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解释多义现象的指导作用,重点论述了多义现象与语义范畴之间的关系,隐喻、转喻对词语多义形成的作用,以及对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文中指出,我们应当积极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多义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去。
关键词:多义现象;认知;隐喻;转喻;词汇教学
1.多义现象
多义现象是指一个词语有几个或多种互相联系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过去我们常说某项词义是某个词的意义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每个多义词的各项词义之间又有相互的联系。现在,我们也把一个多义词的这些意义称为词的多义聚合,多义聚合想象实质上也是我们常说的一词多义现象或多义现象。然而,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与本质。认知语言学表明多义现象(包括不同义项和不同词性)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和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2.认知语言学及其哲学基础
认知语 学是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属于广义的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他的哲学观可以概括为经验现实主义,简称经验主义,这一哲学观点旨在“通过对进行认知活动的生物体的身体构造和经验的研究来理解意义”(Lakoff)。经验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离开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只有相对于一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认知。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在这里,“经验”不是指狭义地发生在某个个体身上的事件,而是指人类经验的总和:包括人类的身体构造、基因遗传、在客观世界中的物理运动、社会组织等等。
3.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是“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and basic-level categories)。这一理论与传统的客观主义的范畴观有本质的不同。客观主义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的共有特性来界定,一个物体如果具有某范畴成员的所有特性,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好象属于该范畴,又好象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发现这一理论缺陷的第一人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他发现范畴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特性,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范畴也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范畴可以扩大。而且,范畴成员也不象传统的理论认为的那样具有同等的地位,而是有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之分。
在此基础上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了“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典型(prototype)而构成,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有特性,而是看它与类典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
Lakoff指出类典型效应不仅存在于非语言的概念结构中,而且也存在与语言结构中,因为语言结构同其他概念结构一样,都是建筑于同样的认知机制之上,与其他认知范畴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其义项成员不是具有同等的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prototype meaning)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意义。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
4. 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现象之一。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示及其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较好的解释了多义现象。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词的基本义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作用发展了其他义项。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它利用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或相似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前者叫来源与域(source domain),后者叫目标域(target domain)。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contiguity)和“突显”(salience)的关系。所以两者的区别在于,隐喻是不同认知域的投射,而转喻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
以词语head(作为名词)为例,Longm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对这一词条共列出21项词义。Head起初所指的只是人的头部,后来又应用到指动物的头部,即义项(1)the upper of foremost division of the body of an animal that contains the brain,the chief sense organs,and the mouth,这个义项可以看作是head这个词的基本义项或中心义项。在基本词义的基础上,运用转喻,“head”一词又获得了义项(2)the seat of the intellect;the mind表示“智力,能力”。同样还是运用转喻,“head”一词又获得了义项(4)aa person,individual和(4)ba single individual out of a number (e.g. of domestic animals)表示人数或头数(动物)。而义项(5)、(6)、(9)都运用了隐喻。其中,义项(5)athe end that is upper,higher,or opposite the foot 表示物体的顶部、上部,(5)bthe source of a stream,river etc.表示源头。义项(6)aa director,leader和(6)bone in charge of a division or department in an office or institution表示领导、首领。义项(9)athe uppermost point of projecting part of an object,the top和(9)bthe striking part of a weapon,tool or implement 指物体的顶端或顶点。以上三个义项(5)、(6)、(9)中所涉及的认知域都不同于基本义项(1)的认知域,但运用隐喻投射理论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义项(5)、义项(6)及义项(9)。当然,这head 一词的全部词义,但以上分析不仅说明了每个意义范畴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说明了隐喻、转喻对于一词多义或词义发展的重要性。
这样,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就可以根据词的基本含义和认知规律推导出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确切词义。如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Transformative Travel 一文中开头第一句:I felt like a wreck. 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wreck的基本义项是指在事故中严重损害的车、飞机等,但如果学生主动运用隐喻认知机制就不难推断出在这个句子中wreck 的另一个义项:身体或精神严重受损伤的人。又如,在英语中级听力第三课的一个对话中有这样一句话:I can barely cover my expenses. 学生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当被问及cover此处的含义时,学生说是从cover表示覆盖或遮掩某物这个意思推断出来的。实际上此处cover运用了“钱够用”这样一个义项。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学习者会不自觉的运用隐喻认知来推断词义,而且这种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词语的隐喻意义进行适度讲解,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基本义项的基础上逐渐掌握词语的隐喻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许多词语的隐喻义是在灵活运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需要学习者具备主动运用隐喻认知机制掌握词义的能力。
5.结语
隐喻和转喻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因为经验域在所有的文化中并非一样的。要想准确掌握英语词义,英语学习者还需要加深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在基本义项的基础上,通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正确投射理解词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Taylor,John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Ungerer, F.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Addison: Wel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4]白解红. 多义聚合现象的认知研究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9-10.
[5] 蓝纯. 认知语言学: 背景与现状 [J]. 外语研究, 2001, (3): 14-19.
[6]梁晓波.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35-39.
