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船长”,荣荣笑称自己在策展方面只能算是半路出家。做三影堂的初衷很简单,和映里回到北京后,发现这里正缺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有图书馆,有艺术展厅,有暗房,有艺术家在里面居住……就在朋友的帮助下,一点点建起了这个地方。随着每年在三影堂举办各式展览,以及连续几年和阿尔勒摄影节合作,创办草场地摄影季,荣荣接触的策展工作越来越多,他对此也有些苦恼,因为专业人士比较少,邀请国内优秀的独立策展人是件挺难的事,所以只好自己亲自上阵,同时抓住和外国策展人合作的机会“偷师学艺”。他认为策展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能把摄影家的作品放到该放的位置上,这个过程不是随随便便将照片挂到墙上那么简单,对于展示空间,展示方式要有充分的考虑。只有作品与之契合时,观众看了才能感觉“对味”。
荣荣说希望将这个摄影空间推上正轨以后,自己能脱身一点,有更多时间回归到摄影师的身份中。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策展人工作的?
其实我应该是一个摄影家的身份,只是现在也参与策划一些活动。这种转变源于国内摄影土壤的缺乏。摄影机构太少了,也没有摄影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里面更没有摄影的一席之地。同样,摄影展览的策划人才,理论者等一系列角色也都是缺位的。我不是专业的策划人,也没有学过,只是因为做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承担了一些展览项目,才开始接触策展工作。请国内的策展人很难,因为专业人士太少了,所以我只好边做边学。
您觉得策展人在一个摄影展览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需要哪些素质和能力?
策展人至少要对摄影艺术史,艺术理论有一个全面的学术思考。比如要做一个日本摄影师的展览,你至少要了解当代日本摄影是个什么情况,日本摄影史是怎么样的。如果不了解,那摄影家的创作思想来自于哪里,就会说不清。在中国往往是一个人既要当批评家,又要当策展人,还要当摄影家,多重角色合为一体,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中。
那策展人和摄影家之间理想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摄影策展人要有很好的眼光,他能直截了当地看懂摄影师想要表达的东西。其次策展人要被摄影师的作品所打动,有一种想要把它拿出来介绍给观众的冲动。第三还要了解展场的空间结构,考虑是否适合展示这些照片,因为有的空间对于作品来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策展人还要考虑如果是一个摄影家的个展,应该如何呈现;如果是一个群展,又应该怎么平衡作品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在整个策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如何展示是策划人最重要的工作。摄影展览不仅仅是把照片拿出来挂在墙上就完事了,里面有很多学问,策展人要考虑把摄影作品放在什么样的空间来展览,摄影作品和空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展览空间不是专门为了摄影而做的,在这里展示,就会让人觉得不对劲,只有选对空间,才能将这些作品中想要传达的东西非常好地传达给观众。这就要求策展人对摄影作品有非常好的理解能力,能够把作品放到它该放的位置。
去年草场地摄影季选择了日本著名摄影家细江英公的作品进行展览,就如何展示的问题我们和细江英公谈了很久,最后特地为他做了展板,用布包起来,使布的肌理能对作品画面起到衬托的作用,今年做原久路的摄影展览也一样,为了这个展览,三影堂的空间进行了重新装修。
您是如何发掘到原久路这名摄影家的。是否可以就这次展览谈谈策划一个摄影展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虽然前两届草场地摄影季我们选择了日本非常著名的摄影家的作品进行展示,一个是森山大道,一个是细江英公,但我觉得我们不一定要大牌,新锐摄影家也很好。两年前,我们的一个顾问就曾推荐过他,说有个年轻人不错的,刚刚拍完了第一组作品。我看过后也很喜欢,之后就一直关注这位摄影家,考察他的功力。今年正巧日本的一个画廊代理他的作品,我把他的作品要过来看,然后当机立断就带回来展览。
原久路之前做过很多年的纪录片,他的作品很有镜头感,从画面能看出他的布光非常细腻、柔美、古典。同时这也是他的第一组摄影作品,这对我们来说是个亮点。
于是我们特意去日本和他本人见面,商量作品怎么呈现,向他介绍三影堂这个空间。因为他没有来过中国,我就和他解释我们曾做过什么样的展览,会邀请哪些人来看。这样他才觉得靠谱,同意过来办展。
联络媒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的主策划人要写篇文章,让观众了解原久路,介绍他的艺术灵感是来自哪里。同时把资料交给媒体,安排报道,采访。
为什么要为这个展览重新装修展厅呢?
