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我爸

来源 :新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一流双人滑教练姚滨的儿子,姚远不会滑冰,也没有拳加过任何一项体育项目的专业训练。与大多数孩子一样,他走的是读书上大学这样一条普通的道路,并于2005年顺利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父亲姚滨有十年时间与他天各一方,以至于现在两人相处,姚远都还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拘束感。然而,作为一个体育圈外的年轻人,姚远说他不埋怨父亲,他为自已拥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骄傲
  ——编者
  
  1
  
  小时候我很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是谁的儿子,一有人问:“你爸爸是姚滨吧?”我就忙不迭地点头,响亮地回答“是啊!是啊!”,很有那么一种“身份感”。
  其实我那会儿根本不知道我爸的情况。我只知道他是滑冰教练,老在北京,一年我最多见他三回。我对滑冰也不感兴趣。我只上过一次冰场,人太多,我有点害怕,就再也没去过。
  据妈妈说,其实爸爸还是在我身边呆过几年的,因为在我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88年,花样滑冰双人滑国家集训队解散了,爸爸回到省队,直到1992年集训队重新成立,才又回到北京。也就是说,在我两岁到5岁期间我们父子俩是在一起的。
  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几乎没有多少他的影子。对幼时的我来说,“爸爸”就是妈妈卧室里墙壁上的那张相片,英俊,严肃,遥远。
  在我15岁之前,我们就像两座有着不同运行轨道的星球,在不同的星空下各自运转。我的世界在哈尔滨,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和妈妈组成的,那是一个孩童快乐而又混沌的世界:而他的世界在北京,在首都体育馆的那块冰场里,是由宏博哥、小雪姐构成的,后来又加上了佟健哥、庞清姐和张丹、张昊,是一个又一个的比赛和连绵不断的训练。
  听妈妈说,生我时爸爸远在北京,等得知消息安顿完队员,坐着火车赶回哈尔滨时,我已经在医院的育儿房里呆了三天了,于是爸爸给我取了这个“远”字。三天后,他就又回北京了。
  远,正是15岁前我们父子俩的写照。
  我爸忘我的奋斗,换来的是中国双人滑运动水平在竞技场上奇迹般的攀升。1999年3月,在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申雪和赵宏博获得了银牌,这是中国选手在世锦赛历史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就在几年前,中国选手在国际赛场上的排名还是最末。在这项长期被俄罗斯、欧美选手垄断的项目上,中国人的进步速度之快,被国外报纸形容为“跳高运动员”。
  当然,这些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2
  
  因为家中常年看不到男人,邻居们的眼神曾一度告诉我,他们以为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我爸常年不在家,最苦的其实是我妈,里里外外都要她一个人操劳。我妈也是运动员出身,滑大道(指速度滑冰,编者注)的,因此非常能够理解我爸对事业的付出,极少抱怨。但我爸显然知道一个女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老人孩子的不易,于是在2000年他写了一封信。
  那封信是这样写的:
  尊敬的花样部并中心领导:
  我今年45岁,从事所热爱的花样滑冰事业已经55年了。因目前国家队教练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从1986年,首次建立国家队就任教练以来,与妻子儿子两地分居达十年之久。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主持家务等担子一直落在我爱人曾桂凤一人身上,致使她在工作和我们的家庭方面,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因此我深感内疚。现在我的儿子姚远已经13岁了,正因为他出生时,我在北京国家队工作,而没在他们母子身边,才给他取名姚远。他马上就要面临升高中考大学,为了尽到一个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也为了减轻我的思想负担,集中精力工作,在此我向花样部并中心领导提出申请,请求组织上能够尽量解决我的实际情况。当然无论组织上能否解决我个人的困难,我仍然会继续尽我最大的能力和责任,为国家的利益和冬奥会的责任,为花样滑冰事业,献出我全部的心血和力量。
  这封信导致的结果是,2002年,15岁的我从哈尔滨来到北京,终于跟爸爸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了。不久我考上了清华附中,它与首都体育馆都属于海淀区,开车只要几十分钟。
  我的到来只是在爸爸的生活里加了一个小小的变奏而已,他的生活里依然是一个又一个的比赛和连绵不断的训练。如果没有出国比赛的任务,一般一周我能见他一面。周五晚上他开车把我接到首体他那间宿舍里,然后,我忙我的,他忙他的,周日他再把我送回去。
  我们独处的时间更多的是在车里,一般都是他主动找话题,而且显然我各方面的情况他都想了解一下。我们之间的对话经常是这样的:
  “最近学习怎么样?”
  “挺好。”
  “生活方面呢?”
  “挺好。”
  “别的呢?”
  “也挺好。”
  沉默一会儿。“在学校就没啥事儿要跟爸爸说说的?”
  “没啥,都挺好。”
  没办法,十几年造成的距离,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除的。我印象中我们全家在一起吃饭不超过5次。我还记得他一共拍过3次我的肩——最近一次是今年大年三十我去机场接他,这也是我唯一一次去接他,他下飞机后我俩握了握手,跟电视上两国领导人会面差不多,随后他拍了我肩膀一下,也许他也意识到了场面的尴尬。
  
