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创业型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异军突起,勇于担当,以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实践范式。本文界定了创业型大学的内涵,辨识创业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与联系,并重点分析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构成与特点,提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变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
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崛起,早日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直为高等教育关注的话题。知识经济时代,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在全球范围内异军突起,以一种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拓展职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实践范式。
一、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及其与研究型大学的关系
1. 创业型大学的内涵
一般认为,18 世纪末以前,大学职能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教学方面。19 世纪初德国高校历经“洪堡改革”之后,开始承担研究的使命,并诞生了研究型大学,也被称为“第一次学术”革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知识、人才、科技等因素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型大学面对经济社会做出了创业型反应,以“创新创业”的新姿态与其它创新机构进行更为多元的互动,将教学、科研与知识市场化相结合,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此时,研究型大学的职能被进一步拓展,承担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三使命,也被称之为“创业”职能,并诞生了创业型大学(参见表1)。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的大学理念与发展模式,不等同于企业型大学,更不简单等同于开展创业教育的大学;它不是狭隘地仅仅进行研究商业化,更主要的是在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体现大学传统的教学与科研功能。创业型大学,是指通过拓展传统的教学与科研职能,承担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扮演区域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与政府、产业界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注重提升研究与发展的质量,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动力;以跨学科研究中心、衍生企业、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创业型组织为载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是融创业文化与学术文化为一体的新型大学。
2. 创业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和联系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积极关注研究型大学的改革与发展,阐述了对研究型大学的理解。例如,王战军认为“中国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首要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1]。弗兰克·罗德斯认为,研究型大学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卓有成效的研究、相当大的研究生规模、成功吸引外部资助特别是联邦资助”这些特点[2]。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发现研究型大学与创业型大学的区别与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型大学主要由学科交叉、综合集成能力较强,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型大学发展而来,也可能由在某一行业领域、或学科领域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大学发展而来,也即创业型大学不一定全都是由研究型大学发展而来的。但是,不管由哪一种大学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创新能力是一所大学转型为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基础。
(2)理解研究型大学与创业型大学的关键词不同。如果说“创新”是理解“研究型大学”内涵的一个重要关键词,那么“创新创业”则是理解创业型大学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创新是创业型大学创业的基础,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同时创新应是在强烈事业心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才能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所以,创新与创业两者是辩证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由研究型大学发展变革而来的创业型大学,它具备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但研究型大学未具备创业型大学的一些特征。如埃兹科维茨认为“新兴的创业型大学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五个:一是拥有团体研究的组织;二是建立具有商业潜力的研究基础;三是将研究作为知识产权转移出大学的组织机制;四是在大学里组建公司的能力;五是学术要素和商业要素整合成新的组织模式的能力。前两个要素已存在于研究型大学的模式之中,第三个是从研究型向创业型学术模式转变中的要素,而第四和第五个要素则是创业型大学的特征”[3]。
(4)研究型大学虽然提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实际主要是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它服务社会的目标、途径、方法与创业型大学不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愿意将其研究面向社会经济的需要,都能够自觉承担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责”[4]。创业型大学突出的特征是能对国家利益做出敏锐的反应,并积极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在教学、科研、经济社会发展三个使命之间保持一种创造性的张力,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主体作用。但此处并不意味着创业型大学是高于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新大学类型或模式,它们不存在高低之分。因为在高等教育机构多元化时代,他们承担不同的角色功能,具有各自相应的定位。
二、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构成
已有相关学者构建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伯顿·克拉克于1998年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提出的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即: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5]另有埃兹科维茨提出来的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他通过对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创业学术发展(Entrepreneurial Academic Development)的研究发现,创业型大学与政府、产业构成重叠的三螺旋组织,大学表现出政府、产业的一些功能,同时大学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它们打破传统的边界,包括学科边界、行业边界、地域边界、观念边界等,并在边界切面上建立起新的管理、教育和社会运作机制。[6]
根据已有研究文献,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内涵,本文构建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一是创业型大学作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与政府、产业界等机构构成创新创业战略联盟。二是创业型大学的教学对市场做出回应;科研注重创新与创业理念的融合;创业职能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发展模式的治理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引领核心。四是发展模式的运行依托不断拓展的创新创业平台。
三、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特点
1.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向特点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大学所处的办学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传统的大学逻辑与管理范式也开始融入新的发展元素。因此,我们需要对大学既有的、甚或视为当然的基本信念进行理性审视,辩证地看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创业型大学较之传统大学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接近市场逻辑,它与政府、市场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又保留自己独立的身份,具有自我驾驭的能力与决心。因此,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以实用主义为价值取向,以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使命。
