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发展史

来源 :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新中国的外交发展进行了梳理,具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前期、改革开放后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中国外交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的崛起史,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是基于革命和民族的视角,那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则是基于发展和世界的视角。新时代新形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继续弘扬优良传统,坚定不移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大国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政策的形成
  1948年年底,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一大批大城市被解放,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人民解放军以及人民政权与驻扎在这些大城市的西方国家外交代表进行接触的问题,考虑到建国后即将面临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开始全盘考虑外交政策。
  从1948年年底到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着重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屋子再请客”两项原则。“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政府不继承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旧有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①;“打扫屋子再请客”是指在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之前,既不急于获得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承认,也不急于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等到清除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特权、势力和影响之后,再让外国客人进来。七届二中全会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侧重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一边倒”是指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之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主义阵营之内,①与苏联结成同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标志着新中国三大外交政策的最终形成。
  2.改革开放前的外交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下,新中国的对外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60年、1960-1971年、1972-1981年。
  第一阶段:1949-1960。中国“联苏反美”,又被称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边倒”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日,苏联政府照会表示,苏联基于力求与中国人民建立真正友好关系的一贯愿望,决定中苏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并且互派大使。12月6日,毛泽东前往苏联进行访问。②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訪苏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落实“一边倒”政策的重要步骤。“一边倒”战略的实施既使新中国提前收回了苏联在东北享有的特权,又获得了来自苏联的宝贵援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边倒”新中国获取了来自苏联的强有力支持,从而抵御外部威胁进而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另一方面,受冷战国际格局的制约,美国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从而限制了新中国外交的活动空间。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54年金门轰炸、1955年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都是美国针对中国的挑衅行为。1956年,以苏共二十大为转折点,中苏关系开始出现波动。1958,中苏两国在长波电台、核潜艇舰队问题、台海问题上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分歧,加上“八二三”炮击金门事件,苏联在1959年停止了对华军事援助并于第二年撤走了全部在华援助专家,中苏关系开始破裂。
  第二阶段:1960—1971。中国反苏反美,即两面开弓,两个拳头打敌人。这一阶段是中国外交发展较为艰难的时期,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也没有缓和。自1960开始,中苏就两国边界问题不断进行磋商和对话,都没能达成一致意见。1962年,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苏联采取了支持印度贬低中国的行为,使得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1965年莫斯科三月会议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式分裂,中苏两党关系中断。到了1970年,两国关系发展到在珍宝岛上兵戎相见的地步,珍宝岛事件使中苏两国正式交恶。在中苏关系破裂的同时,中美关系也没有得到有效缓和。美国政府继续支持蒋介石集团在台湾海峡地区进行挑衅,同时还在台湾成立了“美军驻台协防军援司令部”,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在与美苏两国关系均没有缓和的情况下,中国寻找了来自中间地带的友谊;中国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得到发展,尤其是中非关系。此外,中日民间外交十分活跃,中法两国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建交。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开启了“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经过会谈双方达成协议,并宣布了尼克松总统即将访华的消息,中美关系出现缓和。
  第三阶段:1972—1981。中国“联美反苏”,又被称为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一大片是指维度大致相同的国家联合起来、整个第三世界都要联合起来组成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同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73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提出建立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统一战线的外交战略。出于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扩张的需求,大多数西方国家也积极与中国进行接触。1972年和1973年这两年,除爱尔兰外,所有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都同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正式发布,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虽然与苏联阵营国家的关系比较冷淡,但中国通过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建交,在对外关系方面取得了突破,改善了自己的安全环境。
  3.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发展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中心任务和对外开放的方针之后,中国外交进一步活跃。8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对世界格局作出新的判断,对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为了给国内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1982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宣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对一切国际问题,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决定自己的立场。”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共十二大还提出了新的处理党际关系的准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以此来改善同东欧国家的关系。此外,邓小平在1985年3月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对世界格局的这个判断成为此后相当长时期里决定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   为了维护和平和发展经济,中国领导人还提出了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看法。邓小平于1988年明确提出: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以及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政治新秩序。他进一步指出建立国际新秩序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按照新的外交政策,中国在80年代与世界各国普遍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到1989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31个。此外,从80年代开始,中国积极地参与多边外交,一是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开展的维和活动;二是中国加入了其他许多重要的国际专业组织。