  3
  
  高中之前,我不太关心我爸的事业,对他的工作知道的特别少,因为学业繁忙,自己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对他的事业也不太感兴趣。事实上,来北京之前我很少能想起他这个人来。高二我曾回哈尔滨半年,那期间才开始有了对他的思念,但不好意思,还是一闪而过。
  只有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空难,恐怖事件,才会想起他并且有点担心。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恐怖的气氛席卷全球。而2002年2月冬奥会恰在美国的盐湖城举行,此时距“9·11”事件还不到半年。电视上、报纸上成篇累牍地报道美国方面如何如临大敌,花费巨额资金将安全保卫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机场里有带着军犬的士兵巡逻,旅客过安检门连鞋都要脱下来,到举办期间,盐湖城上空始终都有战斗机巡逻……义无返顾地,爸爸带着他的三对弟子飞赴盐湖城参加比赛。在决赛中,小雪姐、宏博哥使出了撒手锏“抛四周跳”,尽管落地做得不完美,这一世界大赛中从未有选手做过的突破人类极限的最高难度动作,仍然让他们获得了至为宝贵的一枚银牌,实现了中国双人滑在冬奥会上奖牌零的突破。我每天关注着比赛的进程,提心吊胆地收听新闻广播,担心着会有恐怖分子制造新的恐怖事件。谢天谢地,盐湖城平安无事,爸爸平安无事。听说他在法国有一次发烧到40摄氏度,差点回不来了。还听说有一次坐飞机遇到气流把头磕破了。那时才会想,老爸挺可怜的,飞来飞去也够危险的。
  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男孩一样,我爱的是篮球,对NBA球星我可以如数家珍,但花样滑冰的术语我懂的没两个,一场比赛现场 都没去过。2003年,中国首次举办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这是花样滑冰世界最高等级的比赛,地点就在北京首体。比赛基本场场爆满,而我一点都没心动,看的是电视直播——还一边玩着电脑,就在我爸的那个宿舍里,离冰场大约100米的距离。
  那次比赛,爸爸的三对弟子全部进入决赛,中国队盛况空前,成为进入决赛选手最多的队伍。“老大”申雪/赵宏博最后获得了冠军,“老二”庞清/佟健名列第五,“老三”张丹/张吴排名第六。据报道,现场观众非常热烈,在表演专场时,不停地呼喊着申雪和赵宏博的名字,其疯狂和喊叫声不亚于任何一个巨星的演唱会,有些人还哭了。
  那次我爸有点“抱怨”,虽然平时他也很少跟我聊工作的事。比赛完进屋见了我,他淡淡地说了一句:“你也不去关心关心。”我说我看了电视,他说那跟现场能一样嘛!很久以后我才忽然醒悟,老爸其实是很希望得到来自家人特别是我的喝彩的。
  我对双人滑的关注是在高中后期才逐渐增多的。我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我爸真不容易,真了不起。当年他作为运动员,5次参加世锦赛两次参加冬奥运,都是最后一名,因而发誓要亲手培养出世界冠军,申雪/赵宏博已经是他培养的第六对。那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啊!在省队时,要自己背着铺盖卷到外地滑野冰,到了国家集训队,条件好了些,可后半夜等着上冰训练的事情一度也是家常便饭……一个人的发愤可以像他那样有着穿越十几年的力量,一个人的决心可以像他那样能够无畏那样艰苦的条件,一个人对事业的痴迷可以像他那样达到舍弃一切的地步!
  而了解带来的另一后果是,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积极地承认他是我爸爸了。我有点怕别人知道我的“身份”,从来不主动提他的名字。其实就是怕他的光芒掩盖了我,这是潜意识中希望超越他的一种表现吧。
  直到上大学后的这一两年,我才开始主动地去了解这个项目。因为他还是那么忙,我基本上是通过上网来进行的,一般一周去他的个人网站一次,看留言。我自己也留过一次,“爸,我支持您。”结果因为网站延迟,当时还没发上去。留言的很多是家长,希望我爸能去看一下他们的孩子。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实在太忙了。实际上他本人是很少上他的这个网站的,也从不更新。
  2006年冬奥会的电视直播我看了,是半夜爬起来看的,我妈、还有心脏不好的姥姥也起来看了。电视里有他几秒钟的镜头,表情跟平时一样,看不出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比赛完我给他发了短信,挺平淡的,就是“祝贺你啊”这样的话,一点都表达不出我看比赛时那激动的心情——张丹摔倒的瞬间我和所有普通观众一样,心情难以名状,之后的几分钟看得我心中很忐忑,那段时间《龙的传人》的旋律还在冰场上回荡,一种壮烈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光是由张丹的意志而引起的,因为那时我确实也感到了这么多年父亲的艰辛,相信他摔得这么惨也有不少次了,无论身体的,还是心理的。我那时真是体会到了此时此刻金牌相比于这种精神,相比于花样滑冰从没落到腾飞就显得没有那么耀眼了。
  他的回信风格跟我一样平淡,就四个字谢谢儿子。
  新裁判法出来后,我从网上找到了,看了一遍原文。我希望以后我能跟爸爸聊聊他的双人滑,最起码说出话来不再外行。
  