[7]彭文钊. 隐喻——认知与阐释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1):39-43
[8]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汪榕培. 英语词汇探胜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0]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关键词:多义现象;认知;隐喻;转喻;词汇教学
1.多义现象
多义现象是指一个词语有几个或多种互相联系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过去我们常说某项词义是某个词的意义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每个多义词的各项词义之间又有相互的联系。现在,我们也把一个多义词的这些意义称为词的多义聚合,多义聚合想象实质上也是我们常说的一词多义现象或多义现象。然而,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与本质。认知语言学表明多义现象(包括不同义项和不同词性)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和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2.认知语言学及其哲学基础
认知语 学是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属于广义的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他的哲学观可以概括为经验现实主义,简称经验主义,这一哲学观点旨在“通过对进行认知活动的生物体的身体构造和经验的研究来理解意义”(Lakoff)。经验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离开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只有相对于一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认知。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在这里,“经验”不是指狭义地发生在某个个体身上的事件,而是指人类经验的总和:包括人类的身体构造、基因遗传、在客观世界中的物理运动、社会组织等等。
3.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是“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and basic-level categories)。这一理论与传统的客观主义的范畴观有本质的不同。客观主义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的共有特性来界定,一个物体如果具有某范畴成员的所有特性,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好象属于该范畴,又好象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发现这一理论缺陷的第一人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他发现范畴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特性,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范畴也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范畴可以扩大。而且,范畴成员也不象传统的理论认为的那样具有同等的地位,而是有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之分。
在此基础上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了“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典型(prototype)而构成,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有特性,而是看它与类典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
Lakoff指出类典型效应不仅存在于非语言的概念结构中,而且也存在与语言结构中,因为语言结构同其他概念结构一样,都是建筑于同样的认知机制之上,与其他认知范畴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其义项成员不是具有同等的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prototype meaning)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意义。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
4. 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现象之一。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示及其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较好的解释了多义现象。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词的基本义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作用发展了其他义项。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它利用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或相似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前者叫来源与域(source domain),后者叫目标域(target domain)。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contiguity)和“突显”(salience)的关系。所以两者的区别在于,隐喻是不同认知域的投射,而转喻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
以词语head(作为名词)为例,Longm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对这一词条共列出21项词义。Head起初所指的只是人的头部,后来又应用到指动物的头部,即义项(1)the upper of foremost division of the body of an animal that contains the brain,the chief sense organs,and the mouth,这个义项可以看作是head这个词的基本义项或中心义项。在基本词义的基础上,运用转喻,“head”一词又获得了义项(2)the seat of the intellect;the mind表示“智力,能力”。同样还是运用转喻,“head”一词又获得了义项(4)aa person,individual和(4)ba single individual out of a number (e.g. of domestic animals)表示人数或头数(动物)。而义项(5)、(6)、(9)都运用了隐喻。其中,义项(5)athe end that is upper,higher,or opposite the foot 表示物体的顶部、上部,(5)bthe source of a stream,river etc.表示源头。义项(6)aa director,leader和(6)bone in charge of a division or department in an office or institution表示领导、首领。义项(9)athe uppermost point of projecting part of an object,the top和(9)bthe striking part of a weapon,tool or implement 指物体的顶端或顶点。以上三个义项(5)、(6)、(9)中所涉及的认知域都不同于基本义项(1)的认知域,但运用隐喻投射理论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义项(5)、义项(6)及义项(9)。当然,这head 一词的全部词义,但以上分析不仅说明了每个意义范畴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说明了隐喻、转喻对于一词多义或词义发展的重要性。
这样,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就可以根据词的基本含义和认知规律推导出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确切词义。如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Transformative Travel 一文中开头第一句:I felt like a wreck. 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wreck的基本义项是指在事故中严重损害的车、飞机等,但如果学生主动运用隐喻认知机制就不难推断出在这个句子中wreck 的另一个义项:身体或精神严重受损伤的人。又如,在英语中级听力第三课的一个对话中有这样一句话:I can barely cover my expenses. 学生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当被问及cover此处的含义时,学生说是从cover表示覆盖或遮掩某物这个意思推断出来的。实际上此处cover运用了“钱够用”这样一个义项。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学习者会不自觉的运用隐喻认知来推断词义,而且这种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词语的隐喻意义进行适度讲解,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基本义项的基础上逐渐掌握词语的隐喻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许多词语的隐喻义是在灵活运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需要学习者具备主动运用隐喻认知机制掌握词义的能力。
5.结语
隐喻和转喻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因为经验域在所有的文化中并非一样的。要想准确掌握英语词义,英语学习者还需要加深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在基本义项的基础上,通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正确投射理解词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Taylor,John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Ungerer, F.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Addison: Wel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4]白解红. 多义聚合现象的认知研究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9-10.
[5] 蓝纯. 认知语言学: 背景与现状 [J]. 外语研究, 2001, (3): 14-19.
[6]梁晓波.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35-39.
[7]彭文钊. 隐喻——认知与阐释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1):39-43
[8]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汪榕培. 英语词汇探胜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0]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