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马会”为何目前时机不成熟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16日,正在巴拉圭访问的马英九在与随行媒体餐叙时,就媒体提出的今年是否能亲自出席APEC峰会问题表示,“APEC参与者是经济体领袖”,他“是经济体领袖,却要派领袖代表出席,这对台湾并不公平”。他还表示,虽然目前“条件不够”,但他“会朝这个方向争取”。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媒体纷纷猜测在APEC峰会上“习马会”出现的各种可能性。
  马英九为何此时抛出该话题?“习马会”在不久的未来是否能够出现?
  提振支持度的考量
  马英九在第二任期初始就对他任期内要完成的两岸关系目标定了调,其中没有政治议题的商谈,更没有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马英九一再表示,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的时机并不成熟,他要去大陆,一定要符合“人民支持”、“对等、尊严”的原则,要以“中华民国总统”身份去。因此,尽管两岸民意期盼两岸能够继续深化政治互信,对两岸领导人会晤有着热切的期待,但鉴于岛内的政治情势,马英九只能采取先从民间做起来的方式。
  2013年上半年,两岸关系尤为沉闷,马英九不思突破的“谨慎”作为,加之ECFA后续协商、两岸互设办事处等重大议题还在酝酿与协商中,两岸关系没有爆出任何亮点。随着年内马英九内政危机加剧,明年选举压力日升,各种提振支持度的途径和议题都成为其考虑的范围。在“对外关系”上,马英九以8月的出访获得“邦交国”的肯定与支持、出访过境美国得到较好的礼遇为突破口,提振了其在岛内的声望;在两岸关系上,马英九也抛出新的要求,寄望大陆“予以善意”:除了释出两岸“一中架构”之外,赞成两岸政治商谈先从民间做起来、不排除两岸领导人会面、抛出亲自出席APEC峰会的愿望等,就是最近的几例。
  身份问题如何解决
  但是,要实现两岸最高领导人见面,首当其冲就是要解决身份问题。8月29日的岛内民调显示,虽然多数民众赞成“习马会”,但绝大多数只是支持马英九用“总统”身份赴大陆。“陆委会”也就“习马会”议题再度强调,会晤虽然可以不限场合,但必须要在不损害“国家”尊严与立场、且必须在有利于台湾人民福祉以及两岸关系改善的情况下进行会晤。因此,有台湾学者说,马英九的“一中架构”是建立在“否认大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其“对外政策”思维彰显出来的本质特征,既是其进行两岸政治商谈的障碍,也给两岸在“涉外”领域的活动带来违背“一个中国”框架的风险,留下外力插手的机会和空间。
  “中华民国的生存与发展奠基于两岸的政治妥协,奠基于顺应美国的国家利益”。国民党“立委”、“国安会”秘书长苏起的这句话,道尽了台湾当局的生存法则,也直击其“对外政策”思维的核心要害。正如马英九所称,“要让中华民国在国际间得到平等对待,让全世界知道中华民国是个合法国家”。总体来说,鉴于国际上“一个中国”框架的限制以及不违反美国战略利益的考量,马英九的“对外政策”更为灵活务实,以拓宽“活路”、获取最大的利益为原则,其“对外思维”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特征一:“外交诉求”旨在以“治权诉求”达到“主权利益”
  在两岸实力对比台湾日显衰落、国际上“一个中国”法理基础难以撼动的政治现实下,马英九很务实地将“外交诉求”降低至治权层次。由于治权层次的诉求不违反“一个中国”框架,因此,马英九提出了“外交休兵”政策,大陆也释出善意,两岸默契地停止了以“建交”为目的的“外交战”。尽管台湾诸多“邦交国”也不断表达出想与大陆建交的愿望,但由于大陆的拒绝和马英九的极力拉拢,一段时间以来,台湾当局始终维持着23个“邦交国”的现状。两岸在“涉外”领域呈现出和平发展的特点。
  如果说“外交休兵”属于马英九“对外政策”中的消极面,即“不与中共在国际上恶斗”,在积极面上,马英九采取了不与大陆进行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谈判的策略。其目的在于,一方面,马英九试图以时间换取空间,以治权诉求的达成累积台湾筹码,谋取“中华民国”更多的“主权利益”;另一方面也可能如台湾学者分析的,寄望大陆更加主动地释出善意,来回报马英九主动降级至治权层次的“外交诉求”。
  问题是,台湾欲以“治权诉求”达到“主权利益”,这必将有损国际上“一个中国”框架的认知,大陆能不担忧吗?会认同吗?这应是大陆对马英九主动抛出的要以“经济体领袖”身份出席APEC会议的议题进行婉拒的关键所在。当然,以“治权诉求”达到“主权利益”,也正是马英九不愿、也不能与大陆进行台湾国际空间谈判的隐私所在,因为一旦谈判,台湾还有可操作的空间吗?而拖着不谈,也使得两岸在“涉外”领域始终处于难免发生冲突的局面。