  1989年苏东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的变化给中国外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根据变化后的新形势,中国进一步调整了对东欧国家的方针政策,其中心内容是: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平等互利、稳步发展、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国家关系。这一外交方针的贯彻实施使中国渡过了冷战后的外交难关,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同时,针对冷战后的复杂局面,邓小平也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20字指导方针。其中核心内容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光养晦”主要概括为不抗旗、不当头、不树敌、不对抗、超脱和超越意识形态。此后,“韬光养晦”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
  进入21世纪,中国成功的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并创建了一系列的国际机制,提出了“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新理念。2003年12月,温家宝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2004年4月12日,胡锦涛发表演讲《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指出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2005年4月,胡锦涛在出席亚非峰会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渴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给世界秩序带来了良好的影响。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政策。中国尤为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更是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加强睦邻友好,推进地区合作。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中国外交发展的新理念,中国外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中国外交发展的理念,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
  一定意义上来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目标模式和努力方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為目标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布局更加清晰,一是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二是以亲诚惠容理念打造周边关系;三是以正确义利观指导发展中国家;四是在多边外交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争取话语权。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路径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进而推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
  中国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注释
  ①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周恩来选集》(下卷),第85-87页。
  ②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第13页。
  ③刘建飞:《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研究》,第8页。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我国森林资源每年都在减少,树木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植树造林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提升。  【关键词】植树造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引言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
期刊
【摘 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随着近年来环保理念的兴起与不断普及,人人开始关注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注重节约用水。就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其水资源应用比重在70%以上,为了能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中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分析农田水利工程中所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应用意义重大。本文就节水措施在农田水利工程
期刊
【摘 要】市政给排水工程的预算造价预结算与工程量以及工程建设范围等具有重要联系,并且市政给排水工程的预算造价预结算审核需要对审核内容进行明确,并且按照规定进行严格审核,保证审核的准确度,市政给排水工程预算造价预结算可以对工程的开展提供保障,审核工作可以充分发挥预算造价预结算的作用和价值。对预算造价预结算审核中的影响因素和问题进行分析,实现给排水工程预算工作开展水平的进一步有效提升。  【关键词】市
期刊
【摘 要】 民刑交叉问题历来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而近年诸如“P2P”平台网贷案件等经济领域的民刑交叉案件更是层出不穷。经济犯罪与普通财产犯罪的界限不清及对民刑交叉产生原因的分类不足,使得经济领域民刑交叉案件在实体责任的认定和民刑程序先后的选择上困难重重。鉴于程序法“刑民并存,分案处理”的理论在实践中没有很好的落实,有必要加以反思,变“先刑为主”,为“民刑共存”。  【关键词】经济犯罪;民刑交叉;适
期刊
【摘 要】慈善事业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引导和团结一切社会团体组织的力量,凝聚社会爱心之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护伞。慈善事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效途径在于发展慈善事业。因此,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自然资源部门职责调整的背景下,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作用愈发凸显,其具备的全域性、过程性、实施性对国土空间规划新架构是极大的补充与完善,相关内容如何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已成为亟待研究的紧迫问题。本文重点对全域范围内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汇总,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这两者的重点内容,提出具体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
期刊
【摘 要】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于文化建筑有进一步的要求。新型文化建筑的特征应是在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特有的建筑文化。2017年6月1日,北京市八达岭梦幻长城球幕影院盛大开业。影院结合了现代科学的最新技术,融合了前沿的“环绕声”和“VR技术”,使得游客在攀登长城之余,又可来到影院,再一次“亲身”体验长城上下五千年浑厚的历史文化,得到源于现实又超出现实的特别感
期刊
【摘 要】纸马舞是壮族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个性化的艺术特征,积累起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由此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从表演方式、动作舞姿、队列队形、服饰道具、人物特点、背景音乐六个方面系统分析纸马舞的艺术特征。这由此深化对广西纸马舞的认识,为更好地推广和传承纸马舞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壮族非遗舞蹈;纸马舞;艺术特征  引言  我国诸多地方都存在着以“马
期刊
【摘 要】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它的整体管理模式是由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而来的,近几来我国的市场运作体系仍处于发展状态,这就使得行建筑行业内部的人员素质整体存在偏低的现象,而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旦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就会对整个的建筑工程施工存在一定的影响,造成质量下降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探讨了他的创新必要性,以及
期刊
【摘 要】所谓戏剧,一直在过去的数百年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如今,戏剧却很难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这一现象一直被广泛关注,却还未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法。本篇就如何促使中国传统戏剧复兴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分为四个方面,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戏剧的没落、戏剧没落的原因以及戏剧的振兴对策。  【关键词】戏剧文化;戏剧特色;没落原因;振兴对策  1.戏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传统戏曲剧的种类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