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的计算是经济生活中重要的计算题类型,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考点,因此掌握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的计算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关键词: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经济生活
一、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计算公式推导的理论论证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2014年3月第6版,2015年7月安徽第二次印刷,第13页第一段涉及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二者之间成正比。但是在计算时很少会给我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条件,而更多地的是给我们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我们的教材第14页又指明了,在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那么如何理解两者之间成反比?所谓成反比就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减少或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减少而增加,且它们的乘积相同,那么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其实质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另一种量变化而变化,但这两种量的积一定是个常数,即x×y=k,无论x,y怎么变化,k这个常数不变,这时这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由课本可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无论单位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两者的乘积不变。设单位商品价值量为v,社会劳动生产率为l,两者的乘积为k,则v×l=k,k始终为常数。
因此我们设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前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v1,社会劳动生产率为l1;设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v2,社会劳动生产率为l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或者降低了多少设为x%,提高就加x%,降低就减x%,提高(增加)用加,降低(减少)用减,那么得出l2=l1×(1±x%)。根据反比例关系原理,两者之间乘积一定是个常数,因此得出结论:v1×l1=v2×l2=k,可以推断出:v1v2=l2l1。而l2=l1×(1±x%),可知单位商品价值量公式变为
v1v2=l2l1=l1×(1±x%)l1=1±x%1=1±x%v2=v11±x%,所以只要给我们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动前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情况,就可以求出变动后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二、 商品价值总量计算公式理论论证及推导结论
根据经济学理论可知,价值总量是指某一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它等于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在传统政治经济学往往把商品的数量看做使用价值量。根据理论,我们设商品价值总量为v总,单位商品价值量为v,商品数量为m,那么商品价值总量公式为:总=v×m。
根据人教版2014年3月第6版,2016年7月安徽第3次印刷第13页名词点击,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平均到单位产品上的劳动时间就越少。由此可知,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产品数量的提高,二者成正比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平均到单位产品上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就意味着商品数量提高多少,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多少就意味着商品数量降低多少,设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前的商品数量为m1,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商品数量为m2,那么m2=m1×(1±x%)。根据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公式v总=v×m,我们知道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前的商品价值总量为v总1=v1×m1,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商品价值总量为v总2=v2×m2,根据单位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公式v1v2=l2l1,将v2=v11±x%,m2=m1×(1±x%)代入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商品价值总量公式:v总2=v2×m2,可以推导出v总2=v11±x%×m1(1±x%),通过化简约分可以得出v总2=v1×m1=v总1,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影响全行业或该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所以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改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不会改变。但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意味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商品数量就增加多少,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产品数量的提高,二者是正比关系。设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化为x%,商品的数量m就变化x%,增加用加,减少用减。变化后的商品数量就变为m2,那么m2=m1×(1±x%),根据商品價值总量的计算公式:v总=v×m,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化之前的商品价值总量为v总1=v×m1,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商品价值总量为v总2=v×m2,将m2=m1×(1±x%)代入得出v总2=v×m1×(1±x%),而v×m1=v总1,得出v总2=v总1×(1±x%)。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商品价值总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作者简介:
李文峰,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省淮南市第二十一中学。
关键词: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经济生活
一、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计算公式推导的理论论证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2014年3月第6版,2015年7月安徽第二次印刷,第13页第一段涉及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二者之间成正比。但是在计算时很少会给我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条件,而更多地的是给我们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我们的教材第14页又指明了,在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那么如何理解两者之间成反比?所谓成反比就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减少或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减少而增加,且它们的乘积相同,那么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其实质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另一种量变化而变化,但这两种量的积一定是个常数,即x×y=k,无论x,y怎么变化,k这个常数不变,这时这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由课本可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无论单位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两者的乘积不变。设单位商品价值量为v,社会劳动生产率为l,两者的乘积为k,则v×l=k,k始终为常数。
因此我们设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前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v1,社会劳动生产率为l1;设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v2,社会劳动生产率为l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或者降低了多少设为x%,提高就加x%,降低就减x%,提高(增加)用加,降低(减少)用减,那么得出l2=l1×(1±x%)。根据反比例关系原理,两者之间乘积一定是个常数,因此得出结论:v1×l1=v2×l2=k,可以推断出:v1v2=l2l1。而l2=l1×(1±x%),可知单位商品价值量公式变为
v1v2=l2l1=l1×(1±x%)l1=1±x%1=1±x%v2=v11±x%,所以只要给我们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动前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情况,就可以求出变动后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二、 商品价值总量计算公式理论论证及推导结论
根据经济学理论可知,价值总量是指某一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它等于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在传统政治经济学往往把商品的数量看做使用价值量。根据理论,我们设商品价值总量为v总,单位商品价值量为v,商品数量为m,那么商品价值总量公式为:总=v×m。
根据人教版2014年3月第6版,2016年7月安徽第3次印刷第13页名词点击,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平均到单位产品上的劳动时间就越少。由此可知,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产品数量的提高,二者成正比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平均到单位产品上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就意味着商品数量提高多少,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多少就意味着商品数量降低多少,设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前的商品数量为m1,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商品数量为m2,那么m2=m1×(1±x%)。根据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公式v总=v×m,我们知道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前的商品价值总量为v总1=v1×m1,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商品价值总量为v总2=v2×m2,根据单位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公式v1v2=l2l1,将v2=v11±x%,m2=m1×(1±x%)代入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商品价值总量公式:v总2=v2×m2,可以推导出v总2=v11±x%×m1(1±x%),通过化简约分可以得出v总2=v1×m1=v总1,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影响全行业或该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所以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改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不会改变。但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意味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商品数量就增加多少,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产品数量的提高,二者是正比关系。设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化为x%,商品的数量m就变化x%,增加用加,减少用减。变化后的商品数量就变为m2,那么m2=m1×(1±x%),根据商品價值总量的计算公式:v总=v×m,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化之前的商品价值总量为v总1=v×m1,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商品价值总量为v总2=v×m2,将m2=m1×(1±x%)代入得出v总2=v×m1×(1±x%),而v×m1=v总1,得出v总2=v总1×(1±x%)。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商品价值总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作者简介:
李文峰,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省淮南市第二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