  特征二:迎合美国战略利益
  提到台湾当局的“对外政策”,首先想到的就是“亲美”。迎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并在反共、催生大陆民主化的前提下,彰显台湾的存在价值,以得到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支持,这是马英九“亲美”的现实政治目的所在。马英九上任前就明确了重建与美国互信的政策基调,在其执政的五年来,他也始终小心维护着在美国面前“乖乖仔”的形象。特别是对于美国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他认为是加深台湾与美国关系的最好契机。第二任期开启后,马英九派出自己的“分身”金溥聪任驻美代表,全面强化对美经贸、政治、安全关系,其自觉维护美国亚太利益、并希望成为美国“有用的小伙伴”的心态日益鲜明。
  马英九的亲美成果和五年来经营的台美互信成果在他本次出访中南美洲、过境美国时全面展示了出来,这一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马英九进一步认同台美双方的“同盟关系”。马英九称,“从这次接触,可以感受到台美双方利害与共、有共同的核心价值”。二是美国对马英九的完全信任。通过此行,美国了解到马英九对美国的“深厚感情”:如全程陪同马英九的美国驻台协会(AIT)主席薄瑞光这样评价马英九说,台湾客人中与美国城市“感情这么深”的人,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薄瑞光还透露,此行安排完全配合了马英九的意愿,他要求要做的事美方都同意。三是马英九也非常珍惜并极力维护美国的信任,因此也以低调方式回报这次“较高规格”的过境待遇。马英九此行受到了美方较高规格的过境礼遇,例如首次让马英九过境纽约,并在其下榻的宾馆内电话联系与会晤的美国政要的层级和人数都有所提高和增加。而马英九主动维持低调做法也受到了美国的称赞。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首席议员恩格尔称,“挺台是华盛顿和国会的整体气氛”,台湾应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重要成员”,未来会继续支持台湾。   此外,“台日渔业协议”也给了外界观察台美关系的又一次机会。据台方人士透露,“台日渔业协议”第17次谈判开始后,日本始终不让步,谈判在沉寂了几个月后却突然宣布达成,原因就在于马英九向美国提出了“警示”。马英九表示,每年渔汛期是台日渔业纠纷的高发期,在当下大陆军力已实质进入钓鱼岛海域的情况下,一旦台日发生渔业纠纷,大陆就有了介入的机会,这对美国的亚太利益不利。此种说法立刻“警醒”了美国,促成其对日本施压,终至签成“台日渔业协议”。从此可以看到马英九的一箭三雕:先是站在维护美国的立场上说话,赢得并巩固美国的信任;再来借美国之手压迫日本对台湾让步,获得实际利益;三来排拒了大陆介入的机会。
  马英九执政五年来,从亲美政策中得到了不少好处:得到美国的免签待遇、重启台美经贸商谈、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等。马英九称,这次出访中南美洲及过境美国,与美国在安全、经济方面的协商“绝对是超过了与美断交以前的程度”。这意味着在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湾当局与美国完全是“利害与共”的关系。也因此完全可以判断,马英九过境美国期间向美国明白阐释了其以“治权诉求”达到“主权利益”的策略,完全消释了美国对其大陆政策的疑虑,换取了美国完全支持其未来以“经济体领袖”身份参加APEC会议的目标。
  特征三:两岸关系与“对外关系”上的投机与平衡
  马英九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孟子“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搞平衡是马英九“以小事大”的战术智慧,实践在“对外策略”上,则是在“亲美、友日、和中”的政策基调上,不仅在两岸关系和“对外关系”上搞相互“正面影响”的“良性循环”,也搞“微妙平衡”。
