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推进高校班级文化创新是一项基础性、急迫性的工程。然而,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却面临着重重困难与挑战,要建设一流的高校班级文化,就要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强力突围。本文分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并尝试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困境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 徐玉莲,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科部讲师;谢爱林,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杨西彬,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其最底层一级就是班级。 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及高校的制度、决策、校园文化都要通过班级加以贯彻落实:千千万万个班级就组成了中国人才的未来与希望。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事关民族兴衰。然而,一些客观存在的庸俗、低级、不学术、不道德、没修养、恶性变异观念等等,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冲击。
其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冲击。为数不少的网站刻意追求点击率,追求吸引眼球,图片与视频越祼、越低级越被传播,什么“胸器”、低腰裤、无裤日、课堂调情、寝室自拍、大腿上写答案作弊、包养、甘做“小三”等等,无一不是错误的价值观诱导。而文字报道更见负面效应:“我爸是李刚”、“拼爹”“神马都是浮动”、“女研究生自杀”、“富二代校园豪车撞人”、“女大学生四年被包养净赚一套房”等等,这些都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强烈冲击。一些学生觉得刺激、好玩,就错误模仿,导致突发事件频发。被包养、自残、自杀、杀人、玩失踪、效仿作弊、被退学等,恶性事件不断。
其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守不住底线的建设。以春游为例,尽管大家都知道春游的诸多好处,但家长怕出事,学校怕出事,因此,所有的群体外出活动都被逼到了最底线:“压住不批,就怕出事”。而挡不住的春情在荡漾,于是学生们就会三五成群地隐藏目标,或寝室,或不同班级,或不同学校,或同乡,或初高中时的同学,或与家人,或男女恋人不经审批就出游,无情地冲击和打破了学校守卫的底线:“这是公民的权利,我就是要去,无可商量”,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底线突破。实际上,高校的压力很大,有来自于家长的,“出事我就闹”;有来自于上级部门的,有明确、特殊的安全稳定工作要求与目标;有来自于学校本身的管理制度的,每个制度都指向底线;有来自于法律层面的,也都是指向底线。所以,高校思政工作部门、学工部门、班主任与辅导员乃至学生干部,几乎每天都如临大敌,战战兢兢:上课清查人数,睡觉清查人数,活动清查人数,考试清查人数。这使我们发现,这种只是守卫而不是建设的底线文化,最终是守卫不住的。
其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本身面临着诸多客观困难。高校班级的建制基本上是专业上的时间建制。学生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家庭背景、性别差异、个性气质、心理因素等较大差异而使高校班级文化的质、量、度不易确定。高校班级大都是成人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公民权,法律赋予了他们完全民事能力。他们迷恋网络、性行为、驾驶、言论、勤工俭学、学业选择等等,取得了法律上的完全权利与责任,这就导致高校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存在不易主导的难度。
在专业学习上,高校学生要学的功课很多、很广,他们经常可以跨专业选课,跨学期选课,甚至跨学校选课,这种临时性、专业性、班级不固定性、地点不确定性等等,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而不同的授业老师由于学识、个性、专业、年龄、修养等等的不同,给学生带来的冲击更是极其严重。班级文化建设常常被动、难以把握与成型。还有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学校、学生、课任教师、班主任与辅导员都忙于管理层各种检查,几乎无法放开手脚,加上白天劳累于学生上课,晚上还得操心于学生的归寝,也几乎难以腾出时间来建设班级文化,甚至还形成了职业疲惫。
对于基础性、急迫性甚至于前瞻性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来说,现实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高校是一个庞大的成人群体,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十几万学生,学校要观照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生个体的问题,亟待通过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来应对。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应对之策
要建设一流的高校班级文化,使高校学生承担起国家、民族、社会与家庭的历史期盼,义务性地回归到高校的水准,成为承继先辈、继往开来、负责任、有作为、有希望的一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在理念上更新,方法上改进。
(一)把握文化的本义,实现“化人”的境界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之范畴,表现为经过人努力后的诸种变化。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1]这就是考虑到了这种人类努力的因素。《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也锁定的是“体系”、“总和”,与千百年来“文化”所遵循的本义一致,强调的是人努力的结果,即“人化”;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则更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水平”这一实质性的目标体系。
高校班级承载着培育更高学历、更专业知识、更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其道德水准、学识修养、学术能力、言谈举止、实践应用、科研创造等方面应该体现在“体系”、“总和”、“水平”上。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就应该努力把握这一实质,体现出经过人的努力,使学生在“体系”、“总和”、“水平”上迥异于中小学的学生,迥异于未受同等教育的国民。所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不只是要努力建设,进行“人化”,更应该考虑“化人”,即:使人变化,使人向真、善、美改变,通过班级体的不懈“人化”的努力,达到高校班级整个集体与个体向真、向善、向美、提高思想境界、增加学识、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与修养、实现理论思维与实践创新的目的。与其同时,也载记高校班级几年的成长成果,体现高校学生“体系”、“总和”、“水平”上的显著提高。
