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改 美育 情感教育
美术教学是在情感参与下的体验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必定伴随着某种情感的产生,必然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精神世界和特征,也反映教师在教学时情感投入的程度,若是师生情感达到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共鸣”,则会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定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在《美术课程标准》中重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就是想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利用情感的动机功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对美术学产生深厚的兴趣。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下面从影响美术教学的各种情感因素说起。
一、教师方面因素
在构成美术教育系统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邓小平曾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指导学生情感实践,从这些方面看,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情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些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质,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
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二、学生方面因素
在现代学习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情感的交流。而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处于潜能完善阶段,学习目的、方法、性质、内容和途径与小学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学习动机更加复杂,学习方法上灵活性增大,学习兴趣更为强烈和广泛。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中,让他们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并把感情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中,让他们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接受情感教育。
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丰富情感。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一课时,学生对人体艺术欣赏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只从性方面进行理解,甚至个别女生不愿打开课本去欣赏。我先让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许多学生由于对西方文化背景不了解,开始时抓不住作品的主旨,只是从画面上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师生之间要加强情感交流,同绘美好图画、共奏和谐乐章
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调节功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现在提倡的民主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给学生心理自由,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教育,师生之间应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得到指导和建议。然而,在与学生情感沟通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策略,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让学生也能动情。有位法国哲人说的好:“人是有感情的芦苇”,那种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教师只会使学生陷入爱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动情呢?对于美术教师,由于课时少,和学生接触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情感交流仅局限在课堂上,要通过课堂或课余时间与他们多交流,多谈心,做知心朋友,爱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维护他们的自尊、用爱滋润他们的心田,使他们得到爱的呵护。总之,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活动,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美术教育背景下,我们更要重视情感教育。以前如果忽视了情感教育,现在就要尽快补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河北省大名县张集中学)
关键词:课改 美育 情感教育
美术教学是在情感参与下的体验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必定伴随着某种情感的产生,必然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精神世界和特征,也反映教师在教学时情感投入的程度,若是师生情感达到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共鸣”,则会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定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在《美术课程标准》中重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就是想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利用情感的动机功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对美术学产生深厚的兴趣。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下面从影响美术教学的各种情感因素说起。
一、教师方面因素
在构成美术教育系统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邓小平曾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指导学生情感实践,从这些方面看,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情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些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质,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
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二、学生方面因素
在现代学习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情感的交流。而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处于潜能完善阶段,学习目的、方法、性质、内容和途径与小学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学习动机更加复杂,学习方法上灵活性增大,学习兴趣更为强烈和广泛。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中,让他们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并把感情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中,让他们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接受情感教育。
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丰富情感。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一课时,学生对人体艺术欣赏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只从性方面进行理解,甚至个别女生不愿打开课本去欣赏。我先让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许多学生由于对西方文化背景不了解,开始时抓不住作品的主旨,只是从画面上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师生之间要加强情感交流,同绘美好图画、共奏和谐乐章
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调节功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现在提倡的民主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给学生心理自由,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教育,师生之间应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得到指导和建议。然而,在与学生情感沟通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策略,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让学生也能动情。有位法国哲人说的好:“人是有感情的芦苇”,那种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教师只会使学生陷入爱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动情呢?对于美术教师,由于课时少,和学生接触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情感交流仅局限在课堂上,要通过课堂或课余时间与他们多交流,多谈心,做知心朋友,爱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维护他们的自尊、用爱滋润他们的心田,使他们得到爱的呵护。总之,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活动,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美术教育背景下,我们更要重视情感教育。以前如果忽视了情感教育,现在就要尽快补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河北省大名县张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