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黄龙江玉的“疯狂”与“尴尬”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cd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家志与刘涛老师合作撰写的《畅谈黄龙玉的“疯狂”与“尴尬”》一文(部分)于上期刊出后,在广大石友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更有关注黄龙玉的石友来电急切要求看到文章的后面九个问题,现刊登文章的下半部分,期待大家的积极反馈!
  
  (接上期)
  
  十、和田玉和翡翠一样稀有,而玉髓很常见,黄龙玉不该卖那么贵!
  
  全世界出产与缅甸翡翠成分相当的资源产地有好几处,但能够达到宝石级的正品翡翠出产地,仅有缅甸密支那的末谷、帕敢等地区,而且这里所产翡翠的优劣档次也相差甚远;所出产的石料中,仅有万分之几的可称为“翡翠”,几万分之一的可用,十万分之一的为上品,百万分一的为极品。和田玉虽然在中国、俄罗斯、欧、美等地都有出产,但仅有中国西昆仑北麓的白玉沟出产的透闪石岩,能称得上地道的羊脂白玉、白玉。您知道吗?那里的和田玉成矿带,东西延绵上千千米,带宽数十米,其相同矿物成分的透闪石岩石也并不稀有!但能达到“白玉”的和田白玉仍然少之又少,极为稀有。
  玉髓虽然也很常见,戈壁滩上、雨花石里、火山岩里、低温矿脉内都有产出,但和其它宝玉石一样,玉髓并不是只要具备了相同成分或矿物,就是同等优异特性的拥有者。最简单的例子,内蒙阿拉善左旗出产了数以亿计的玉髓(几乎随处可见)、玛瑙,但为何就见不到一块地道的黄龙玉呢?戈壁滩出产的玉髓、玛瑙,在赏石书刊上已登载过近千件极品风砺石,但为何也见不到一件地道的黄龙玉呢?所以说,玉髓很常见,但不等于黄龙玉也很常见。就像在新疆的西昆仑地区上千千米长的“透闪石成矿带”中,透闪石岩漫山遍野但不等于和田白玉“也很常见”。
  话又说回来,好的翡翠非常贵,和田玉,特别是羊脂白玉也很贵,但贵得有道理,因为它们质优量稀。极品的黄龙玉贵吗?相比之下应该说:还没到位!起码可以说:物有所值,不算贵,远不是天价。纵观黄龙玉市场,还没有人敢将重不足斤的极品籽料叫价十万元的;而其它石种的小精品叫八、九位数的天价还有人称“值!”
  
  十一、云南几次大展都把黄龙玉作为重头戏,又出现大量打磨的展品和雕件,扰乱了观赏石界的视线,抵制了观赏石的市场价位,拉走了奇石市场的买家!
  
  黄龙玉重头戏的演绎过程是这样的:2003年云南省在北大门举办首届省展时,还没有黄龙玉出现;2005年在昆明世博园举办第二届省展时已开始有3件黄龙玉参展;2006年五一节在国贸会展中心举办中国第七届赏石展时,黄龙玉已有小批量参展,引起观者极大兴趣和少数玩家关注,并开始有藏家出击。直到2007年7月中国(昆明)东盟石文化博览会上,德宏州观赏石协会在省协会号召下组织30辆的庞大车队携带千件黄龙玉观赏石及雕件赴昆明展销,并由此创立了黄龙玉这一新兴石种作为云南省石文化及赏石文化“领头羊”的品牌地位。当日云南省奇石城的数十家石玩商户也由省协会号召,临时集资燃放迎接黄龙玉车队的鞭炮,轰鸣声响了20分钟之久,黄龙玉展销车队名利双收大胜而归。2008年7月中国(昆明)东盟石文化博览会上,在省协会的号召及促进下,德宏州观赏石协会再度上演了更大规模的黄龙玉重头戏,使黄龙玉的知名度与声望得到大幅度攀升,不但没有抢走其它石种的买家,而且在不断扩大云南省办展可信度的同时,还招揽了省内外大批客商和买家前来云南展销、购石。
   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云南省观赏石协会高瞻远瞩、因势利导的决策,没有协会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和利用“云南黄龙玉的石种/玉种优势”,没有云南黄龙玉的参与及带动,我们的协会、我们的市场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的。至于去年以来其它石头不好卖了,不能归罪于“黄龙玉热”,而要考虑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要冷静分析普通卵石滞销的自身原因(详见第7问末段)。
  
  十二、什么时候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最佳时机?
  