  马英九称,“外交与两岸关系有不可分的关系存在,本身有联动性,要当一盘棋思考,不能割裂,不能对立,逐渐把外交与两岸微调到比较平衡的状态以获得最大利益,这是正在做的,照这样下去还是可以得到相当大的益处”,“现在两岸关系与对外关系正处于一种微妙平衡状态,因为中共要维持两岸关系,不太敢在我们的邦交国下手,这种平衡状态对我们国家和人民有利”。马英九这段话的主旨是,两岸关系与“对外关系”是一体两面,两岸关系缓和可以减少台湾发展“对外关系”的政治障碍,因此,不仅要“停止与中共在国际上的恶斗”,更要借两岸和平契机,打造“对外关系”上的“良性循环”和“微妙平衡”,以谋求最大利益。这是马英九“活路外交积极面”的体现。因此,在“良性循环”下,两岸有了“两岸休兵”,台湾得到“邦谊稳固”;在“微妙平衡”中有了“中共不敢下手”与台湾“对外关系”的提升甚至突破。
  总之,马英九虽然在理性上认同两岸关系的位阶高于“对外关系”,但其坚持的“一中架构”是以排斥大陆为基础,在实践上,则以亲美为主调,以拥抱美国利益作为获取自身利益的最佳保证,折射出的是其反共冷战思维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与“对外政策”的负面影响,其政策的局限性也随之彰显出来。该局限性的改变显然非短期内可达到,需要两岸长期的沟通、互动、了解与凝聚共识。
  美国因素尚未下降
  在马英九“对外政策”思维的指导下,两岸关系获得了缓和与和平发展,美国插手两岸关系的机会其实在逐渐减少,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的负面影响也逐渐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极力维持其霸主地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进行经济、安全再平衡战略下,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尚未走到下降的节点。
  这是由于,除去美国与台湾的历史情感、政治经济与军事渊源,以及美国对台湾的态度牵涉其对盟友的“信誉”等因素外,影响当前两岸关系的现实政治情势还包括以下三个因素:首先,在美国尚未适应中国大陆崛起和影响力扩大的情况下,新时期的中美关系尚未捋顺,互信不够,美国还不得不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进行掣肘。其次,台湾也不希望美国降低其对台湾的支持力度。马英九的两岸“和平协议”、“军事互信机制”的商谈,不都是在美国不支持的态度中放弃的吗?马英九在第二任期之后,特别是在此次出访中,已把“对外政策”核心的精神内涵,即以“治权诉求”达到“主权利益”说得极为清晰,显然是因为有了美国的支持,马英九的筹码变硬了,可以更加挺直腰杆来面对大陆了。第三,在美国实施重返亚太,加强与昔日盟友的政治、军事、经济联盟的战略不断面临被盟友反绑架的情势下,马英九始终谨守分寸、不给美国找任何一点麻烦的做法,无疑会促使美国加重“台湾牌”的分量。
  综合马英九的“对外政策”思维以及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来看,两岸要达成“习马会”的目标,显然还有一段路要走。
其他文献
2011年,对美国来说,最具吸引力的事件莫过于“占领华尔街”运动了。这一运动从10月发起,蔓延到全美各大城市,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被称为“华尔街之秋”。然而,对于“占领华尔街”一事,美国的政界和舆论所给出的评价是不同的,共和党、保守派更多评价其为“暴徒”,而民主党行事谨慎,也并没有把这事接过来,将其转化为提升本党影响力的政治资源。实际上,從“阿拉伯之春”到“欧罗巴之夏”,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本
“撒切尔主义”与“新工党”已经占据了當代英国政治31年;  在政坛平步青云、一路顺畅走来的“卡克组合”先天就有很多创造历史的机遇。    5月6日英国大选后,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第二次无多数议会局面,并由此产生了战后首任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自民党党魁克莱格这两位43岁的年轻政客将带领英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而英国上次联合内阁的产生,还是在二战的特殊时期。当时获任首相的丘吉尔在议会下院对新联合
“大社会”计划既是保守党“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应对英国财政困难与社会转型的良方。该计划还成就了英国华裔青年纳特·魏,让他一夜成名。    保守党与自由党组成联合政府不久,新首相卡梅伦(保守党领袖)就推出他在大选中反复强调的“大社会”计划。“大社会”计划既是保守党“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具体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应对政府财政困难及社会转型的良方。    欲改变日益“破碎”的社会病
