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汶川地震,一时间改变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地积累的积极有益因子充分释放,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绽放了人性与英雄主义光芒。
生逢这一伟大的时期,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医疗卫生行业专业报,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医药卫生报就打破常规,调整非常时期的新闻报道策略,全方位报道了河南医疗卫生系统的抗震救灾精神,从整体上提升了报纸的精神硬度。
做好聚合新闻
汶川地震突然爆发,举国悲痛,报社化悲痛为力量,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组织报道上实现了突破,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在第一时刻,报社记者跟随河南首批医疗卫生救援队出发,并于出发当日发回首篇报道。此后连续20多天,3名一线记者的动态图文报道准时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站上、版面上。面对突发事件,本报还原了新闻的实时性特征。在第一时间,报社版面实现有效整合,前方、后方,消息、通讯,言论、图片,或感人、或震撼、或警醒,多侧面展现了河南医疗卫生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奉献精神。
胸怀着一种服务好灾区、表现白衣天使英雄主义气概的共同信念,报社全体采编人员甘于牺牲,把神圣责任与工作热情凝聚在一个个及时有力鲜活的报道上,会聚进一张张图文并茂、精彩整齐的版面里——
首先,报社突破常规之举,把周六的文摘版暂停,四个版全部刊登抗震救灾报道;全面改版,充分调动各地市记者,加大采访力度;打破编辑记者常规工作程序,各负其责,采编合一;部室主任都上版,融会集体智慧。
其次,报社为了让读者能更为及时地看到河南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提高时效性,本报迅速在网站(http://www.yywsb.com)开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滚动新闻,并分为“亲历目击、各地消息、情系灾区”三个栏目。网站素雅大方,图文并茂,各种体裁报道呼之欲出。
抓好第一现场
尤为可贵的是,在关键时刻,我们的新闻记者、编辑们能站得出来,前方后方奋力苦战,为医疗卫生系统新闻报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就像我们前方记者报道的那样,河南医疗救援队前方震区救援的过程,伴随着余震、地质灾害、传染病、堰塞湖等多重危险,衣食住行上的不便更是常态,就是在同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的一线记者发回了大批感人至深、直指人心的报道,让编辑扼腕、流泪、振奋,更让读者和社会群众深受震撼;发回了大批反映医疗救援动态的报道,及时为医疗卫生系统的前后方架起了沟通桥梁,鼓舞了医疗卫生系统的战斗士气。
首批河南省医疗卫生救援队于5月15日13时30分许到达震区资阳市。15日深夜,董文安记者即向报社值班编辑发回这一消息;深夜23时,又发回一篇消息《河南医疗救援队成立临时党组织》;此后,第三篇消息《“一定要让伤员死亡伤残减少到最低”》发回报社。董文安克服通信不畅等困难,使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法,千方百计迅捷地把消息发回报社。
5月17日傍晚,第三批医疗卫生防疫救援队冒雨出征四川灾区,报社派记者李伟强随同采访。经过26个小时的风雨兼程,18日晚9点多到达四川绵阳,李伟强于10点就发回第一篇消息。
5月20日上午8点,第四批医疗卫生救援队驰援灾区,报社派记者吴延立随同采访。5月21日中午,他们历经艰难到达绵阳安县。同样,吴延立也及时发回第一篇消息。
5月23日,河南省卫生厅组建赴川医疗队,去广元接运灾区伤员回郑州。本报即派记者吴玉玺随车采访,写出了报道《千里迎接“特殊旅客”》。
进入新闻事件第一现场,无疑彻底改变了报社既往的工作模式,在后方的新闻采编部门做好了调整,时刻围绕着前方记者的报道展开工作,从人员配备、版面组织、新闻聚合上与他们做好了呼应。
淬炼精神硬度
5月12日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本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工作者的大爱精神,始终围绕河南省卫生厅抗震救灾各项工作部署,积极配合,深入采访,力争以各种新闻手段如消息、通讯、言论、特写、图片等形式,使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报道出彩出色。
提升报道高度,淬炼精神硬度。本报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上,刊发了《温总理看望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回良玉副总理看望首批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陈竺高度评价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等前方记者发回的消息。在四川灾区伤员转运到郑州后,本报及时刊发了《徐光春察看接治灾区伤病员准备情况》、《郭庚茂亲切慰问四川灾区伤员》、《马建中察看洛阳接纳震区伤员准备情况》等后方记者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还有一系列报道,如《首批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冒死挺进汶川》、《真的是一场硬仗》、《他们用双臂托扶生命》等令读者感动莫名,医疗卫生救援队的忘我牺牲精神在字里行间熠熠闪光。
加大深度报道,彰显人性光辉。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一步步深入,新闻报道也随之向深度贴近。本报注重刊发一些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与人物,挖掘其先进闪光的思想,体现了深度的人文关怀。《共产党员是他们光荣的名字》、《深夜,那一束温暖的亮光》等文章读罢,使人泪眼模糊,感同身受。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社领导积极鼓励编辑记者多写言论。本报先后刊发了《真情的目光投向灾区》、《响应使命的召唤》等析事明理、鼓舞人心的言论,颂扬了河南卫生系统优良的传统美德与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使报纸旗帜鲜明,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了广泛好评。
同时,报社还注重在当今的读图时代发挥照片的良好效果,在每期每版上都至少刊发2至4张照片。不仅如此,还先后拿出两个专版,分别刊发“河南省医疗卫生救援队掠影”;拿出一个整版刊发四川伤员转运到郑州9家医院的大幅照片,大大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增强了可读性,渲染了情感的力量。