(二)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文化品位
高校班级文化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大学,特别是高校班级,通过什么来证明自己已经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二是以什么方式来保障承继着千百万家庭与社会期盼与重托的年轻学子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和行业的领航者?三是面对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高校班级文化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
高校班级品位文化,首先是独立的寂寞文化,因为有了寂寞与独立,大学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引导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的进步。其次是学问文化,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第三是学术文化,高校班级要让学生追求真理,学术独立,不是说谁的钱多谁的真理就多。第四是过程文化,要体现求学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品德提升、学问累积、思维提高、学术进步、实力彰显、奉献与社会正面评价渐进的一种过程。
王冀生认为:“当前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主要表现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官僚化气息和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的侵袭严重;大学缺乏独立意识和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2]实际上,高校班级文化滑坡比这还要严重。以网络公布的诸种行为来看,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淡化、道德缺失、法纪规范观念淡漠,日常行为、学术行为、就业行为、网络行为、竞争行为等都偏离正常模式;论文抄袭、考试舞弊、恶意欠费、不还贷款、履历“掺水”、随意毁约等现象大量存在;“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等等不乏其人,他们的生理年龄成年,而心理年龄却往往孩童化,脱离了父母,失去控制却常常是故意而为之。他们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都懒得去争取,成天忙于睡懒觉、打游戏、谈情,更不用说独立、发展、理想、信念。这就要求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占领班级文化建设的空白阵地,主动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品位文化,形成一系列值得研究与推广的品位理论与品位个案。
(三)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可行性评比
高校班级文化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可行性探索。
所谓可行性,是指对高校班级文化过程、设计、程序或计划能否在所要求的时间、财力、人力、区间等条件与范围内成功完成的确定性。高校班级文化要有“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的评比与探索。在评比中,要紧扣“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只有具有较规范、稳定、配套、完备的体系,具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持续自觉“动力源”,具有确保完成的“确定性”,这样的机制才能真正长效。
滑坡的高校班级文化是可以扭转与重新建设的。以北京大学为例,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但大多数学生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于学术研究,毫无兴趣。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者居多。学校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学生课外,没有高尚娱乐,大多在校外吃喝嫖赌等不正当消遣。这就是1916年以前北大的腐败校风。[3]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向全校师生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后经努力,“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4]可见,要扭转一时之风气是可行的。但这要学校领导的重视,要建立领导机构,形成工作网络,层层细化,推进与落实;要给班主任或辅导员以时间与空间,对于已经有所探讨和实践的要帮助总结提高,要推进可行性评比,精选个案,及时推广;要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以制度,以形成长效推进机制,保证一代代人都如北大学子般地高质量成长。
(四)与时俱进,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
高校班级成员的发展与时代是同步的,甚至会领先于时代的发展。如网络邮件、QQ群、博客、飞信、短信、电话是年轻学子经常采用的,要回到结绳纪事、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与时俱进,探索新时期的新做法,创新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工作流程,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让学生主体意识崛起,思想潮流高尚,学识扎实领先,参与实践多有奉献,参与学术研究多有建树,参与交流多展英姿,建立起参与式发展的高校班级文化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协同推进。
顾明远认为:“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的不同就在此。”[5]一流的班级也是如此,要不断推进班级在整个文化场里面,道德修养提高、学识累积增加、学术能力提升、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国际尖端知识与技术的跟踪吸收与创新显著提高。
(五)制度同步,内修外展
