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日本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FDI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投资地域集中、业绩指数差异大、独资化倾向明显、投资结构有待优化、各行业投资波动性不一等特点。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 服务业 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078-02
在长三角地区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的日本企业中,有中小企业,也有大公司。本文将对以日本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FDI情况展开分析。
一、“日本大公司”定义及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选自日本21世纪中国总研编写的《中国进出企业一览2009—2010年版》,其中涉及的日本大公司包括:日本上市公司3898家(其中东京证券一部上市1714家、东京证券二部上市463家)和非上市公司1278家,总计5176家。其中,非上市公司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发行(售出)的证券总额在5亿日元以上;(2)股票持有人在500人以上;(3)有义务提交有价证券报告。
上述5176家日本大公司中,2009年3月底前共有1809家企业(占总数的34.9%)在华投资,其中包括在东京证券一部上市的1030家企业,在东京证券二部上市的147家企业,非上市公司227家(见表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大致的趋势,即越大、越优秀的企业投资中国越是盛行。
根据上述《中国进出企业一览2009—2010年版》中在华日资企业名录,笔者统计整理出行业、投资方式、设立时间、所在地等各项数据,并沿着企业名录上提供的信息去查阅各方面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由此展开具体分析。
二、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的发展历程
上述1809家日本大公司共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特区)设立了6583家法人企业。从产业分布来看,尽管第二产业仍然是日本大公司投资的核心领域(共3736家,占56.75%),但服务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投资领域(2826家,占42.93%)。
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的FDI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
1979—1991年为初级阶段,该阶段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总体水平较低,处于小规模的投资试验阶段,每年投资项目均为个位数,累计项目数仅10个,累计资本金9250.25万美元。
1992—2000年为发展阶段。1992年的界限非常明显,当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开始大幅增长,项目数达12个,掀起了第一轮投资高潮。增长的原因既有中国方面的,也有日本方面的。从日本方面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从北美转向东亚,并且日本企业经过80年代在华投资的试验,已积累不少经验与教训,建立了扩大对华投资规模的基础。从中国方面来说,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投资环境改善,市场容量扩大。因此,从1992年起,日本企业调整了对华投资战略,开始加大投资(王志乐,1998)。随后,在1994年迎来了资本金额高峰(17402万美元),1997年达到投资项目数的高峰(42个)。之后,由于中国政府调整外资政策,取消了部分外商优惠措施,再加上日本国内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原因(金仁淑,2003),1998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FDI项目数显现低潮,此后的1999和2000年也处在较低的水平。
2001年至今为大规模投资阶段。由于我国服务业开放较晚,而且对服务业的开放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一些服务部门(如电信部门)长期禁止或限制外商的投资,较大程度地阻碍了外资的进入。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大大拓宽,服务领域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日益彰显。2001年开始,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的FDI出现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投资项目呈快速增长态势,资本金额大幅攀升,掀起了第二轮高潮。2003年为投资项目高峰(160个),2007年到达资本金高峰(173343万美元),两项指标均大大超过第一个高峰,显示出惊人的涨势。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开始进行深度盘整。
三、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特点
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领域的FDI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投资地域集中。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投资设立的企业共2975家,占45.2%,其中第二产业1712家(占45.8%),第三产业1257家(占44.5%)。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的FDI在总量、第二产业及服务业领域都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进一步比较江浙沪三地的情况可知,第二产业FDI上海、江苏两地平分秋色,日本大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分别为760、716家,而浙江仅236家,与上海、江苏有很大差距。服务业领域FDI则是上海一枝独秀,日本大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数为1143家,占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投资总数的90.9%,江苏81家(占6.4%),浙江仅34家,所占比重极低(2.7%),总量不足。
2.投资业绩指数差异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在《WorldInvestment Report 2002》中开始采用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业绩指数(In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描述各国吸引FDI的现实状况和业绩潜能。UNCTAD定义业绩指数为:一国FDI流入量占全球流入量的比例与该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的比值。若指数大于1,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大,也就是业绩突出;若指数值小于1,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小,即业绩低下;若指数值等于1,则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相当,即业绩正常。业绩指数的表达式为:
