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陶塑创作之源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nby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年常回苏北老家,于是便有了重逢乡亲们的机会。家乡人的纯朴依然如旧,村头田间他们常常是围拢到一起聚合聊天,抑扬顿挫的节奏,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万千。老人们脸上的沧桑、手上的老茧无不诉说着他们的生活经历。面对如此纯朴的形象、动态的语言、动人的故事,不禁使人产生了按捺不住的创作冲动,于是就画了许多人物速写(见图1、图2)。
  之后,这些形象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使人难以忘怀,并时时都在打动着创作的心灵。通过对以上所画素材的反复筛选、组合,一套组合陶塑创作方案就形成了,后来又经反复推敲,作品题名为“村里的留守老人”。
  “村里的留守老人”组合陶塑,塑造了六个人物造型,围拢在一起的老头儿有说的、有听的、有看的,每个人的神态各异,幸福、喜悦、惆怅、忧虑、期盼……复杂的表情无不写在各自的脸上。图3是组合作品其中的一位老人,情绪似乎有点激动,他急于表达的肯定很多,面部表情写着的内容也太多太多。这位老人的原型是杜大爷,杜大爷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耳不聋、眼不花,而且思维敏捷,早年做过会计,村里人都称他“大会计”。生活中的经历与沧桑,被归纳到陶塑作品里,凝固在“大会计”的面部上;正在听收音机的老人是个大能人(见图4),闲暇之余他喜欢听收音机,大凡看到这位老头儿,总是与半导体相伴。老人耳背,收音机的音量开的太大,怕别人会提意见,音量太小自己又听得不太清楚,还不想离开这帮爷们儿,只好把收音机捧在耳边,不然可就影响收听效果了;手里拿着香烟的这位是个老石匠(见图5),从他的形象可以看出他当年肯定是个壮汉,曾经也是把好手,这位老石匠当年可是远近闻名,谁家建房,哪家缺了石臼、石磨,都想请到他。如今,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常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先进的面粉加工机械,彻底淘汰了石磨、石臼;联合收割机,淘汰了拉石、碌碡等。于是乎,老石匠也早就没人来请了,告别了石匠活儿的老头儿,自然也就闲了下来。
  一组陶塑六位老人(见图6),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故事。一个个人物原型时时打动着我,每每创作过程中总是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也总有一气呵成之欲望,泥片的龟裂恰似激情的裂变,咧咧巴巴的肌理,与老人手上老茧、面部的沧桑形成默契的吻合。制作中有些效果的产生,绝无半点的刻意追求,皆出自于自己内心创作的激情迸发。拍打出来的泥片俨然是绵绵不断的创作思绪,又似缠绵未了的情缘,无限延伸的音符。
  在表现力上,寻求制作手法的个性突破,目的即力图达到反映作品的内涵。夸张、粗狂、稚拙、质朴的表现手法既含传统又不乏当下趣味。细节之处尽力追求去斧凿之痕,退去铅华,大朴不雕,豪华落尽,自醉稚拙。如此自然,如此洒脱,如此尽情之表现,恰到好处地释放出了作品的内在张力,真真切切地让欣赏者透过作品瞥见一段历史。另外,采用还原气氛烧成,就是让作品产生更加强烈的凝重感。
  去年秋天,我又一次去老家苏北,同樣看到了围拢在一起聊天的老人,只是少了往日一些人的面孔。聊天时得知杜大爷、老石匠等几位老人都已经过世,他们真实的音容笑貌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好在他们的形象以及他们的故事已经留在了我的作品里。我总是在想,我们常常是为了搞创作苦思冥想,搜集素材,寻找创作灵感,其实最好的素材皆在我们身边,皆在我们平日的生活里,皆在我们前行的旅途中。
  如同作品中的人和事,将来都会渐行渐远,而后,人们闻听的故事也只是褪了色的传说,然而,也正因如此,彼时的激情和记忆引发的创作灵感才倍感珍贵。这种带着炽热温度的亲身感受,即使在岁月的磨砺中也无法冷却,而且还时时会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给自己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由此看来,把激情转化为作品方为上举,文章是,艺术亦是,也许作品都应如此。
其他文献
宜兴的紫砂壶制作技艺是举世公认的优秀传统手工艺术,并于2005年人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世人对宜兴紫砂壶的肯定,也是宜兴人民的骄傲。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胎质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得益于饮茶的风气,以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日久使用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有着“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称誉。
期刊
月亮,一直是人类十分钟情的物象存在,一轮圆月悬挂天际,清寂素雅,无限情怀自在不言中,人们喜爱赏月、画月,自古以来,无数文学艺术作品都将月亮作为素材加以人文升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同时,月亮也是人们表达思乡、念故、团圆等情感的独特载体,比如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月抒发思乡之情;中秋团圆佳节之际,更以赏月作为一道重要仪式。可以说,月亮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