这个空间基本是完全新装修的,我们都亲自参与。选择原久路的作品,首先要考虑展出多少幅,用大尺寸还是小尺寸展出。我们把三影堂的平面图提供给他,看他是否对这个空间有认同感。为了衬托他的摄影作品,我们特意将展厅里原来粗糙的砖墙重新刷白。
在装裱问题上,木框颜色,卡纸的厚度,卡纸白边的宽度等等,我们都要按照他的意愿来定制,但你不可能把这些原作送到工厂里去装裱,会有被工人不小心弄坏的风险。这次展品使用的是蛋白工艺,非常珍贵。因此这次的装裱用纸,都是原久路自己和助手带过来,在我们的暗房里自己手工装裱的。
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一般会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这一方面来自和艺术家的交流,另一方面最困难的事就是和工人交流了。一个策展人,不是自己把墙建起来的,你要能把艺术感传达给工人。让他们明白,哪个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和工人沟通很难,我记得有一次三影堂的一个展览,在建展墙时,工人就做错了,墙面上方凸出来,但下方却没有按要求凹进去,违背了设计初衷。我坚持要重新改掉,因为那次展览关键的就是把墙设计出立体感,所以只好一切从头再来。很多时候工人理解不了,你不在场的时候,他们就会经常弄错。这些虽然都是细节问题,但很好地落实下去很难。
您怎样看优秀的摄影展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桥梁的作用吧。让观众通过展览,更多地了解摄影文化,可惜原来的桥比较少。我们把原久路的东西带过来也是为了让日本摄影家了解中国,让公众通过摄影家的作品来和他交流,同时也可以推动民间的,中日的文化交流。
您觉得当下中国策展人缺位的原因是什么?
和我们的制度,教育都有关系。回顾一下,民国时期的摄影非常活跃。但是1949年之后,基本上摄影就是政治的工具。所谓的摄影家都在报社里面,相机也都是单位的,个人没有相机。改革开放以后才有自由摄影师——喜欢摄影的人,从单位里面出来,自己去拍照片。以前都是领导派给任务说,你要拍这个,你要拍那个。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还是很大,现在体制对摄影的态度,对摄影价值的判断,都还没有改变。在西方,摄影和绘画是平起平坐的。很多当代艺术展,都有摄影在场。但是我们这里,摄影一直没有到达这个位置。我们的传播也有问题,理论空白,策划人,批评人,出版业各个环节都没有跟上。
能谈谈经营三影堂的发展方向吗?
因为我是一个摄影家,所以当初我不想把三影堂做成一个画廊,那样我会变成经理人,我希望针对本土摄影环境,创造一个空间,让观众看到活生生的艺术家,看到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形成一种立体的交流,从今年开始,在中心会独立出来一个画廊,叫+3画廊。三影堂更关注学术内容,+3画廊则更关注和市场的关系。5年了,这里开始需要一个跟市场挂钩的空间,但两者肯定是各自独立运营的。
荣荣说希望将这个摄影空间推上正轨以后,自己能脱身一点,有更多时间回归到摄影师的身份中。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策展人工作的?
其实我应该是一个摄影家的身份,只是现在也参与策划一些活动。这种转变源于国内摄影土壤的缺乏。摄影机构太少了,也没有摄影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里面更没有摄影的一席之地。同样,摄影展览的策划人才,理论者等一系列角色也都是缺位的。我不是专业的策划人,也没有学过,只是因为做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承担了一些展览项目,才开始接触策展工作。请国内的策展人很难,因为专业人士太少了,所以我只好边做边学。
您觉得策展人在一个摄影展览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需要哪些素质和能力?