  4
  
  我是在我妈批判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难得听到两句表扬。我爸的教育方法跟我妈不同。
  他很尊重我,希望我能由着自己的天性自然地成长,从来没压迫我干过什么。我小时学过钢琴,学过小提琴,这两样他都有一定水平,还在电视台表演过钢琴独奏《梁祝》。“子承父业”,他非常支持,还趁去前苏学习时给我弄回来一架钢琴,但我学了没多久热乎劲儿就过去了,没见他说过什么。我不会滑冰,我也没见他有什么遗憾。他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看你是不是那块料”。
  他也很少批评我,但是他说话很有力度,基本上他的一句话能顶我妈的十句。每次批评我,他的一句话,我得想挺长时间。
  2005年,我凭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北航,我爸嘴上不说,心里应该还是挺自豪的。他觉得他自己尽管平时没顾得上管我,但关键时刻“指挥有方”,抓到了点子上。我高考前心理压力大,给我妈打电话时掉了眼泪。那是五月初,我妈马上请假从哈尔滨赶到北京,陪我呆了几天。6月1号又赶过来陪我直到高考结束,她一是怕我压力大,二是怕我的情况影响我爸备战奥运会。考试前我爸给我打过一个电话:“运动员比赛时的心态很重要。有的人平时训练很好,一上场比赛就不行了。你有实力,放轻松考就行,别的不用想那么多。”
  我估计他一点不紧张。因为他的语气让我这样感觉: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他判断我是“行”的,依据是我的基础还有对我头脑的肯定。但我老觉得这话多半成分是在鼓励我,他对我有信心,不如说他对他自己有信心,觉得他姚滨的儿子怎么会差呢?我爸挺高傲的,在这点上也一样。
  好在我没让他失望。
  
