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最根本的途径。正是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应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学校,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朝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而努力。现在,我们把它概括为“四要”——身心要健康,生活要自理,学习要努力,技能要发展,并以此作为育人的导向性目标。
首先是身心要健康。身心健康是做人的前提条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独自承受各种压力。相反,受不得一点委屈,经不住一点挫折,也看不得他人的成功,就会成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之人。试想,这样的人如何能取得成功。无数事实证明:凡是取得成功的人他们都有良好的心态。
其次是生活要自理。生存的技能是任何人都必须掌握的。学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处理日常生活琐事,独立处理一些人事关系,学会生存,能自己做的事都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而非什么事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和生存的本领,我们学校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把学校划为若干个卫生区分给各个班,学生每天至少清扫两次;对住宿学生寝室的内务管理做到准军事化,即东西放置一条线、地面干净又整洁、被子折叠有棱有角等。不仅有值日监督岗,还常组织相关自理项目的比赛。这点点滴滴无不培养着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自理习惯。
其三是学习要努力。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成绩有一定差别。我的看法是,一个学科或一次考试不可能人人得满分,如果与自己相比,努力就算进步了,就值得充分肯定。俗话说得好:“十个指头不一般齐”。笔者所在的学校曾有一个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学生,走路、写字、说话都有点不方便,智力方面也与同龄人相比明显滞后,但他学习刻苦用功,在六年级毕业考试时,语数英虽然都只达到了及格分数,但是家长感到很满意,而校方也觉得他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已经很优秀了。毕竟,学习条件不同的人,要求也应当有区别。过分的强求,逼迫会适得其反,即使一时有效,也是无法持续的。所以,只要学生学习努力了,有进步,我们都视他们为好学生。
最后是技能要发展。中国有句俗语,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生在学校里,常常被问及的是你考了多少分,然而一旦进入了社会,就是技能的比拼了。是农民就得研究种田、饲养,发展种植、养殖的技能;是商人就要研究市场需求,学会经营的技能。在哪个行业就要发展哪个行业的技能,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走向成功。正是基于此,学校在开设好各门课程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种兴趣小组的辅导,有绘画、书法、小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尤其是小习作辅导,效果更显著。每学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生习作不少于百篇。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受益的。
如今信息时代,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最基本的要素。人才和知识、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小学教育必须注重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只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算是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使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都得到锻炼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学校的教育上。我校的“四要”无疑是落实这一重任的积极而有效的尝试。
这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朝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而努力。现在,我们把它概括为“四要”——身心要健康,生活要自理,学习要努力,技能要发展,并以此作为育人的导向性目标。
首先是身心要健康。身心健康是做人的前提条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独自承受各种压力。相反,受不得一点委屈,经不住一点挫折,也看不得他人的成功,就会成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之人。试想,这样的人如何能取得成功。无数事实证明:凡是取得成功的人他们都有良好的心态。
其次是生活要自理。生存的技能是任何人都必须掌握的。学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处理日常生活琐事,独立处理一些人事关系,学会生存,能自己做的事都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而非什么事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和生存的本领,我们学校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把学校划为若干个卫生区分给各个班,学生每天至少清扫两次;对住宿学生寝室的内务管理做到准军事化,即东西放置一条线、地面干净又整洁、被子折叠有棱有角等。不仅有值日监督岗,还常组织相关自理项目的比赛。这点点滴滴无不培养着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自理习惯。
其三是学习要努力。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成绩有一定差别。我的看法是,一个学科或一次考试不可能人人得满分,如果与自己相比,努力就算进步了,就值得充分肯定。俗话说得好:“十个指头不一般齐”。笔者所在的学校曾有一个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学生,走路、写字、说话都有点不方便,智力方面也与同龄人相比明显滞后,但他学习刻苦用功,在六年级毕业考试时,语数英虽然都只达到了及格分数,但是家长感到很满意,而校方也觉得他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已经很优秀了。毕竟,学习条件不同的人,要求也应当有区别。过分的强求,逼迫会适得其反,即使一时有效,也是无法持续的。所以,只要学生学习努力了,有进步,我们都视他们为好学生。
最后是技能要发展。中国有句俗语,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生在学校里,常常被问及的是你考了多少分,然而一旦进入了社会,就是技能的比拼了。是农民就得研究种田、饲养,发展种植、养殖的技能;是商人就要研究市场需求,学会经营的技能。在哪个行业就要发展哪个行业的技能,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走向成功。正是基于此,学校在开设好各门课程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种兴趣小组的辅导,有绘画、书法、小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尤其是小习作辅导,效果更显著。每学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生习作不少于百篇。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受益的。
如今信息时代,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最基本的要素。人才和知识、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小学教育必须注重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只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算是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使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都得到锻炼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学校的教育上。我校的“四要”无疑是落实这一重任的积极而有效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