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对陶渊明的认识问题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367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他为陶渊明写传记、整理陶渊明作品编成《陶渊明集》并作序、在《文选》中收录陶作,对陶渊明有着全面的认识。萧统因为与陶渊明志趣爱好相投、品德人格相通、受到隐逸之风的影响以及二人文学观趋于一致,所以他对陶渊明的为人和作品都很推崇。在萧统之后,陶渊明在文学史中的崇高地位逐步确立。
  【关键词】:萧统;陶渊明;全面认识
  一、萧统对陶渊明的全面认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年人,是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在当时,陶渊明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价值并没有被人发现,颜延之的《陶征士诔》盛赞陶之人品,但对其文学只有“文取指达”的简单评介;南朝的文学评论家钟嵘在其《诗品》中只将陶渊明的作品列为“中品”;刘勰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并没有提到陶渊明。到了南朝齐,萧统不仅认识到了陶渊明的文学价值,还推崇陶渊明的人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对陶渊明有着全面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萧统撰写《陶渊明传》,叙述了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志趣及生前轶事。通过具体事件的记述表达了萧统对其人格的景仰,《陶渊明传》虽然不是最早的关于陶渊明的传记,但它是现存同类资料中最完备的陶渊明传记。《陶渊明传》对关于陶渊明的史和事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如新增了檀道济劝他出仕刘宋一朝并送以粱肉,渊明麾而去之一事、“浔阳三隐”等事迹,写出了陶渊明的直率、安贫乐道、好饮酒等特征。使陶渊明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化,有助于后人研究陶渊明其人。
  2.萧统主持编撰的文学总集《文选》,共收录陶渊明九篇作品,包括八首诗和《归去来兮辞》。首先,从数量上来说,翻阅《文选》发现,选录作品最丰盛的时代是晋代,共有250篇,占据《文选》总篇目的三分之一,可见编者对其重视的程度。在两晋时代《文选》选录的作家中陶渊明的作品选录数量占第四位(所有入选的晋代作家共有45位之多)。可见萧统对陶渊明的重视程度。其次我们从萧统选录陶渊明作品的题材上来看,八首诗分属于行旅诗(两首)、挽歌诗(一首)、杂诗(四首)、杂拟诗(一首)。因为《文选》是部多代文学总集,收录宗旨自然是在有限的篇幅内选取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或者开创一种新的文体风格的作品。陶渊明善于写诗歌、辞赋、散文,而《文选》中大部分收录的是陶渊明的诗歌,可见萧统认为陶诗更能代表陶渊明的文学成就。陶渊明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题材——田园诗,这给当时枯燥、僵化的东晋诗坛带来了新的生机。陶诗古朴而又自然,把日常生活及对人生的思考作为写作的对象,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昭明太子能够突破出身、门第观念的偏见,对于小小“彭泽县令”有着独具慧眼的认识,实属不易。
  3.萧统还把陶渊明作品搜集整理编成《陶渊明集》,是第一位为陶渊明的诗文作品编集并为其作序的人。萧统在《陶渊明集序》这样评价陶的作品:“其文章不群,辞采惊拔,跌宕昭彰,读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萧统对陶作第一次从深度和广度上全面挖掘,并给予客观的评介。对于陶渊明130余篇诗歌及辞赋、散文作品的流传有着不小的功劳。最初的《陶渊明集》为八卷本,后来北齐的阳休之又增补为十卷本(混入他人之作)。以上两个版本的《陶渊明集》均已失传。现存的最早版本是南宋末元朝初年的刊本。
  二、萧统认同陶渊明的原因
  萧统能够这么用力的开掘陶渊明的价值、重视陶渊明的作品,并作出公允的评价。其原因何在?下面做一简要分析:
  1.志趣爱好相同,如同隔世的知音。陶渊明少年时代是在柴桑农村度过,奠定了“性本爱丘山”的性格基调。《南史》中载:“昭明太子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萧统与陶渊明都喜欢山水,向往自然之美。
  2.在品德、人格方面有共通之处。陶渊明一生都在出仕与入世之间徘徊,辞官后,陶渊明下定决心再不出仕。有朋友曾经也劝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奈何自苦如此?”在晋宋之际的黑暗社会中,既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又要有所作为,实在很难。陶渊明最后从这种污浊的气氛中抽离出来,这是一种超然,是最风流的风流。萧统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性宽和仁孝”,又是佛教信徒,著有佛教论文《解二帝义》、《解法身义》。思想深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促使他倾心于陶渊明归隐的选择,钦佩他归隐的勇气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耿直。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这样肯定至善人格:“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萧统站在道家立场剖析陶渊明,“道”即自然,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存道”就是使自己的本性顺应自然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普遍追求精神极度自由、极度解放的时代,萧统自然也是其中一员,带着自己对陶渊明“至德”、“存道”的生命体验的感悟,与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3.隐逸之风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所以崇尚老庄,主张以自然为宗的玄学思潮盛行。同样具有“镇痛”作用的佛教也流行开来。玄学和佛教助长了隐逸之风气。萧统生活在隐逸之风盛行的时代,本又钟情山水之间,加上道、佛思想的影响,自然也就崇尚隐逸之风。但是作为皇太子,位高而权重,脱离朝野及皇家身份而归隐山林对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萧统虽然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文选》中选录的陶渊明的诗文以表达自然之趣为主题,有的篇目是描述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有的篇目是描写陶渊明躬耕生活的怡然自得,如《杂诗》其一。《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一篇“宣言”。从陶渊明的诗文作品可以看出一个清高洒脱、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4.文学观趋于一致。陶渊明没有专列篇章阐明自己的文学观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他作品的特点来总结他的文学观。陶渊明的作品主要写普普通通的生活,来表达真挚的感情,是自然的一种流露。语言上不刻意讲究“炼字”,显得平淡自然。做到了“在平淡中见警策,于朴素中见绮丽”的效果。萧统的文学观也没有做具体的阐释,但在《文选序》中有所体现:“综错辞采,缉比文华”;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表述为:“文典而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萧统主张文学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陶渊明和萧统的文学观都主张作品要有真情实感,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三、萧统之后陶渊明文学史地位的被确定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陶渊明集序》对陶渊明的文学价值进行全面且富有深度的评价,《文选》及“文选学”的传播使陶渊明和他的作品在唐宋时代继续被认识、并得到朱熹等大家的弘扬。至此,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真正得以确立。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3] 俞绍初、许逸民,中外学者文选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8月第1版.
