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真相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图有真相”这句话据说最早是在贴吧等交流平台上出现的。因为楼主所表述的话题仅通过文字并不能让观者信服,于是楼主便需借助视觉“图片”来使观者得到丰富的感受,从而获得真实感,借此相信这是事实。于是便衍生出了“有图有真相”这句话。而后来,“有图有真相”由网上至网下,成了经常能听到的话——我就至少从三四个广告里听到过这句话,意思当然是为了让观众和听众相信广告所说所演绎的都是真实的。
   早先修图是個技术活,当年康有为为了PS那张著名的与光绪皇帝的“合影”,据说就花了不少银子。我小时候,照相馆里的老师傅一般都会PS,只是需要在暗房里鼓捣大半天。数据显示,近年来美颜修图软件的行业市场占有率已接近一半,这大大降低了修图难度,人人修图就像人人都会打电话那样简单易行。
   参加一些饭局,发现如今许多人都喜欢给饭菜拍照。饭桌上有人想先吃,有人劝阻说“先别动筷”。起先我以为是因人还没到齐,后来才明白是因为菜还没上齐。等上齐了,他们好第一时间拍照发朋友圈。于是有人螃蟹才啃掉半个,可他(她)朋友圈下的点赞却已蜂拥而至。我甚至还见过有人刚坐下就接电话有急事要走,临走前还用手机争分夺秒给桌上的饭菜“留”影。有研究表明,用手机给食物拍照部分等于其已吃掉了这些东西,因为据说照片上的食物对人的胃口有代偿效果。倘此说成立,那么每年全世界手机用户朋友圈晒出的食物照片大约早已超过全世界餐馆的年供应量。那些著名的饭店、网红的餐厅,常常其一道菜品的转发量就有几十万上百万次,而且至少会被数万台手机下载收藏。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体象扭曲”,表现为一种自我判断失常。而一位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教授科伊·迪布里则将网络上的修图称作“数字化扭曲”,表现为我们对于美化过的自己由不适应到惊喜到坦然接受,再到干脆对自己的形象与认知就此发生的根本转变。换句话说,被修图过的自己虽然没有替换现实中的自己,但却已被自己的内心所接受,接受了两个不一样的自己。
   我的一个朋友,生活中很老实的一个人,在网上却逮谁骂谁,绝对暴脾气。而有的人,现实生活里几乎没什么朋友,可在网络上却“交友无数”,甚至还担任群主和管理人,拉谁进踢谁走都由他说了算。为确立其网上形象,他们会“有图有真相”地在网上“精修”自己,并认定那也是自己。就像朋友圈天天熬鸡汤的人生活里很可能不是镇关西就是母夜叉;而天天劝人“看破”“放下”的人,日常生活中则睚眦必报、锱铢必较——但他们却都接受了朋友圈中所呈现的、与现实中那个自己互不干涉且“相安无事”的自己。现代科技的确保证了“有图像”,却依然难以保证“有真相”。



   从前,人们习惯写日记,也爱写回忆录,爱看传记,但看多了却发现,很多书里的说法,包括日记,与真相实际上存在距离,有的距离还不小。尤其是在人们越来越喜欢打着回忆名号给自己曾经的过往“贴金”或“加戏”的当下,这事实上也是一种“PS”。人们对一些文字记载产生怀疑,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文字基本“无图无真相”。而如今,我们“有图有真相”甚至还有了短视频,但照片被“精修”,视频被“掐头去尾”,真相同样无从谈起。即使有些是真实的,但几分钟“图像”呈现的也只是部分的真相。因为总有人希望以最少的时间、最大的效率获取最有价值且性价比最高的信息、娱乐乃至知识,短视频便应运而生,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懒得再去看十分钟以上的相声小品。短视频是一上来就能把包袱“炸响”,前几秒钟就能把观众抓住,有滋味有趣味却未必有营养。这些“图像”貌似真相,实则只是目的性极强的取舍和“精编”后的一种产品,不能说它没有呈现事实,但它却远不是全部事实。
   我多年来有个习惯,就是每到陌生地方,都会买一张当地地图,虽说想买到并不容易,尤其对于一些小城而言。大约二十年前,我去过某城市,买过一张城市地图。不久前,与来自该城的一位作家聊天,我说那座新中国成立前建的老火车站还在用嘛?他说没有老火车站只有高铁站;我说有,他说没有。人家是当地人,我不好再抬杠。但后来我找出那张印有老火车站标记的地图,拍照给他发去。他半天才回说,您说得对,我是十几年前调过来的,来之前就拆了,没见过。看来,“有图有真相”这句话在某些时候的确是真理。
   【原载《今晚报》】
其他文献
一杯温水想要让人觉得热,该怎么办?先让他喝杯冰水就好了。想让人覺得凉呢?那就先让他喝杯热水呗。你看,水本身的温度并没有变化,但是“解释框架”变了,同一杯水就可以解释成不同的感受。   据说,李世民有一次在花园闲逛,顺口夸了句“好一棵大树”,身边大臣宇文士及赶紧附和,引经据典把这棵树夸到了天上。李世民变色道:“我听魏徵说要提防花言巧语的佞臣,看样子,应该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吧?”如果你是宇文士及,这个
期刊