(作者单位:医药卫生报社)
编校:杨彩霞
生逢这一伟大的时期,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医疗卫生行业专业报,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医药卫生报就打破常规,调整非常时期的新闻报道策略,全方位报道了河南医疗卫生系统的抗震救灾精神,从整体上提升了报纸的精神硬度。
做好聚合新闻
汶川地震突然爆发,举国悲痛,报社化悲痛为力量,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组织报道上实现了突破,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在第一时刻,报社记者跟随河南首批医疗卫生救援队出发,并于出发当日发回首篇报道。此后连续20多天,3名一线记者的动态图文报道准时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站上、版面上。面对突发事件,本报还原了新闻的实时性特征。在第一时间,报社版面实现有效整合,前方、后方,消息、通讯,言论、图片,或感人、或震撼、或警醒,多侧面展现了河南医疗卫生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奉献精神。
胸怀着一种服务好灾区、表现白衣天使英雄主义气概的共同信念,报社全体采编人员甘于牺牲,把神圣责任与工作热情凝聚在一个个及时有力鲜活的报道上,会聚进一张张图文并茂、精彩整齐的版面里——
首先,报社突破常规之举,把周六的文摘版暂停,四个版全部刊登抗震救灾报道;全面改版,充分调动各地市记者,加大采访力度;打破编辑记者常规工作程序,各负其责,采编合一;部室主任都上版,融会集体智慧。
其次,报社为了让读者能更为及时地看到河南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提高时效性,本报迅速在网站(http://www.yywsb.com)开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滚动新闻,并分为“亲历目击、各地消息、情系灾区”三个栏目。网站素雅大方,图文并茂,各种体裁报道呼之欲出。
抓好第一现场
尤为可贵的是,在关键时刻,我们的新闻记者、编辑们能站得出来,前方后方奋力苦战,为医疗卫生系统新闻报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就像我们前方记者报道的那样,河南医疗救援队前方震区救援的过程,伴随着余震、地质灾害、传染病、堰塞湖等多重危险,衣食住行上的不便更是常态,就是在同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的一线记者发回了大批感人至深、直指人心的报道,让编辑扼腕、流泪、振奋,更让读者和社会群众深受震撼;发回了大批反映医疗救援动态的报道,及时为医疗卫生系统的前后方架起了沟通桥梁,鼓舞了医疗卫生系统的战斗士气。
首批河南省医疗卫生救援队于5月15日13时30分许到达震区资阳市。15日深夜,董文安记者即向报社值班编辑发回这一消息;深夜23时,又发回一篇消息《河南医疗救援队成立临时党组织》;此后,第三篇消息《“一定要让伤员死亡伤残减少到最低”》发回报社。董文安克服通信不畅等困难,使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法,千方百计迅捷地把消息发回报社。
5月17日傍晚,第三批医疗卫生防疫救援队冒雨出征四川灾区,报社派记者李伟强随同采访。经过26个小时的风雨兼程,18日晚9点多到达四川绵阳,李伟强于10点就发回第一篇消息。
5月20日上午8点,第四批医疗卫生救援队驰援灾区,报社派记者吴延立随同采访。5月21日中午,他们历经艰难到达绵阳安县。同样,吴延立也及时发回第一篇消息。
5月23日,河南省卫生厅组建赴川医疗队,去广元接运灾区伤员回郑州。本报即派记者吴玉玺随车采访,写出了报道《千里迎接“特殊旅客”》。
进入新闻事件第一现场,无疑彻底改变了报社既往的工作模式,在后方的新闻采编部门做好了调整,时刻围绕着前方记者的报道展开工作,从人员配备、版面组织、新闻聚合上与他们做好了呼应。
淬炼精神硬度
5月12日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本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工作者的大爱精神,始终围绕河南省卫生厅抗震救灾各项工作部署,积极配合,深入采访,力争以各种新闻手段如消息、通讯、言论、特写、图片等形式,使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报道出彩出色。
提升报道高度,淬炼精神硬度。本报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上,刊发了《温总理看望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回良玉副总理看望首批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陈竺高度评价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等前方记者发回的消息。在四川灾区伤员转运到郑州后,本报及时刊发了《徐光春察看接治灾区伤病员准备情况》、《郭庚茂亲切慰问四川灾区伤员》、《马建中察看洛阳接纳震区伤员准备情况》等后方记者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还有一系列报道,如《首批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冒死挺进汶川》、《真的是一场硬仗》、《他们用双臂托扶生命》等令读者感动莫名,医疗卫生救援队的忘我牺牲精神在字里行间熠熠闪光。
加大深度报道,彰显人性光辉。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一步步深入,新闻报道也随之向深度贴近。本报注重刊发一些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与人物,挖掘其先进闪光的思想,体现了深度的人文关怀。《共产党员是他们光荣的名字》、《深夜,那一束温暖的亮光》等文章读罢,使人泪眼模糊,感同身受。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社领导积极鼓励编辑记者多写言论。本报先后刊发了《真情的目光投向灾区》、《响应使命的召唤》等析事明理、鼓舞人心的言论,颂扬了河南卫生系统优良的传统美德与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使报纸旗帜鲜明,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了广泛好评。
同时,报社还注重在当今的读图时代发挥照片的良好效果,在每期每版上都至少刊发2至4张照片。不仅如此,还先后拿出两个专版,分别刊发“河南省医疗卫生救援队掠影”;拿出一个整版刊发四川伤员转运到郑州9家医院的大幅照片,大大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增强了可读性,渲染了情感的力量。
(作者单位:医药卫生报社)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