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严重烧伤后患者机体处于超高代谢状态,易引起热能及自身蛋白质的大量消耗和分解,导致机体负氮平衡,出现严重的酸中毒现象。患者在休克纠正以后,实施早期的胃肠道营养和深静脉营养,对防止患者出现营养不良,蛋白质失衡以及防止创面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严重烧伤 营养支持 机体免疫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028-03
烧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身体组织遭受极大的破坏,引起周身性代谢反应,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水盐代谢等方面都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对严重烧伤病人来说,伤后高代谢是普遍存在的,为补偿病人的过度消耗,营养支持十分重要。其目的不单纯是补充营养,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措施,达到迅速封闭创面,保护各组织与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细胞代谢、改善免疫功能、参与调控机体的生理活动,促进病人康复的目的。
1 临床资料
68例病人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19~36岁,其中汽油烧伤41例,热液烫伤24例,电灼伤3例。烧伤面积在50%~85%之间。病人在休克期过后或休克期末,视情况给予饮食,一般于伤后第4天行静脉高营养治疗,并视病情需要间断输新鲜血浆。疾病全过程未发生重大并发症,而且创面愈合时间最短36天,最长82天。
2 烧伤后患者的机体性能变化
2.1烧伤后患者消化系统的变化
在严重烧伤过程中,患者的胃肠道病变仅次于呼吸系统,一般来说,烧伤后患者的胃黏膜血流量减少,缺血引起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细菌和内毒素可以通过肠道屏障,造成肠源性感染,少数严重出血病例可能大量出血致死。
2.2烧伤后代谢特点
大面积烧伤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表现为葡萄糖利用率下降,负氮平衡和体重下降。人体各器官维持正常功能所需的能量得不到满足,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伤口感染,创伤面愈合迟缓,甚至危及生命。
3 营养护理途径
3.1胃肠内营养的护理
此途径适用于轻症烧烫伤患者,胃肠道是患者能量摄入的重要通道,早期少量进食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肠道细菌的繁殖。开始的时候可给温开水或淡盐水,如未出现不良反应可少量注入肉汤或米汤等,逐渐给予半流食或软食,但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以充分提供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易消化饮食。要少食多餐,妥善做好饮食护理工作。对胃肠道功能尚可但进食困难者要从小剂量、低浓度奶油开始,逐渐达到标准量为止。营养液的温度应控制在39℃~40℃度之间,并要求均匀输入。营养液要现配现用,防止污染变质的营养物质进入胃内,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输入导管每天更换1次,用完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尽量不从管内灌注压碎的药片,以防止输液堵塞,随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肠胃痉挛等反应。如果出现呕吐现象,一定要观察呕吐物是否为隔夜的食物,以防止肠梗阻的出现。
3.2静脉营养的技术护理
由于严重烧烫伤患者病情的特点为烧伤面积大,病情急,蛋白质分解快,体表水分丢失大,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感染及低血容量性休克,所以患者在短时间内需要的热量及营养成分不能以最快的速度从胃肠道获得,必须采取静脉输送营养和胃肠道输送营养双重措施。伤后4~7d静脉输送营养的成分为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当创面液化结束后,供给的物质为能量蛋白质、脂肪乳化剂及氨基酸等物质均衡供给;将每天需要从静脉摄入的营养物质按规定顺序加入到静脉营养袋中,由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匀速滴入,维持2~3周,根据热量计算公式计算每天热量的需要量,根据热量公式可计算出每日从静脉摄入的热量及口服摄入量,待患者胃肠功能良好后,应尽快过渡到以胃肠营养为主。
同时,静脉营养护理工作中注意一些问题,严重的烧伤患者,不宜做周围静脉穿刺,而深静脉插管将成为烧烫伤患者护理的常规操作技术。深静脉插管路径为: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等。
4 护理体会
第一、尽早开始,少量多次、循序渐进的原则,严重烧伤病人什么时候开始进食,目前尚有争论。本组病人原则上掌握在休克期过后安全,但若病人全身情况好,休克期也给试服少量含盐的清流质、流质,即使只有少量也好。反应良好者,可逐渐加量。这样做既有利于保护肠道功能,防止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的移位,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也有利于阻断超高代谢。
第二、要坚持健康卫生原则。
第三、营养支持不可忽略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补给。
第四、注意病人的心理护理。病人遭受突然的创伤,入院后常有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应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并根据病人的个性特征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消除病人恐惧,悲观的负性心理,增强其战胜伤病的信心,鼓励其多进食及主动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5 结语
通过68例严重烧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护理,体会到胃肠道营养最安全、最经济,是营养支持的基础。但是严重烧伤病人的胃肠功能常常因伤势严重而受影响,故应坚持合理实施胃肠道营养与静脉营养相结合的原则,以满足病人所需的营养要素。在实施胃肠道营养护理时,应掌握尽早开始、少量多餐、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孙永华,孙迎放.现代烧伤治疗与手术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严重烧伤 营养支持 机体免疫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028-03