人的成长是渐进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也是如此。入学后,要给班级中的学生以严格的训练,通过制度建设让他们把基础知识学扎实,知识面拓展宽广,眼界开阔,并培养出对纯粹学术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够站在高层次与高水准上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这样,几个方面的制度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加以配套同步,使高校学生守得住“正”,创得了“新”,入得了“流”,出得了“门”。
1.建立形式文化制度。军队与公检法的着装、企业的工作服、中小学的校服都是一种形式文化,这些形式文化的制度使他们时刻在提醒着自己的义务。高校班级也要外整形象,要体现出自然美、清新美、纯朴美、大方美的文化品位。教室、寝室、校园、建筑要有相应的物质形式在文化上的规定,并形成制度。同时,要有如班会、晨会、总结会、互评会、新人引进会、典型事迹会、名家交流会等等形式上的文化制度,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规定了形式,内容也就明确了。
2.建立行为文化制度。小学与中学生都有行为上的“守则”,而大学生则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行为文化。军队、企业一般都有严格的行为文化。如此,不能不深刻检讨高校行为文化上的问题。特别是互评行为、小结行为、提高行为、学习行为、交流行为、学术行为、科研与创造行为、文化娱乐行为、情感行为、责任行为等等,要有明确的行为文化制度,以外力和内力相结合的制度,使所有班级文化都有一个较好的行为文化。
3.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着手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其目标指向一代人的信心、信念、理想、情操;指向一代人的心灵成熟、学业进步、责任与奉献、创新与发展。
4.建立“走出去”的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逐渐学会并适应走向世界,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吸收融汇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走向专业领域,走向现实社会,走向学术与科研,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走向国内与国际交流。
总之,应该让高校班级文化成为培养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催化剂,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依据的前沿,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反映出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舞台,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强力突围。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
[2]王冀生.多样化与高品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3-4.
[3]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42.
[4]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在北京大学之经历,自写年谱.(本文中所引蔡先生自己的论述,均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1-7卷,中华书局1984-1989年版).
[5]顾明远.铸造大学的灵魂—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所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48.
责任编辑/李书华
[关键词]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困境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 徐玉莲,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科部讲师;谢爱林,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杨西彬,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其最底层一级就是班级。 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及高校的制度、决策、校园文化都要通过班级加以贯彻落实:千千万万个班级就组成了中国人才的未来与希望。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事关民族兴衰。然而,一些客观存在的庸俗、低级、不学术、不道德、没修养、恶性变异观念等等,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冲击。
其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冲击。为数不少的网站刻意追求点击率,追求吸引眼球,图片与视频越祼、越低级越被传播,什么“胸器”、低腰裤、无裤日、课堂调情、寝室自拍、大腿上写答案作弊、包养、甘做“小三”等等,无一不是错误的价值观诱导。而文字报道更见负面效应:“我爸是李刚”、“拼爹”“神马都是浮动”、“女研究生自杀”、“富二代校园豪车撞人”、“女大学生四年被包养净赚一套房”等等,这些都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强烈冲击。一些学生觉得刺激、好玩,就错误模仿,导致突发事件频发。被包养、自残、自杀、杀人、玩失踪、效仿作弊、被退学等,恶性事件不断。
其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守不住底线的建设。以春游为例,尽管大家都知道春游的诸多好处,但家长怕出事,学校怕出事,因此,所有的群体外出活动都被逼到了最底线:“压住不批,就怕出事”。而挡不住的春情在荡漾,于是学生们就会三五成群地隐藏目标,或寝室,或不同班级,或不同学校,或同乡,或初高中时的同学,或与家人,或男女恋人不经审批就出游,无情地冲击和打破了学校守卫的底线:“这是公民的权利,我就是要去,无可商量”,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底线突破。实际上,高校的压力很大,有来自于家长的,“出事我就闹”;有来自于上级部门的,有明确、特殊的安全稳定工作要求与目标;有来自于学校本身的管理制度的,每个制度都指向底线;有来自于法律层面的,也都是指向底线。所以,高校思政工作部门、学工部门、班主任与辅导员乃至学生干部,几乎每天都如临大敌,战战兢兢:上课清查人数,睡觉清查人数,活动清查人数,考试清查人数。这使我们发现,这种只是守卫而不是建设的底线文化,最终是守卫不住的。
其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本身面临着诸多客观困难。高校班级的建制基本上是专业上的时间建制。学生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家庭背景、性别差异、个性气质、心理因素等较大差异而使高校班级文化的质、量、度不易确定。高校班级大都是成人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公民权,法律赋予了他们完全民事能力。他们迷恋网络、性行为、驾驶、言论、勤工俭学、学业选择等等,取得了法律上的完全权利与责任,这就导致高校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存在不易主导的难度。
