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固本培元”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以促进事物的不断成长与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深入文本,把自我和文本进行对接,用自我的感受去体味文本之美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教师在充分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表层知识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必须致力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处挖掘。如何挖掘,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本文以《肖邦故园》教学为例,试作探析。
一、利用音乐设境,做好情感铺垫
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情感的一种艺术。如能用合适的音乐作品为学生创设好情境,就能为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铺路,可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伊始,播放肖邦不同风格的音乐,《夜曲》和《波洛涅兹舞曲》, 并辅以对音乐的介绍。播放《夜曲》时,“它旋律悠长、空灵、含蓄,傅聪先生说他的音乐里包含着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里线条的艺术,在音乐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月华如水轻泻,听到了小溪淙淙的清冽。”一首《夜曲》可以让学生的内心宁静下来,并投入到文本内容的研习。
播放《波洛涅兹舞曲》,介绍:我们虽仅仅是听了它的引子和主段的前部分,但带给我们是铿锵有力的力量传递,它充满战斗性、史诗性。二战期间,纳粹占领波兰华沙前的一刻,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就是此曲,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激励波兰人民在内心深处坚信“波兰不会亡”。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就像是骑兵马队由远而近、蜂涌前来,势不可挡。
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音乐大家,而第二首则是具体触摸肖邦音乐灵魂的曲目,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肖邦音乐的魅力,简要介绍所播放曲目在国家变乱中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带着虔诚之心来研习文本。这些音乐的加入,是课堂教学的情感铺垫。带着情感进入文本,使学生在学习中释放自我最大的“情”与“意”成为可能。
二、创设情境赏读,激发学生品味文本
“读”是走进文本的最直接方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动情的吟诵使学生对语言和情感的美有了“亲切地体会”,更为后面“理智地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做了铺垫。
故园四季之景的描写是本文最华美的部分。在对故园四季之景的赏读中,让学生在自我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语速、语调;随后,为每一个季节都配上了相应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如此,他们必然能体悟到文字和音乐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深深热爱和眷恋的气息,这必又将文本的思想深入进学生的灵魂。音乐的意境和文字的意境在彼时彼刻交相呼应,又彼此作用,对于学生初步品味课文的感情,无疑极为有用。而且,它还促使阅读中审美意识的产生。将配乐朗读与不配乐的朗读作比较,学生的声音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带上了深深的感情,如果不是感受到了文字之美,意境之美,这样的现象恐怕不可能出现。
三、搭建研习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往文本深处挖掘”,就需要给予学生研习的抓手。这“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的设置来体现。在对文本研习上,设置的一个主问题是“肖邦故园是______”。在研习之中,具体设置的问题有:1.题为“肖邦故园”,文中描写的故园是一个怎样的所在?2.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有着怎样的影响?3.为什么说“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三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主问题展开,每一个问题的探讨完成,都是对主问题由浅入深的解读。在第一个问题中,得出的是“肖邦故园是故居,是音乐的源泉。”这在整体感知中就可以得出。第二个问题,通过对文本4-12节的研读得知,这个仅仅只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时光的地方之所以会成为肖邦音乐的源泉,是因为这个地方,在肖邦心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缩影——祖国乡村,这故园又是故国。第三个问题,通过对故园景色的赏读,最美的是冬天,因为音乐长存,因为精神永恒。聆听着肖邦的音乐,感受到肖邦融于音乐里的爱国深情,不禁唤起人们一草一木的故园之情,肖邦的音乐能唤起人们的故园之思,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所以这故园的冬天才最美。这故园,又是肖邦精神。从故居到音乐源泉到故国到肖邦精神,逐渐深入文本,就是通过这些问题的逐步讨论而深入的。要想让学生在文本的研读中,往文本深处挖掘,还是要给学生这样的看似独立而存却又密切相关的抓手。