“嫁给政治”的“台湾菊”  翻开台湾政治人物的简历不难发现,不少政治人物即使不是学者出身,也必须拥有世界名校的学历。比如,马英九曾经是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即便是陈水扁,也是台湾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但1950年6月10日出生于台湾宜兰的陈菊则是个例外,只有高中学历的她是个“实战派”。在台湾一向以“人权斗士”自居的陈菊,高中毕业后开始投身反对国民党的政治运动,19岁起便担任“党外
“France 24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使命是激励人心的:用法国的眼光24小时不间断地看待国际时事,向世界传递法国的价值观。这些价值原则使France 24区别于竞争对手:突出世界的多元性,突出超出信息范畴的对抗和深层研究,以及这些多元性中的文化和生活艺术。”  2006年12月6日20点29分。法国首个全天24小时播报国际新闻的电视台France 24在巴黎开播。它由私营的法国电视一台(TF
2013年9月4日,一份来自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这份报告涵盖了全球148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对12项指标的权衡,就其竞争力作出了一个排名。结果虽不出人意料,但是瑞士、新加坡、芬兰等小国的出色表现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具有权威地位的报告  在目前全世界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测评中,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一直保有其权威地位。自1979年起,世界经济
公元1141年,打了十多年仗的宋金两国达成了第一个“绍兴和议”,这个“和平协议”自谈判之初就已经决定了抗金英雄岳飞的命运,无论是哪种“莫须有”的罪名都不重要了。800多年后,后人无限感慨地将之归纳为“岳飞必须死”!  突然想到这个故事是因为看到了近期危机四起、扑朔迷离的叙利亚局势。从去年3月抗议浪潮突起以来,昔日的强者巴沙尔总统便惊险万状地走在了“政治钢丝”之上,好不容易今年3月联合国和阿盟联合特
埃及变革后的第一场总统选举即将于5月下旬到来,但是眼下埃及一切都没有就绪,政坛形势复杂多变,各党派角力空前激烈,格局变化令人眼花繚乱。不过无论如何变,穆斯林兄弟会都会是最大的胜者,成为埃及未来的主导力量和真正主人。    穆兄会“双保险”策略    埃及总统选举候选人登记工作4月8日正式结束,共有23人报名参选。除早有意寻求竞选总统的阿盟前秘书长穆萨外,前总统穆巴拉克的副手、原情报局局长苏莱曼在最
英国似乎尚未找到同新兴国家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依然想通过各种方法来让人们记得“大英帝国”的荣光,这显然是一厢情愿。  自去年末在欧盟峰会上“得罪”了欧元区大部分国家之后,英国在欧洲的日子有些不好过。终于等到2012年,本想借着庆祝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冲冲晦气,怎奈依旧“流年不利”,新年伊始,又同两个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和印度陷入了“口水战”。曾经被视为“弱者”的国家极力顶撞自己这个“没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尤其是邻近的东南亚,从长远看是中国自身和东南亚发展的需要,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不能超出中国与东南亚市场的需求以及超越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而盲目推进。    在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不断发展和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背景下,“中国高铁走向东南亚”赫然成为一些媒体和部分学者制造文字垃圾和吸引观众眼球的热门话题。而真相是,“中国高铁走向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