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80后末期(以下简称80末)的我们和90后末期(以下简称90末)的学生们,都是不被看好的一代。处在两个时代变化的我们很多地方具有相似点,作为80末班主任我目前的两届学生都是90后,我们“亦师亦友”。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理念。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撑——大气
作为一名80末班主任,年轻本是财富,敢想敢拼,朝气蓬勃。可是我们阅历较浅,经验不足。在班级管理中年轻班主任常出现管理瓶颈或障碍,严重影响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中,师生矛盾激化时,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师生的地位不是对等的,学生出现错误就理论上是必然的,而教师去引导施教是天职。因此,不能去顶、去压,而应以宽阔的胸怀、和谐的包容,去做真诚的教育,去引导学生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班主任所表现出的认真进取、宽容大度也是班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班集体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班集体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家。但在他们身上承载着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有时学生难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行为有所偏失。因此建好这个家不仅是学生生活的保证,而且对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情感、素质等诸方面的培养和重塑,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强烈的道德认同感,创新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景,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学习、热爱生活,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人性化的管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尊重
80末班主任在与90末学生的交往中恰到好处的把握情感其实很难掌握度。与学生的交往同情、关注、呵护、尊重,以朋友的身份与每位学生坦诚相见,相处交流,真心实意的对他们的合理需要与正当要求给予关心与满足,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爱是高尚的、无私的、公正的,绝对不是盲目的、泛滥的、无原则的。
班级文化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以班级的日常活动为依托,渗透进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班级文化并不是与班级的成立同时产生,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是班级成员能够在某一价值取向获得一致的表现。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这种局面形成时,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班级前进的方向,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创新的班级管理活动。在学习方面,我班也开展了学习小组大比拼。同学们在小组内外寻找竞争对手,在常规、课堂表现及阶段测试等方面进行“PK”。这在班级掀起了一股学习竞争的浪潮。同时,抓住班会课等时机,通过班委竞选,团员民主选举等一切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方式,在班级充分营造出了和谐竞争进取的氛围。孩子们的笑脸和进步让我确信班级文化正在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和谐进取的班级。
三、“以学生为本”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解
《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心也”,只有走进人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班主任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担当着学校教育这个大舞台的主角,要用真诚的爱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关心、理解和支持每一个学生。并给予正确引导,而不是用“保姆式的爱”把学生圈在舞台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多一点对未来的期望,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珍惜、懂得尊重,在自我体验中长大。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除父母之外的最重要的可“依恋”的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借助学生的“向师性”心理,通过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重视,并且能体会到这种情况是无条件的。同时,班主任还应充分利用自身成熟的心智,有针对性地调节自身的交往行为,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心不含有任何功利,只是为促使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铺路搭桥。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公正
90末学生心智不成熟,考虑问题肤浅,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心思去考虑,难免自私。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是班主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发展。
80末年轻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對一些个别问题,应就事件本身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指出改进的方法,不能迁怒于整个班,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在班级管理中,要让班集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也是好的,贴上这样的标签,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撑——大气
作为一名80末班主任,年轻本是财富,敢想敢拼,朝气蓬勃。可是我们阅历较浅,经验不足。在班级管理中年轻班主任常出现管理瓶颈或障碍,严重影响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中,师生矛盾激化时,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师生的地位不是对等的,学生出现错误就理论上是必然的,而教师去引导施教是天职。因此,不能去顶、去压,而应以宽阔的胸怀、和谐的包容,去做真诚的教育,去引导学生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班主任所表现出的认真进取、宽容大度也是班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班集体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班集体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家。但在他们身上承载着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有时学生难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行为有所偏失。因此建好这个家不仅是学生生活的保证,而且对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情感、素质等诸方面的培养和重塑,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强烈的道德认同感,创新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景,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学习、热爱生活,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人性化的管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尊重
80末班主任在与90末学生的交往中恰到好处的把握情感其实很难掌握度。与学生的交往同情、关注、呵护、尊重,以朋友的身份与每位学生坦诚相见,相处交流,真心实意的对他们的合理需要与正当要求给予关心与满足,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爱是高尚的、无私的、公正的,绝对不是盲目的、泛滥的、无原则的。
班级文化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以班级的日常活动为依托,渗透进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班级文化并不是与班级的成立同时产生,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是班级成员能够在某一价值取向获得一致的表现。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这种局面形成时,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班级前进的方向,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创新的班级管理活动。在学习方面,我班也开展了学习小组大比拼。同学们在小组内外寻找竞争对手,在常规、课堂表现及阶段测试等方面进行“PK”。这在班级掀起了一股学习竞争的浪潮。同时,抓住班会课等时机,通过班委竞选,团员民主选举等一切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方式,在班级充分营造出了和谐竞争进取的氛围。孩子们的笑脸和进步让我确信班级文化正在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和谐进取的班级。
三、“以学生为本”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解
《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心也”,只有走进人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班主任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担当着学校教育这个大舞台的主角,要用真诚的爱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关心、理解和支持每一个学生。并给予正确引导,而不是用“保姆式的爱”把学生圈在舞台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多一点对未来的期望,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珍惜、懂得尊重,在自我体验中长大。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除父母之外的最重要的可“依恋”的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借助学生的“向师性”心理,通过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重视,并且能体会到这种情况是无条件的。同时,班主任还应充分利用自身成熟的心智,有针对性地调节自身的交往行为,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心不含有任何功利,只是为促使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铺路搭桥。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公正
90末学生心智不成熟,考虑问题肤浅,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心思去考虑,难免自私。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是班主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发展。
80末年轻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對一些个别问题,应就事件本身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指出改进的方法,不能迁怒于整个班,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在班级管理中,要让班集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也是好的,贴上这样的标签,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