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原来的城郊农村地区被规划到城市范围内,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郊地区的农民群众失去土地,劳动力逐渐向着城镇方向转变,如何很好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如何更好保证城市化进程农民群众实现更好发展是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劳动力分布不均衡,城市化进程中剥夺了农民群众的土地,农村地区存在很多失业者,而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用工荒,这不但影响到城市化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我们坚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转变农民群众身份,增加农民群众就业机会,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城市化进程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一定帮助。
城市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他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人口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转化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化过程。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认识城市化进程中所存在的众多挑战,研究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机制,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最终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一、烟台农村城市化发展现状
目前,烟台县域户籍人口占全市的75.3%,多数建城区面积在15-20平方公里,人口在15万人以上,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这些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尽管烟台的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县域城市化水平不高、小城镇建设普遍规模小、难以发挥对广大农村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目前烟台中心城市规模和实力较弱,建成区面积仅占中心城市面积的6%,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不到全市经济总量的40%,低于13个沿海开放城市水平,对广大城市郊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化进程滞后,户籍农业人口占中心城市人口的43.7%,郊区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
二、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农村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转型
农村集中安置到社区后,一定时期内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尚继续存留,农村、社区“双轨制”运行管理成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农民集中安置社区的管理主体复杂多元,既有传统的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又有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整体上看,社区治理迥异于农村。农村治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村级党组织、居委会同村民之间是上下级的纵向隶属关系;社区治理则主要依靠社区规范,绝大多数事项以契约化方式运行,具有管理职能的各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是同一层级的横向平权关系。可以说,农村城市化是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的一个典型代表,需要我们因时而变,在农村治理的思维、结构和方法上尽快完成转型。
2.农村经济形态深刻转变
城市化大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态和村民的生产方式。征地搬迁使得村集体和村民失去了土地,房屋租赁、商业经营、外出打工等成为新的收入来源,增收渠道趋于多元化。即便尚未进行搬迁的村,也积极搭临近搬迁村的“便车”,不少村民因项目落户、社区兴起而拓展了收入来源,实现了增收。近年,烟台征地搬迁加速推进,各村纷纷开始拓展经济收入渠道,村民收入来源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图1、图2)。
3.农民思想认识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社会逐渐开放、价值观趋于多元,村民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对组织、对集体的归属感有所减弱。由于各村搬迁进度不同,还有部分村属于逐批搬迁,因而多村聚居一个小区,部分村散居两个小区。进住安置小区后,传统的农村组织体系和族群关系一定程度上受到分割和稀释,农民逐渐将自己当做“城里人”,是小区的居民,而非某村的成员。更进一步,现代公民意识也開始在农民的头脑中形成,农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责任意识、公平意识显著增强,逐渐完成了“农民-居民(市民)-公民”的思想认识转变。在换届选举过程中,无论是村“两委”还是党员群众代表,都表示一定要选人品好、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作为“当家人”,而对参选动机不纯和采取不正当手段拉票的行为普遍持抵触反感态度,表明农民的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念有了很大进步。
三、农村城市化发展对策
1.强化对产业和农民引导
壮大配套服务产业,以街道或村居为单位,加强与大企业沟通协调,有效承接保洁、绿化、配餐、农副产品供应等后勤服务项目,促进企业与农村成建制对接,启动农村地区商业中心规划建设,引导大型超市在农民聚集区开设分店,为失地农民创业增收搭建平台;继续实行土方等劳务工程优先安排农村施工政策,规范工程分包流程,依托工程建设切实增加村集体收入。结合优势资源条件和未来产业布局,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已搬迁村,可依托集中安置社区和辖区大型项目,加大区域内及周边商业网点和农民“创业基地”建设。对未搬迁村,指导其盘活资产资源,联系发挥共建部门作用,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因村制宜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及配套服务业等。
2.理顺管理体制
理顺街道管理体制,适应农村城市化发展需要,把相关管理服务权力下放到街道办事处,明确街道内设机构、人员配备、工作职责,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街道干部关怀激励长效机制,加大部门与街道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切实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有效调动街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适应农村城市化发展需要,对整体完成征地拆迁的村庄开展资产改制和组织设置专题调研,探索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操作办法;全面落实《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切实提高农村规范化管理水平。
3.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
农村城市化发展要建设完善的后备力量工作体系。高标准、严要求,对全街道村级力量储备情况和潜力情况进行摸底,建立后备人才库。适当增加、科学分配农村发展党员计划,激活党员发展源头,吸收思想好、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员入党,并实行入党积极分子梯队管理制度。对于后备力量较为充裕的村,注重提前做好梯队设计,优中选优,将思想端正、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提前充实到征地搬迁、社区管理、治保调解等岗位,加强考察锻炼,增强其综合素质,并帮助其提高威信。对于后备力量有限的村,要深挖人才资源,进一步丰富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对于后备力量吃紧的村,要着重打破思想成见,大胆选用在常住本村的品行好、责任心强、能力比较突出的“外来人口”,也可由街道选派优秀党务工作者挂职担任村干部。此外,由街道党委指导各村做好同在外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党员和军人的日常联系,采取政治关怀、政策吸引、乡情感召等方式,引导其回村积极参与组织生活,并择优吸收进后备人才库,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作者单位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员教育中心)
