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的新闻报道策略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2009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汶川地震,一时间改变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地积累的积极有益因子充分释放,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绽放了人性与英雄主义光芒。
  生逢这一伟大的时期,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医疗卫生行业专业报,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医药卫生报就打破常规,调整非常时期的新闻报道策略,全方位报道了河南医疗卫生系统的抗震救灾精神,从整体上提升了报纸的精神硬度。
  
  做好聚合新闻
  
  汶川地震突然爆发,举国悲痛,报社化悲痛为力量,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组织报道上实现了突破,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在第一时刻,报社记者跟随河南首批医疗卫生救援队出发,并于出发当日发回首篇报道。此后连续20多天,3名一线记者的动态图文报道准时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站上、版面上。面对突发事件,本报还原了新闻的实时性特征。在第一时间,报社版面实现有效整合,前方、后方,消息、通讯,言论、图片,或感人、或震撼、或警醒,多侧面展现了河南医疗卫生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奉献精神。
  胸怀着一种服务好灾区、表现白衣天使英雄主义气概的共同信念,报社全体采编人员甘于牺牲,把神圣责任与工作热情凝聚在一个个及时有力鲜活的报道上,会聚进一张张图文并茂、精彩整齐的版面里——
  首先,报社突破常规之举,把周六的文摘版暂停,四个版全部刊登抗震救灾报道;全面改版,充分调动各地市记者,加大采访力度;打破编辑记者常规工作程序,各负其责,采编合一;部室主任都上版,融会集体智慧。
  其次,报社为了让读者能更为及时地看到河南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提高时效性,本报迅速在网站(http://www.yywsb.com)开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滚动新闻,并分为“亲历目击、各地消息、情系灾区”三个栏目。网站素雅大方,图文并茂,各种体裁报道呼之欲出。
  
  抓好第一现场
  
  尤为可贵的是,在关键时刻,我们的新闻记者、编辑们能站得出来,前方后方奋力苦战,为医疗卫生系统新闻报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就像我们前方记者报道的那样,河南医疗救援队前方震区救援的过程,伴随着余震、地质灾害、传染病、堰塞湖等多重危险,衣食住行上的不便更是常态,就是在同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的一线记者发回了大批感人至深、直指人心的报道,让编辑扼腕、流泪、振奋,更让读者和社会群众深受震撼;发回了大批反映医疗救援动态的报道,及时为医疗卫生系统的前后方架起了沟通桥梁,鼓舞了医疗卫生系统的战斗士气。
  首批河南省医疗卫生救援队于5月15日13时30分许到达震区资阳市。15日深夜,董文安记者即向报社值班编辑发回这一消息;深夜23时,又发回一篇消息《河南医疗救援队成立临时党组织》;此后,第三篇消息《“一定要让伤员死亡伤残减少到最低”》发回报社。董文安克服通信不畅等困难,使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法,千方百计迅捷地把消息发回报社。
  5月17日傍晚,第三批医疗卫生防疫救援队冒雨出征四川灾区,报社派记者李伟强随同采访。经过26个小时的风雨兼程,18日晚9点多到达四川绵阳,李伟强于10点就发回第一篇消息。
  5月20日上午8点,第四批医疗卫生救援队驰援灾区,报社派记者吴延立随同采访。5月21日中午,他们历经艰难到达绵阳安县。同样,吴延立也及时发回第一篇消息。
  5月23日,河南省卫生厅组建赴川医疗队,去广元接运灾区伤员回郑州。本报即派记者吴玉玺随车采访,写出了报道《千里迎接“特殊旅客”》。
  进入新闻事件第一现场,无疑彻底改变了报社既往的工作模式,在后方的新闻采编部门做好了调整,时刻围绕着前方记者的报道展开工作,从人员配备、版面组织、新闻聚合上与他们做好了呼应。
  