  5
  
  今年三十晚上,我从机场把我爸接回家,当他脱下那件冬天常穿的蓝色NIKE棉大衣时,我忽然发现他魁梧的外表下却原来是那样瘦削的身躯,他的面容又是那样地憔悴。那一刻我感觉到我爸老了。
  怎么会呢?照片中的爸爸是多么地年轻英俊,宽宽的肩膀,高高的个子,透着男人的风采:训练场边抱着肩站着的爸爸是多么地年轻,专注地看着他的“老大”“老二”“老三”们旋转、托举,指点着,比划着,周身散发着事业有建树的男人才有的气息;电脑旁的爸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对事业的追求比年轻人还要执著……
  可是爸爸确实不再年轻,“老”一点点地走近了他——两年前,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再上冰指导:也是两年前,备战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操劳让他的头上有了白发;多年不愈的胃病让他的脸变瘦了,脸色也不好:连我都比他高了,尽管只高了1公分。
  早年艰苦的、不科学的训练给他的身体埋下了很多的后遗症。最让他难受的是患有椎间盘突出的腰,从第三到第六节都需要手术,2004年他做了第三节。医生原本建议他全做的,但那样的话至少要卧床休息半年,可都灵冬奥会在前头等着他,他无法给自己放假。这一两年来他的“老腰”(他对自己腰的称呼)更坏了,无法一个姿势久呆,有时开车接我回来的路上都要停下车,到路边站一会再走。他感叹要能换个金属的就好了。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我就想,“这怎么办呢?”
  他一直挺累的。2003年我们有了家之后,周末在家看电视,经常是半小时没到,扭头一看,他已经歪在沙发上睡着了。工作之外,他其实心特别细。爷爷过75大寿他赶了回去,姥姥过70大寿,尽管我妈不让他回去,他还是赶回去了。下午的训练结束后,坐的是晚上的飞机,原本当天夜里就要飞回来,赶上哈尔滨有暴风雪,航班延误,不得不临时改第二天的头一班飞机。等他回到首体宿舍放下箱子,就又直接去了训练场。
  4月29号我爸就50岁了。我们家没有过生日的习惯,我在我妈生日时送过花,当时我还不在哈尔滨,是托一个好朋友送的。对我爸,我只是问候过一句“生日快乐!”我爸不喜欢搞什么名堂,觉得娘们叽叽的,我也是那样。他已经经历过6届冬奥会了,可我知道他还不能停下脚步。尽管在一起话不多,但我自认为还是很了解他的,那种了解来自血液深处,不需要语言。我知道他一定会在达到自己的目标后才会安心地过日子。
  
  6
  
  我爸带宏博哥已经18年了,小雪姐跟他练也已经有15年了。我看见过他们在一起的样子,有说有笑,气氛融洽热烈,绝没有我跟他在一起的那种拘束,不知道的肯定以为他们才是他的儿女——小雪姐也确实认了我爸当干爹。就连我爸自己也说过,跟我交谈不如与他的队员交流来得顺畅。
  就有一次,我印象非常深刻,是他又要出国了,来学校看望我,在附近吃的饭,不知道怎么的聊开了,气氛非常好,边吃边聊得有两个多小时。我以为这顿饭就是个转折点了,以后我们就老能这样了。但这顿饭之后,一切照旧。
  其实除了拘束感,我爸身上还有一种气质让我无法放松。那种气质是那些在自己的领域里独树一帜的成功人士所共有的,就跟我在我们北航那些老教授身上感受到的一样。
  其实很多次我想跟他说话时,却发现他脑子里在想别的。我觉得等他退休了,没那么忙了,我们说话的机会肯定会很多很多。那时我们就能真正的交谈了。但我想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我爸的朋友,在他面前,我始终只能仰视。
  初中时有一次写作文,我忽然涌起一股冲动,就想写写我爸,那总是离我那么远的爸爸。回头看看当时对他的认识,当然跟现在有很多不同。在作文里我形容他是一个完美的男人,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些缺陷,我爸应该也有。如果让我现在评价他,我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我希望我也能像他那样。
  
