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世”中的生命救赎

来源 :当代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都市生活以物质的充盈和资本的膨胀,刺激着人们肉体和精神的欲望。快速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在资本主义拜物教下,整个社会范围内对金钱的疯狂追求,使得传统道德伦理秩序被个人强烈的欲望打破,而人们也处于一种异化的精神状态之中。当刚刚步入社會的青年群体以底层人的身份努力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时,社会的残酷冰冷和生活的现实困境,让他们陷入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撕裂。
  城市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底层人的生存问题,尤其是城市底层群体面对巨大的物质、精神压力,如何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陈如军《入戏》(《四川文学》2021年第7期)中的牛皮镇长为了牛皮镇的发展,将市场化和资本化当做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并不惜采用低俗化的方式吸引资本的参与。在文艺表演中,向老幺母亲向桂芝无意裸露了乳房,这让向老幺一家人倍感羞耻,不断敲诈甚至威胁牛皮镇长,向他索要赔偿。但牛皮镇长却以金钱诱惑向老幺,让他母亲再一次主动表演裸露乳房。这一计策直接扭转了向老幺和妻子的观念,让他们对母亲的行为由羞愧和愤怒转向坦然甚至渴望,希望通过这种低俗的表演再次挣得大量的金钱。甚至连孙子四毛也以懵懂无知的语气,劝说奶奶再次登台表演。章剑在《雪中花》(《安徽文学》2021年第7期)中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城市乡下人的善意。瑞雪的遭遇其实并不算差,皮鞋厂里的师傅虽然话很少,但对她很好,房东陈孃也主动认她做干女儿。鞋厂因为效益原因准备裁员,没有任何优势的瑞雪即将面临失业。待亲眼看到陈孃的儿子大伟的相亲经历之后,长相精致的瑞雪看到一丝希望:嫁给大伟就可以留下来。但是,她从陈孃和何孃的谈话中得知,大伟的婚姻早已与金钱捆绑在一起,而陈孃唤她做干女儿也只是将她作为挡箭牌,委屈和失望让瑞雪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在城市扎根。充斥在整部作品中的温馨,在陈、何毫无掩饰的谈话中被彻底驱散,人们被带入到雪花纷飞的冰冷现实。这似乎还不是最令人绝望的,大伟的婚姻与金钱捆绑在一起不过摧毁了一个乡下女孩单纯的幻想,梁靖芬在《最简单的葬礼》(《滇池》2021年第8期)中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金钱对个体生命造成的困扰。现代都市生活的繁缛复杂,让人们渴望追求简单纯粹的生活状态。0先生这一称呼本身就带有一种归零的极简姿态,他的殡葬服务同样是追求死亡的简化。在他这里,死亡被直接简化为一种结果,并且直接与金钱划上等号。但五金店主的死亡计划,在简单的追求背后却逃不掉生活的繁琐,他无法彻底摆脱自身纠缠的各种琐事,并且在高昂的“死亡费用”面前,不得不放弃死亡。李祯的《下落》(《青春》2021年第8期)呈现的是生活给人造成的心理冲击,让挣扎求生者迷失在生活的围困之中。虽然“我”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看似成功地找到了生存方式,但是从小体弱多病的妹妹却在父亲的去世、同学的排斥、家中遭遇小偷等一系列事件中变得更加孤独,并在生日当天失踪。这篇小说并非是在叙述一件简单的失踪事件,而是赋予“妹妹失踪”这一事件强烈的精神隐喻色彩,象征着在底层求生的人们,无法摆脱命运的围困,终将迷失在生活的深处。
  由乡村进城的底层人遭遇的是物质生存的挑战,而生活在城市里的群体面对的则是精神上的空虚,生活的单调乏味让他们感受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周洁茹《帮维维安搬家》(《滇池》2021年第7期)中,珍妮花为了对抗单调的生活,疯狂地往家里买书,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弥补自己精神上的空虚。“我”和“维维安”甚至将去医院、爬山、吃饭这些事情作为生活的意义所在,甚至连搬家都带有特殊的意义。她们排斥和陌生邻居说“早安”,关注的却是旧金山狗咬人、陌生男人之间的吹嘘等毫无意义的事情。周洁茹笔下的现代都市女性,拥有独立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却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无意义之中。凌岚的《四分之一英里》(《江南》2021年第4期)让我们看到,生活对人的压迫没有地域、国家、民族之分。以“西西”为代表的在美华人,希望通过假结婚的方式取得美国绿卡,但由于语言不通和文化的差异,她们只能在小餐馆里打工,甚至去做“站街女”出卖自己的肉体。即便如此,还要经历警察们的金钱敲诈和肉体勒索。她们所渴望的生活究竟有何意义?这种整天提心吊胆且毫无保障的生活又是为了什么?