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私语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
  每当春暖花开,人们想起田野,就会联想到鲜花。然后就是在花朵间飞舞的蜜蜂与蝴蝶。这样的场景似乎已印在人们的脑海中。蜂与蝶,在中国文人的笔下,风韵无限,已有干年。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幼年时期就已经在各种图画书以及歌谣中认识了它们。这里说的蜂多指采蜜的蜜蜂,它们的辛勤与创造力,给人完全不同于蝴蝶的洒脱浪漫的印象。蜜蜂的行为总能让人联想到人性的光芒,因而我们对它们往往怀有一些特殊的情感——羡慕、敬佩、赞赏。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迄今已经记录在案的蜂类有上万种之多,但由于许多蜂类在人迹罕至的树冠层活动而可能未被记录,所以实际的种类更多。不同种类的蜂,生活习性各有不同,有些是独居生活的,有些是群居的,发展到更高的形式的是以社会性分工聚居。它们群居于蜂巢上并且具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产卵的蜂后,有负责交配的雄蜂,以及司职筑巢、哺育幼虫,保护整个家族的工蜂。工蜂全部为雌蜂。昆虫世界里这种高级的生存策略,正体现了物种演化的奇妙之处。
  说到蜂,我们除了会条件反射式地想到蜜蜂,还有很多人会想到马蜂。马蜂学名又称胡蜂,还有个别名叫大黄蜂。这类让人闻之色变的小东西,可谓名震四海。就连美国最著名的F-18战斗机也以“大黄蜂”为代号,足以证明它们震摄四方的攻击性和战斗力。它们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行技巧高超,最为关键的是它们的雌蜂腹部藏着一根细长的螫针,那是产卵管演化而成的。在遇到危险或者干扰时,马蜂会迅速发起攻击,甚至成群出洞。螫针里的毒素会让人出现过敏和中毒反应,有时会有比较严重的后果。与蜜蜂不同的是,它们的螫针可以反复螫刺,因而相当具有威胁性。无论如何,都要记得尽量远离蜂巢,如果无意中接近了。发现后要尽快躲避。其实,在自然世界里,我们始终要记得一点,人类并非总是最强悍的。
  从拍摄的角度来讲,我们并不需要对蜂做太细致的分类,但我们仍需花精力去了解它们不同种类间的不同习性,然后有所针对地选择拍摄方式和器材。
  先说镜头的选择,广角镜头拥有更加广阔的视角,所产生的透视感较强。用广角镜头拍摄较小的主体需要较近的拍摄距离,在强调主体的同时,也可以表现主体以外更多的环境元素。比如拍摄蜂和蜂巢、蜂和花朵时,可以尝试多使用广角镜头。相对地,中长焦镜头拥有较为狭窄的视角,可以在距主体较远处进行拍摄,适合需要虚化背景和压缩画面时使用,从而拍出主体的特写,突出局部细节。对于杂乱的背景,中长焦镜头可以简化画面。除此之外,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例如不易接近主体拍摄时,超长焦镜头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所以从理论上说,从超广角镜头到超长焦镜头,只要有相对的近距拍摄能力,都可以纳入选择的范围,但适用性和便携性应是选择的重点。一款50~100毫米的中短焦微距镜头和200~400毫米的长焦镜头,便可应对多数拍摄需求,如果再搭配一只可以近摄的广角镜头,会更加理想。不同焦距的镜头,由于进光量不同,在曝光时也要注意精细调整。如果主体和环境反差较大,还需要更换测光模式,如点测光或手动设置曝光。在出发之前,即使你觉得带的镜头已经足够用,但是增距镜仍是必不可少的,还是带上它们吧。
  在实际拍摄中,由于多数蜂的体型偏小,所以具有1:1放大率的镜头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如果想要表现更丰富的细节或拍摄某些体型特别微小的蜂类,如体长两三毫米的寄生蜂,则需要具有更高放大倍率的镜头才行。给普通微距镜头安装近摄接圈,近摄皮腔或反接广角镜头,都能达到增加放大倍率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高放大率拍摄时,要把极浅的景深控制好。放大率越高就需要越多的光线,在自然光条件下往往很难达到高速曝光的要求,所以就需要闪光灯或强光手电等人造光源。拍摄时要控制好人造光源的光质和光量,需要根据色彩和主体大小的不同来进行实际测试。例如想要表现更多的层次和细节,就可以通过附加柔光罩、反光板来把光质变成柔和的散射光。如果想要营造戏剧化的光线,可以通过自制闪光灯束光筒或使用其他光源获得。
