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现代土壤管理理念引入到对盐碱地土壤状态治理的认识方面,土壤的状态和质量是盐碱地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主要矛盾或者中心内容。在充分认识土、盐碱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做到治碱先治土,治盐碱和治土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持续发展效果。 所以,“治碱先治土,治土先治状态”原则应该作为今后盐碱地治理理念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盐碱地;土壤状态;恢复机理
中图分类号:S714.6文献标识码:A
盐碱地的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国际难题。国外对盐碱地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由于国外生成盐碱地条件和地域的不同,目前的治碱方式主要侧重于对大型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预报防治和修养生息的保育方式等。国内对盐碱地的治理经历了从单项措施到集成措施的发展与转变,从小范围改良到大面积集成化治理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主要以农业生物措施改良为主,60年代为水改阶段,70年代至今开始进行集成化治理工作。长期以来各地都采取治理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区域内的盐碱地进行治理,但结果却收效甚微或作用不能持续,一些区域盐碱化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使土壤愈加恶化,给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更大的困境。
长期以来盐碱地治理及生态恢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关键是要解决哪一个环节的问题,以哪一个问题为中心规划治理措施,才能更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应该引起关注。对盐碱地的改造治理,在水利、农业、化学、生物、地理、气候及工程等方面的专家都有其各自的观点,管理学的出现又形成集成化观点,治理措施实现了综合规划。但有些观点并没有从本质上揭示问题的实质,这一点从以往的不理想的治理收效和可持续性方面的表现就可以得到说明。基于问题的提出,能否引入现代旱作农业土壤管理的基本观点来揭示盐碱地治理事物内、外在关系的实质?我们可以把土壤形态的优劣定义为两个方面:(1)土壤状态;(2)土壤的质量。土壤的状态可以代表土壤的物理形态,而土壤的质量可以代表土壤的化学内容,而他们自身又有各自的复合特性。定义土壤的优、劣要由状态性能和质量性能两个方面共同决定。通过分析研究表明,土壤的状态是影响土壤优劣程度的主要因素。土壤状态优良带来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壤的状态恶化将带来土壤质量的下降,质量下降反过来又会促使状态进一步恶化,以至于就会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两者的相互作用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格局。通过分析研究和经验总结,把土壤状态评价为农业耕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并不为过。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土壤的状态是影响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并且质量是通过良好的状态发挥良好的效能,同时良好的质量对保持良好的状态会起到积极地作用。对土壤来讲状态和质量是存在条件下的主观要素,是一个事物两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又是两种载体或者可称为中间体,几乎所有影响植物的外界条件不但都会通过载体进行传递,而且还会对载体本身产生直接的作用,使载体接受外界条件的能力和保持性能力发生改变。所有的外界条件都是通过载体的性能对受体(植物)发挥作用,同时也决定着载体自身性质变化,而载体性质的变化决定着载体本身接受外界条件的能力、传递外界条件的能力、保持外界条件能力的性能变化,性能的变化又会对来自外界的各种条件因素相互作用关系产生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三者间有着不可分割相互关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载体在三者之间充当着主要角色不能用独立的角度去看待。在接受外界条件能力、传递外界能力、和保持自身与外界条件能力方面土壤的状态性能应该是关键,这也就是土壤的状态被称为“第一要素"的原因。因此要研究土壤应该首先研究土壤的状态,研究与状态有关联的所有内、外在条件因素;因素与状态之间关联;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因素之间关联产生的复合因素与状态之间的关联。只有这样的系统研究方法才能够按自然规律揭示土壤变化的本来面目,按自然规律加以改变。如果把现代土壤管理理念引入到对盐碱地治理的认识方面,那么答案就可以是:土壤的状态和质量是盐碱地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主要矛盾或者中心内容。“治碱先治土,治土先治状态”原则应该作为今后盐碱地治理理念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陶鼎来著.中国农业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
[2]PRIMARY TILLAGE John Deere
关键词:盐碱地;土壤状态;恢复机理
中图分类号:S714.6文献标识码:A
盐碱地的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国际难题。国外对盐碱地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由于国外生成盐碱地条件和地域的不同,目前的治碱方式主要侧重于对大型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预报防治和修养生息的保育方式等。国内对盐碱地的治理经历了从单项措施到集成措施的发展与转变,从小范围改良到大面积集成化治理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主要以农业生物措施改良为主,60年代为水改阶段,70年代至今开始进行集成化治理工作。长期以来各地都采取治理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区域内的盐碱地进行治理,但结果却收效甚微或作用不能持续,一些区域盐碱化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使土壤愈加恶化,给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更大的困境。
长期以来盐碱地治理及生态恢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关键是要解决哪一个环节的问题,以哪一个问题为中心规划治理措施,才能更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应该引起关注。对盐碱地的改造治理,在水利、农业、化学、生物、地理、气候及工程等方面的专家都有其各自的观点,管理学的出现又形成集成化观点,治理措施实现了综合规划。但有些观点并没有从本质上揭示问题的实质,这一点从以往的不理想的治理收效和可持续性方面的表现就可以得到说明。基于问题的提出,能否引入现代旱作农业土壤管理的基本观点来揭示盐碱地治理事物内、外在关系的实质?我们可以把土壤形态的优劣定义为两个方面:(1)土壤状态;(2)土壤的质量。土壤的状态可以代表土壤的物理形态,而土壤的质量可以代表土壤的化学内容,而他们自身又有各自的复合特性。定义土壤的优、劣要由状态性能和质量性能两个方面共同决定。通过分析研究表明,土壤的状态是影响土壤优劣程度的主要因素。土壤状态优良带来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壤的状态恶化将带来土壤质量的下降,质量下降反过来又会促使状态进一步恶化,以至于就会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两者的相互作用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格局。通过分析研究和经验总结,把土壤状态评价为农业耕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并不为过。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土壤的状态是影响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并且质量是通过良好的状态发挥良好的效能,同时良好的质量对保持良好的状态会起到积极地作用。对土壤来讲状态和质量是存在条件下的主观要素,是一个事物两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又是两种载体或者可称为中间体,几乎所有影响植物的外界条件不但都会通过载体进行传递,而且还会对载体本身产生直接的作用,使载体接受外界条件的能力和保持性能力发生改变。所有的外界条件都是通过载体的性能对受体(植物)发挥作用,同时也决定着载体自身性质变化,而载体性质的变化决定着载体本身接受外界条件的能力、传递外界条件的能力、保持外界条件能力的性能变化,性能的变化又会对来自外界的各种条件因素相互作用关系产生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三者间有着不可分割相互关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载体在三者之间充当着主要角色不能用独立的角度去看待。在接受外界条件能力、传递外界能力、和保持自身与外界条件能力方面土壤的状态性能应该是关键,这也就是土壤的状态被称为“第一要素"的原因。因此要研究土壤应该首先研究土壤的状态,研究与状态有关联的所有内、外在条件因素;因素与状态之间关联;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因素之间关联产生的复合因素与状态之间的关联。只有这样的系统研究方法才能够按自然规律揭示土壤变化的本来面目,按自然规律加以改变。如果把现代土壤管理理念引入到对盐碱地治理的认识方面,那么答案就可以是:土壤的状态和质量是盐碱地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主要矛盾或者中心内容。“治碱先治土,治土先治状态”原则应该作为今后盐碱地治理理念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陶鼎来著.中国农业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
[2]PRIMARY TILLAGE John De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