  淬炼精神硬度
  
  5月12日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本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工作者的大爱精神,始终围绕河南省卫生厅抗震救灾各项工作部署,积极配合,深入采访,力争以各种新闻手段如消息、通讯、言论、特写、图片等形式,使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报道出彩出色。
  提升报道高度,淬炼精神硬度。本报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上,刊发了《温总理看望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回良玉副总理看望首批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陈竺高度评价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等前方记者发回的消息。在四川灾区伤员转运到郑州后,本报及时刊发了《徐光春察看接治灾区伤病员准备情况》、《郭庚茂亲切慰问四川灾区伤员》、《马建中察看洛阳接纳震区伤员准备情况》等后方记者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还有一系列报道,如《首批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冒死挺进汶川》、《真的是一场硬仗》、《他们用双臂托扶生命》等令读者感动莫名,医疗卫生救援队的忘我牺牲精神在字里行间熠熠闪光。
  加大深度报道,彰显人性光辉。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一步步深入,新闻报道也随之向深度贴近。本报注重刊发一些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与人物,挖掘其先进闪光的思想,体现了深度的人文关怀。《共产党员是他们光荣的名字》、《深夜,那一束温暖的亮光》等文章读罢,使人泪眼模糊,感同身受。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社领导积极鼓励编辑记者多写言论。本报先后刊发了《真情的目光投向灾区》、《响应使命的召唤》等析事明理、鼓舞人心的言论,颂扬了河南卫生系统优良的传统美德与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使报纸旗帜鲜明,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了广泛好评。
  同时,报社还注重在当今的读图时代发挥照片的良好效果,在每期每版上都至少刊发2至4张照片。不仅如此,还先后拿出两个专版,分别刊发“河南省医疗卫生救援队掠影”;拿出一个整版刊发四川伤员转运到郑州9家医院的大幅照片,大大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增强了可读性,渲染了情感的力量。
  (作者单位:医药卫生报社)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经济的不断成熟,利用互联网来快速提升企业竞争力,对每个企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已经逐步走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开始投入资金,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企业网站门户、网络营销等方面相当一部分还处在空白阶段,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领悟到网络资源的作用。然而企业使用网络开展电子商务的好处是诱人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
期刊
近几年,收视率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命题,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伴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升温,各电视台末位淘汰制度的全面展开,对收视率的讨论尤其是批判迅速升温。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举行的“珍惜受众信任,树立健康形象”主题座谈会上,崔永元语出惊人,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一时间应者云集,人们纷纷批判收视率的各种弊端。正是在一片批判声中,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提出“绿色收视率”命题,并很快得
期刊
电影: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和看的快感的先进表意系统  继绘画、雕塑、戏剧、文学、音乐、建筑之后,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的诞生,无疑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和看的快感的先进表意系统。电影的出现使人的性格、感情、情绪等成为可以观看的东西。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思想通过一种可见的符号变成了概念化的文化,但“文字不足以说明画面的精神内容,它只是还不很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过渡性工具”,①电影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
期刊
苦难作为人类生存境遇中无可规避的本质属性,从来就与文学结有不解之缘。千百年来,文学正是因为苦难才显得深沉而伟大。  20世纪的河南充满了忧患与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河南的社会经济同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时至今日,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河南的经济水平在全国仍处于滞后状态。究其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许多当代河南小说作家大多出身于农村,甚至是落后的穷乡僻壤,饥饿、寒冷是故乡留给他们最深刻的记忆。这样
期刊
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和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坛的大家。他们的作品如同镜子一样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当时作家所处的时代面貌,是其时代的产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威克菲尔德牧师传》和《理智与情感》正是能代表这两位作家写作水平和反映时代背景的佳作,其笔下的中产阶级女性形象也不例外地被烙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笔者拟就这两个文本中不同女主人公的文学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得到以下结论:虽然从表象来看,这两个文本中的女性
期刊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特征    大体上说,20世纪中国新文学从它酝酿、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浸润在浓重的“感时忧国”①的空气中。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的独尊地位早在汉朝即已基本确立,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价值标准,通过官方长期的宣扬教化,成为最能够影响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绝对典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明确表述出这样一种人生
期刊
引论    当我们唱起“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时,“月亮”这个词在我们的脑海中所引出的形  象、产生的联想、唤起的情感,与下面句子中的“月亮”是截然不同的:  (1)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时,太阳的光正好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亮上去,月亮上就出现了黑影,这种现象叫月食。  但无论就其所指称的客观事物,还是作为句子中的一个语法单位,我们都不否认它们是同一个词。同一个词为什么在表达功能上会
期刊
曹丕于其文学理论文章《典论·论文》篇末感慨说:“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①从这段总结性的文辞看,汉魏之前的那些希望自己有所建树的仁人志士,在其人生历程中,皆有所紧张与惧怕,怕被冷漠无情的时间完全抛弃。那么,在现代文学史册留下盛事美文的朱自清先生,在与时间打交
期刊
在我国明代文学史上有所谓“四大奇书”之说。“四大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书。在这“四大奇书”中,引起争议最多和研究最为困难的当数被世人视为“淫书”、“禁书”的《金瓶梅》。《金瓶梅》一书,从最早见诸文字记载,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因所谓“淫书”、“禁书”的原因,也因为国人观念问题,导致一直以来对它的研究进展缓慢。其实《金瓶梅》自诞生后,人们对它的思想内容评价并非完全一
期刊
胡锦涛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时发表讲话提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如何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而网络媒体又该如何利用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