  看着黄龙玉价位有涨势,大家决不能都将极品紧握在手,都想等待“一涨再涨”后再出手卖高价。这是不明智的做法,我们应该做的是:讲求效益,使资金活动起来!只要不是孤品、绝品,就要抓住机遇,回笼资金,因为在加速周转的机遇中会碰到更有价值的极品,这更有“滚雪球”的积极效益,所以不能仅满足于已收藏的几件凡品。
  无论哪个领域的藏品都有一个普遍规律:高端者量少、价高、难求,升值空间也大;低端者量特大、泛滥,价位低迷,无升值空间;中档者量亦大,价位依形势波动而变幻不定,升值空间不定而偏低,除批量进、操作得当外,一般受益不大。珠宝玉石、观赏石亦是如此。
  近期受经济大形势影响,各行各业交易变缓,特别是非生活必需品领域的消费普遍走低,有资金者也按兵不动,沿海地区更为敏感。观赏石市场交易持续低迷,这不全是石头本身的问题。据笔者等2008年11月以来对龙陵、芒市、瑞丽的两次详细调查结果显示,黄龙玉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市价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冲击,仅是低档玉料及其小雕件下降25%~40%,中档玉料及雕件下降10%~25%,中高档玉料及产品价格保持稳定,高档山坑玉料稳定而略升,高档籽料、极品加工件,则因供小于求而突现节节攀升之势。一件刚从苏帕河茅竹坪村河段挖到的重3.2千克的瓦沟籽料极品,在现场就以5万元成交,连素不易动心的笔者看了都眼红;瑞丽街上一件重1.5千克的中间夹黄蜡石的薄层双面籽料以1.6万元成交;瑞丽首届珠宝展的室外石农地摊上及石商棚摊里,黄龙玉都在热销。而且在黄龙玉产地的龙陵以及瑞丽、芒市等地,都有不少两广、福建、河南的石商(玉商)常年驻守,其典型赚钱模式是:开一间店铺,找一个当地的年轻老婆做多功能助手,再买一部新轿车,开车到乡下寻找目标,将黄龙玉转手于石农(玉农)与内、外地买家或玉商之间,有时就连我们去买,也要被他们就地赚一把,实感无奈。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大家都明白:只要货好,掂量得出升值空间,又爱不释手时,就买得也高兴。
   总之,笔者认为:在市场趋向低迷,大家都在观望、等待的时期,在手头资金较宽裕的前提下,石友正确判断后适时出手,购回高端乃至极品黄龙玉玉料(特别是籽料)或极品加工件,这是对市场“虚与实”的先知先觉以及“辩证施制”的明智方略;最好不要等到两三年后经济复苏时,才后知后觉、一哄而上地凑热闹。
  
  十三、黄龙玉会与兰花和普洱茶走同样的市场轨迹吗?
  
   所谓“兰花和普洱茶的市场轨迹”,大概是指:通过策划与宣传,促使兰花和普洱茶疯狂地红火起来,但时日长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市场兴衰轨迹”。
  就资源来说,黄龙玉与兰花、普洱茶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源。兰花只要有专业的科学栽培技术保障,就能不断地育苗繁殖;茶叶也一样,一年收一两茬,年年有收成。两者都是可再生资源,所以并不会出现兰花、茶叶资源枯竭或绝产的局面。再者,由于商品市场出现了很多假冒普洱茶的产品,一般人很难辨别真伪,因此影响了普洱茶市场的正常发展。
  黄龙玉则不然,挖一块就少一块,捡一件就少一件,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如果不加节制、无序开发地挖河三米、掘地三丈的话,过不了几年,黄龙玉必然就会像田黄石一样面临绝产,所以黄龙玉市场像兰花、普洱茶市场一样局面的日子,将永远也等不到。
  总之,市场风云变幻,黄龙玉能火多久?不应仅由你我评说,还得市场供求关系说了算,时间是考验,现实是答案。我们云南人和“崇玉派”很有信心,“尴尬”不在黄龙玉本身,而在浓雾里的朋友们。
  
  十四、黄龙玉样样特性都好,就“韧性”还不放心,您试验过吗?
  