  责编 张冬梅
其他文献
【摘要】美西战争战前和战争期间,《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通过铺天盖地的黄色新闻营造“意见环境”,并巧借“沉默的螺旋”之力,利用媒体的社会渗透力和人们在公众舆论中的从众心理,有效起到了舆论造势和社会控制的作用。  【关键词】美西战争 黄色新闻 沉默的螺旋 意见环      黄色新闻,是在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的商业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以煽情主义为主要报道方针,通过极度夸张
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本身是永恒的。  在驶向民族复兴彼岸的海面上,中国经济航船的经纬度也在不断变化。  这个创造了二战后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纪录的经济体,正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潮头、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
路东之在《情况》里表达了“人间雷同”的意思。我喜欢这样的说法。人与人的差别只有那么一丁点儿,即使拚命折腾也无济于事,况且这仅有一丁点儿差异未必就是真含价值的稀有金属。在这个如此而且日益雷同的世界里,克服人际的雷同发现个人生命的独特价值,说说容易,做起来要比人们想象的困难得多。意识到命运水平的困境,然而偏偏逆向困境前行,要在雷同的沙漠里发现与众不同的颗粒,要在不能中发现可能,在无意义中发现意义。于是
【摘 要】随着美国最大的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 的上市,商务社交网站渐渐成了气候,BSNS模式在我国强势崛起。大街网从大学生招聘做起,通过SWOT分析法可以发现其盈利模式对于商务社交网站的建设具有启示作用。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商务社交网站自身的优劣势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商务社交网站 大街网 盈利模式  一、商务社交网站  商务社交网站在国外被称为Business Social
午夜时分,四川男孩陈浩的女客户发来一条奇怪语音,里面有危险信息,是玩笑还是求救?陈浩顺藤摸瓜,展开了一场紧急营救——  暗藏玄机,女孩午夜发来蹊跷语音  陈浩,1995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他的父亲是一个固执的退伍军人,在他眼里,打小就痴迷于电子游戏的陈浩,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  上大学后,陈浩又迷上了王者荣耀。2018年大学毕业后,陈浩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找一份稳定工作,而是租了一处房子,做起
不久前读到《歌德及其牺牲品》一书,作者是德国电视台记者蒂尔曼·延斯,德国当代著名文学史家瓦尔特·延斯的儿子。书中的观点极其偏激,讲述了歌德如何压制、利用和伤害席勒、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费希特等有才华的作家、哲学家,在书的封二以及正文开始前引用了席勒关于歌德的两句话:“这种人(指歌德)我不喜欢……”“可不能让这样一个人出现在自己身边。”其实席勒还说过更狠的话,他把歌德比作骄傲、古板的大家闺秀,“得跟
语言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对象,更是学习与生活的工具。教师要培养幼儿正确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而3岁~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运用了童话剧这一载体,对幼儿语言发展进行了适当地训练和提高,以下就童话剧的四个阶段,逐一论述。  一、阅读绘本——激发幼儿“想说”的内驱力  阅读绘本就是要与绘本的图画交流沟通,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判断图画故事,从中获得知识,体验愉快情感的过程。  (1)读前质疑,激
[摘 要]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农村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文言文教学要求,还要以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潜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农村中学;文言文;教材;生本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谈谈本人教学《黔之驴》一课的研思,望各位同仁指教。  一、吃透教材,把握文言文教学要求  有效的文言
舒芜先生的《周作人的是非功过》收录了十一篇论文,是对他五年间周作人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舒芜的周作人研究起步不算早,然而他是带着相当的积累和准备加入到为数不多的研究者中去的。书中的首篇《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周作人概观》发表于一九八六年,是作者的第一篇周作人研究论文,该文的意义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充分地肯定了周作人的地位。其二,虽然全面介绍和评述了周作人,但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探索了“解决好问题
[摘 要]高考是一件举国重视的大事,身处于高考漩涡中的高中教师们,心中难免会整天想着分数,但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又要求教师淡化分数,如此的纠结,使理论研究一度难以根植在高中教师心中。在新课改中,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转变应从思想转变、理论学习和实践支持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中政治;角色转变;应试教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