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省会郑州的报业市场上,各大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的出现,使普通读者难以区分这些报纸在新闻内容上的差异,更不用说记得清哪个作品能够深入人心了。这样的一种现状,常常使笔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以穆青为代表的新闻界前辈的一些作品。为什么他们的新闻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笔者认为,推动当下的新闻工作尤其是采写工作,重新学习穆青的作品及其精神,有着明显的示范意义。
对于新闻的定义,中外学者各有不同,但是对于“新闻是易碎品”这一观点,大家却都有认同感。涉及新闻的事物瞬息万变,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生命的短暂性和不易保存性。然而,对新闻战线的一些行家里手来说,他们不仅会把新闻做得有声有色,而且能赋予它极强的生命力,甚至使之成为传世之作,新闻前辈穆青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为什么他能够把新闻这种易碎品做成富有生命力的永久品?阅读其作品及传记并探讨其中之奥秘,对于我们今天在新闻宣传中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引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作品的生命力
一位西方学者研究,只有1%的作品能在文学史上留存下来。靠什么留存下来呢?显而易见,任何作品都要靠作品的生命力。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如此。什么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新闻作品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沉淀,其影响力和感染力不随时光的流逝而减弱。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今天读起来还洋溢着革命的豪情;郭超人的《驯水记》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克服自然困难的英雄胆魄;穆青等人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仍然散发着人性的醇香。这类作品,有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即它的生命力。事实说明,凡是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其中都涵盖着许多重要的内容和特征。
新闻要穿透时空,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首先必须反映时代的最强音。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积极的主流,这种精神和主流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本质,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经受住包括时间在内的各种考验。在长达60年的新闻生涯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穆青撰写的许多脍炙人口、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精神,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当然,新闻作品必须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应当说,在新闻宣传中,先进人物的事迹只可以刺激人的感官,唯有蕴含在其中的人格魅力才能震撼人的心灵。先进人物数量纵有千千万、事迹纵然写不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记忆自然慢慢消退,肯定会忘掉一些,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一个不朽的丰碑。可见,人物的个性特征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上。雷锋、焦裕禄的先进事迹流传了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客观地说,一方面在于他们本身的事迹感人,另一方面在于新闻作品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特殊的、感人的形式留存了下来,向大家广泛传播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同时,新闻作品只有把新闻人物融入群众,才能使新闻作品与人民一样永恒。在穆青的新闻作品里,先进人物总是处在两个宏大的背景之中。一是生活在群众中。对此,穆青在作品中记录得真真切切,描述得详详细细,刻画得淋漓尽致。人民是永恒的,只有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人,才能与人民一样永恒。二是在事业中。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是战胜自然灾害;吴吉昌勤劳执著,不怕遭受打击迫害,为的是解决棉花落铃问题;潘从正那种“缀网劳蛛”般对事业锲而不舍的精神,为的是植树造林;任羊成腰缠绳索,悬空开山炸石,为的是给林县人民开出一条生命通途。在穆青的作品里,新闻人物都是为了事业而奋斗的实干家。正义的事业永存,先进人物永存,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永存。
怎样把易碎品做得有生命力
如何将新闻这种易碎品做得有持久生命力呢?穆青的作品至少给了我们三点重要启示:首先要处理好平民情结与平民视角的关系。穆青在他的新闻实践中一直采用平民视角,用他的话说就是“用最低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无论多么重大的政治背景、政治主题,他总是眼睛向下,到基层找典型,从典型中找答案。从根本上说,这种平民视角来自于平民情结。穆青有着一种深厚的平民情结,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坚持和普通老百姓走在一处,这成为他的新闻作品生命力的源泉。追本溯源,这个情结来自于穆青同志在抗日战争年代与群众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之中。他永远忘不了,在东北解放区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冬,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农民把穆青一双极度冻伤的脚揣在怀里,用体温拯救了他可能被锯掉的双腿。所以从这方面来讲,穆青的文章是用“心灵”去书写的!