(1)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并非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原本不是一对概念范畴,因为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观,实用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一步体现,创业型大学将知识价值快速、高效地传递到社会,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以实用主义价值为取向,其目的是要使创业型大学成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引领社会的发展,而并非如同企业一样的运作。创业型大学的实用主义表现为对国家战略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并非功利主义。其实用主义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中,它需要在回应社会需求和保持自身独立之间保持一种张力。
(2)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是以传统的学术创新获取大学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大学重要的发展策略。创业是研究型大学传统学术功能的新发展,学术是创业的根基。知识的创新不可忽视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必须保障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的自治。与传统大学不同的是,创业型大学对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诉求,是结合时代背景,选择新的路径,即走出象牙塔,回应国家战略利益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接近市场机制的同时,却保持市场化的底线,在体现“官”、“产”部分特征与功能的同时,又保持相对独立的身份,坚持学术的创新与创业。
2.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文化特点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传统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的交融,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所谓创业文化,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精神。传统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既有相异之处也有共同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不断发展中相互交融。
传统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环境系统,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社会网络、资源禀赋、发展主体等方面的区别。①价值取向方面,传统学术文化在于对“高深学问”的追求,强调基础研究的价值;创业文化认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存在截然对立,两者互相交融。②社会网络方面,传统的学术文化强调以学缘、地缘、人缘,尤其是学缘为主构成的社会网络;创业文化强调大学服务社会,形成“官产学研用”联盟的社会网络。③发展主体方面,创业文化较学术文化更为多元,除教授与研究生是其主体外,还包括社会上的企业家、政府的管理人员等。此外,传统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在资源禀赋等方面也存在不同。
但是传统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存在共同点,具有战略的对接点,如都强调“创新”,“教师、学生”都是其共同的发展主体等。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自20世纪50年代一批创业型大学浮出水面以来,大学的学术文化开始包容创业的意蕴。如一些大学开始逐步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积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同时也不断壮大自己。而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学术文化呈现出创新与开拓精神。究其实,因为各种因素开始影响大学的传统学术文化,比如新型的消费者似的学习者需要菜单式的服务、高质量的教育、便捷及时的反馈、个性化的产品;企业不断与科研实力强的高校联姻,在这变动不居的环境中,各种力量开始重塑传统学术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取向。两者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如进行积极引导,就可能交融,形成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文化生态系统,支持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实践。
3.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职能特点
(1)创业型大学的教学职能,应对市场做出回应。创业型大学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对一些专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在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知识和文化的多元化,在学位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渗透实用知识。从教师主导的学习转型为学生主导的学习,互动、合作学习取代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而不只是掌握一系列具体的知识,强调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
(2)创业型大学的科研,应注重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合。在科研的过程中,“前向线性模式”与“逆向线性模式”交互出现。[7]“前向线性模式”是从科学研究发现出发,开发新产品及工艺;“逆向线性模式”则是从生产实际出发,利用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这种交互出现的模式比传统的模式更靠近市场。创新成为分别起始于科学研究与实际生产需要的前向与逆向线性过程的综合,即“科学推动”与“市场拉动”的结合。创业型大学的科研如果只注重创新或者创业,而不是整体思考创新创业的关系,都将有失偏颇。然而进行高效率的创新创业,还应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3)创业型大学发挥创业职能,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大学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需要关注国家的战略利益,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创业型大学作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平等地与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彼此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与合理分工,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及支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信息、知识、能量的交流,有效地完成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四、我国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变革的政策建议
在一些研究型大学已经具备向创业型大学转型条件的情况下,为进一步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我国有必要引导和鼓励一批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变革。
1. 政府引导和鼓励一批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变革
(1)政府要明确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强化高等教育界对创业型大学的正确理解,化解一些误解。在高等教育界,一些研究者或者管理人员以为创业型大学是“二三流的大学”、“以赚钱为目的的大学”。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将有助于相关人员理解创业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性。(2)政府应创建适于研究型大学创业的政策环境。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引导创业型大学的办学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共赢。二是政府可以采取委托的方式,将一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交付给科研实力强的创业型大学承担。通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发挥创业型大学在形成产业共性技术、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在大学的考核评价方面,可以将大学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实现国家利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作为考核评价的指标,增强研究型大学在实现国家利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责任。
2. 建立“官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战略联盟
建立“官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战略联盟,目的在于使各种创新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真正破除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壁垒,实现科研开发链与市场产业链、顾客价值链的有效衔接。(1)以项目为牵引,以基地为平台,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型大学应该建立“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为学术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如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共性关键技术重大平台运行机制,实现科研开发链与市场产业链、顾客价值链的衔接。(2)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对重大科研项目从研究、开发到转移进行全程跟踪,尤其是关注技术转移环节,以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3)企业不断提升与大学科技合作的层次。企业与大学的合作要从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转向与高校建立联合研发实体,并积极融入大学学科建设。
