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讨论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作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音乐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15-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音乐教学要紧密抓住新课改的理念和精髓,推行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堂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学的目标尚未明确。
  多数高中学校在制定音乐的教学目标时,并不明确,造成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此外,多数学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和实际存在不相符的情况,导致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降低,最终导致音乐课程流于形式。
  (二)音乐教学的方式缺乏多样化。
  现阶段,我国高中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仍采用以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再有,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没有适应教材内容的设置,导致出现严重脱离教材的现象发生。此外,通常多是教师按照每节音乐课的内容安排来进行教学活动,没有贯彻其它的内容,这严重违背了我国教改要求的生本教育。
  (三)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存在普遍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日常表现的现象。考核成绩往往只注重考核课本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音乐实践的成绩,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注重学生音乐实践相背离,不仅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重视因材施教。
  教育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材施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首先,高中音乐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就认真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学情状况,只有先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和现状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要做到科学合理、切实有效。
  其次,对高中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予以重视,并且要设法在教学的各环节中,让学生协作学习、互帮互助,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最后,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设法将学生的个性和音乐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重点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不断督促其发展朝向更高的层次。
  (二)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音乐教师要在开始教学活动前,就需要先综合考量校情、学情和自身情况,以便使制定的教学方案能成为最佳方案,再据此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从而使教学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对音乐课堂的走向进行很好的把控,教学方法方面可以侧重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等,以便能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音乐教学决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紧密联系起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体验。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先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做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选择音乐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导人,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激发出来,加強并使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音乐的知识与内容,这样对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他们就会投人地更加专心。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作为美育的重要一部分,音乐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创造美的能力。高中音乐教材选取了很多经典作品,教师善加利用和引导的话,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陶冶其情操,升华其精神世界。
  (四)改进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改革也在同步地展开。教学评价作为我国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以往,其一般是借鉴或者依靠我国已有的学科教学评价模式,往往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仅仅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考试结果,这种只注重书面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的效率无法有效提高,而且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改革教学考核评价的方式很重要。教师可以综合学生日常考核成绩以及学期末成绩,并且及时转变以往考核的内容,把学生在音乐教学综合的学习态度放到最终考核中。唯有采取这样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才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音乐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
  (五)教师要借助音乐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有音乐都是由人来创造的,艺术家在创作音乐时就已经将自身的联想因素渗透到其中,学生们作为学习、欣赏音乐的主体,理所当然的要调动自身的联想能力。教师可尝试请大家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散文、诗歌和感想的新形式将所听到的内容以及个人感情记录下来,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例如,欣赏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时,学生们从这首标题乐曲中会觉察到“悲怆”的心绪在其中,并且在领略优美旋律的同时,不免有一种压抑的感觉,经过大家的探析,不难发现这首曲子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人民被沙俄所压制,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易。通过聆听世界名曲,学生们的情绪无疑会随着节奏、曲调的变化而变化,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会获得一定程度的锻炼。
  (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选择的空间也逐渐增大。教师利用好现代化的音乐教室,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乐器,比如手风琴、脚踏琴、钢琴和现代电子乐器等,增长音乐知识,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把要欣赏的内容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欣赏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欲望。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的音乐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在教学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选择、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最终提高高中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
其他文献
即使在分税制较完善的国家,税权也相对集中于中央,不过这些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治理地方税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我国的财税体制既要保证中央有较强的宏观控制能力,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积
摘要:本篇文章介绍了张载的主要思想,其中包括对佛道的批判;“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的思想;“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借助儒学中的《周易》、《中庸》等思想资料,构建了自己的“气化”论和人生哲学。  关键词:张载;太虚即气;民胞物与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06-02  一、张载的生平和著述  张载(公元1020—1077)字子厚,北宋时期著
作者简介:魏燕萍(1990-),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摘要:基于国民经济分类标准三位码水平,测量我国29个省市2003-2012年的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实证检验金融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提升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金融效率相反,区域间差异较大。研发资本和FDI技术溢出对高技术产业的出
摘要: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创新意识,课程评价也过分强调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导致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欠缺,学生的视野相对狭窄,缺乏创新意识。现如今,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正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教师应针对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就教学方式而言,自主、探究、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新一轮课
摘要: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执行,不少高中化学教师都贯彻了新的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而在高中化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导入是构建高效课堂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充分调動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此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有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高效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提升,与此同时作为保障国民生活的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也彰显的格外重要,及时的了解新人口的数据,及时
本文建立一个简单的税收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为分析工具,模拟对资本要素征收局部资本税条件下,经济系统的税负归宿与税负经济分布、由此。验证了税负理论研究得出的一些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汉语语言知识,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中所用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利用合理的教学语言组织学生学习,会让学生的语言思维得以正确形成,更能让课堂变得高效。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师改革的目标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地位,提高教学语言有效性,有利于教学语言改革。 
摘要:准备活动在体育课中是不可或缺的,对后续体育训练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对当前高中体育课教学中准备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准备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准备活动;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14-01  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