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所呈现的一个个故事、一处处风景、一篇篇童话、一则则寓言、一首首诗歌含古蕴今:那除掉灵魂里“杂草”的沉思,“给予是快乐的”赞美;“天鹅破冰”的启示、“九色鹿美丽善良”的胸襟;“母亲对瘫痪儿子生命担忧、希冀与期望”的情结、“坚信儿子还活着并最终从震塌的废墟中救出儿子”的信念;鼎湖山泉声的美妙、黄果树瀑布的鬼斧神工;“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蕴涵着正直的美,善良的美,机智的美,悲壮的美,圣洁的美。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在个性化阅读中日积月累,孩子就会用独有的欢笑或眼泪感受着、感动着,在阅读中释放自己的灵感和智慧。
一、在读中感知,引领学生走进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出现,文本中景物及细节的描写都会包含作者和人物的内心的喜怒哀乐。教学中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引领孩子进入情境、进入人物内心,孩子一定会有声有色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融入到朗读中去,与人物角色进行换位体验,这个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厚重的人生感悟过程。
如《一路花香》一文中感悟点很多,也很诱人,因此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大量的读书的时间,在形成朗读系列的同时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线索。教学中我从要求让学生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开始,再用“这三个角色中哪个角色给们留下的印象最深,最值得我们深思?他的哪些言行引起了你的深思?等问题串连全文,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适时展开交流、进行拓展,让学生说所得。
坚持整体读悟,让学生的感悟从主动积极的读书活动中自然流泻。坚持从整体入手,把握一个主题,水滴石穿,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第一课时读顺、读通,还是后来的品味和揣摩角色心理,以及最后的拓展升华,都是在读书中感悟,伴随着这感悟,书也就读得越来越有味、越来越有情趣。
二、在读中感悟,实现学生个性化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对话的重点是我们怎样引领学生渗入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来感悟文章的字词句篇,从学生的视界赋予文本以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如《爱如茉莉》这篇课文通过选取一些平凡的小事、普通的细节等描写出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又幽香缕缕、回味无穷。可以说文本中的一句话、一件小事都蕴含爸爸妈妈之间茉莉般的爱,教学中只要给学生找出感悟点、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学生一定会经历一次心灵悸动体验过程。下面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生病的人最痛苦的,可是映儿推开病房的门,见到的却是这样的情景。(生读第9自然段)
师:从同学们深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就是映儿,说说你从哪儿读出了爸爸和妈妈如茉莉般的爱?
生: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生:爸爸担心妈妈。
生:妈妈在微笑,在感受著爸爸的爱。
师:妈妈为什么微笑?
生:妈妈很满足。
生:因为有了爸爸的照顾,妈妈很幸福。
生:爸爸心里惦记着妈妈、装着的也只有妈妈。
师:从哪个词语看出爸爸的心里装着妈妈?
生: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
师:是啊,爸爸了解妈妈就像妈妈了解爸爸一样。我们在生活中能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吗?
生:不能。
师:所以,映儿不禁停住了脚步,“怔住了”,连初升的阳光都那么轻轻柔柔。谁能读出阳光的温情。(指名读、齐读)
引读:一切都是……一切都……
出示:“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地芬芳与光泽里。”
师:谁能将这个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师:老师听到她的朗读,已经被她深深地感动了,已经沉浸在茉莉花的芬芳中。自己再读一读,将自己的理解永远留在脑海中。(生自己读)
学生语言的形成过程,依赖于获得充分的语言滋养,依赖于能打动学生个性化感悟后的表达,唯有这样他们才会产生与人物共鸣的过程,否则,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已。
三、在读中感动,让学生心灵经历洗礼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以说它从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学生的激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更具生气,更有灵性。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个性化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读懂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不断丰富文本意象,才会有情感体验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感染、感动,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激活、想象不断放飞、灵感不断涌现。
下面是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为了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的性命。小英雄将计就计,用自己的生命作代价失,把敌人送进了埋伏圈。当时王二小想到后果吗?从这些地方你能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先不急于回答,读读课文然后再回答。
生:会想到后果的,所以他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师:是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他是一个……
生:又聪明又勇敢的孩子的。
师:概括得真准确,老师换个词:机智勇敢。就在他把敌人领进了埋伏圈,鬼子对王二小残忍地下了毒手。
师:刚刚还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现在被敌人杀了。你心里怎样?