烧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身体组织遭受极大的破坏,引起周身性代谢反应,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水盐代谢等方面都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对严重烧伤病人来说,伤后高代谢是普遍存在的,为补偿病人的过度消耗,营养支持十分重要。其目的不单纯是补充营养,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措施,达到迅速封闭创面,保护各组织与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细胞代谢、改善免疫功能、参与调控机体的生理活动,促进病人康复的目的。
1 临床资料
68例病人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19~36岁,其中汽油烧伤41例,热液烫伤24例,电灼伤3例。烧伤面积在50%~85%之间。病人在休克期过后或休克期末,视情况给予饮食,一般于伤后第4天行静脉高营养治疗,并视病情需要间断输新鲜血浆。疾病全过程未发生重大并发症,而且创面愈合时间最短36天,最长82天。
2 烧伤后患者的机体性能变化
2.1烧伤后患者消化系统的变化
在严重烧伤过程中,患者的胃肠道病变仅次于呼吸系统,一般来说,烧伤后患者的胃黏膜血流量减少,缺血引起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细菌和内毒素可以通过肠道屏障,造成肠源性感染,少数严重出血病例可能大量出血致死。
2.2烧伤后代谢特点
大面积烧伤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表现为葡萄糖利用率下降,负氮平衡和体重下降。人体各器官维持正常功能所需的能量得不到满足,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伤口感染,创伤面愈合迟缓,甚至危及生命。
3 营养护理途径
3.1胃肠内营养的护理
此途径适用于轻症烧烫伤患者,胃肠道是患者能量摄入的重要通道,早期少量进食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肠道细菌的繁殖。开始的时候可给温开水或淡盐水,如未出现不良反应可少量注入肉汤或米汤等,逐渐给予半流食或软食,但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以充分提供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易消化饮食。要少食多餐,妥善做好饮食护理工作。对胃肠道功能尚可但进食困难者要从小剂量、低浓度奶油开始,逐渐达到标准量为止。营养液的温度应控制在39℃~40℃度之间,并要求均匀输入。营养液要现配现用,防止污染变质的营养物质进入胃内,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输入导管每天更换1次,用完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尽量不从管内灌注压碎的药片,以防止输液堵塞,随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肠胃痉挛等反应。如果出现呕吐现象,一定要观察呕吐物是否为隔夜的食物,以防止肠梗阻的出现。
3.2静脉营养的技术护理
由于严重烧烫伤患者病情的特点为烧伤面积大,病情急,蛋白质分解快,体表水分丢失大,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感染及低血容量性休克,所以患者在短时间内需要的热量及营养成分不能以最快的速度从胃肠道获得,必须采取静脉输送营养和胃肠道输送营养双重措施。伤后4~7d静脉输送营养的成分为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当创面液化结束后,供给的物质为能量蛋白质、脂肪乳化剂及氨基酸等物质均衡供给;将每天需要从静脉摄入的营养物质按规定顺序加入到静脉营养袋中,由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匀速滴入,维持2~3周,根据热量计算公式计算每天热量的需要量,根据热量公式可计算出每日从静脉摄入的热量及口服摄入量,待患者胃肠功能良好后,应尽快过渡到以胃肠营养为主。
同时,静脉营养护理工作中注意一些问题,严重的烧伤患者,不宜做周围静脉穿刺,而深静脉插管将成为烧烫伤患者护理的常规操作技术。深静脉插管路径为: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等。
4 护理体会
第一、尽早开始,少量多次、循序渐进的原则,严重烧伤病人什么时候开始进食,目前尚有争论。本组病人原则上掌握在休克期过后安全,但若病人全身情况好,休克期也给试服少量含盐的清流质、流质,即使只有少量也好。反应良好者,可逐渐加量。这样做既有利于保护肠道功能,防止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的移位,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也有利于阻断超高代谢。
第二、要坚持健康卫生原则。
第三、营养支持不可忽略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补给。
第四、注意病人的心理护理。病人遭受突然的创伤,入院后常有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应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并根据病人的个性特征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消除病人恐惧,悲观的负性心理,增强其战胜伤病的信心,鼓励其多进食及主动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5 结语
通过68例严重烧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护理,体会到胃肠道营养最安全、最经济,是营养支持的基础。但是严重烧伤病人的胃肠功能常常因伤势严重而受影响,故应坚持合理实施胃肠道营养与静脉营养相结合的原则,以满足病人所需的营养要素。在实施胃肠道营养护理时,应掌握尽早开始、少量多餐、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孙永华,孙迎放.现代烧伤治疗与手术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