流氓,指那些不务正业、经常寻衅闹事、文化素质较低的人,他们手段下流,放刁撒泼,为非作歹,也叫青皮,痞子,无赖等。  如今,时过境迁,流氓也在变异,一批新式流氓应运而生,玩得风生水起。与旧式流氓相比,他们多有正当职业,文化背景也不低,其中不乏教授、作家、专家,但做的事却同样龌龊可恨,同时还更具欺骗性。  教授流氓。个别教授身在高校,却不好好授业解惑,教书育人,而是一门子心思勾引女学生,用考试成绩、论
期刊
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一个群体叫“粉丝”,非常厉害。这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位学生,因为吐槽了一群“粉丝”的偶像,便被他们围攻,并要求学校开除这位学生。  这也太强势和自我了吧?你喜欢,别人就得喜欢;你说好,别人就不能说坏。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粉丝”是追星族的升级版。追星族的追星,主要是追着看表演,追着要签字,追着送鲜花和掌声,还有的追着表达爱慕之情。而现在的“粉丝”,主要是在网上追捧“网红
期刊
中国人发明了两种暴殄天物、伤天害理的食材,一是鱼翅,一是燕窝。这两种食材在中国饮食上出现很晚,传说源自明初,确切的文字记载是在明中叶。  所谓燕窝,是金丝燕的窝,多筑于巉岩峭壁之上。金丝燕是比家燕还小的燕子,每年的三月到十二月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南海繁衍后代。它用自己分泌的唾液和从海中衔来的小鱼小虾,在岩壁上筑巢以繁衍后代,筑这个巢需二三十天,金丝燕要在山海之间往来成千上万次,它的坚韧与悲壮不亚于
期刊
我印象最深的牙祭,是在1977年春天里打的。那时供应依然很紧张,由于邻居赵大娘娶儿媳妇,借走了我家的肉票,我们全家整整一月没见半点肉星了,大人还能忍住,我和弟弟却像两头小狼一般,忍着快生锈的肚子的折磨。   那段时光,我们是靠回忆两个月前那顿回锅肉支撑着过的。外婆从我们看别人吃肉时的眼神里读到了我家的困难,就把自己攒下的一斤肉票交给爸爸,恰巧爸爸兜里还有钱,于是紧赶慢赶地跑去肉店。这时的肉店,已
期刊
最近一份调查报告显示,5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当前的浪费现象依然严重。导致浪费的主要原因,包括爱面子、讲排场和节约意识差,等等。   让消费者说浪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办法。每个进入餐馆和去过餐馆的人,都可能会顺便想起,我浪费了吗?你凭什么说我浪费?   如今,我们已经很少再提“浪费”这个词了。反倒是“消费”二字,已经成为热词。“刺激消费”“拉动消费”“鼓励消费”,几乎所有的餐馆、商店、宾馆、景区
期刊
女儿打电话来说她生日那天要请我去看《你好,李焕英》,我从电视上、网络上多多少少了解了这部电影的剧情,加之电影票那么贵,不打算去看。回复她:“看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女‘笑顺’父母,你有请我看电影的那份心,不如平时少让我生点气……”  我话还没讲完,老伴夺过电话说:“你妈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别听她的,她早盼着要去看这场电影了,另外再买一张,我也想去看。”  我还想坚持,老伴笑呵呵地说:“女儿有那份心就
期刊
曾经电视圈的一位同行,刚进台时只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剧务,而他在节目暖场时的造势能力,日常交流时的机智幽默,都被制片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后来,他被破格聘用为一档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接地气,说人话,个性、真实的语言风格立即让他火爆当年荧屏,步入事业巅峰。  不过,这位吃了二十年“开口饭”的同行,现在更多是保持沉默,几乎很难在微博、微信上再刷到他的声音、图像或其他消息。  电视媒体真的没落至此吗?有朋友
期刊
一个农场主在他的粮仓里安置了一个老鼠夹子。老鼠发现后,去告诉了母鸡,母鸡说,这和我无关,你自己小心吧。老鼠去告诉肥猪,肥猪说,你的事儿,自己小心即好。老鼠又去告诉黄牛,黄牛哼了哼,说:你见过老鼠夹子夹住过一头牛吗?晚上,一条毒蛇的尾巴被夹住,无法脱身;老板娘来粮仓,被咬了一口,当即住到了医院。  后来,因为女主人需要滋补,母鸡被杀了煨汤;因为不断有人来看望女主人,农场主把肥猪杀了招待客人;因为花掉
期刊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往西天取经,各有各的走法。   1.这日,徒弟三人驾起仙云,说先走一步,唐僧望天长叹,一时无语。   谁知,半日后,徒弟三人赶到驿站,却见师父已早他们一步到此,惊讶不已,问:“师父有何神通,竟跑得比我们还快?”   唐僧指了指身后的白龙马,答:“为师好歹是个领导,我不行,可司机行,公车宝马世无双,一溜烟儿跑得欢。”   2.这日,唐僧又对徒弟们说道:“咱们再来比试下谁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