉睫!
  压力就是动力!为了迅速打开征地拆迁工作突破口,芜湖县公安局政委严玉宝被推到了第一线。因为他曾在贡家庄隶属的红杨镇政府工作过,他的爱人是贡家庄人,村里几乎都是他沾亲带故的亲戚。
  严玉宝了解到,按照设计规划,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建设要在贡家庄外的青弋江上建分洪闸,需要占用的土地正好是原红庙旧址和土地,虽然有失地补偿、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但群众还是不同意。理由是那地原来是祠山大帝的住地,多年来人神大体上相安无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个体水运(船运)兴起,村里大批人员投身其间,致富者众多。全村经济发展良好,社会和谐,村民安居乐业。少数老人们认为如果此时再大兴土木,势必改变地貌,破坏风水,引起神灵怪罪,会惹来全村的灾祸。于是,严玉宝开始寻找打消群众思想顾虑的钥匙。
  他很快就发现,村人供奉的祠山大帝其实就是青弋江、水阳江等流域的治水英雄张渤。据记载,张渤十来岁时就决心以大禹为榜样,立志治理水患;年暮之时,张渤还领着民众开挖广德至长兴的运河,谋划开通广德至郎溪、南漪湖的运河,后因朝廷出现王莽篡位,全国上下狼烟四起,运河被迫废于半途。张渤“头缠黑巾,身穿黑袍,遁隐横山(后改名祠山)”。后人们纷纷给他建起庙宇,尊奉他为祠山大帝。于是,严玉宝心里有底了,他理清了做好拆迁工作的思路。
  严玉宝首先找到村里87岁高龄德高望重的老生产队长(村民小组长),两人边喝茶边谈心聊天。
  “贡家庄为什么供奉祠山大帝呢?”严玉宝问。
  “祈祷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啊。”老队长答。
  “建庙后有没有再发生过洪涝灾害?平均几年一次?”严玉宝又问。
  “听村里老一辈人说,解放前,我们贡家庄十年有六年被水淹;解放后,政府将小圩连并成红星大圩后,水灾少多了,平均十几年才遇到一次。”老队长如实回答。
  “那你认为水灾少了,是祠山大帝保佑,还是政府兴修水利的结果?”严玉宝又追问了一句。
  “这……”老队长垂下头,不吱声了。
  严玉宝就赶紧把张渤当年“开挖运河、兴修水利”的事说了,又简要介绍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建设的内容和意义,即采取开挖、疏挖等措施扩大行洪河道断面,以确保分洪道以下110万人口、100万亩农田的安全。最后,还启发他道:“党和政府投资建设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就是兴修水利、根除水患、为民造福啊!如果张渤真的在天有灵的话,看到你们阻止政府兴修水利不能完成他未能完成的心愿,他能高兴吗?”听得老队长茅塞顿开,心理防线开始松动了。
  当年,无论是从年龄或陶家的辈分来说,老队长都是贡家庄人的长辈,他当过几十年的生产队长,办事公道,正义感强,在全村很有威信。在与严玉宝的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打消了他心里最后一丝顾虑。他不但自己想通了,还积极主动帮助镇村干部去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几天后,村里召开了全体村民会议,老队长把严玉宝说的这些道理再说了一遍,并且表达了自己的充分理解和坚定支持。村民们的顾虑打消了,思想就通了,征地拆迁问题迎刃而解,其他各项工作也顺利推进。地方政府又趁热打铁,修通河道两岸的进村公路,并由建成后的分洪闸大坝连通两岸;硬化了圩堤路面,与“村村通”联网,既提高防汛抗洪能力,又方便村民出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贡家庄进行村庄规划整治,改水改厕,美化村容;建立安息堂,集中安放全村逝者的骨灰,废除零散墓地,移风易俗,传承美好乡风……到2016年6月18日,全长47.28千米的青弋江分洪道(后改名青安江)提前两年全线贯通,并在当年汛期发生的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的分洪作用。目睹往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今在青弋江、青安江内温顺舒畅地流淌,贡家庄人,不,是整个青弋江流域下游两岸人民都欢欣鼓舞。水利专家断言,从此,青弋江分洪闸以下再无水患。贡家庄,也只有在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建成之后,才和两岸水网圩区一样真正成为旱涝保收的芜湖粮仓。贡家庄的老人们纷纷感叹道:“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是我们群众利益的真正保护神啊!”