最终,“西西”紧张的神经走向崩溃,并选择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这种无意义的生活。房伟在《狩猎时间》(《红豆》2021年第7期)里选择另一极端的方式对抗生活的无意义。“我”的导师杨修在高校的工作和生活,在外人眼中是幸福且舒适的,但别人看不到他所背负的各种压力,比如,科研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中年人的婚姻危机。杨老师让“我”监视高远方处长的行为,直接将他的压力转嫁给“我”,让“我”也不断地质疑自己。“我”亲眼看到杨修策划的简陋的复仇,杨老师投湖自尽时的释然和并未伤及性命的高处长的呻吟,唤醒“我”内心的“恶”,在监视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强烈复仇欲,让“我”开始了最终的“狩猎时间”。冯铿在《乐园的幻灭》(《作品》2021年第7期)中赋予“她”孩童般的天真,让“她”从孩子们的欢乐中寻找自己的欢乐,以此抵消心中的郁闷。但小镇上的生活也常常会突然降临厄运,驻守的士兵们不仅买猪肉不给钱,还肆意监禁和毒打蘅的哥哥。少女们希望在自己单纯理想的世界中生活和成长,但生活的苦难终将降临,她们的乐园也终将会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幻灭。如何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或许只有在挣扎求生的过程之中,才可以找到生命本身的意义。
  即便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不如意之事仍占十之八九,若要逃离生活的围困,寻求平淡生活中的幸福,则需要我们在艰难的日子里学会与生活和解。辛国云《拨面鱼儿》(《星火》2021年第4期)中的唐明黄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上海扎下根,并与上海女孩若水结婚。他们看似幸福的生活,却因为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埋下了矛盾的种子。生活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小的矛盾和争执,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变成了难以弥合的裂痕。唐明黄强烈地渴望吃到母亲做的面鱼儿,并第一次向若水撒谎偷偷回到老家,面鱼儿寄托着他对母亲和家的全部情感。尽管强烈的思乡之情让他渴望回到家乡,但生活还需要继续,因此二斤嫂在上海的山东饭馆便成了他的精神依靠,而若水也渐渐理解并接受了他们之间观念的差别。王棘《远方的女儿》(《湖南文学》2021年第8期)借助周文和小餐馆里的男孩的对话,讲述了两个家庭为了生活而奔赴他乡的故事,小说中洋溢着温暖的人性关怀。周文几乎抛弃了老家的一切,从黑龙江来到成都做生意,只为了女儿能够有更好的生活。但女儿毕业后到海南工作,让周文既失去了故乡,又失去了女儿。这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周文将对女儿的关怀和爱护给了孤独的小男孩,因为父母即将离婚而离家出走的小男孩也从他们身上再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廖禹沣《藏在暗处的狗》(《广西文学》2021年第8期)中谭睿和吴晓越面临着是“在城市打拼”还是“回家生活”的选择。谭睿和王旭这些奋斗的青年,看似整天为了自己的生活奔忙,却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当他们站在高层的房间向楼下望去,城市里的万家灯火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盏。这种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唤醒了所有离乡人对家乡的思念,因此王旭和陈薇决定要回家过简单的生活,而吴晓越下定决心准备离开城市。   当然,与生活的和解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在困境中找到自己精神和情感寄托的方式。汪夕禄《迷楼》(《雨花》2021年第7期)写的是初入社会的青年如何摆脱生活中的“迷楼”。“我”在二十出头的年纪,独自一人流浪在异地他乡,对于未来茫然无措。贫穷带来的自卑,让“我”不敢像正常人一样追求理想的爱情和自由的生活,而黄馆长在家中的处境,又使我对家庭生活产生排斥情绪。每一个人都会在生活的虚妄中迷失自己,“我”是这样,李静是这样,她的导师,还有黄馆长和他的家人也是这样。但是,正如李静所说,我们要在“迷楼”般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样子,做一个有个性的“绿毛水怪”,不能向生活妥协,更不能被生活同化。薛濛远《果腹哲学》(《上海文学》2021年第8期)以颇具象征性的笔法,写出了当下青年群体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怎样一步步失去了自我意识和情感。侄女的肠胃患了“抑郁症”,是因为她在没有精神寄托的生活中找不到生存的意义,叔叔让她通过“恋爱”进行精神上的膳食平衡,但侄女却将恋爱视为治病的药方,她对爱情的追求仅仅是为了防止“肠胃抑郁症”的复发。