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素养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落实“体育强国”政策的重要基础,深入贯彻人本教育思想、落实体育素养教育政策是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高校学生群体存在严重的体育素养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能力较低、体育品德不足、体育意识缺乏等方面。因此高校应基于体育竞赛模式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能力修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及积极性。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结合体育素养概念及必要性,探索体育素养培养现状,提出基于体育竞赛模式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体育竞赛;体育素养;高校体育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校过度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及学习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体育素养的激发及引领,导致学生体育素养低下,体育意识不足,难以为我国综合素质教育的开展及落实,提供强劲的驱动力。在“体育强国”政策下,高校应深入教学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理念为导向,注重体育课程开发、设计及研究等环节。推动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提高体育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体育素养的概念及必要性
广义上讲,体育素养通常指人的体育文化水平及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狭义的体育素养则指人在体育活动中构建的修养体系。张以明(2013)认为体育修养主要受后天体育教育及体育环境影响。虽与先天遗传具有必要联系,但更多因素取决于后天,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动态性、灵活性等特征。莫聪(2017)对体育素养进行全面的分析,将体育素养划分为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体育个性及体育品质等层面。对我国素质教育及社会人才需求具有显著的必要性特征。首先,响应“体育强国”政策的必要性。我国是体育大国,却并非体育强国。虽在奥运会、冬奥会等诸多体育赛事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然而在国民体育方面,我国俨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距离。特别在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难以达到国家预期标准。因此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体育强国”政策的全面落实。其次,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校学生体育素质提出严格的要求,如果学生体育素质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将严重限制高校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及成长。
二、高校体育素养培养的现状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是全国十大独立学院、山西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2018-2019年度学院竞争力拍张中占全国第15名,山西第一名。院校成立于2012年,是山西省政府、教育部审批设立的本科院校。是以信息科技为教学特色,工、经、艺、文、理等诸多专业学科共同发展的大学。然而在体育素养教学层面,卻存在着明显不足。首先在体育知识层面。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院校五个专业,二十个班级进行体育知识、行为及意识等层面进行调查。实地发放问卷共300份,有效回收280份。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整理、处理及分析。可发现院校70%的学生对体育基本常识有初步的了解,其中能够对体育项目知识,体育规则,赛事类别能做到熟知的学生不足19.3%;31.22%的学生表示偶尔参与体育运动。7.34%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有效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当中。在体育项目意识层面,83.4%的学生没有明显的体育意识,对体育素养认识不到位,认为体育运动是课余生活的补充,忽视体育运动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61.43%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无明显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力不足。由此可见院校在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层面处于劣势。
三、促进体育素养培养的策略
体育素养培养是由外而内的过程,高校教师应基于体育素养可塑性特征,制定全面而科学的培养体系。以体育意识为导向,深入挖掘学生体育潜能,从而带动体育行为、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及体育品德的培养,最终实现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以实验班、普通版为对照,发觉体育竞赛对提升学生体育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及主观能动性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具体研究过程如下:实验班及对照班学生总数各30人,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在实验前期,笔者根据实验班学生性格特点及爱好,划分不同小组,充分利用院校体育馆体育健身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其中篮球组共8人,羽毛球组4人、乒乓球组6人、武术组7人、游泳组5人;对照班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并为增加任何体育竞赛元素,以常规体育教学为主。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验后,可明显发现实验班对从事体育活动的意愿有明显提升,部分学生积极开展课后体育竞赛活动,对体育赛事关注度也显著增加。至于对照班各项体育素养问答试卷结果与初期结果无明显差异,学生体育素养没有显著改善。因此充分利用体育赛事活动,能够为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举提供极大的推动力。
四、结语
在新时代视域下,社会对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要求更加严格,因而加大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力度,开展多样化体育竞赛模式,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推进我国“体育强国”政策的全面落实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秀,孙夕鹭,刘海燕.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 (05):1-5.
[2]费书全.学生体育素养与健康素养的辩证关系[J].华夏教师,2015 (09):95.
关键词:体育竞赛;体育素养;高校体育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校过度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及学习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体育素养的激发及引领,导致学生体育素养低下,体育意识不足,难以为我国综合素质教育的开展及落实,提供强劲的驱动力。在“体育强国”政策下,高校应深入教学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理念为导向,注重体育课程开发、设计及研究等环节。推动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提高体育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体育素养的概念及必要性
广义上讲,体育素养通常指人的体育文化水平及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狭义的体育素养则指人在体育活动中构建的修养体系。张以明(2013)认为体育修养主要受后天体育教育及体育环境影响。虽与先天遗传具有必要联系,但更多因素取决于后天,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动态性、灵活性等特征。莫聪(2017)对体育素养进行全面的分析,将体育素养划分为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体育个性及体育品质等层面。对我国素质教育及社会人才需求具有显著的必要性特征。首先,响应“体育强国”政策的必要性。我国是体育大国,却并非体育强国。虽在奥运会、冬奥会等诸多体育赛事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然而在国民体育方面,我国俨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距离。特别在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难以达到国家预期标准。因此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体育强国”政策的全面落实。其次,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校学生体育素质提出严格的要求,如果学生体育素质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将严重限制高校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及成长。
二、高校体育素养培养的现状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是全国十大独立学院、山西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2018-2019年度学院竞争力拍张中占全国第15名,山西第一名。院校成立于2012年,是山西省政府、教育部审批设立的本科院校。是以信息科技为教学特色,工、经、艺、文、理等诸多专业学科共同发展的大学。然而在体育素养教学层面,卻存在着明显不足。首先在体育知识层面。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院校五个专业,二十个班级进行体育知识、行为及意识等层面进行调查。实地发放问卷共300份,有效回收280份。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整理、处理及分析。可发现院校70%的学生对体育基本常识有初步的了解,其中能够对体育项目知识,体育规则,赛事类别能做到熟知的学生不足19.3%;31.22%的学生表示偶尔参与体育运动。7.34%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有效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当中。在体育项目意识层面,83.4%的学生没有明显的体育意识,对体育素养认识不到位,认为体育运动是课余生活的补充,忽视体育运动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61.43%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无明显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力不足。由此可见院校在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层面处于劣势。
三、促进体育素养培养的策略
体育素养培养是由外而内的过程,高校教师应基于体育素养可塑性特征,制定全面而科学的培养体系。以体育意识为导向,深入挖掘学生体育潜能,从而带动体育行为、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及体育品德的培养,最终实现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以实验班、普通版为对照,发觉体育竞赛对提升学生体育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及主观能动性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具体研究过程如下:实验班及对照班学生总数各30人,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在实验前期,笔者根据实验班学生性格特点及爱好,划分不同小组,充分利用院校体育馆体育健身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其中篮球组共8人,羽毛球组4人、乒乓球组6人、武术组7人、游泳组5人;对照班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并为增加任何体育竞赛元素,以常规体育教学为主。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验后,可明显发现实验班对从事体育活动的意愿有明显提升,部分学生积极开展课后体育竞赛活动,对体育赛事关注度也显著增加。至于对照班各项体育素养问答试卷结果与初期结果无明显差异,学生体育素养没有显著改善。因此充分利用体育赛事活动,能够为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举提供极大的推动力。
四、结语
在新时代视域下,社会对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要求更加严格,因而加大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力度,开展多样化体育竞赛模式,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推进我国“体育强国”政策的全面落实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秀,孙夕鹭,刘海燕.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 (05):1-5.
[2]费书全.学生体育素养与健康素养的辩证关系[J].华夏教师,2015 (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