  沐浴着拂面的春风,我徜徉在美丽壮阔的青弋江分洪闸两岸,但见江河内波平如镜,船只往来如梭;两岸堤坡蜿蜒,草地、林带如长廊般铺展;堤顶柏油路光洁顺畅,小客车游移,享受着失地养老保险的村民悠闲漫步……乡村的振兴让贡家庄乃至全国农民都更加自信,乡村的美丽让城里人也流连忘返。
  入夜,贡家庄内灯火通明,鞭炮齐鸣,烟花飞舞,映红了贡家庄上空、青弋江两岸。村前广场之上,锣鼓铿锵,人如潮涌,由当地群众自编自演的黄梅大戏《分洪道颂》拉开了“送戏下乡”的帷幕……
其他文献
帕金森综合征  我的朋友Y,刚过四十,家族遗传的帕金森综合征就在他的体内抬头,并露出狰狞的面目。开始时,他的右手发抖。当右手抖得像发动机上运转的皮带时,就带动了整个右边身躯,给行走带来极大的不便。他只好终日杜门不出,羞于见人。  前阵子,Y赴首都某医院,在头上安装了一种特制的芯片,再辅之以西药。这次见到他,手脚不抖,身体基本能保持平衡,走路健步如飞。他一天要走6公里,以蓄积体能,对抗疾病。  Y的
期刊
第一次知道陈巨飞的名字,是源于网络上盛传的安徽高考零分作文事件。我记得自己当时还按图索骥找到了那篇所谓的“高考零分作文”,发现它是在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中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做出了回应。虽然是游戏笔墨,但看得出,作者陈巨飞却在其中显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对种种社会不公表达了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激愤情绪。如今写小说的陈巨飞看似从社会热点问题中退出,而回到了乡土记忆的温情重构,但隐约之中,仍看见他对于社会
期刊
写人性,必谈人情。  陈巨飞的小说《匡冲志·灯》是以乡村生活中底层人物的温情,残酷地审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传统伦理。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物质化的进程加剧,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农村出现的空巢现象不仅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断裂成为了严峻的现实,也让扭曲的心灵逐渐远离了人性的质朴。  在《匡冲志·灯》中,作家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是道德退化或是人性孤独,是金钱至上或是现实残酷?如果说,乡土的温情记忆才是
期刊
1912年1月16日,上午  1月的北京已进入隆冬季节。元旦过后,接连落了几场雪,天气更加寒冷。但与寒冷的天气相比,动乱的政局和持续的战争让紫禁城内的气氛显得更加寒气逼人。那些日子里,上至隆裕太后,下至皇亲国戚,无不惶恐不安。这天上午,内阁总理袁世凯上了一道密奏,顿时引起极大的震动。时在冲龄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许多年后回忆起那天的情形时说,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
期刊
1  关于水塔有妖的传闻,是在那个夏夜随着萤火虫飞出来的。  水塔高耸在南山半腰,与北山的碉堡遥遥相对,似乎可以把它们比作矿山的乳房,只是——碉堡是空洞的,那个小日本留下来的石头房里只有黑狗白狗在草窠里耍流氓;水塔却是丰盈的,汩汩流出水来,喂养着整个矿区人家。这是个国营煤矿,一排排红砖平房高高低低地堆在山脚下,挤挤挨挨地分列在柏油马路旁,跟鸡窝似的。这无甚稀奇,我只是想不明白:那大山下究竟藏着怎样
期刊
山川佛土  数不清的清晨与黄昏,我沿着黄尾河在山间行走,不回头。每次约一万步,跨越两座桥,一小时周游山川,走到原点。寂寞的乡村生活,行走是锻炼,是修行。边走边思,山中悟道,思想的碎片,如露,如电,如梦幻,如泡影。喧嚣离我远去,孤独是进入真理的方便法门。  一直以为时间是一条直线,无始无终。生命永无归程,转瞬即逝,过去茫茫不可留兮,未来渺渺不可见兮,能把握的只有当下。然而,什么是当下?果真有当下?它
期刊
1  旺根坐在田埂上,两只脚踩在田里,他把裤脚卷到膝盖处,露出静脉曲张严重的小腿。背后二亩田外便是灌渠和出村的马路,渠里的水哗啦啦地流。旺根喜欢这声音,每次听见总想起那歌儿,怎么唱来着?“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这声音听了差不多一辈子,就是听不厌,倒是偶尔因为听不到这声音,他和全村人都急得做噩梦。  哗啦啦,哗啦啦,听着听着就好像那些清澈冰凉的水流进了庄稼人的心里,让人踏实又痛快。太阳
期刊
一  父亲十六岁那年,祖父去世了,那是1962年。最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祖父是因为一场病,不太严重的病,去了。安葬的时候,没有棺材,只用一个床踏板将就着盖住他颀长的身躯,草草地葬了。  我的妈妈是和父亲同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对父亲家的往事很清楚,有关祖父的许多事,都是听她点点滴滴说出来的。妈妈很敬佩祖父,她对我说,你家祖父个子非常高,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方方正正一张脸,威而不露。祖父有一杆祖
期刊
公公最喜欢唱那首《我爱你,中国》,歌声嘹亮,气势恢宏。唱着唱着,公公常常会泪水涟涟。  那是女儿亦惠出生后,睡前必听曲目。我曾笑着向朋友描述:“别人家用钢琴曲胎教、催眠,我家的孩子却是在爷爷气势雄浑的歌声中睡去。”  七十岁的公公,早年在南京当兵,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但最让他引以为荣的便是他“与共和國同岁,与共和国同一天过生日”。  那时,公公很期待有一个孙子,唯一的希望就是
期刊
1  “租友启事”贴出后,猛热闹一阵子,但网上热闹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几天就从“热帖”变成“冷帖”。加江河清的人多,搭腔的人少,特别热情的不是推销保险就是兜售安溪铁观音,胡吹乱侃调皮捣乱甚至暗示性交易的自然也不少。刚开始,江河清还有点新奇而舍不得,后来,对完全不靠谱的“好友”直接拉黑。最终,唯一保持联系的是“女妖”,但真正让他牵挂的却是仅仅QQ对话一次的“良家妇女”。于是江河清就发现,所谓恋爱其实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