侄女经过几次失败的恋爱之后,才意识到独立自由的生活是她所追求的生活意义,于是,她又重新回到自由的单身生活。丁玲《门铃》(《青春》2021年第8期)同样在关注现代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空虚。叶涛和陶陶两人在一起生活多年,感情却仍旧停留在原地。当陶陶渴望成家的时候,叶涛还不确定要不要和她结婚;而当叶涛想要结婚的时候,陶陶已经看淡了生活的遭遇,对成不成家也已抱无所谓的态度。生活似乎就是这样,在不同的时候人们有着不同的想法,而且想法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时间和经历上的距离,但无论如何,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真正意义。次仁罗布《瓦卡火塘边的传说》(《芙蓉》2021年第4期)中“我”看到了瓦卡古典纯美的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茶马古道艰难的行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不时出没的强盗,都让行走其中的人时刻面临着生与死的挑战。但是,他们仍然唱着歌,并发出欢快的笑声,强盗与运货的马帮也可以坐在一起畅快地喝酒谈心。这里的人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着生活中的一切。程惠子《晚来天欲雪》(《青春》2021年第7期)中,天气的阴霾象征着生活的阴霾。“他”和“她”一辈子都在为女儿奔波,为了送欢欢去美国留学,他们卖掉了房子,但是在本应安享晚年的时候,妻子却遭受着病痛的折磨,远在美国的女儿竟生下了患有脑瘤的孩子。他们坦然地面对挫折,以平和的心态迎接生命中的一切。他们选择与生活和解,在挫折不断的生活中感受着平淡的温馨和浅浅的幸福。
  李迎春《星空下》(《福建文学》2021年第7期)是一部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品。童年时,“我”和伙伴们一起前往石马岐探险,发现了八路军隐藏在山里的兵工厂,从而揭开了一段久远的历史往事。工作后“我”根据老主任提供的线索和自己童年时对树生公公的记忆,展开了一段历史追踪之路。从老一辈革命者身上,“我”看到了他们顽强的精神,以及對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自己工作上的压力和生活中的一些繁琐之事,相较于他们当时的经历,已不再是难以克服的问题。蒋敏《圆梦记》(《南方文学》2021年第4期)中的李子萌在繁忙枯燥的生活中,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娱乐。他为租客小王售卖农产品软件,不仅帮助山区的农民脱贫,更让他在繁忙枯燥的日常生活之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收获了爱情。葛芳《云步》(《上海文学》2021年第7期)中林平山在昆曲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在精神上与自己战死的二叔神魂相交,并在戏剧中发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己。林平山仿佛与现代都市生活保持着距离,甚至地铁和电梯也会让他头晕目眩,他只希望实现精神上的满足,希望能沉浸在自己热爱的戏剧表演中,但现实中飞涨的房价、女儿的上学难题、妻子服装公司的工作等各种压力都让他难以招架,与妻子的婚姻也因此走向终点。他并不是刻意回避,而是不愿被纷乱的生活纠缠,所以他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与冰冷的生活达成和解。
  人们在生活的路途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眼前的挑战,既不必搏上一切去追求绝对理想化的生活,也绝不向困难和挫折妥协。我们只需要摆平心态,直面生活的冰冷和残酷并与之和解,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温馨和幸福,这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史铁生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所讲述的,实际上就是亚当、夏娃的中国故事,其最核心的方面,就是不仅独属于史铁生,而且也上承人类轴心时代、郑重回应中国现代性之初鲁迅等人精神疑难的灵魂话语。作品中的灵魂话语本着情感主义的人文理念,通过书写亚当之魂入驻丁一后所见证的“情种”丁一的“情感史”及其爱的共同体的建立与崩溃,在与丁一的对话、辩难和对丁一的督察、引领中,揭示了一种深刻、独特的爱的哲学、政治哲
期刊
摘要:电影《1921》讲述了一群年轻人为成立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一大进行的艰苦奋斗。不同于其他红色电影,在当下审美观照下,它将建党先驱的“一大”故事融汇成青春、历史、革命话语,形成多重、复杂叙事。不仅将青春指认为奋斗,而且再度确认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同时修复当下公众话语中的革命记忆,实现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复归。《1921》再度延伸了红色电影的内涵与外延,为新时代红色经典电影的创作与审美提