  笔者在研究的早期也同样以为:黄龙玉特性的最大不足可能就是“韧性”不够理想。但2006年笔者在现场调查中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凡是在有石英和黄龙玉共生的水坑料或田坑料上,其石英部位总是被滚磨、碰撞得凹下去而成为石英坑槽;而黄龙玉部位却明显地围绕石英坑槽凸起来,还“凸”得光滑圆润而无裂、无伤痕;而越是高档水坑料或籽料,这一现象就越明显。由此,笔者坚信:黄龙玉也具有较好的韧性。在后来的几次观察、研究中,笔者还碰到几件有趣的事情,在此作为旁证:①在大理南国城展销时,一女客户不小心将黄龙玉手串跌落在瓷砖地上,吓得尖叫一声,而货主只无所谓地说了声“没关系”。②刘涛老师抱着几件黄龙玉雕件准备锁门,一件巴掌大的籽料雕件滑落在用水泥镶嵌的卵石地上,丁丁当当地来回撞、跳了几下,我一边在心里自责先前没主动去帮忙,一边赶快捡起来查看,惊讶地发现竟没摔破,并且用放大镜都找不到落地的碰撞点。③德宏的石友中,常有人将黄龙玉珠子在瓷砖或花岗岩地板上,像拍皮球一样地拍打,珠子从地上跳到和人一样的高度时还不会出现“撞痕”,以至于原本对黄龙玉“说三道四”的朋友见了都很惊讶。
  
  十五、有的黄龙玉会褪色,这是怎么回事?
  
  黄龙玉的暖调玉色(红、橙、黄等复杂暖色系列)是由高价氧化铁(三价铁离子)致色而成的,属于氧化环境下生成的“稳定氧化色”。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富有氧气的环境里,所以黄龙玉始终处于稳定的理想环境中,只要不受火燎、烧烤、蒸煮、暴晒、酸腐,就不会褪色。而多数的褪色只是“脱水换气”导致光线产生散射后造成的;也有一部分中低档的黄龙玉,其色不正(桃红色),又属于“深坑嫩色山料”者,故容易褪色。
  某些玉料因千万年接近或暴露地表,受到风化、日晒而内部脱水,于是空气渗入取而代之(脱水换气),形成色度相对偏浅的中低档“干色玉料”。石商用“油养”使其“恢复元气”并雕琢加工后,也继续通过“油养”来提质、提色并“保鲜”。所以,一般人购买时价钱偏低,埋下了质量隐患。由于经不起时间和“无油、缺水”环境的考验,油养的普通“干色玉料”加工件早期玉质表面不会发生散射现象致使玉色饱和,但或经日晒,或因佩戴者皮肤分泌的油脂、汗液过少,会逐渐失去“油水”的滋润,同时,原有的“保护油”挥发散失,因此,加工件的表面便会重新出现光的散射,玉色也必然就浅淡了许多。这就是普通的“干色玉料”由于“脱水换气、光线散射”现象而导致“视觉假褪色”的根本原因。
  经近期试验、观察及现场调查得知黄龙玉褪色规律为:
  ①色不正的中低档“深坑嫩色山料”出现褪色几率要比“老坑料”高得多;
  ②干旱缺水的坡积干料,褪色几率要比长期水化浸润的“优化水料”高;
  ③“外源浸润染色”作用不充分、不彻底的深坑石山料,要比“内源氧化转色”的玉料出现“褪色”的几率高一些。
  
  十六、有的黄龙玉会“起绵”,又该怎么对待?
  
   “绵”是由于“绵体”内外密度差,产生光线散射才产生的。“绵”在玉料中表现为呈半透明至微透明的白色、黄白色云雾状、不规则网状、脉络状的浅色絮状物,也是玉料中微细孔隙或隐裂隙群所聚集而成的“絮状脉络”,其中主要充填物为密度比玉质小得多的空气或少量液体,所以光线通过时就会发生“散射”和“折射”,使局部玉质失去匀透温润的美感。在其它玉种或高档彩石制品中,多少也会出现不同形式的“绵”,有的“绵”还被用来作为鉴别玉石真伪的重要依据。如田黄石的“萝卜丝纹”,其实就是一种萝卜丝状的“绵”。
  “绵”如果仅出现在次要部位,而且量少、不显眼的话,对质量影响不大,反而表明其为天然玉质。但如果出“绵”太多而明显,则会失去玉质的温润度和水头,从而降低玉料和玉雕件的等级档次。
  大凡优质水坑籽料、优质田坑籽料、优质山流水肉料、优质山坑肉料、优质瓦沟肉料、优质原封石及优质包浆石等玉料,其“出绵率”都比较低,往往可获得满意的优质“无绵”玉料和产品;而普通的、玉肉薄的、玉肉厚度(脉幅)和形态变化极不稳定的,以及因接近或出露地表而长期受风化、日晒的厚皮“枯料”,或水流湍急籽料多受撞击者,其“出绵率”都较高。
  油养的用油,必须是不易挥发散失的无味、无色透明而稳定性极高的“非干性油”,而且最好是折光率与黄龙玉相近的“非干性油”。
  
  十七、面对一件黄龙玉,怎么知道它是好还是差?
  