式中INDi为第i个国家的业绩指数,FDIi指第i个国家的FDI流入量,FDIw为全球World FDI流入量,GDPi指第i个国家的GDP,GDPw为全球GDP。
通过适当变动计算变量的取值范围,可以将上式转化为衡量某一地区吸收服务业FDI效果的指标体系。把上式中的FDIi/FDIw用中国第i个地区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流入量占全国流入量的比例来代替,GDPi/GDPw用中国第i个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三产产值的比例来代替,据此公式可以算出2000—2007年度江、浙、沪三地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的业绩指数如下:
表2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上海市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的业绩指数均大于1,平均水平为9.55,其中,业绩指数最高的2001年达到10.59,说明在这8年间,上海市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的业绩指数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2003年间业绩指数总体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2004年开始下滑。江苏、浙江两地总体来看业绩指数一直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江苏近年来有显著上涨趋势,而浙江的业绩指数波动较大,表现很不稳定,说明服务业吸引日本大公司FDI的潜能没有有效发挥出来。
3.独资化倾向明显。总体来看,独资方式为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投资的主导方式,1257家企业中,独资企业总数达1023家,所占比重为81.38%,远远大于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投资股份制等其它方式。
进一步考察1979年—2008年投资方式的变动可以发现,1991年前,由于不熟悉中国市场以及产业政策限制等原因,进入长三角服务业的日本大公司多以与当地企业合资或股份制合作为主,如欧姆龙与上海交大共同参股的上海交大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丸红与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实业公司合资设立的上海国际房产有限公司、三井物产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合资设立的上海华和国际储运有限公司等。1992—1994年,独资企业逐渐增多,与合资企业比例大致相当。1995—2001年,新增独资企业已成为首选投资方式,所占比例基本在70%以上。2002年以后,独资化趋势更加明显,独资企业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历年的比重均高达80%以上,可以说独资形式已经成为日本大公司进入长三角服务业的主流方式。这个趋势同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放开外商持股比例要求,以及FDI对股权占有的追求相一致,可以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独资企业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4.投资结构有待优化。从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领域FDI的行业结构来看,投资最多的是批发业,共有企业726家,占服务业投资企业总数的59%;其次是各类服务业178家(占14%)、交通运输和仓储137家(占11%)、信息通信业131家(占10%)(见图2)。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大公司对长三角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部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相对比重较小。虽然信息通信业拥有一定数量,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投资也有了突破,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在卫生、体育、文教、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比重也很低,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FDI的纵向发展来看,1979—1991年间总体投资很少,除批发、交通运输和仓储、房地产和信息通信业外,其它行业几乎没有涉足。1992—2000年间不仅服务业FDI总量上升,而且涉及的领域拓宽到各类服务业、零售业和金融业,但批发、交通运输和仓储、房地产和信息通信业仍是主要投资的行业,上述行业占总投资项目的85.16%,资本金总额的83.09%。在2001—2008年间,金融业、零售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此期间日本大公司投资的项目数分别达到第二阶段的投资12.5、4.6、4.3倍,资本金为前一阶段的23.5、4.9、2.3倍,为增幅最大的三个行业。尤其是2007年,三菱联合金融控股集团、三井住友、瑞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保险等银行、保险业巨头纷纷落户长三角,充分显示了他们对中国的信心。虽然目前金融业项目数不多,仅占服务业投资企业总数的3%,但金融业企业的资本金总额已达总量的42%,一跃成为服务业领域之首。
5.各行业投资波动性不一。日本大公司在不同年份对长三角服务业各个行业投资的增长率不同,这种差异表现为FDI的时间序列的波动性。为便于分析,此处引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概念。标准差用于估算样本的标准偏差,反映相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又称均方差。计算方法为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用公式表达为:
式中s为标准差,x为样本平均值AVERAGE(number1,number2,…),n为样本大小。
由于各个行业的均数相差较大,不宜用标准差的大小来直接比较产业变异程度的大小,为此引入反映变量值的相对变异程度的样本变异系数Cv。样本变异系数Cv的计算公式为:Cv=s/x×100%
对1979—2008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资本金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信息通信业(2.00)和金融业(1.89),远远大于平均值1.34;资本金变异系数较小的则为批发业(0.68)、交通运输业(1.01)和房地产业(1.04)。说明日本大公司在信息通信、金融业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投资的年均波动性相对较大,在传统服务部门的投资波动则相对较小。
(本文受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日本服务业FDI——江浙沪比较研究,编号:20071046)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国总研.中国进出企业一览2009—2010年版[M].日本;蒼蒼社,2009