期刊
摘要:马平的《塞影记》讲述了一座塞和一个人一百年的故事。这一百年恰好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百年。小说通过翻转历史叙述,以世道见人心,实现了文学观念与小说写法的突破与创新。其所塑造的天民形象,不仅是小说对相关历史领域书写的独特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它融通了儒家的德性文明与普遍的现代伦理,接通了历史与现实,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国族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重大,产生了文学所特有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陕西当代文学作品《创业史》《平凡的世界》与《鸡窝洼人家》为例,通过三个文本中典型人物的代際传承,展现了陕西作家直面历史叙事中的矛盾和纠葛的勇气和探索。对“形同神异”的深入观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展开探究时,具有“未来”的前瞻视野是陕西作家能够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宝贵的文学经验。  主题词:陕西作家;历史叙事;代际传承  当工业文明与城市化进程以物理加速度的方式快速向前推进的时候,诗
期刊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侨寓广西桂林的田汉以湘北战事期间的桂林为背景,知识分子的家庭与恋爱生活为主题,从自然风景、情感生活、抗战革命三个层次赋予“秋声”新的意义,创作出中国抗战文学史上重要的话剧作品《秋声赋》。这部话剧以恋爱生活为镜,现实与艺术互为参照,不仅有代表性地还原了因战争人口流动而形成的抗战桂林文化城,还真诚地书写了一批定居桂林流寓之士的生活状态,他们渴求在家庭、情感与工作岗位的挣扎中,寻找有
期刊
摘要:美国学者宋明炜近年致力于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研究与海外传播,在对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作家作品进行具体解读的基础上,力图建构其诗学理论。本文以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及近十年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已经“领跑”世界科幻潮流为背景,不仅对宋明炜中国科幻诗学中的诸多“洞见”进行较详尽的判断与分析,而且也指出因其逻辑思路存在不够严谨缜密之处而出现某些“偏见”与不足。  关键词:宋明
期刊
这两篇小说,仅仅是构思所花费的时间,每篇都在二十天以上,我想找到一种令自己满意的便捷、有效的写法。近两三年来我发表的十几篇(部)中短篇小说,大都是由作者充当叙述人,采用第三人称,以全知的视角展开叙事的。虚构一个人的故事,然后对准这个人,火力全开,“正面强攻”。然而这两篇小说,我感觉没法这样写。  我认为,小说写人心、人性,就必然触及到人物行为和心理的隐秘,而这些隐秘是可以大致分类的,不同的隐秘可以
期刊
1  两年前见邵总,是在一个很偏僻的馆子里。邵总极力给我们推荐了几款菜,其实味道很一般,我们被一天的劳乏抽走了精神,很虚泛地附和着。  邵总却很兴奋,不住地让酒让菜。  谁不喝他就拿交情碾压,老黑,咱啥关系?看不起你哥?咱可是除了老婆不分你我的关系!说着很狡黠地向大伙眨眼,我们一细品,都憋不住笑出声来,邵总也大笑,人像充了电一样活跃。  酒过两巡,邵总脸色开始泛白,眼神也飘忽起来,我们都有点奇怪,
期刊
历史这部大书越厚重,其细节的准确性越值得琢磨。不管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还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有时候总有那么一段,或总有那么一个人物,会因为某种原因在大家眼中熠熠生辉。在建军节所在的8月份,寻找与军人、军旅相关的作品似乎特别顺理成章,也昭示了当下时代普罗大众心中不朽的英雄情结。李彦翻译的托马斯·亚瑟·毕森(美)的纪实作品《1937,延安对话》(《当代》2021年第4期)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毕森一行人于19
期刊
铁路大厂有着悠久的红色历史,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曾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铁路大厂保存着光荣的红色记忆,这里曾成立山东省第一个工会组织和山东省第一个企业党支部,是两个“红色第一”的诞生地。  1909年,德国工程师进驻大槐树庄,开始了勘探、设计和大厂筹建工作。1913年4月1日,铁路大厂建成并正式投产。当时铁路大厂的规模很大,厂里的设备配置比较先进。这里的工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