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七大圆满闭幕之际,为在教育领域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配合教育部当前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探讨基础教育人的发展与培养模式的变革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于2007年10月27—28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了第20次全国学术年会。
本次年会的主题:“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与学、人的发展与培养模式”。多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同时,大会还就“思想观念”、“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和“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结合”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此次年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教育工作者踊跃参与,形成了一线教师、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对话、沟通的良好态势,与会人员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本次大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1985年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时代赋予了素质教育何种使命、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是与会专家、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党的十七大对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的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观念,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顾明远会长指出,刚刚闭幕的十七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教育问题千头万绪,说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正处于转折点。如何推进教育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素质教育主要是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尊重人的潜能的差异,正确理解因材施教,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王定华副司长指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加快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一个鼓励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和贡献。
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叶澜教授指出,党和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是具有一贯性的,变的只是不同时期的工作抓手和重心。只有正确理解“变”与“不变”,才能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指出,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创设了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的良好空间。在当前背景下,素质教育需要加强对有创新潜能学生的培养,这与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任务也是相匹配的。
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都是素质教育认识上的重要问题。
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指出,创新人才并非仅限于科学领域,共包括4种类型:具有全局驾驭能力的战略性人才;在科学领域有突破、攻坚能力的科学家;具有科学家和企业家双重素质的高层管理人才;各种发明创造能手。这4种人才在我国是最紧缺的,覆盖在各个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着力点是以人为本,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让学生得到最为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查有梁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立美素质,要通过强调和谐、追求有效、重视激发、要求行动的十六字方针来实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认为,素质包括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陶冶和社会性培养。素质教育的全民性和终身性取得了与会者的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梁威研究员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角度提出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问题。她认为差异教育包括4个策略:基于发展性评价关注差异,基于认知科学关注差异,基于现代化教育培养模式关注差异,关注实践性的差异研究,以此来共同解决教育中的共性问题。石中英教授指出,差异教育主要应体现在认知水平上,价值不能有差异。而查教授则认为,价值也可以有差异,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是不同的。
叶澜教授谈到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时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宗旨性追求,目的是实现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某种单一模式的寻找;第二,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当代人类社会及我国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抽象地讨论“什么是人的素质”等问题上;第三,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教育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叶教授指出,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与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不同,即我们要培养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
在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石中英教授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整个教育系统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是指导整个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价值原则和目标追求。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指出,素质教育就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是人的生命发展的本质,素质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活力的教育,活动建构是学生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式,应该为学生发展创设适宜的生态环境。唐盛昌校长指出,素质教育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改革探索打开了一扇窗,条件成熟的学校、地区应该在这方面成为先行者,在“面”与“点”的结合上取得探索性的经验。
三、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最终的落脚点
素质教育改革是否成功,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是否真正改变了课堂教学。张志勇副厅长指出,我国的教育从整体上还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窠臼,课堂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习途径窄化。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面对很多没有学习动机的孩子,在九年前进行了生本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分论坛讨论会上,郭教授向与会者展示了生本教育的实践片断,同时指出,素质教育的提出至少在两个方面使教育回归正确轨道,一是它的本体性,即使得教育回归到学生发展这一本体;二是它的生命性,使教育回归到提升生命、尊重生命、依靠生命的机制上来。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坚决地从以师为本的教育转向以生为本的教育,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策略。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文喆教授指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教学的前提,又是教学的结果。从整体上看,成长中的学习者是从“他主”向“自主”的转化过程。文喆教授提出了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该关注怎样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怎样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怎样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等问题,同时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真实发生学习互动是忽视的,这和一些学者在新基础教育运动中的反思是一致的。
本次年会的主题:“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与学、人的发展与培养模式”。多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同时,大会还就“思想观念”、“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和“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结合”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此次年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教育工作者踊跃参与,形成了一线教师、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对话、沟通的良好态势,与会人员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本次大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1985年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时代赋予了素质教育何种使命、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是与会专家、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党的十七大对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的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观念,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顾明远会长指出,刚刚闭幕的十七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教育问题千头万绪,说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正处于转折点。如何推进教育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素质教育主要是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尊重人的潜能的差异,正确理解因材施教,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王定华副司长指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加快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一个鼓励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和贡献。
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叶澜教授指出,党和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是具有一贯性的,变的只是不同时期的工作抓手和重心。只有正确理解“变”与“不变”,才能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指出,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创设了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的良好空间。在当前背景下,素质教育需要加强对有创新潜能学生的培养,这与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任务也是相匹配的。
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都是素质教育认识上的重要问题。
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指出,创新人才并非仅限于科学领域,共包括4种类型:具有全局驾驭能力的战略性人才;在科学领域有突破、攻坚能力的科学家;具有科学家和企业家双重素质的高层管理人才;各种发明创造能手。这4种人才在我国是最紧缺的,覆盖在各个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着力点是以人为本,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让学生得到最为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查有梁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立美素质,要通过强调和谐、追求有效、重视激发、要求行动的十六字方针来实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认为,素质包括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陶冶和社会性培养。素质教育的全民性和终身性取得了与会者的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梁威研究员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角度提出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问题。她认为差异教育包括4个策略:基于发展性评价关注差异,基于认知科学关注差异,基于现代化教育培养模式关注差异,关注实践性的差异研究,以此来共同解决教育中的共性问题。石中英教授指出,差异教育主要应体现在认知水平上,价值不能有差异。而查教授则认为,价值也可以有差异,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是不同的。
叶澜教授谈到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时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宗旨性追求,目的是实现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某种单一模式的寻找;第二,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当代人类社会及我国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抽象地讨论“什么是人的素质”等问题上;第三,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教育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叶教授指出,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与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不同,即我们要培养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
在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石中英教授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整个教育系统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是指导整个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价值原则和目标追求。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指出,素质教育就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是人的生命发展的本质,素质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活力的教育,活动建构是学生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式,应该为学生发展创设适宜的生态环境。唐盛昌校长指出,素质教育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改革探索打开了一扇窗,条件成熟的学校、地区应该在这方面成为先行者,在“面”与“点”的结合上取得探索性的经验。
三、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最终的落脚点
素质教育改革是否成功,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是否真正改变了课堂教学。张志勇副厅长指出,我国的教育从整体上还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窠臼,课堂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习途径窄化。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面对很多没有学习动机的孩子,在九年前进行了生本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分论坛讨论会上,郭教授向与会者展示了生本教育的实践片断,同时指出,素质教育的提出至少在两个方面使教育回归正确轨道,一是它的本体性,即使得教育回归到学生发展这一本体;二是它的生命性,使教育回归到提升生命、尊重生命、依靠生命的机制上来。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坚决地从以师为本的教育转向以生为本的教育,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策略。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文喆教授指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教学的前提,又是教学的结果。从整体上看,成长中的学习者是从“他主”向“自主”的转化过程。文喆教授提出了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该关注怎样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怎样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怎样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等问题,同时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真实发生学习互动是忽视的,这和一些学者在新基础教育运动中的反思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