2.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06年中国商务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3.陈宪,殷凤.上海服务业发展情况、问题与对策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5)(责编:若佳)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 服务业 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078-02
在长三角地区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的日本企业中,有中小企业,也有大公司。本文将对以日本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FDI情况展开分析。
一、“日本大公司”定义及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选自日本21世纪中国总研编写的《中国进出企业一览2009—2010年版》,其中涉及的日本大公司包括:日本上市公司3898家(其中东京证券一部上市1714家、东京证券二部上市463家)和非上市公司1278家,总计5176家。其中,非上市公司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发行(售出)的证券总额在5亿日元以上;(2)股票持有人在500人以上;(3)有义务提交有价证券报告。
上述5176家日本大公司中,2009年3月底前共有1809家企业(占总数的34.9%)在华投资,其中包括在东京证券一部上市的1030家企业,在东京证券二部上市的147家企业,非上市公司227家(见表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大致的趋势,即越大、越优秀的企业投资中国越是盛行。
根据上述《中国进出企业一览2009—2010年版》中在华日资企业名录,笔者统计整理出行业、投资方式、设立时间、所在地等各项数据,并沿着企业名录上提供的信息去查阅各方面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由此展开具体分析。
二、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的发展历程
上述1809家日本大公司共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特区)设立了6583家法人企业。从产业分布来看,尽管第二产业仍然是日本大公司投资的核心领域(共3736家,占56.75%),但服务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投资领域(2826家,占42.93%)。
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的FDI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
1979—1991年为初级阶段,该阶段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总体水平较低,处于小规模的投资试验阶段,每年投资项目均为个位数,累计项目数仅10个,累计资本金9250.25万美元。
1992—2000年为发展阶段。1992年的界限非常明显,当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开始大幅增长,项目数达12个,掀起了第一轮投资高潮。增长的原因既有中国方面的,也有日本方面的。从日本方面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从北美转向东亚,并且日本企业经过80年代在华投资的试验,已积累不少经验与教训,建立了扩大对华投资规模的基础。从中国方面来说,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投资环境改善,市场容量扩大。因此,从1992年起,日本企业调整了对华投资战略,开始加大投资(王志乐,1998)。随后,在1994年迎来了资本金额高峰(17402万美元),1997年达到投资项目数的高峰(42个)。之后,由于中国政府调整外资政策,取消了部分外商优惠措施,再加上日本国内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原因(金仁淑,2003),1998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FDI项目数显现低潮,此后的1999和2000年也处在较低的水平。
2001年至今为大规模投资阶段。由于我国服务业开放较晚,而且对服务业的开放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一些服务部门(如电信部门)长期禁止或限制外商的投资,较大程度地阻碍了外资的进入。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大大拓宽,服务领域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日益彰显。2001年开始,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的FDI出现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投资项目呈快速增长态势,资本金额大幅攀升,掀起了第二轮高潮。2003年为投资项目高峰(160个),2007年到达资本金高峰(173343万美元),两项指标均大大超过第一个高峰,显示出惊人的涨势。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开始进行深度盘整。
三、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特点
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领域的FDI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投资地域集中。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投资设立的企业共2975家,占45.2%,其中第二产业1712家(占45.8%),第三产业1257家(占44.5%)。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的FDI在总量、第二产业及服务业领域都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进一步比较江浙沪三地的情况可知,第二产业FDI上海、江苏两地平分秋色,日本大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分别为760、716家,而浙江仅236家,与上海、江苏有很大差距。服务业领域FDI则是上海一枝独秀,日本大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数为1143家,占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投资总数的90.9%,江苏81家(占6.4%),浙江仅34家,所占比重极低(2.7%),总量不足。
2.投资业绩指数差异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在《WorldInvestment Report 2002》中开始采用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业绩指数(In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描述各国吸引FDI的现实状况和业绩潜能。UNCTAD定义业绩指数为:一国FDI流入量占全球流入量的比例与该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的比值。若指数大于1,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大,也就是业绩突出;若指数值小于1,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小,即业绩低下;若指数值等于1,则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相当,即业绩正常。业绩指数的表达式为:
式中INDi为第i个国家的业绩指数,FDIi指第i个国家的FDI流入量,FDIw为全球World FDI流入量,GDPi指第i个国家的GDP,GDPw为全球GDP。
