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县多民族互嵌聚居区基层治理探究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200710081202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道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通道县”)是湖南省设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分布状况非常典型。文章拟探究通道县多民族互嵌社区基层治理方式,以期对多民族嵌入式聚居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多民族互嵌;基层治理;通道县
  一、通道县多民族互嵌社会结构调查
  通道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的怀化市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是存在居住、婚姻、经济和文化互嵌的多民族地区。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该县总人口22.84万人,共有23个民族,其中侗族占77.9%、其他少数民族占22.1%。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交通条件的改善,通道县各民族互相融合、联系,促使互嵌式社会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显。
  1.居住互嵌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各乡镇民族分布情况如下:
  从表1可知,每个乡镇都有多民族互嵌聚居情况,以县城双江镇民族最多,达到16个,大部分乡镇达到7个以上,连人口最少的乡也有7个民族。
  根据对通道县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调查,各个学校学生的民族成分数量如下:县一中18个,职业中专12个,县四中9个,五中10个,一完小8个,二完小11个,县幼儿园12个,亚迪幼儿园14个,未来之星幼儿园14个,今朝幼儿园10个,嘉鑫苑幼儿园9个,金太阳幼儿园12个。可见,县城内各个学校都有多个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情况。
  2.婚姻互嵌
  以前,通道县各民族之间的婚姻关系都限定在本族内和本风俗区之内。改革开放以来,族际联姻逐步增多。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家庭户数为的有55333户,其中,两个民族户数的有10580户,占全县户数的19.12%;三个民族户的有583户,占全县户数的1.05%;四个及四个以上民族户2户。据城中社区统计,近年來多个民族户数不断上升。据我们对20个多民族家庭的调查,所有多民族家庭中都不存在排斥不同民族的习俗的情况。
  3.经济互嵌
  改革开放以来,通道县的商贸活动日益增多,各民族经济互嵌的程度逐渐加深。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中一部分家庭到集镇上定居。近十年来,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到集镇上居住的人员逐渐增加,各民族交流互动越来越多,经济互嵌平台也不断扩大。
  4.文化互嵌
  汉语和侗语是通道两大主要通用语言。在县城双江镇城中社区,我们发放了239份调查问卷,对居民掌握汉语和侗语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还问过被调查者:“你了解通道县哪些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所有被调查者都能说出侗族的一些风俗习惯,1/3的被调查能说出其他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近1/4的被调查者能说出三个以上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还问过被调查者:“你对其他民族过本民族的节日态度如何?”九成的居民表示理解和好奇,没有人对别的民族过自己的节日表示过反感。
  因此,我们认为:第一,汉语在通道县得到普遍运用。不懂汉语的人很少,主要集中在年龄较大的土著民族人群,外来少数民族人群对汉语运用水平比土著民族要高。第二,侗语作为通道第一大语言,土著民族人群应用水平比外来少数民族人群要高。第三,城中社区的居民不会讲侗语就会讲汉语,各民族之间沟通起来基本不存在障碍。第四,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多少都有一些了解。
  二、多民族互嵌社区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1.居住互嵌并不消除族群心理隔阂
  在调查中,我们问“您最愿意在以下哪种社区居住?”,本地居民中有八成以上表示“愿意在本地居民多的社区居住”,一成居民表示“无所谓”,不到一成居民表示“愿意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杂居的社区居住”;流入居民中有全部表示“愿意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杂居的社区居住”,但有二成租户说租房时曾因是少数民族、农村人或者外地人身份被拒绝。这说明,居住格局的“互嵌”并未消除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要打破这种心理隔阂的藩篱,实现从“同住”到“同心”,还需继续努力。
  2.互嵌的阻力来自非户籍群体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来县城的原因时,回答“带小孩读书”的占三成,“打工”的占三成,“经商”的占二成,“随子女居住”的占二成。从进城途径看,八成以上的流入居民表示是通过亲友的联系或跟随亲友进城的,仅有一成多居民表示是工作或经商需要自行来通道的。这说明,多数非户籍居民存在较强的“链式流动”现象,即一人带动家庭、房族和本村一群人的流动。当问到社区中族群交往情况时,群体特征很明显。比如,带小孩读书者和随子女来县城居住者大多为年长的祖辈,打工者多集中在建筑领域,经商的多为外县人。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他们交往空间基本没超出本民族、原户籍地的范围。抱团、内部交往、对外有戒心仍然是多数非户籍群体的最大问题。
  3.社区归属感的培育须加强
  在调查中,当对非户籍居民问到“社区对下岗失业流入人口有无技能培训安排”时,有六成认为“不清楚”。当对非户籍居民问到“政府对小孩在县城接受义务教育是否存在户籍的限制”时,所有非户籍居民都说存在。当对外县流入人口问到“社区对外县流入人口的小孩在通道参加高考所持的态度”时,所有外县流入人口都表示本县居民对此有排斥心理。当对非户籍居民问到“你打算长年居住在本社区吗?”时,四成人表示有此打算,五成人表示只是暂时居住,等小孩毕业、工程完工或经商项目完成就离开此地,一成人表示到时再说。可见,社区内各民族居民多数的幸福感、满意度不高。有关方面须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归属感的培育。   三、探索多民族互嵌聚居地区基层治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1.开展团结包容教育,奠定基层治理的思想基础
  在探索多民族互嵌聚居地区基层治理模式过程中,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和民族团结包容教育,提高各民族居民的自豪感和做好“相互嵌入式”的主动性,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亲和力。要广泛开展交朋友、结对帮扶等互帮互助活动,促进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相亲相爱。
  2.优化设施布局,形成基层治理的生活基础
  (1)优化居住结构。县、乡镇、村(居委会)要研究制定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的政策措施和具体的实施办法。采取经济补助、环境优化、教育资源倾斜等方法,对城乡规划、小区安置点、居民楼栋的人口结构进行规划,推动建立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环境,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促进各族群众加深了解,培植感情。
  (2)优化学校布局。改变以前幼兒园和中小学按户籍招收学生的做法,一律实行就近入学,推动各民族学生合校就读、混班教学,让各民族青少年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在学校、班级、团支部、少先队、同学之间开展各民族学生“结对子”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3.推广民族语言,形成基层治理的交流基础
  (1)开展多语普及工作。语言是实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要件。只有相互交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才能相互尊重。政府要根据各社区居民的民族结构状况,推广多种民族语言的宣传教育。
  (2)学校推广双语教育。各个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民族结构情况,推行侗汉、苗汉、瑶汉双语学习,让各民族学生从小接受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熏陶,为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相待打下良好的基础。
  (3)干部学会民族语言。各级党员干部包括乡镇政府、居委会干部和小区楼长都要学会一门以上非本民族语言,这样工作起来,无语言障碍,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共通共融,工作起来就会更加方便快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畅通诉求渠道,健全基层治理的表达基础