   请您仔细研读《云南珍宝黄蜡石·黄龙玉》,了解黄龙玉的主要形成类型(山坑料、半山料、水坑料,以及它们的派生亚类——深坑石、老坑石,草皮坑石、田坑石,籽料石);然后熟悉山坑石、山流石、水坑石之间的特征与区别;之后就要学习几种重要的典型玉料外形特征(瓦沟料、腊肉料、平板料、单面料、双面料、弹子石、原封石、包浆石、凝结石、铜钱花、草花石等),及其对玉料档次高低的决定性规律;还要善于利用高光低色温专用电筒对玉料进行观察,巧妙发现玉料色质、色度、水头的优点以及夹层、出绵、脏斑、裂隙等瑕疵。只有这样反复训练自己的眼力,才能进一步结合实际(玉料实物)反复磨练而逐步从实践中练得审玉、识宝、明辨玉质优劣的“火眼金睛”。到达这一程度,就可以从审玉特性的质、种、色、度、工这五个方面(质优、种好、色正、度量合适而成熟度高、加工设计和工艺精良)而逐一判断定夺。
  
  十八、问题又来了,有人公开说:黄龙玉有放射性,玩不得!
  
  这纯属无稽之谈。笔者早年曾在核工业部所属的xx地质学院,专门从事培养铀矿找矿勘探技术人才的教学工作。10年的教学,经历了大小铀矿山的调查、实习,西秦岭铀矿普查,实验室铀矿标本的观察、测试……因此对铀矿(及其它相关辐射物危害性)在岩石、矿物及生活环境中的赋存规律就比较了解。在人们生活的地方,处处都不可避免地有辐射线的影响。比如:当统一用伽玛仪上的单位读数“格值”来表示辐射线强度的相对底值时,一般情况下,城市里大街上的辐射强度约20~24格,野外约16~20格,石头山上的石英岩、砂岩最低约16格,石灰岩山上约20格,某些炭质岩石约25~35格,灰白色花岗岩约30~35格,暗红色花岗岩约35~60格,夜光手表约140~300格,铀矿山生产坑道约1200~3000格以上。我们在野外的铀矿成矿带找矿时,16个找矿员每人一台伽玛仪,开着仪器并随时监听,100米间距同向扫荡,跑16条路线共200个点,平均每天只能发现2~5个仪表读数超过100格的小异常点,一周才能发现1~2个超过500格的稍有价值的异常点,一个月辛苦下来,运气好时才有一个值得深入调查或揭露的高异常点。这表明天然放射性物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普遍,那么“草木皆兵”,实际上专门去找还找不到呢。铀的放射性及存在标志有:①容易迁移而随溶液搬运转移;②常与有机质亲和或被吸附;③常与还原条件下的含粘土等杂质的劣质煤共生;④钟乳状、皮壳状而失去玻璃光泽和透明度的紫黑色萤石,失去油脂光泽及透明度的黑石英,失去玻璃光泽和透明度的呆红色长石;⑤出现特别鲜艳的柠檬黄色、鲜黄绿色粉末状、鳞片状、云母状铀云母类矿物;⑥含矿沥青质灰岩中出现黑色粉末状脉体(可能含氧化铀/铀黑);⑦某些含铀伟晶岩(晶质铀矿等)。
  请看上述现象,有哪一条与黄龙玉及黄蜡石有干系?谎言不值一驳!
  在此郑重告知石友:龙陵县驻守小黑山的黄龙玉股份有限公司,早已在2006年就正式送黄龙玉样品到云南省环境安全测试中心作了检测,黄龙玉的辐射强度只有建材瓷砖安全指标的十几分之一,属于微不足道的最安全低值。
  (全篇完)
其他文献
什么是奇石艺术?奇石艺术是以天然美石为载体,通过安顿创造,使天然的“石象”与人的“心象”有机结合,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奇石,奇石,一要“奇”二要“石”,它不是“纯天然”。也不是什么“类艺术”。一奇二石既体现了奇石艺术的本质属性,又包含了奇石艺术的特殊属性。“安放”从艺术手段角度,揭示奇石艺术的技法属性,它的创造核心是命题。“以天然美石为载体”界定了奇石艺术与其它艺术区别的根本点;通过安放,表
期刊
编者按——  “瘦皱漏透”、“四大名石”等名词乃石界常谈,此为前人所倡理论,后人则多随感而发,或承继、或转折,洋洋大观,论述甚丰。亦有个别角度虽新,然或词不达意、以点盖面,或难免转嫁摘袭,为人所诟。古论新说,前仆后继,何为确事?  浙江王伯平先生,耗心于此类常谈,重启解读阀门,本刊择期刊载一二,以飨石客。同时,为谋求石界进步,特于此建议:批评、质疑,补充、指正,欢迎百家各抒己见。     米芾的“
期刊
迈进E茶楼,镶嵌在墙壁上的文博架旁置着几块石头,纹饰舒卷,哲意人生。  形恃神而立,神似形以存,石在品味人生,人在品味生活。  ……  如果你问初谙世事的幼童,茶楼是干什么的?他会说,是喝茶的地方;你再问,酒店是干什么的?他会说,酒,是喝酒吃饭的地方;店,是住宿的地方。  没错,以人为本嘛。收入与消费,忙碌和闲暇,时时在刻画人们生活的缩影。  茶文化的魅力在哪里?茶筒上凸显一二——  《煮茶歌》有