  如果要抓拍动态的画面。无论是蜜蜂访花,还是胡蜂捕猎,如果没有附加闪光灯的光源,则要尽量保证快门速度在1/400秒以上,如果光线条件良好,就设置成光圈优先。想要凝固飞行中的主体的动态瞬间,就要尽可能地提高快门速度。如果想要表现被摄主体的飞行动感,可以在几十分之一秒间多做尝试。
  虽然拍摄动态画面时,三脚架在多数情况下无用武之地,但绝不能因此就以为三脚架在这里不重要。在凌晨或者傍晚,蜂类停栖着的时候,自然光往往不足,不仅无法手持完成拍摄,即使使用有防抖功能的微距镜头,成功率也非常低。尤其是要考虑到景深控制,在低感光度的设置情况下,快门值甚至会低到几分之一秒。这时不仅需要三脚架,还需要使用快门线和预升反光板来完成拍摄,以保证更精确的景深控制和画面的清晰度。
  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可以大致把常见的蜂分为这样几类:蜜蜂类。胡蜂类、寄生蜂类。现在我们说说这三个类别在拍摄时的特点和需要留意的问题。
  蜜蜂类:这个类群的不同种类虽然在体型和行为方式上有所差别,但是找到它们相对容易:有蜜源植物的地方,往往就能找到它们。只要不过分刺激和干扰,接近它们还是比较安全的。对焦方式可以用预设焦点的办法,先把镜头设置为手动对焦,然后找到一个焦平面的参考点,比如一朵花的某个伸出来的花蕊或者其他位置。根据主体的活动情况,选择好预设位置和预设点后,等待主体飞到焦点位置时按下快门。这样的办法成功率较高,只是需要耐心等待时机。设置高速连拍,还会进一步提高拍摄成功率。
  胡蜂类:它们都是游侠类的角色,除了在建巢时会有相对固定的活动路线,往往都是到处飞来飞去,随机地搜寻和捕猎。拍摄它们需要我们有更快的反应速度,选择自动对焦还是手动对焦,要看个人平时的熟练程度。如果因为主体活动导致镜头难以合焦,还是迅速设置为手动吧。也许手动对焦拍摄对于依赖自动对焦的人来说有些困难,但跨越了这一困难,习惯了手动对焦的方式后,拍摄者往往会更有信心和把握。
  寄生蜂类:这类蜂以小型蜂类为主,有些种类体长仅有2毫米,比常见的蚂蚁还要小。所以要在自然环境中发现它们并不容易,我们要特别留意一些叶子上的“小黑点”。我们往往会在寻找其他目标时无意中发现它们,比如蝶卵上的金小蜂,螳螂卵鞘上的螳小蜂,或者蝴蝶和蛾类幼虫身边飞来飞去的其他小型寄生蜂。只要停下来多观察一会儿,就会有奇特的发现。它们与其他生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往往让人赞叹不已。
  我们之所以喜欢拍摄昆虫,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相对容易发现,也不是因为它们千差万别。而是在如此微观的世界里,它们几乎就是精灵,不管它们是具有所谓的“智慧”,还是仅仅为了繁衍和生存。当我们越了解它们,就会越发地喜爱它们,有时候,甚至会想象自己是它们中的一员,即便只是一只蜂,整个世界也会因此忽然变得更加博大和宽广。
  在这个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季节,到户外去吧!哪怕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观察者,无论是否拍摄,我们都会从自然中获益。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让我们留心倾听它们的花间私语。
其他文献
广义上讲,摄影文化是相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相机作为工具便没有摄影文化,摄影艺术也无从谈起。而相机文化不但包含了摄影文化,更体现了支撑摄影文化不断发展的相机及其附庸产品的价值。这些被称之为摄影器材(或照相器材)的产品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变,并催生了基于收集、研究和鉴赏器材本身的文化现象。于是,摄影文化和摄影器材共同勾勒出了相机文化的全部内容。显然,摄影器材中,相机是最为重要的产品,辅以相关的
期刊
春夏之交,天气由寒转暖,是回潮天气的多发期,在我国南方更是如此。近日,笔者试用了一款思锐公司新推出的型号为HS110的防潮柜,相信它可以满足众多摄影师对器材保护的要求:既防潮又防盗。  外形简洁用料厚实  这款防潮柜外形简洁大方、棱角分明,柜体宽450,深380,高856毫米,自重72公斤,容量110升。柜身颜色为钛银和米白色搭配,表面采用喷砂技术。表皮使用加厚钢板,一体成型;柜门采用6毫米高强度
期刊
韩国策展人宋修庭起初是一名编辑,1996年进入韩国版《GEO》杂志,2000年成为主编兼摄影总监。此后,她的工作跨度逐渐变大,并开始成为一名策展人,参加了2008年首尔摄影博览会(Seoul Photo Fair),2008年吴哥摄影节,2010年首尔摄影博览会等。从2009年开始,她作为筹划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大邱摄影双年展的工作,此外,她还作为评委,评论家,以及摄影活动发言人出现在荷赛,美国
