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科。然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在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那么,数学课堂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的高峰期,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营造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思维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由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比较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比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这些知识是学生建构周长概念的基础。教材呈现的例题场景是儿童游泳池图片。首先让学生认识儿童游泳池池口一周黑色的线就是其一周的边线,知道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对学生来说,建构边线的概念是建构周长概念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建构边线的概念更难一些。怎样让学生理解围绕物体表面整整一周的线就是边线?我想借助图片感知游泳池的表面和边线,学生印象是不深的。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有的老师创设了“蚂蚁赛跑”的动画情境,也有老师安排剪纸比赛……由此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形象化,学生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激活学生的思维
寓思维于操作之中,以动启思。“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寓思维于语言之中,以述拓思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口促思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表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说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比如“谁比谁大(小),谁比谁长(短),谁比谁多(少),谁是谁的几倍……。”以突出数学知识间存在的特定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意思表达清楚。训练口述数量关系与解題思路。随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结合应用题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说一段逻辑性较强的话。比如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根据已知条件补充问题,改编应用题等等。
四、在有效思考方法的指导中,提高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急于求成。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教学“除法”时,有这样一题:□□÷□=13……6。我让学生先观察算式,知道要填写的是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再考虑先填哪个数?(除数)填多少,根据什么填的?然后求出被除数。算出答案后还要追问:除数可以填8或9吗?为什么?原来这里还要考虑被除数是一个两位数。所以教学中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形式的规律,由浅入深,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是5,整数部分是3,这个小数是( )。有学生写3.5,也有学生写5.3,这时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让学生来判断正误,学生自然会根据小数的组成去分析推理。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营造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思维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由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比较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比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这些知识是学生建构周长概念的基础。教材呈现的例题场景是儿童游泳池图片。首先让学生认识儿童游泳池池口一周黑色的线就是其一周的边线,知道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对学生来说,建构边线的概念是建构周长概念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建构边线的概念更难一些。怎样让学生理解围绕物体表面整整一周的线就是边线?我想借助图片感知游泳池的表面和边线,学生印象是不深的。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有的老师创设了“蚂蚁赛跑”的动画情境,也有老师安排剪纸比赛……由此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形象化,学生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激活学生的思维
寓思维于操作之中,以动启思。“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寓思维于语言之中,以述拓思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口促思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表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说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比如“谁比谁大(小),谁比谁长(短),谁比谁多(少),谁是谁的几倍……。”以突出数学知识间存在的特定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意思表达清楚。训练口述数量关系与解題思路。随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结合应用题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说一段逻辑性较强的话。比如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根据已知条件补充问题,改编应用题等等。
四、在有效思考方法的指导中,提高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急于求成。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教学“除法”时,有这样一题:□□÷□=13……6。我让学生先观察算式,知道要填写的是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再考虑先填哪个数?(除数)填多少,根据什么填的?然后求出被除数。算出答案后还要追问:除数可以填8或9吗?为什么?原来这里还要考虑被除数是一个两位数。所以教学中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形式的规律,由浅入深,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是5,整数部分是3,这个小数是( )。有学生写3.5,也有学生写5.3,这时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让学生来判断正误,学生自然会根据小数的组成去分析推理。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