期刊
在中国陶瓷的历史长河中,宜兴紫砂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枝奇葩,以独特的风格蜚声中外。根据对古窑址的发掘,紫砂陶的起源可追溯到北宋中叶,距今约有一千年的历史,而其中最为盛名的紫砂茗壶亦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发展过程从未间断,时至今日已成为紫砂陶和中华茗具的杰出代表。  关于紫砂茗壶的特征和审美,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曾在他的文章《壶艺说》中提及,即“一件精美作品的内涵,必需具备三个主要因素:
期刊
紫砂艺术的创造源于自然生活,也终将回归自然生活,从而给人以共鸣。据目前史料记载的第一把紫砂壶便是以银杏树瘿为素材的供春款“树瘿壶”,因此紫砂壶与大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制壶艺人在创作时都开始重视造型的创新和内涵的升华,使紫砂壶不仅具有独到的视觉造型之美,更富有内涵意境之美。陈曼生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人和金石篆刻家,他与宜兴制壶艺人共同设计制作的“曼生壶”系列真正将自然和人文融
期刊
中国人讲究茶道,谈及茶事便离不开泡茶的器皿。在茶具的发展史上,宜兴紫砂壶堪称世界茶具之最,没有哪一种器皿可以与之相媲美。紫砂壶经高温烧制,其色泽姹紫嫣红,造型千变万化,或俊俏刚柔、或纤丽厚拙,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材质优势,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可谓茶具中的瑰宝。  紫砂壶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壶本身的品质之上外,还体现于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可以说,因为有了文人参与和文化渗透,紫砂壶才得以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
期刊
摘要 就艺术而言,光素器形象朴素,没有繁杂的装饰,它合理地运用点、线、面的搭配,以简单线条匀称、平衡、统一地勾勒出了壶器的造型,简约而不简单。  关键词 光素器;汉扁壶;设计风格  紫砂光素器的壶体造型简练。点、线、面的运用对其造型的构成非常重要,只有壶体主体、附件尺寸比例和谐统一,曲线过渡平稳,使其艺术特点得到充分挖掘,才能使赏玩者的感情获得极大的满足,制壶艺人与赏玩者也能藉此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期刊
紫砂壶,始于北宋而盛于明清,它的兴盛发展与中国茶文化的浓厚氛围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说紫砂壶一直都是文化的载体,它在保证实用性能的基础上,也一直讲究壶人合一的境界,一把壶就是一种情怀、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因而在漫长的紫砂壶艺史上,无数壶人、文人、茶人等都为此付出了心血,并因此造就了一批名师、高手,创作了许多经典壶型和不朽题材流传至今,更成为后人引以为豪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  紫砂“万寿壶”(见图1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以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门类、精湛的技艺、独特的神韵蜚声海内外。而紫砂壶自明、清以来,打破了传统茶壶的制作工艺的藩篱,并创新了制作理念,为后续的品茶人开辟了新的观赏美学之路,为宜兴紫砂壶的文化传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关键词 清趣壶;紫砂;文人雅兴  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是紫砂从业人员重要的基本功,关系到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也是作品成功的前提。对于当今紫砂从业者而言,造型设计这
期刊
任何文化艺术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对经典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承与感悟。在流淌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艺术、手工技艺的长河中,虽说文化艺术品的衍生是随着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不断升华发展的,但它依然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提高,不断在生活的实践中,在对前人优秀习惯、创作、文化积累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的筛选与艺术文化丰富的过程中流传下来的,而又不断流传下去的优秀文化艺术。  “八方八卦一捆竹壶”就
期刊
常言道:“壶有百象,人有百态。”紫砂壶因其所承载的审美艺术和人文价值而经久不衰,可以说文化内涵是它的生命和灵魂。一把没有灵魂的紫砂壶只可以作为日常使用的器皿,却不具备欣赏、把玩的价值,不能让人为之沉醉。正如人生百态,每把壶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使命,如果说“用”是基础,“神”是核心,那“形”则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与载体,它们将自身的使命凝聚于形,篆刻于魂,等待一位至情至性的人来一探究竟。初成的一把壶总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