生:我很难过。
师: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我们会记住他的,因为他不仅聪明,而且勇敢。
生:他是一个小英雄,我们恨这些鬼子。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恨鬼子!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读,自已读)
师:孩子们,用我们的声音把对敌人憎恨读表达出来。齐读。
师:课很快就要结束,王二小用自己的生命掩护了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老百姓在呼唤王二小,八路军战士们在呼唤王二小,放牛的孩子也在呼唤王二小。苍天在流泪,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把这动人的故事到处传扬,每一个老乡都眼含热泪,歌唱二小放牛郞。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用深情地朗读来怀念我们的王二小吧。
课的精彩之处是需要学生亲身去体验,是属于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难以复制,也难以传递。哪怕是隔着一层一捅即破的薄纸,也会令其逊色的。教学中再现故事、辅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和场景,让小英雄王二小鲜活的形象印入学生的脑海,他们会带着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在阅读过程中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阅读给学生的精神、情感、语言上的震憾不是只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就可以达到的,这个过程需要教学通过智慧的预设、辅以语言描述、场景及音乐的渲染,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与文本、与人物的对话过程中感知、感受直至感动。
一、在读中感知,引领学生走进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出现,文本中景物及细节的描写都会包含作者和人物的内心的喜怒哀乐。教学中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引领孩子进入情境、进入人物内心,孩子一定会有声有色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融入到朗读中去,与人物角色进行换位体验,这个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厚重的人生感悟过程。
如《一路花香》一文中感悟点很多,也很诱人,因此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大量的读书的时间,在形成朗读系列的同时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线索。教学中我从要求让学生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开始,再用“这三个角色中哪个角色给们留下的印象最深,最值得我们深思?他的哪些言行引起了你的深思?等问题串连全文,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适时展开交流、进行拓展,让学生说所得。
坚持整体读悟,让学生的感悟从主动积极的读书活动中自然流泻。坚持从整体入手,把握一个主题,水滴石穿,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第一课时读顺、读通,还是后来的品味和揣摩角色心理,以及最后的拓展升华,都是在读书中感悟,伴随着这感悟,书也就读得越来越有味、越来越有情趣。
二、在读中感悟,实现学生个性化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对话的重点是我们怎样引领学生渗入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来感悟文章的字词句篇,从学生的视界赋予文本以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如《爱如茉莉》这篇课文通过选取一些平凡的小事、普通的细节等描写出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又幽香缕缕、回味无穷。可以说文本中的一句话、一件小事都蕴含爸爸妈妈之间茉莉般的爱,教学中只要给学生找出感悟点、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学生一定会经历一次心灵悸动体验过程。下面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生病的人最痛苦的,可是映儿推开病房的门,见到的却是这样的情景。(生读第9自然段)
师:从同学们深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就是映儿,说说你从哪儿读出了爸爸和妈妈如茉莉般的爱?
生: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生:爸爸担心妈妈。
生:妈妈在微笑,在感受著爸爸的爱。
师:妈妈为什么微笑?
生:妈妈很满足。
生:因为有了爸爸的照顾,妈妈很幸福。
生:爸爸心里惦记着妈妈、装着的也只有妈妈。
师:从哪个词语看出爸爸的心里装着妈妈?
生: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
师:是啊,爸爸了解妈妈就像妈妈了解爸爸一样。我们在生活中能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吗?
生:不能。
师:所以,映儿不禁停住了脚步,“怔住了”,连初升的阳光都那么轻轻柔柔。谁能读出阳光的温情。(指名读、齐读)
引读:一切都是……一切都……
出示:“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地芬芳与光泽里。”
师:谁能将这个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师:老师听到她的朗读,已经被她深深地感动了,已经沉浸在茉莉花的芬芳中。自己再读一读,将自己的理解永远留在脑海中。(生自己读)
学生语言的形成过程,依赖于获得充分的语言滋养,依赖于能打动学生个性化感悟后的表达,唯有这样他们才会产生与人物共鸣的过程,否则,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已。
三、在读中感动,让学生心灵经历洗礼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以说它从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学生的激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更具生气,更有灵性。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个性化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读懂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不断丰富文本意象,才会有情感体验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感染、感动,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激活、想象不断放飞、灵感不断涌现。
下面是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为了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的性命。小英雄将计就计,用自己的生命作代价失,把敌人送进了埋伏圈。当时王二小想到后果吗?从这些地方你能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先不急于回答,读读课文然后再回答。
生:会想到后果的,所以他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师:是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他是一个……
生:又聪明又勇敢的孩子的。
师:概括得真准确,老师换个词:机智勇敢。就在他把敌人领进了埋伏圈,鬼子对王二小残忍地下了毒手。
师:刚刚还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现在被敌人杀了。你心里怎样?
生:我很难过。
师: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我们会记住他的,因为他不仅聪明,而且勇敢。
生:他是一个小英雄,我们恨这些鬼子。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恨鬼子!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读,自已读)
师:孩子们,用我们的声音把对敌人憎恨读表达出来。齐读。
师:课很快就要结束,王二小用自己的生命掩护了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老百姓在呼唤王二小,八路军战士们在呼唤王二小,放牛的孩子也在呼唤王二小。苍天在流泪,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把这动人的故事到处传扬,每一个老乡都眼含热泪,歌唱二小放牛郞。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用深情地朗读来怀念我们的王二小吧。
课的精彩之处是需要学生亲身去体验,是属于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难以复制,也难以传递。哪怕是隔着一层一捅即破的薄纸,也会令其逊色的。教学中再现故事、辅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和场景,让小英雄王二小鲜活的形象印入学生的脑海,他们会带着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在阅读过程中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阅读给学生的精神、情感、语言上的震憾不是只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就可以达到的,这个过程需要教学通过智慧的预设、辅以语言描述、场景及音乐的渲染,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与文本、与人物的对话过程中感知、感受直至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