期刊
杂志一路坎坷却也顺利地走到今天,离不开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支持。不管是文、美编还是发行,各司其职又交相互助,谨小慎微地做着每一件事的同时也大方爽朗地笑着,因为读者的批评与赞扬。谦聆批评,就是扛起责任,接收赞扬,就是拾取自信。今天,我们大胆地刊载读者的批评建议,以警醒自己。相信,读者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鞭策。感谢!     要知道一本杂志好不好看,得掀开它的外衣看内在。就像品尝一碗地道的羊肉泡馍,从掰第一粒
期刊
十年前,我刚刚从弱智的行列走到革命队伍中,接受人民和组织对个体户的再教育。当时发奋图强,下决心从一个华裔资本家的忠实走狗成长为一个受人爱戴的暴发户。历经十年的生活磨练,发现自己积习难改,思想品德一直徘徊在60分,本来长得就不及格,一旦放松对自己的改造,那就很难再回到革命的队伍中站稳脚跟。  喜欢上石头,认识了一批自称“赏石大家”的朋友,发现像我这种大脑局部残疾的人如雨后春笋,让我大喜过望,误入歧途
期刊
在松花奇石的产地通化市,提起毛瑞景,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是他收藏的奇石数量最多、品种最全,小至把玩、大到几十吨的应有尽有,具体有多少块,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二是他收藏的精品最多,在他的石馆里,经全国赏石大师专家评估的国宝级奇石就达数十块;三是他对奇石的投资最大,仅购毛石这一项,就超过千万元。今年他又投资三千万元兴建了五千平方米的松花石艺术馆,在建馆盖楼之前将一块重约21吨的松花奇石置入馆
期刊
山峦起伏的枣庄是座历史名城,位于“一山、一水、两汉、三孔”的黄金旅游线上,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它兼具北方城市的豪放和江南水乡的秀美,素有“鲁南明珠”之称。这里不仅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众多,人文古迹荟萃,同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北辛文化三种古文化在这里交替衍生,其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收藏极其活跃。  奇石收藏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国内逐渐升温。近年来,因赏石风气盛行,加入赏石行列
期刊
在多数人眼里,这是一个男性的绝对领地——那些沉甸甸的石头,以及石头周围男人们的实力、思维和话语权。然而,在这个柳树又开始招摇风的春天,当你把目光投向那些优雅穿行于林立的石头之间的女人时,你会发现,她们是那样的美丽、坚韧、从容、聪慧。她们不是匆匆过客,也绝不是石界可有可无的点缀。石头因她们而呈现出温厚柔美的另一面,石界也因她们而多彩多姿。她们的故事,是如此动人……  —— 题记    1 震不跨的石
期刊
摘要:“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由此可见,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因此,抓好中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加强常规教育,树立良好班风,是养成教育的基础。明确班主任职责,努力做好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与指导者,是养成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常规教育 良好班风 组织 管理 指导班级成长与建设 心得体会  印度有一句古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期刊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