搭建一个追求“固本培元”的语文课堂,挖掘出学生深入文本的内驱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维与人品的协调健康发展。如何去丰富、激活、激发,需要的则是执教者在文本的引导研读中做一个优秀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如皋中学)
一、利用音乐设境,做好情感铺垫
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情感的一种艺术。如能用合适的音乐作品为学生创设好情境,就能为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铺路,可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伊始,播放肖邦不同风格的音乐,《夜曲》和《波洛涅兹舞曲》, 并辅以对音乐的介绍。播放《夜曲》时,“它旋律悠长、空灵、含蓄,傅聪先生说他的音乐里包含着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里线条的艺术,在音乐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月华如水轻泻,听到了小溪淙淙的清冽。”一首《夜曲》可以让学生的内心宁静下来,并投入到文本内容的研习。
播放《波洛涅兹舞曲》,介绍:我们虽仅仅是听了它的引子和主段的前部分,但带给我们是铿锵有力的力量传递,它充满战斗性、史诗性。二战期间,纳粹占领波兰华沙前的一刻,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就是此曲,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激励波兰人民在内心深处坚信“波兰不会亡”。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就像是骑兵马队由远而近、蜂涌前来,势不可挡。
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音乐大家,而第二首则是具体触摸肖邦音乐灵魂的曲目,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肖邦音乐的魅力,简要介绍所播放曲目在国家变乱中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带着虔诚之心来研习文本。这些音乐的加入,是课堂教学的情感铺垫。带着情感进入文本,使学生在学习中释放自我最大的“情”与“意”成为可能。
二、创设情境赏读,激发学生品味文本
“读”是走进文本的最直接方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动情的吟诵使学生对语言和情感的美有了“亲切地体会”,更为后面“理智地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做了铺垫。
故园四季之景的描写是本文最华美的部分。在对故园四季之景的赏读中,让学生在自我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语速、语调;随后,为每一个季节都配上了相应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如此,他们必然能体悟到文字和音乐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深深热爱和眷恋的气息,这必又将文本的思想深入进学生的灵魂。音乐的意境和文字的意境在彼时彼刻交相呼应,又彼此作用,对于学生初步品味课文的感情,无疑极为有用。而且,它还促使阅读中审美意识的产生。将配乐朗读与不配乐的朗读作比较,学生的声音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带上了深深的感情,如果不是感受到了文字之美,意境之美,这样的现象恐怕不可能出现。
三、搭建研习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往文本深处挖掘”,就需要给予学生研习的抓手。这“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的设置来体现。在对文本研习上,设置的一个主问题是“肖邦故园是______”。在研习之中,具体设置的问题有:1.题为“肖邦故园”,文中描写的故园是一个怎样的所在?2.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有着怎样的影响?3.为什么说“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三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主问题展开,每一个问题的探讨完成,都是对主问题由浅入深的解读。在第一个问题中,得出的是“肖邦故园是故居,是音乐的源泉。”这在整体感知中就可以得出。第二个问题,通过对文本4-12节的研读得知,这个仅仅只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时光的地方之所以会成为肖邦音乐的源泉,是因为这个地方,在肖邦心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缩影——祖国乡村,这故园又是故国。第三个问题,通过对故园景色的赏读,最美的是冬天,因为音乐长存,因为精神永恒。聆听着肖邦的音乐,感受到肖邦融于音乐里的爱国深情,不禁唤起人们一草一木的故园之情,肖邦的音乐能唤起人们的故园之思,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所以这故园的冬天才最美。这故园,又是肖邦精神。从故居到音乐源泉到故国到肖邦精神,逐渐深入文本,就是通过这些问题的逐步讨论而深入的。要想让学生在文本的研读中,往文本深处挖掘,还是要给学生这样的看似独立而存却又密切相关的抓手。
搭建一个追求“固本培元”的语文课堂,挖掘出学生深入文本的内驱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维与人品的协调健康发展。如何去丰富、激活、激发,需要的则是执教者在文本的引导研读中做一个优秀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如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