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事的工作艰辛而伟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脉搏,着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呢?
一、改变陈旧的课程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课文理解、逻辑推理,轻质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而且基础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在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地将这种潜能挖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
第一,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的学生并非是能蜚声中外的天才,也未必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成就,但作为教师,理应善待每位学生,重视学生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须知,学生未来的点滴成就恰恰基于儿时不断闪烁的思维火花。
第二,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
在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是在故意捣乱,对之批评与惩罚;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孰不知教师眼中的这些好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他们的知识及思维都是教师复制出来的,完全没有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些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二、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情感氛围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所以,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教学情感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和学生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此以友相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教师心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认真思考,努力解决问题的“多言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法,进行导入情景,激发话题,引导提问,归纳总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这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并且积极的发言。在此情景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释放个性思维,寻找创新的火花,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应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插上翅膀
“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好比是这一“石头”,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教学实践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探索,从而得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培养他们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要人云亦云,不惟书本,不惟教师,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试想,没有怀疑,哥白尼就不会创立日心说;没有怀疑,爱因斯坦就不可能提出相对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常表现在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重新审视事物和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2.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肯定学生的“异想天开”
如果不是莱特兄弟做了一个飞翔的梦,也许我们今天仍然只能仰望天空中自由翱翔翻飞的鸟儿;如果不是爱迪生幻想把电变成光,或许我们还生活在黑暗和蒙昧中——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诞生于敢于突破传统与异想天开的意念之中。我们也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只有让学生插上这有力的翅膀,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有扎实的基础。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只要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终究会点燃起创新思维的火花。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有的在题目上设疑,有的在关键处求疑,有的在难点处求疑,有的在重点出设疑等。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可以大力的表扬和赞赏,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也许学习一些专门的创造理论或技法是必要的,但是创造的无限丰富的机会埋藏于亲身实践的沃土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应当渗透于学科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之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在这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中,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钻研教材,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向所有的同行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让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体验,达到教学相长;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临城县石城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事的工作艰辛而伟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脉搏,着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呢?
一、改变陈旧的课程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课文理解、逻辑推理,轻质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而且基础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在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地将这种潜能挖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
第一,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的学生并非是能蜚声中外的天才,也未必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成就,但作为教师,理应善待每位学生,重视学生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须知,学生未来的点滴成就恰恰基于儿时不断闪烁的思维火花。
第二,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
在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是在故意捣乱,对之批评与惩罚;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孰不知教师眼中的这些好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他们的知识及思维都是教师复制出来的,完全没有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些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二、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情感氛围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所以,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教学情感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和学生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此以友相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教师心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认真思考,努力解决问题的“多言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法,进行导入情景,激发话题,引导提问,归纳总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这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并且积极的发言。在此情景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释放个性思维,寻找创新的火花,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应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插上翅膀
“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好比是这一“石头”,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教学实践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探索,从而得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培养他们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要人云亦云,不惟书本,不惟教师,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试想,没有怀疑,哥白尼就不会创立日心说;没有怀疑,爱因斯坦就不可能提出相对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常表现在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重新审视事物和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2.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肯定学生的“异想天开”
如果不是莱特兄弟做了一个飞翔的梦,也许我们今天仍然只能仰望天空中自由翱翔翻飞的鸟儿;如果不是爱迪生幻想把电变成光,或许我们还生活在黑暗和蒙昧中——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诞生于敢于突破传统与异想天开的意念之中。我们也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只有让学生插上这有力的翅膀,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有扎实的基础。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只要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终究会点燃起创新思维的火花。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有的在题目上设疑,有的在关键处求疑,有的在难点处求疑,有的在重点出设疑等。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可以大力的表扬和赞赏,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也许学习一些专门的创造理论或技法是必要的,但是创造的无限丰富的机会埋藏于亲身实践的沃土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应当渗透于学科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之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在这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中,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钻研教材,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向所有的同行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让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体验,达到教学相长;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临城县石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