其次是处理好脚下功夫与手上技巧的关系。穆青是以深入采访、注重调查研究而闻名于新闻界的。他在谈到采访与写作的体会时说:“不能虚构而又把通讯写得深刻、感人,这确实是困难的,但记者的职责和本领恰恰就在这里,它要求我们必须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劳动。”事实说明,有成就的记者大都是采访的能手和写作的高手。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脚下功夫很硬,根扎得很深,根深才能叶茂。
其三是处理好人品和文品的关系。媒体应当是客观、公正和正义的化身。媒体的主体是记者,记者是历史的真实的记录者。记者记录历史,历史也记录记者,记下文品和人品。穆青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已经写出许多被人们称道的传世之作,但他从新华社社长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在题词中写道:堂堂正正,别无所求。记者必须摒弃“小我”的私利,在高尚与低俗之间,站在高尚一边;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站在正义的一边。媒体有操守,记者有良知。轻易为诱惑所动,在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其行为既背离媒体操守,又丧失记者良知,这不仅让善良的人们汗颜,也让正直的同行蒙羞,这些人也很难写出富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来。
(作者为郑州日报副总编辑)
编校:张红玲
对于新闻的定义,中外学者各有不同,但是对于“新闻是易碎品”这一观点,大家却都有认同感。涉及新闻的事物瞬息万变,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生命的短暂性和不易保存性。然而,对新闻战线的一些行家里手来说,他们不仅会把新闻做得有声有色,而且能赋予它极强的生命力,甚至使之成为传世之作,新闻前辈穆青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为什么他能够把新闻这种易碎品做成富有生命力的永久品?阅读其作品及传记并探讨其中之奥秘,对于我们今天在新闻宣传中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引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作品的生命力
一位西方学者研究,只有1%的作品能在文学史上留存下来。靠什么留存下来呢?显而易见,任何作品都要靠作品的生命力。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如此。什么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新闻作品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沉淀,其影响力和感染力不随时光的流逝而减弱。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今天读起来还洋溢着革命的豪情;郭超人的《驯水记》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克服自然困难的英雄胆魄;穆青等人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仍然散发着人性的醇香。这类作品,有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即它的生命力。事实说明,凡是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其中都涵盖着许多重要的内容和特征。
新闻要穿透时空,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首先必须反映时代的最强音。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积极的主流,这种精神和主流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本质,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经受住包括时间在内的各种考验。在长达60年的新闻生涯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穆青撰写的许多脍炙人口、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精神,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当然,新闻作品必须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应当说,在新闻宣传中,先进人物的事迹只可以刺激人的感官,唯有蕴含在其中的人格魅力才能震撼人的心灵。先进人物数量纵有千千万、事迹纵然写不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记忆自然慢慢消退,肯定会忘掉一些,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一个不朽的丰碑。可见,人物的个性特征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上。雷锋、焦裕禄的先进事迹流传了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客观地说,一方面在于他们本身的事迹感人,另一方面在于新闻作品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特殊的、感人的形式留存了下来,向大家广泛传播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同时,新闻作品只有把新闻人物融入群众,才能使新闻作品与人民一样永恒。在穆青的新闻作品里,先进人物总是处在两个宏大的背景之中。一是生活在群众中。对此,穆青在作品中记录得真真切切,描述得详详细细,刻画得淋漓尽致。人民是永恒的,只有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人,才能与人民一样永恒。二是在事业中。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是战胜自然灾害;吴吉昌勤劳执著,不怕遭受打击迫害,为的是解决棉花落铃问题;潘从正那种“缀网劳蛛”般对事业锲而不舍的精神,为的是植树造林;任羊成腰缠绳索,悬空开山炸石,为的是给林县人民开出一条生命通途。在穆青的作品里,新闻人物都是为了事业而奋斗的实干家。正义的事业永存,先进人物永存,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永存。
怎样把易碎品做得有生命力
如何将新闻这种易碎品做得有持久生命力呢?穆青的作品至少给了我们三点重要启示:首先要处理好平民情结与平民视角的关系。穆青在他的新闻实践中一直采用平民视角,用他的话说就是“用最低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无论多么重大的政治背景、政治主题,他总是眼睛向下,到基层找典型,从典型中找答案。从根本上说,这种平民视角来自于平民情结。穆青有着一种深厚的平民情结,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坚持和普通老百姓走在一处,这成为他的新闻作品生命力的源泉。追本溯源,这个情结来自于穆青同志在抗日战争年代与群众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之中。他永远忘不了,在东北解放区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冬,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农民把穆青一双极度冻伤的脚揣在怀里,用体温拯救了他可能被锯掉的双腿。所以从这方面来讲,穆青的文章是用“心灵”去书写的!
其次是处理好脚下功夫与手上技巧的关系。穆青是以深入采访、注重调查研究而闻名于新闻界的。他在谈到采访与写作的体会时说:“不能虚构而又把通讯写得深刻、感人,这确实是困难的,但记者的职责和本领恰恰就在这里,它要求我们必须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劳动。”事实说明,有成就的记者大都是采访的能手和写作的高手。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脚下功夫很硬,根扎得很深,根深才能叶茂。
其三是处理好人品和文品的关系。媒体应当是客观、公正和正义的化身。媒体的主体是记者,记者是历史的真实的记录者。记者记录历史,历史也记录记者,记下文品和人品。穆青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已经写出许多被人们称道的传世之作,但他从新华社社长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在题词中写道:堂堂正正,别无所求。记者必须摒弃“小我”的私利,在高尚与低俗之间,站在高尚一边;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站在正义的一边。媒体有操守,记者有良知。轻易为诱惑所动,在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其行为既背离媒体操守,又丧失记者良知,这不仅让善良的人们汗颜,也让正直的同行蒙羞,这些人也很难写出富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来。
(作者为郑州日报副总编辑)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