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应该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没有教师高水平的教不行,没有学生主动高效的学更不行。做为教师,既要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会学习,为培养新世纪的学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激发兴趣 主动学习 培养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一个活动过程。但是,目前还有不少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了课堂,讲解过多,分析太细,没有给学生留思考的空间,没有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云亦云”,教学成效不高。因此,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各种教学环节,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呢?
一、改变教学观念,创设参与条件
首先,教师课前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如在空气一节教学中本人没有直接描述空气中含有的物质,而是出示一个装满水的集气瓶和一个装有水的水槽,问学生集气瓶中有无物质?把瓶中的水倒净再问学生集气瓶中有无物质?最后请一个同学把空集气瓶倒扣到水槽的水中并往下压。让他感受空气的存在,再问该同学空气中有哪些物质,其他同学补充,该同学就表现非常兴奋,全班都积极响应。这样避免了所有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他们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达到掌握新知识,学懂弄通的目的。其次,注重情感投入,常言道“尊其师,方信其道”。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其家庭、爱好等基本信息,分析其心理特点,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随时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关心、帮助、鼓励学生,成为学生值得信赖和尊敬的老师,从而使学生热爱化学,喜欢学习。
二、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把课堂上最好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畅游,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思考、总结。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教师才能更好的深挖教材的情、趣、理,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
第一,仔细地“读一读”。对于任何学科,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阅读前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要求和思考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的读书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溶解的过程”一节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溶液、溶質、溶剂是怎样定义的?溶液的特征是什么?②物质溶解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通过阅读,学生就详细了解教材对该部分知识的讲解分析,准确掌握对化学概念的描述。
第二,详细“讲一讲”。对于部分概念和反应现象的描述,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在学生的讲述中去发现和纠正易出现的差错、漏洞,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如在《溶解度》这一节教学中,就可以先让学生分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问题1.如何判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大小;2.如何比较溶解能力大小;3.如何使不能溶解掉的溶质继续溶解掉等。讨论后再请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更正补充,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强调概念或现象描述中关键字词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允许学生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最直接表现,愿意提问题的学生越多,我们的教学就越成功,回答问题的过程正是师生交流互动,教师实施教育策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好时候,如此以来学生就会有更多的问题或有更多的学生提问。
第三,大胆的“做一做”。化学教师就该抓住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把实验当作一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平台。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有学生上台演示,或改为学生实验。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如:在上课中,有的同学就发现盛有氢氧化钙的试剂瓶周围有一层白色的物质。此时,我就及时提出“这种物质是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有的说是氢氧化钙,因为长时间放置,水分蒸发了,析出来的;有的说是碳酸钙,因为放置的时间长了,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了碳酸钙这种白色沉淀。接着我马上引导思考怎样验证已提出的假设,并指导学生上讲台亲自动手去实验、去探究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学生自觉求知的欲望。
第四,深入的“想一想”。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中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关键词】激发兴趣 主动学习 培养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一个活动过程。但是,目前还有不少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了课堂,讲解过多,分析太细,没有给学生留思考的空间,没有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云亦云”,教学成效不高。因此,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各种教学环节,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呢?
一、改变教学观念,创设参与条件
首先,教师课前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如在空气一节教学中本人没有直接描述空气中含有的物质,而是出示一个装满水的集气瓶和一个装有水的水槽,问学生集气瓶中有无物质?把瓶中的水倒净再问学生集气瓶中有无物质?最后请一个同学把空集气瓶倒扣到水槽的水中并往下压。让他感受空气的存在,再问该同学空气中有哪些物质,其他同学补充,该同学就表现非常兴奋,全班都积极响应。这样避免了所有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他们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达到掌握新知识,学懂弄通的目的。其次,注重情感投入,常言道“尊其师,方信其道”。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其家庭、爱好等基本信息,分析其心理特点,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随时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关心、帮助、鼓励学生,成为学生值得信赖和尊敬的老师,从而使学生热爱化学,喜欢学习。
二、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把课堂上最好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畅游,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思考、总结。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教师才能更好的深挖教材的情、趣、理,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
第一,仔细地“读一读”。对于任何学科,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阅读前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要求和思考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的读书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溶解的过程”一节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溶液、溶質、溶剂是怎样定义的?溶液的特征是什么?②物质溶解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通过阅读,学生就详细了解教材对该部分知识的讲解分析,准确掌握对化学概念的描述。
第二,详细“讲一讲”。对于部分概念和反应现象的描述,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在学生的讲述中去发现和纠正易出现的差错、漏洞,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如在《溶解度》这一节教学中,就可以先让学生分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问题1.如何判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大小;2.如何比较溶解能力大小;3.如何使不能溶解掉的溶质继续溶解掉等。讨论后再请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更正补充,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强调概念或现象描述中关键字词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允许学生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最直接表现,愿意提问题的学生越多,我们的教学就越成功,回答问题的过程正是师生交流互动,教师实施教育策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好时候,如此以来学生就会有更多的问题或有更多的学生提问。
第三,大胆的“做一做”。化学教师就该抓住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把实验当作一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平台。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有学生上台演示,或改为学生实验。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如:在上课中,有的同学就发现盛有氢氧化钙的试剂瓶周围有一层白色的物质。此时,我就及时提出“这种物质是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有的说是氢氧化钙,因为长时间放置,水分蒸发了,析出来的;有的说是碳酸钙,因为放置的时间长了,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了碳酸钙这种白色沉淀。接着我马上引导思考怎样验证已提出的假设,并指导学生上讲台亲自动手去实验、去探究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学生自觉求知的欲望。
第四,深入的“想一想”。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中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