城市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他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人口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转化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化过程。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认识城市化进程中所存在的众多挑战,研究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机制,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最终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一、烟台农村城市化发展现状
目前,烟台县域户籍人口占全市的75.3%,多数建城区面积在15-20平方公里,人口在15万人以上,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这些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尽管烟台的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县域城市化水平不高、小城镇建设普遍规模小、难以发挥对广大农村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目前烟台中心城市规模和实力较弱,建成区面积仅占中心城市面积的6%,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不到全市经济总量的40%,低于13个沿海开放城市水平,对广大城市郊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化进程滞后,户籍农业人口占中心城市人口的43.7%,郊区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
二、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农村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转型
农村集中安置到社区后,一定时期内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尚继续存留,农村、社区“双轨制”运行管理成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农民集中安置社区的管理主体复杂多元,既有传统的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又有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整体上看,社区治理迥异于农村。农村治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村级党组织、居委会同村民之间是上下级的纵向隶属关系;社区治理则主要依靠社区规范,绝大多数事项以契约化方式运行,具有管理职能的各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是同一层级的横向平权关系。可以说,农村城市化是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的一个典型代表,需要我们因时而变,在农村治理的思维、结构和方法上尽快完成转型。
2.农村经济形态深刻转变
城市化大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态和村民的生产方式。征地搬迁使得村集体和村民失去了土地,房屋租赁、商业经营、外出打工等成为新的收入来源,增收渠道趋于多元化。即便尚未进行搬迁的村,也积极搭临近搬迁村的“便车”,不少村民因项目落户、社区兴起而拓展了收入来源,实现了增收。近年,烟台征地搬迁加速推进,各村纷纷开始拓展经济收入渠道,村民收入来源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图1、图2)。
3.农民思想认识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社会逐渐开放、价值观趋于多元,村民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对组织、对集体的归属感有所减弱。由于各村搬迁进度不同,还有部分村属于逐批搬迁,因而多村聚居一个小区,部分村散居两个小区。进住安置小区后,传统的农村组织体系和族群关系一定程度上受到分割和稀释,农民逐渐将自己当做“城里人”,是小区的居民,而非某村的成员。更进一步,现代公民意识也開始在农民的头脑中形成,农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责任意识、公平意识显著增强,逐渐完成了“农民-居民(市民)-公民”的思想认识转变。在换届选举过程中,无论是村“两委”还是党员群众代表,都表示一定要选人品好、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作为“当家人”,而对参选动机不纯和采取不正当手段拉票的行为普遍持抵触反感态度,表明农民的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念有了很大进步。
三、农村城市化发展对策
1.强化对产业和农民引导
壮大配套服务产业,以街道或村居为单位,加强与大企业沟通协调,有效承接保洁、绿化、配餐、农副产品供应等后勤服务项目,促进企业与农村成建制对接,启动农村地区商业中心规划建设,引导大型超市在农民聚集区开设分店,为失地农民创业增收搭建平台;继续实行土方等劳务工程优先安排农村施工政策,规范工程分包流程,依托工程建设切实增加村集体收入。结合优势资源条件和未来产业布局,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已搬迁村,可依托集中安置社区和辖区大型项目,加大区域内及周边商业网点和农民“创业基地”建设。对未搬迁村,指导其盘活资产资源,联系发挥共建部门作用,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因村制宜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及配套服务业等。
2.理顺管理体制
理顺街道管理体制,适应农村城市化发展需要,把相关管理服务权力下放到街道办事处,明确街道内设机构、人员配备、工作职责,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街道干部关怀激励长效机制,加大部门与街道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切实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有效调动街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适应农村城市化发展需要,对整体完成征地拆迁的村庄开展资产改制和组织设置专题调研,探索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操作办法;全面落实《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切实提高农村规范化管理水平。
3.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
农村城市化发展要建设完善的后备力量工作体系。高标准、严要求,对全街道村级力量储备情况和潜力情况进行摸底,建立后备人才库。适当增加、科学分配农村发展党员计划,激活党员发展源头,吸收思想好、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员入党,并实行入党积极分子梯队管理制度。对于后备力量较为充裕的村,注重提前做好梯队设计,优中选优,将思想端正、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提前充实到征地搬迁、社区管理、治保调解等岗位,加强考察锻炼,增强其综合素质,并帮助其提高威信。对于后备力量有限的村,要深挖人才资源,进一步丰富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对于后备力量吃紧的村,要着重打破思想成见,大胆选用在常住本村的品行好、责任心强、能力比较突出的“外来人口”,也可由街道选派优秀党务工作者挂职担任村干部。此外,由街道党委指导各村做好同在外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党员和军人的日常联系,采取政治关怀、政策吸引、乡情感召等方式,引导其回村积极参与组织生活,并择优吸收进后备人才库,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作者单位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