  (1)畅通各族居民的利益表达。如果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被堵塞,诉求得不到满足,将会出现抵触和对抗,离心力增加,凝聚力下降。因此,各级各部门在进行决策时要平衡各民族群体利益。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建立健全各民族利益的表达、平衡与调整机制,以沟通、协商方式来缓解和消解可能引发的族群间矛盾。
  (2)发挥各民族代表人士作用。在各民族嵌入式社区,各个族群之中有一些起重要作用的代表人士。有些族群矛盾由代表人士出面处理解决比官方出面效果还会好一些。因此,各级政府、居委会和小区管理委员会要把这些人吸纳到政府或公益管理中来协助管理工作。
  5.创新治理理念,创建基层治理的环境基础
  (1)建立服务式、参与型治理模式。要改变过去防范性的治理方式,转变为服务式、参与型的治理方式。要吸收非户籍居民参与多民族社区的服务和治理,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他们与原社区居民和谐共处。
  (2)推广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对社区进行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建立便民服务信息卡,减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增强治理的有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社区房屋的出租、治安、卫生等进行专项管理,引导和规范各民族流动人口的行为,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其法律意识,同时也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
  (3)打造良好人文宜居环境。规范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治理机制并使之切实发挥作用,营造“互嵌一家人”的良好风尚。建好社区多功能文化服务站,搭建社区居民交流平台,丰富活动载体,提高群众文体娱乐活动参与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多功能社区文化室,举办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民族大院”充满温情和欢乐。
  (4)加强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多民族社区越是多样多元,越是需要有强有力的核心领导。要完善以乡镇党委为核心、社区党支部为基础、小区党小组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整合基层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资源,形成“三位一体”的多民族社区治理结构。坚持党组织带群团、党员带群众,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共同促进基层治理工作。
  6.加快经济发展,夯实基层治理的经济基础
  (1)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经济要发展,规划要先行。要根据本地实际,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发展规划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走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道路。
  (2)千方百计壮大民族经济实力。主导产业对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培育和引导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使各族群众参与经济建设,成为建设主体。企业要积极吸纳各民族群众就业,要对贫困地区和群众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3)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要注重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活,使各族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惠,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
  7.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基层治理的保障基础
  多民族嵌入式社区基层治理是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的系统性工程,各级政府要在顶层设计上作出科学谋划。要出台关于各民族互嵌社区基层治理的政策规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多民族嵌入式区基层治理。
  参考文献:
  [1]李 莉.多民族和谐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凝聚作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1).
  [2]马 淮,杨松武.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职能的理论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1(3).
其他文献
摘 要:职教集团视域下的校企协同机制是根据职教需要和企业需要所开发的教学管理新模式。随着校企协同机制的不断发展,职教集团也必须对现有机制进行必要的创新,才能确保该机制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教学育人作用。  关键词:职教集团;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8  一、动力机制的创新  校企开展协同合作,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及互惠互利两大基本原则,确保双
本文将团队管理基本理论应用于高校班级管理,探索高校管理新模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协作能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摘 要: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是电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是学校其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校各个部门的枢纽,对下是服务学生的窗口。因此,教务管理关乎整个学校的发展,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文章在分析基层电大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就相关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关键词:开放教育;基层电大;教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
文章围绕“创建特色、发展内涵”这一核心,浅析学校不断深化幼教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管理上抓质量,在质量上求提高,在教改中求发展、求创新,努力营造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
摘 要:现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慢慢渗入社会各个行业。而图书馆作为承载大量文化信息的载体,也应发挥其优势,紧抓移动互联网技术这一发展机遇,大力倡导图书馆移动服务业务,以此促进图书馆的飞跃式发展,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方面的移动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及应用对策,然后又阐述了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面临的挑战,以期同行参考讨论。  关键词:应用
在湘黔边地的苗族聚居地,有一块历代中央王朝都不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就是历史上的"生苗区",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清代康雍年间对"苗疆"的大规模开辟。清王朝开辟"苗疆"的政策,产
咖啡平均一杯过滤的黑咖啡会释放125g二氧化碳,其中2/3来自于咖啡本身,剩下的大部分来自于酿造的过程,不过,假若你选择速溶咖啡,其每杯释放的二氧化碳就会减少为大约80g。但
随着世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教育技术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信息技术革命,终身制学习的理念,都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将会向多
近日,浦东新区金杨社区举办“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主题活动,得到了广大居民欢迎。在活动中,社区向居民宣传了低碳行动和垃圾源头分类的理念,加深了小区居民对低碳和环
本文运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篮球课中融入娱乐篮球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笔者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发现,娱乐篮球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