策展人至少要对摄影艺术史,艺术理论有一个全面的学术思考。比如要做一个日本摄影师的展览,你至少要了解当代日本摄影是个什么情况,日本摄影史是怎么样的。如果不了解,那摄影家的创作思想来自于哪里,就会说不清。在中国往往是一个人既要当批评家,又要当策展人,还要当摄影家,多重角色合为一体,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中。
那策展人和摄影家之间理想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摄影策展人要有很好的眼光,他能直截了当地看懂摄影师想要表达的东西。其次策展人要被摄影师的作品所打动,有一种想要把它拿出来介绍给观众的冲动。第三还要了解展场的空间结构,考虑是否适合展示这些照片,因为有的空间对于作品来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策展人还要考虑如果是一个摄影家的个展,应该如何呈现;如果是一个群展,又应该怎么平衡作品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在整个策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如何展示是策划人最重要的工作。摄影展览不仅仅是把照片拿出来挂在墙上就完事了,里面有很多学问,策展人要考虑把摄影作品放在什么样的空间来展览,摄影作品和空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展览空间不是专门为了摄影而做的,在这里展示,就会让人觉得不对劲,只有选对空间,才能将这些作品中想要传达的东西非常好地传达给观众。这就要求策展人对摄影作品有非常好的理解能力,能够把作品放到它该放的位置。
去年草场地摄影季选择了日本著名摄影家细江英公的作品进行展览,就如何展示的问题我们和细江英公谈了很久,最后特地为他做了展板,用布包起来,使布的肌理能对作品画面起到衬托的作用,今年做原久路的摄影展览也一样,为了这个展览,三影堂的空间进行了重新装修。
您是如何发掘到原久路这名摄影家的。是否可以就这次展览谈谈策划一个摄影展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虽然前两届草场地摄影季我们选择了日本非常著名的摄影家的作品进行展示,一个是森山大道,一个是细江英公,但我觉得我们不一定要大牌,新锐摄影家也很好。两年前,我们的一个顾问就曾推荐过他,说有个年轻人不错的,刚刚拍完了第一组作品。我看过后也很喜欢,之后就一直关注这位摄影家,考察他的功力。今年正巧日本的一个画廊代理他的作品,我把他的作品要过来看,然后当机立断就带回来展览。
原久路之前做过很多年的纪录片,他的作品很有镜头感,从画面能看出他的布光非常细腻、柔美、古典。同时这也是他的第一组摄影作品,这对我们来说是个亮点。
于是我们特意去日本和他本人见面,商量作品怎么呈现,向他介绍三影堂这个空间。因为他没有来过中国,我就和他解释我们曾做过什么样的展览,会邀请哪些人来看。这样他才觉得靠谱,同意过来办展。
联络媒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的主策划人要写篇文章,让观众了解原久路,介绍他的艺术灵感是来自哪里。同时把资料交给媒体,安排报道,采访。
为什么要为这个展览重新装修展厅呢?
这个空间基本是完全新装修的,我们都亲自参与。选择原久路的作品,首先要考虑展出多少幅,用大尺寸还是小尺寸展出。我们把三影堂的平面图提供给他,看他是否对这个空间有认同感。为了衬托他的摄影作品,我们特意将展厅里原来粗糙的砖墙重新刷白。
在装裱问题上,木框颜色,卡纸的厚度,卡纸白边的宽度等等,我们都要按照他的意愿来定制,但你不可能把这些原作送到工厂里去装裱,会有被工人不小心弄坏的风险。这次展品使用的是蛋白工艺,非常珍贵。因此这次的装裱用纸,都是原久路自己和助手带过来,在我们的暗房里自己手工装裱的。
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一般会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这一方面来自和艺术家的交流,另一方面最困难的事就是和工人交流了。一个策展人,不是自己把墙建起来的,你要能把艺术感传达给工人。让他们明白,哪个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和工人沟通很难,我记得有一次三影堂的一个展览,在建展墙时,工人就做错了,墙面上方凸出来,但下方却没有按要求凹进去,违背了设计初衷。我坚持要重新改掉,因为那次展览关键的就是把墙设计出立体感,所以只好一切从头再来。很多时候工人理解不了,你不在场的时候,他们就会经常弄错。这些虽然都是细节问题,但很好地落实下去很难。
您怎样看优秀的摄影展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桥梁的作用吧。让观众通过展览,更多地了解摄影文化,可惜原来的桥比较少。我们把原久路的东西带过来也是为了让日本摄影家了解中国,让公众通过摄影家的作品来和他交流,同时也可以推动民间的,中日的文化交流。
您觉得当下中国策展人缺位的原因是什么?
和我们的制度,教育都有关系。回顾一下,民国时期的摄影非常活跃。但是1949年之后,基本上摄影就是政治的工具。所谓的摄影家都在报社里面,相机也都是单位的,个人没有相机。改革开放以后才有自由摄影师——喜欢摄影的人,从单位里面出来,自己去拍照片。以前都是领导派给任务说,你要拍这个,你要拍那个。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还是很大,现在体制对摄影的态度,对摄影价值的判断,都还没有改变。在西方,摄影和绘画是平起平坐的。很多当代艺术展,都有摄影在场。但是我们这里,摄影一直没有到达这个位置。我们的传播也有问题,理论空白,策划人,批评人,出版业各个环节都没有跟上。
能谈谈经营三影堂的发展方向吗?
因为我是一个摄影家,所以当初我不想把三影堂做成一个画廊,那样我会变成经理人,我希望针对本土摄影环境,创造一个空间,让观众看到活生生的艺术家,看到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形成一种立体的交流,从今年开始,在中心会独立出来一个画廊,叫+3画廊。三影堂更关注学术内容,+3画廊则更关注和市场的关系。5年了,这里开始需要一个跟市场挂钩的空间,但两者肯定是各自独立运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