在专业学习上,高校学生要学的功课很多、很广,他们经常可以跨专业选课,跨学期选课,甚至跨学校选课,这种临时性、专业性、班级不固定性、地点不确定性等等,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而不同的授业老师由于学识、个性、专业、年龄、修养等等的不同,给学生带来的冲击更是极其严重。班级文化建设常常被动、难以把握与成型。还有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学校、学生、课任教师、班主任与辅导员都忙于管理层各种检查,几乎无法放开手脚,加上白天劳累于学生上课,晚上还得操心于学生的归寝,也几乎难以腾出时间来建设班级文化,甚至还形成了职业疲惫。
对于基础性、急迫性甚至于前瞻性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来说,现实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高校是一个庞大的成人群体,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十几万学生,学校要观照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生个体的问题,亟待通过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来应对。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应对之策
要建设一流的高校班级文化,使高校学生承担起国家、民族、社会与家庭的历史期盼,义务性地回归到高校的水准,成为承继先辈、继往开来、负责任、有作为、有希望的一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在理念上更新,方法上改进。
(一)把握文化的本义,实现“化人”的境界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之范畴,表现为经过人努力后的诸种变化。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1]这就是考虑到了这种人类努力的因素。《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也锁定的是“体系”、“总和”,与千百年来“文化”所遵循的本义一致,强调的是人努力的结果,即“人化”;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则更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水平”这一实质性的目标体系。
高校班级承载着培育更高学历、更专业知识、更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其道德水准、学识修养、学术能力、言谈举止、实践应用、科研创造等方面应该体现在“体系”、“总和”、“水平”上。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就应该努力把握这一实质,体现出经过人的努力,使学生在“体系”、“总和”、“水平”上迥异于中小学的学生,迥异于未受同等教育的国民。所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不只是要努力建设,进行“人化”,更应该考虑“化人”,即:使人变化,使人向真、善、美改变,通过班级体的不懈“人化”的努力,达到高校班级整个集体与个体向真、向善、向美、提高思想境界、增加学识、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与修养、实现理论思维与实践创新的目的。与其同时,也载记高校班级几年的成长成果,体现高校学生“体系”、“总和”、“水平”上的显著提高。
(二)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文化品位
高校班级文化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大学,特别是高校班级,通过什么来证明自己已经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二是以什么方式来保障承继着千百万家庭与社会期盼与重托的年轻学子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和行业的领航者?三是面对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高校班级文化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
高校班级品位文化,首先是独立的寂寞文化,因为有了寂寞与独立,大学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引导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的进步。其次是学问文化,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第三是学术文化,高校班级要让学生追求真理,学术独立,不是说谁的钱多谁的真理就多。第四是过程文化,要体现求学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品德提升、学问累积、思维提高、学术进步、实力彰显、奉献与社会正面评价渐进的一种过程。
王冀生认为:“当前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主要表现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官僚化气息和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的侵袭严重;大学缺乏独立意识和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2]实际上,高校班级文化滑坡比这还要严重。以网络公布的诸种行为来看,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淡化、道德缺失、法纪规范观念淡漠,日常行为、学术行为、就业行为、网络行为、竞争行为等都偏离正常模式;论文抄袭、考试舞弊、恶意欠费、不还贷款、履历“掺水”、随意毁约等现象大量存在;“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等等不乏其人,他们的生理年龄成年,而心理年龄却往往孩童化,脱离了父母,失去控制却常常是故意而为之。他们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都懒得去争取,成天忙于睡懒觉、打游戏、谈情,更不用说独立、发展、理想、信念。这就要求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占领班级文化建设的空白阵地,主动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品位文化,形成一系列值得研究与推广的品位理论与品位个案。
(三)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可行性评比
高校班级文化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可行性探索。