期刊
4月下旬,日本东京都写真美术馆首席策展人笠原美智子应邀来京担任摄影奖项评委期间,以《日本当代摄影中的性别问题》为题做了两场讲座。在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会议厅的讲座现场,听众基本都是年轻人。摄影师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1951-)戲仿美术史名画,以自己的男性之躯扮演画中女性,拍摄出《美术史的女儿》系列作品,以此颠覆女性总是作为被观看者、男性总是作为观看者的相对地位。笠原的讲座特别
期刊
学生:彭向东、梁秀娟、孙冬敏,张劲松、李巧、刘凡立、黎娟、施惠蓉  老师:宋刚明  整理:李巧  巧:武汉美术馆正在举行《原作100》摄影展,都是西方摄影大师的原作。  宋:告诉鱼儿发通知,要求全体学生去观摩,把自认为好的作品翻拍下来,下周讨论。  孙:什么是原作啊?  宋:摄影有底片,而数码作品连底片的概念都没有了,RAW文件都可以复制。原作是从绘画借用来的概念,绘画手艺性强,具有唯一性。摄影中
期刊
作为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船长”,荣荣笑称自己在策展方面只能算是半路出家。做三影堂的初衷很简单,和映里回到北京后,发现这里正缺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有图书馆,有艺术展厅,有暗房,有艺术家在里面居住……就在朋友的帮助下,一点点建起了这个地方。随着每年在三影堂举办各式展览,以及连续几年和阿尔勒摄影节合作,创办草场地摄影季,荣荣接触的策展工作越来越多,他对此也有些苦恼,因为专业人士比较少,邀请国内优秀
期刊
“我们出售的不仅仅是相机”——专访徕卡相机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Sunil Kaul  潘超越  4月20日,在2012中国P&E上,德国徕卡相机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Sunil Kaul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德国徕卡相机公司已经在亚洲的东京,新加坡,香港,台北,北京、澳门等城市建立了多个旗舰店。对于未来5年在中国的发展计划,Sunil Kaul介绍说: “目前中国是徕卡相机的第二大消费国(继美国之
期刊
4月20至23日,第15届CHINA P&E展会在北京“鸟巢”边的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CHINA P&E)创办于1998年,每年在北京举行。如今,该博览会无论在规模,产品数量,技术创新等各方面,都较前几年有了明显提升,已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器材博览会之一,甚至被一些机构称为世界三大国际影像展之一。  由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主办的这一展览,展出内容包括
期刊
玛姬·泰勒(Maggie Taylor)在她的数码相片集锦中,向我们开启了许多扇通往奇妙的变幻多姿的梦幻世界之门。然而,玛姬与其他醉心于用数码方法制作眼花缭乱的影像的人不同,她的作品与过去紧紧牵绊在一起,这种过去不是我们每一次曝光所意味的那稍纵即逝的瞬间,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一段过往。  玛姬通过在故纸堆或者易趣网上收集旧照片,择取其中部分图像合成在自己的作品之中。那些旧照片大多是人物肖像—
期刊
2001年在东营举办的“一品”国际摄影节首次将“策展人”制引入国内摄影界:2004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举办了“策展人学院”;2009年,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组织了中国摄影界首次“十大策展人”评选……中国的摄影界已经完全接受了策展人这一职业,不仅出现了本土的策展人,国外知名策展人在国内露面的次数也更加频繁。  如今,对大众而言,“策展人”这个称谓不再新鲜,各类“策展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人表示中国的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