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史而鲜有不知郭琇其人者。郭琇是清初政坛上响当当的人物。他清正索洁,不畏权势,参河道总督靳辅,参权臣明珠和其党徒余国柱,参康熙红人高士奇,以此名动天下,被誉“铁面御史”。
但鲜有人知道,郭琇初入官场时,却是一个贿通上权、逼榨乡里的贪官。
郭琇三十三岁中进士,四十一岁放吴江县令。吴江县乃江南膏腴,财税重地,在时任江苏巡抚余国柱眼里,就是一个发财敛货的宝地。于是他公然向吴江县在内的属地官员们索贿,收来的好处,一部分又敬供给他的政治靠山明珠,以保仕途顺畅。
作为吴江县令的郭琇,对余国柱的索贿要求是无法抗拒的,迫于压力,他只有将余国柱的贪欲转移到地方百姓身上,尽管郭琇本人并未从中截留好处,但老百姓仍然免不了给他一个“贪官”的坏名声。
如果不是理学名臣汤斌的出现,郭琇终其一生,可能就是个贪官,甚至可能因贪腐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当然,也就没有后来的“铁面御史”郭琇这号历史留名的人物了。
汤斌是个清官,接任江苏巡抚之后,对前任余国柱在江苏的贪腐之名以及造成的危害早有会心。他经过调查了解,认为郭琇在一班“贪官”中,为人和履职能力都还不错,至于百姓口碑不好,责任似也不全在他。只要郭琇能正确对待,改过自新,尚是可用的能人好官。
于是,便有了一场汤斌和郭琇的谈话。
历史没有为这场谈话留下更多细节,但效果却是很明显的。郭琇在省城接受了汤斌的“诫勉谈话”之后,回到县衙,喊来下属及一班衙役,吩咐将公堂擦洗一新,表明自己“改过自新”的心志,并宣布“以前的郭琇不在了”,“各位也要好自为之”。京剧《郭琇洗堂》对此场景,有很细腻的表达,并申“以史为鉴,反腐倡廉”之大义。
郭琇此举当然不是作秀,从他后来的为官表现和民间评价来看,他确乎做到了“改过自新”,为政清廉。不仅对自己高标准,对下属也严要求。他对下属三令五申,杜绝索贿受贿,政绩显著。后来经汤斌推荐,郭琇被提拔为江南道监察御史。
然而,发现、训诫并帮助郭琇完成人生“蜕变”的伯乐汤斌却并未得到好下场:以陶元淳《上总宪郭公书》所云,汤斌当是被明珠党谗害致死——故睢州汤公秉正嫉恶,深触小人之忌,卒以海死。
《清史稿》记汤斌死后康熙的态度颇有意思——斌既卒,上尝语廷臣曰:“朕遇汤斌不薄,而怨讪不休,何也?”明珠、国柱辈嫉斌甚,微上厚武,斌祸且不测。对汤斌作为直臣的死因说得再明白不过。只是康熙身在局中而不自知,颇让人不解和失望。
作为汤斌一手提拔起来的言官,郛琇虽然在历史上暴得大名,但在当时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明珠党羽总在寻找机会反扑。很快,郭琇便遭到诬陷而罢官回乡。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郭琇病逝于老家山东即墨。《清史稿·郭琇》在文末对其人其行,有一句感叹:“直道难行,不其然哉!”
然则耿直有错吗?从汤斌而至郭琇,直臣的本色如此,他们没有错。从后来雍正时汤斌入贤良祠即可看出,庙堂和时代,都是需要这样的直臣的。如果一定要說错,错的或许是那个不善保护和褒扬清官直臣的制度吧!
但鲜有人知道,郭琇初入官场时,却是一个贿通上权、逼榨乡里的贪官。
郭琇三十三岁中进士,四十一岁放吴江县令。吴江县乃江南膏腴,财税重地,在时任江苏巡抚余国柱眼里,就是一个发财敛货的宝地。于是他公然向吴江县在内的属地官员们索贿,收来的好处,一部分又敬供给他的政治靠山明珠,以保仕途顺畅。
作为吴江县令的郭琇,对余国柱的索贿要求是无法抗拒的,迫于压力,他只有将余国柱的贪欲转移到地方百姓身上,尽管郭琇本人并未从中截留好处,但老百姓仍然免不了给他一个“贪官”的坏名声。
如果不是理学名臣汤斌的出现,郭琇终其一生,可能就是个贪官,甚至可能因贪腐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当然,也就没有后来的“铁面御史”郭琇这号历史留名的人物了。
汤斌是个清官,接任江苏巡抚之后,对前任余国柱在江苏的贪腐之名以及造成的危害早有会心。他经过调查了解,认为郭琇在一班“贪官”中,为人和履职能力都还不错,至于百姓口碑不好,责任似也不全在他。只要郭琇能正确对待,改过自新,尚是可用的能人好官。
于是,便有了一场汤斌和郭琇的谈话。
历史没有为这场谈话留下更多细节,但效果却是很明显的。郭琇在省城接受了汤斌的“诫勉谈话”之后,回到县衙,喊来下属及一班衙役,吩咐将公堂擦洗一新,表明自己“改过自新”的心志,并宣布“以前的郭琇不在了”,“各位也要好自为之”。京剧《郭琇洗堂》对此场景,有很细腻的表达,并申“以史为鉴,反腐倡廉”之大义。
郭琇此举当然不是作秀,从他后来的为官表现和民间评价来看,他确乎做到了“改过自新”,为政清廉。不仅对自己高标准,对下属也严要求。他对下属三令五申,杜绝索贿受贿,政绩显著。后来经汤斌推荐,郭琇被提拔为江南道监察御史。
然而,发现、训诫并帮助郭琇完成人生“蜕变”的伯乐汤斌却并未得到好下场:以陶元淳《上总宪郭公书》所云,汤斌当是被明珠党谗害致死——故睢州汤公秉正嫉恶,深触小人之忌,卒以海死。
《清史稿》记汤斌死后康熙的态度颇有意思——斌既卒,上尝语廷臣曰:“朕遇汤斌不薄,而怨讪不休,何也?”明珠、国柱辈嫉斌甚,微上厚武,斌祸且不测。对汤斌作为直臣的死因说得再明白不过。只是康熙身在局中而不自知,颇让人不解和失望。
作为汤斌一手提拔起来的言官,郛琇虽然在历史上暴得大名,但在当时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明珠党羽总在寻找机会反扑。很快,郭琇便遭到诬陷而罢官回乡。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郭琇病逝于老家山东即墨。《清史稿·郭琇》在文末对其人其行,有一句感叹:“直道难行,不其然哉!”
然则耿直有错吗?从汤斌而至郭琇,直臣的本色如此,他们没有错。从后来雍正时汤斌入贤良祠即可看出,庙堂和时代,都是需要这样的直臣的。如果一定要說错,错的或许是那个不善保护和褒扬清官直臣的制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