  [4] 刘中文,论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J].求是学刊,2003年3月第2期.
  [5] 王汇涓,论萧统对陶渊明的全面开发[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3期.
其他文献
【摘要】:合作原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违反合作原则,却往往有不一样的喜剧、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在文学作品《红楼梦》和影视作品《人在囧途》中的语言大量使用了违反合作原则的方法,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试图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从而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实际含义及反映出的人物性格。  【关键词】:语言;合作原则;红楼梦;人在囧途  一、合作原则  所谓会话含义,其实是指这种
期刊
巴金的名作《家》于一九三一年完成,舞台设定在一九二0年的中国四川省的成都,描写的对象是封建时代的理想大家族——四世同堂的高家。这部作品成为了巴金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的《红楼梦》。岛崎藤村的夫作《家》则创作于一九0九年,有人称这部作品为藤村的最高杰作。  巴金的《家》叙述的是一个行将崩溃的封建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可以说,作品的主要内容都是直接取材于巴金少时成都的老家。作家自己曾多次坦言,小说中的主要人
期刊
【摘要】: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语言信息,大脑要对其筛选、记忆,留下的自然都是重要的、感兴趣的以及一些过目不忘的。不可否认,多彩的语言确实能加强人们的记忆力,本文阐述了什么是语言色彩,论述了语言色彩的分类,并且就其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的集中语体形式进行了探讨,证明了丰富的语言色彩对人们记忆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色彩;记忆力;表达  语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们沟通、交流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2015年3月的重庆医改事件为例,具体分析重庆“七日之痒”发生后群众的舆论导向以及对此政府应该采取的危机公关策略。希望可以通过此次医改事件,提高政府危机触角、增强危机处理能力。  【关键词】:医疗改革;公共关系;政府公关危机   一、事件回顾  1.1重庆医改的具体内容   2015年3月24日,重庆市卫计委官网发布《重庆市物价局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增补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
期刊
【摘要】:道路及交通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地区间跨区域合作的基石。通过分析成渝两地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合作建设的情况,从中发现目前合作中的不足,以给出一些建议促进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实现两地共同发展。  【关键词】: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合作;现状;建议  一、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情况  首先,近年来成渝两地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主要道路和交通建设,特别
期刊
【摘要】: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传统纪年性节日,也被收录于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而作为端节主要部分的过“端”仪式则是水族人民对祖先崇拜的重要精神表达。但随着的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城乡生活的不断更新,物质生活的改变,使得民间信仰不再主导着全族人民的精神生活。过“端”仪式作为水族民众信仰的表达方式之一,也在现代社会变化过程中不断变迁。  【关键词】:水族;过“端”仪式;变迁;丰来村  丰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社会、家长及学生对教育事业高度关注的大环境下,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学生讨厌学习语文。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中,相信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情感火花,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感受语文的内在魅力,从而爱上语文学科。文章立足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以兴趣教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从而使兴趣成为
期刊
重庆市流动人口收入状况的代际比较
期刊
【摘要】 :世纪末情绪肇始于宗教,而后成为一个极富个性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现象,并有时间、地域、艺术形式的差异。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笔者将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电视动画中的这种世纪末情绪定义为价值幻灭感、自我不实感、人性物化感,并试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 :日本动画;世纪末情绪;基督教末世论;高达  通常所讲的世纪末情绪,是指含有特定社会内容,性质上带有负面特征和消极特征的一种社
期刊
【摘要】:在《娱乐至死》的最后部分,尼尔 ·波兹曼写道:“他(赫胥黎)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就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来看,赫胥黎的这一预言似乎已经成真,本文将以《娱乐至死》为切入点,对于后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大众娱乐现象进行分析,力图说明科技力量一方面促进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弱化着我们的理性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