3.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构筑一个不断拓展的发展外围
研究型大学应采取主动性策略,在大学、政府、产业组织之间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形成新的官产学格局,转型为创业型大学。这些创新创业平台包括创业型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模式,创业型大学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模式,创业型大学科技型企业模式、创业型大学科技园模式等。这些模式有不同建设理念、定位,以及不同的发展途径、手段,但是围绕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有一些共同点。这些创新创业平台是集科研、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研究实体,是一个具有跨学科、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特点的研究基地。他们通过积极寻求大学学科优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战略对接,成为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平台,充当科研人员同企业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以及技术转移的推进器,对当地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起到引领作用。
4. 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的创新创业精神
研究型大学要加强以创新创业为主导的大学文化建设,弘扬敢于创新、敢于开创事业的大学精神。(1)建立鼓励教师创业的考核评价机制。如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可分设教学岗、研发岗、创业岗等多类岗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在一定时期内自主选择聘任,策略性地允许学术人员在“教授、企业家、政府管理人员”之间取得合适的临时性身份,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社会服务和技术转移。(2)加强创业教育,开设面向全体教师、学生的创业辅导课程,增强科研人员识别并把握创业机遇的能力,促进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的交融。(3)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创业文化。如学校通过主办创业计划大赛,激发师生创业意识;支持师生参与国际上的创业比赛,扩大师生创业视野和增进师生的创业体验。
总之,在社会需求多元化、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的时代,研究型大学变革走多元化的办学之路是满足社会所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关键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应科学定位,理性思考,探寻出一条符合自身办学规律的发展之路,并以一种创新创业的精神不断变革创新,力争早日崛起。
参考文献
[1] 王战军,翟亚军. 中国研究型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 5-8.
[2][美]弗兰克·罗德斯著. 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蓝劲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6.
[3] Etzkowitz, H. The second academic revolution: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M]. New York: Gordon & Breach, 2002.
[4]王雁,孔寒冰,王沛民. 创业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 高等教育研究,2003(3): 52-56.
[5][美]伯顿·克拉克著. 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Etzkowitz, H.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in the academy: A ca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rms [J]. Social Problems, 1989, 36(1): 14-29.
[7][美]亨利·埃兹科维茨.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 ]. 周春彦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2.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
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崛起,早日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直为高等教育关注的话题。知识经济时代,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在全球范围内异军突起,以一种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拓展职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实践范式。
一、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及其与研究型大学的关系
1. 创业型大学的内涵
一般认为,18 世纪末以前,大学职能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教学方面。19 世纪初德国高校历经“洪堡改革”之后,开始承担研究的使命,并诞生了研究型大学,也被称为“第一次学术”革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知识、人才、科技等因素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型大学面对经济社会做出了创业型反应,以“创新创业”的新姿态与其它创新机构进行更为多元的互动,将教学、科研与知识市场化相结合,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此时,研究型大学的职能被进一步拓展,承担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三使命,也被称之为“创业”职能,并诞生了创业型大学(参见表1)。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的大学理念与发展模式,不等同于企业型大学,更不简单等同于开展创业教育的大学;它不是狭隘地仅仅进行研究商业化,更主要的是在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体现大学传统的教学与科研功能。创业型大学,是指通过拓展传统的教学与科研职能,承担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扮演区域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与政府、产业界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注重提升研究与发展的质量,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动力;以跨学科研究中心、衍生企业、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创业型组织为载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是融创业文化与学术文化为一体的新型大学。
2. 创业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和联系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积极关注研究型大学的改革与发展,阐述了对研究型大学的理解。例如,王战军认为“中国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首要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1]。弗兰克·罗德斯认为,研究型大学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卓有成效的研究、相当大的研究生规模、成功吸引外部资助特别是联邦资助”这些特点[2]。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发现研究型大学与创业型大学的区别与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型大学主要由学科交叉、综合集成能力较强,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型大学发展而来,也可能由在某一行业领域、或学科领域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大学发展而来,也即创业型大学不一定全都是由研究型大学发展而来的。但是,不管由哪一种大学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创新能力是一所大学转型为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基础。
(2)理解研究型大学与创业型大学的关键词不同。如果说“创新”是理解“研究型大学”内涵的一个重要关键词,那么“创新创业”则是理解创业型大学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创新是创业型大学创业的基础,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同时创新应是在强烈事业心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才能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所以,创新与创业两者是辩证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由研究型大学发展变革而来的创业型大学,它具备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但研究型大学未具备创业型大学的一些特征。如埃兹科维茨认为“新兴的创业型大学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五个:一是拥有团体研究的组织;二是建立具有商业潜力的研究基础;三是将研究作为知识产权转移出大学的组织机制;四是在大学里组建公司的能力;五是学术要素和商业要素整合成新的组织模式的能力。前两个要素已存在于研究型大学的模式之中,第三个是从研究型向创业型学术模式转变中的要素,而第四和第五个要素则是创业型大学的特征”[3]。