通过适当变动计算变量的取值范围,可以将上式转化为衡量某一地区吸收服务业FDI效果的指标体系。把上式中的FDIi/FDIw用中国第i个地区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流入量占全国流入量的比例来代替,GDPi/GDPw用中国第i个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三产产值的比例来代替,据此公式可以算出2000—2007年度江、浙、沪三地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的业绩指数如下:
表2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上海市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的业绩指数均大于1,平均水平为9.55,其中,业绩指数最高的2001年达到10.59,说明在这8年间,上海市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的业绩指数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2003年间业绩指数总体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2004年开始下滑。江苏、浙江两地总体来看业绩指数一直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江苏近年来有显著上涨趋势,而浙江的业绩指数波动较大,表现很不稳定,说明服务业吸引日本大公司FDI的潜能没有有效发挥出来。
3.独资化倾向明显。总体来看,独资方式为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投资的主导方式,1257家企业中,独资企业总数达1023家,所占比重为81.38%,远远大于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投资股份制等其它方式。
进一步考察1979年—2008年投资方式的变动可以发现,1991年前,由于不熟悉中国市场以及产业政策限制等原因,进入长三角服务业的日本大公司多以与当地企业合资或股份制合作为主,如欧姆龙与上海交大共同参股的上海交大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丸红与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实业公司合资设立的上海国际房产有限公司、三井物产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合资设立的上海华和国际储运有限公司等。1992—1994年,独资企业逐渐增多,与合资企业比例大致相当。1995—2001年,新增独资企业已成为首选投资方式,所占比例基本在70%以上。2002年以后,独资化趋势更加明显,独资企业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历年的比重均高达80%以上,可以说独资形式已经成为日本大公司进入长三角服务业的主流方式。这个趋势同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放开外商持股比例要求,以及FDI对股权占有的追求相一致,可以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独资企业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4.投资结构有待优化。从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领域FDI的行业结构来看,投资最多的是批发业,共有企业726家,占服务业投资企业总数的59%;其次是各类服务业178家(占14%)、交通运输和仓储137家(占11%)、信息通信业131家(占10%)(见图2)。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大公司对长三角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部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相对比重较小。虽然信息通信业拥有一定数量,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投资也有了突破,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在卫生、体育、文教、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比重也很低,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FDI的纵向发展来看,1979—1991年间总体投资很少,除批发、交通运输和仓储、房地产和信息通信业外,其它行业几乎没有涉足。1992—2000年间不仅服务业FDI总量上升,而且涉及的领域拓宽到各类服务业、零售业和金融业,但批发、交通运输和仓储、房地产和信息通信业仍是主要投资的行业,上述行业占总投资项目的85.16%,资本金总额的83.09%。在2001—2008年间,金融业、零售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此期间日本大公司投资的项目数分别达到第二阶段的投资12.5、4.6、4.3倍,资本金为前一阶段的23.5、4.9、2.3倍,为增幅最大的三个行业。尤其是2007年,三菱联合金融控股集团、三井住友、瑞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保险等银行、保险业巨头纷纷落户长三角,充分显示了他们对中国的信心。虽然目前金融业项目数不多,仅占服务业投资企业总数的3%,但金融业企业的资本金总额已达总量的42%,一跃成为服务业领域之首。
5.各行业投资波动性不一。日本大公司在不同年份对长三角服务业各个行业投资的增长率不同,这种差异表现为FDI的时间序列的波动性。为便于分析,此处引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概念。标准差用于估算样本的标准偏差,反映相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又称均方差。计算方法为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用公式表达为:
式中s为标准差,x为样本平均值AVERAGE(number1,number2,…),n为样本大小。
由于各个行业的均数相差较大,不宜用标准差的大小来直接比较产业变异程度的大小,为此引入反映变量值的相对变异程度的样本变异系数Cv。样本变异系数Cv的计算公式为:Cv=s/x×100%
对1979—2008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资本金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信息通信业(2.00)和金融业(1.89),远远大于平均值1.34;资本金变异系数较小的则为批发业(0.68)、交通运输业(1.01)和房地产业(1.04)。说明日本大公司在信息通信、金融业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投资的年均波动性相对较大,在传统服务部门的投资波动则相对较小。
(本文受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日本服务业FDI——江浙沪比较研究,编号:20071046)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国总研.中国进出企业一览2009—2010年版[M].日本;蒼蒼社,2009
2.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06年中国商务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3.陈宪,殷凤.上海服务业发展情况、问题与对策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5)(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