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对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母语是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中国,以英语为载体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让中华文化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华文化视域下看大学英语教学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中华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现代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然成为英语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让中华文化在英语语境中得到增强而不是式微,让学生积极主動的在英语语言中感受积淀千年的中华文化而非消极被动的接受,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课程设计是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践,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课程设计
美国语言学家普拉特(Pratt)教授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认为“任何学科中的只是都是引出结构”,因此英语课设计之初,其结构的主体就应该在中华文化视域下的英语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到中华文化的引入,在所需因素上适度调整,分配比例上应有所倾斜,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张民伦主编的《Step By Step 3000听力入门》第一册的课程设计由Education Is a Key, Colorful Lands Colorful People, Travelling from Place to Place等12个单元,从学校教育,跨文化交流,历史,经济各个层面在英语的语境中给予教师充分的文化对比空间,能够让教师巧妙地嵌入了中华文化,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中华文化视域下的教学素材和信息选择应当能够让学生所广泛认同和产生共鸣。比如,以《论语》、《史记》、《红楼梦》等文献资料为素材。以孟祥林主编的《实用大学英语》Unit 1 College Life为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选择《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与Unit 1的教学内容契合度非常之高。课文中My goal is simple.It is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why is is as it is and why it exists at all-Stephen Hawking.(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史蒂芬.霍金)。《大学》的“明明德”,第一个字为动词是把事情弄明白, 与understanding 意思相同,而“至善”就是事物的本源,也就是Howking所说的why the universe exists at all.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完成简单的翻译,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以二语习得为契机向学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张楚廷教授认为“教育有普通教育即通常的学校教育,与之相对的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反映了人对教育本身意义的认识的深化,同时也反映了人对自身意义的认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终身对英语学习的热爱,培养学生终身借助英语这门语言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教学方法的创新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比如,将承载中华文化精髓的各类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动地用所学到英语语言来介绍某一件文物,某一段历史,除了增强语言应用能力还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从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大大延伸的不只是教育时限,更是对教育意义的巨大拓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在英语处于强势地位的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很容易接受随之而来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文化的浸润。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上更多的考量将中华传统文化巧妙嵌入,使得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相得益彰,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以使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度提高,得到本国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为学生终身教育打了牢固的基础,除了能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吸收外来”,更是能够向域外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传播中华文化,这也是英语教育的终极标目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4年
[2]黄政杰,《课程设计》台湾中华书局1991年
[3]张楚廷,《高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4]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年
[5]张民伦《Step By Step 3000 听力入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6]孟祥林《实用大学英语》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年
[7]王国轩《大学.中庸》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
关键词:中华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现代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然成为英语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让中华文化在英语语境中得到增强而不是式微,让学生积极主動的在英语语言中感受积淀千年的中华文化而非消极被动的接受,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课程设计是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践,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课程设计
美国语言学家普拉特(Pratt)教授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认为“任何学科中的只是都是引出结构”,因此英语课设计之初,其结构的主体就应该在中华文化视域下的英语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到中华文化的引入,在所需因素上适度调整,分配比例上应有所倾斜,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张民伦主编的《Step By Step 3000听力入门》第一册的课程设计由Education Is a Key, Colorful Lands Colorful People, Travelling from Place to Place等12个单元,从学校教育,跨文化交流,历史,经济各个层面在英语的语境中给予教师充分的文化对比空间,能够让教师巧妙地嵌入了中华文化,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中华文化视域下的教学素材和信息选择应当能够让学生所广泛认同和产生共鸣。比如,以《论语》、《史记》、《红楼梦》等文献资料为素材。以孟祥林主编的《实用大学英语》Unit 1 College Life为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选择《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与Unit 1的教学内容契合度非常之高。课文中My goal is simple.It is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why is is as it is and why it exists at all-Stephen Hawking.(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史蒂芬.霍金)。《大学》的“明明德”,第一个字为动词是把事情弄明白, 与understanding 意思相同,而“至善”就是事物的本源,也就是Howking所说的why the universe exists at all.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完成简单的翻译,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以二语习得为契机向学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张楚廷教授认为“教育有普通教育即通常的学校教育,与之相对的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反映了人对教育本身意义的认识的深化,同时也反映了人对自身意义的认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终身对英语学习的热爱,培养学生终身借助英语这门语言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教学方法的创新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比如,将承载中华文化精髓的各类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动地用所学到英语语言来介绍某一件文物,某一段历史,除了增强语言应用能力还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从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大大延伸的不只是教育时限,更是对教育意义的巨大拓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在英语处于强势地位的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很容易接受随之而来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文化的浸润。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上更多的考量将中华传统文化巧妙嵌入,使得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相得益彰,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以使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度提高,得到本国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为学生终身教育打了牢固的基础,除了能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吸收外来”,更是能够向域外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传播中华文化,这也是英语教育的终极标目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4年
[2]黄政杰,《课程设计》台湾中华书局1991年
[3]张楚廷,《高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4]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年
[5]张民伦《Step By Step 3000 听力入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6]孟祥林《实用大学英语》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年
[7]王国轩《大学.中庸》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