所谓可行性,是指对高校班级文化过程、设计、程序或计划能否在所要求的时间、财力、人力、区间等条件与范围内成功完成的确定性。高校班级文化要有“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的评比与探索。在评比中,要紧扣“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只有具有较规范、稳定、配套、完备的体系,具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持续自觉“动力源”,具有确保完成的“确定性”,这样的机制才能真正长效。
滑坡的高校班级文化是可以扭转与重新建设的。以北京大学为例,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但大多数学生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于学术研究,毫无兴趣。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者居多。学校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学生课外,没有高尚娱乐,大多在校外吃喝嫖赌等不正当消遣。这就是1916年以前北大的腐败校风。[3]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向全校师生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后经努力,“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4]可见,要扭转一时之风气是可行的。但这要学校领导的重视,要建立领导机构,形成工作网络,层层细化,推进与落实;要给班主任或辅导员以时间与空间,对于已经有所探讨和实践的要帮助总结提高,要推进可行性评比,精选个案,及时推广;要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以制度,以形成长效推进机制,保证一代代人都如北大学子般地高质量成长。
(四)与时俱进,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
高校班级成员的发展与时代是同步的,甚至会领先于时代的发展。如网络邮件、QQ群、博客、飞信、短信、电话是年轻学子经常采用的,要回到结绳纪事、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与时俱进,探索新时期的新做法,创新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工作流程,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让学生主体意识崛起,思想潮流高尚,学识扎实领先,参与实践多有奉献,参与学术研究多有建树,参与交流多展英姿,建立起参与式发展的高校班级文化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协同推进。
顾明远认为:“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的不同就在此。”[5]一流的班级也是如此,要不断推进班级在整个文化场里面,道德修养提高、学识累积增加、学术能力提升、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国际尖端知识与技术的跟踪吸收与创新显著提高。
(五)制度同步,内修外展
人的成长是渐进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也是如此。入学后,要给班级中的学生以严格的训练,通过制度建设让他们把基础知识学扎实,知识面拓展宽广,眼界开阔,并培养出对纯粹学术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够站在高层次与高水准上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这样,几个方面的制度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加以配套同步,使高校学生守得住“正”,创得了“新”,入得了“流”,出得了“门”。
1.建立形式文化制度。军队与公检法的着装、企业的工作服、中小学的校服都是一种形式文化,这些形式文化的制度使他们时刻在提醒着自己的义务。高校班级也要外整形象,要体现出自然美、清新美、纯朴美、大方美的文化品位。教室、寝室、校园、建筑要有相应的物质形式在文化上的规定,并形成制度。同时,要有如班会、晨会、总结会、互评会、新人引进会、典型事迹会、名家交流会等等形式上的文化制度,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规定了形式,内容也就明确了。
2.建立行为文化制度。小学与中学生都有行为上的“守则”,而大学生则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行为文化。军队、企业一般都有严格的行为文化。如此,不能不深刻检讨高校行为文化上的问题。特别是互评行为、小结行为、提高行为、学习行为、交流行为、学术行为、科研与创造行为、文化娱乐行为、情感行为、责任行为等等,要有明确的行为文化制度,以外力和内力相结合的制度,使所有班级文化都有一个较好的行为文化。
3.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着手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其目标指向一代人的信心、信念、理想、情操;指向一代人的心灵成熟、学业进步、责任与奉献、创新与发展。
4.建立“走出去”的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逐渐学会并适应走向世界,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吸收融汇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走向专业领域,走向现实社会,走向学术与科研,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走向国内与国际交流。
总之,应该让高校班级文化成为培养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催化剂,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依据的前沿,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反映出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舞台,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强力突围。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
[2]王冀生.多样化与高品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3-4.
[3]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42.
[4]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在北京大学之经历,自写年谱.(本文中所引蔡先生自己的论述,均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1-7卷,中华书局1984-1989年版).
[5]顾明远.铸造大学的灵魂—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所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48.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