(4)研究型大学虽然提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实际主要是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它服务社会的目标、途径、方法与创业型大学不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愿意将其研究面向社会经济的需要,都能够自觉承担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责”[4]。创业型大学突出的特征是能对国家利益做出敏锐的反应,并积极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在教学、科研、经济社会发展三个使命之间保持一种创造性的张力,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主体作用。但此处并不意味着创业型大学是高于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新大学类型或模式,它们不存在高低之分。因为在高等教育机构多元化时代,他们承担不同的角色功能,具有各自相应的定位。
二、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构成
已有相关学者构建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伯顿·克拉克于1998年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提出的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即: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5]另有埃兹科维茨提出来的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他通过对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创业学术发展(Entrepreneurial Academic Development)的研究发现,创业型大学与政府、产业构成重叠的三螺旋组织,大学表现出政府、产业的一些功能,同时大学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它们打破传统的边界,包括学科边界、行业边界、地域边界、观念边界等,并在边界切面上建立起新的管理、教育和社会运作机制。[6]
根据已有研究文献,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内涵,本文构建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一是创业型大学作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与政府、产业界等机构构成创新创业战略联盟。二是创业型大学的教学对市场做出回应;科研注重创新与创业理念的融合;创业职能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发展模式的治理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引领核心。四是发展模式的运行依托不断拓展的创新创业平台。
三、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特点
1.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向特点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大学所处的办学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传统的大学逻辑与管理范式也开始融入新的发展元素。因此,我们需要对大学既有的、甚或视为当然的基本信念进行理性审视,辩证地看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创业型大学较之传统大学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接近市场逻辑,它与政府、市场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又保留自己独立的身份,具有自我驾驭的能力与决心。因此,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以实用主义为价值取向,以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使命。
(1)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并非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原本不是一对概念范畴,因为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观,实用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一步体现,创业型大学将知识价值快速、高效地传递到社会,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以实用主义价值为取向,其目的是要使创业型大学成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引领社会的发展,而并非如同企业一样的运作。创业型大学的实用主义表现为对国家战略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并非功利主义。其实用主义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中,它需要在回应社会需求和保持自身独立之间保持一种张力。
(2)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是以传统的学术创新获取大学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大学重要的发展策略。创业是研究型大学传统学术功能的新发展,学术是创业的根基。知识的创新不可忽视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必须保障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的自治。与传统大学不同的是,创业型大学对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诉求,是结合时代背景,选择新的路径,即走出象牙塔,回应国家战略利益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接近市场机制的同时,却保持市场化的底线,在体现“官”、“产”部分特征与功能的同时,又保持相对独立的身份,坚持学术的创新与创业。
2.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文化特点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传统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的交融,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所谓创业文化,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精神。传统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既有相异之处也有共同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不断发展中相互交融。
传统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环境系统,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社会网络、资源禀赋、发展主体等方面的区别。①价值取向方面,传统学术文化在于对“高深学问”的追求,强调基础研究的价值;创业文化认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存在截然对立,两者互相交融。②社会网络方面,传统的学术文化强调以学缘、地缘、人缘,尤其是学缘为主构成的社会网络;创业文化强调大学服务社会,形成“官产学研用”联盟的社会网络。③发展主体方面,创业文化较学术文化更为多元,除教授与研究生是其主体外,还包括社会上的企业家、政府的管理人员等。此外,传统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在资源禀赋等方面也存在不同。
但是传统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存在共同点,具有战略的对接点,如都强调“创新”,“教师、学生”都是其共同的发展主体等。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自20世纪50年代一批创业型大学浮出水面以来,大学的学术文化开始包容创业的意蕴。如一些大学开始逐步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积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同时也不断壮大自己。而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学术文化呈现出创新与开拓精神。究其实,因为各种因素开始影响大学的传统学术文化,比如新型的消费者似的学习者需要菜单式的服务、高质量的教育、便捷及时的反馈、个性化的产品;企业不断与科研实力强的高校联姻,在这变动不居的环境中,各种力量开始重塑传统学术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取向。两者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如进行积极引导,就可能交融,形成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文化生态系统,支持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实践。
3.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职能特点
(1)创业型大学的教学职能,应对市场做出回应。创业型大学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对一些专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在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知识和文化的多元化,在学位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渗透实用知识。从教师主导的学习转型为学生主导的学习,互动、合作学习取代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而不只是掌握一系列具体的知识,强调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
(2)创业型大学的科研,应注重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合。在科研的过程中,“前向线性模式”与“逆向线性模式”交互出现。[7]“前向线性模式”是从科学研究发现出发,开发新产品及工艺;“逆向线性模式”则是从生产实际出发,利用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这种交互出现的模式比传统的模式更靠近市场。创新成为分别起始于科学研究与实际生产需要的前向与逆向线性过程的综合,即“科学推动”与“市场拉动”的结合。创业型大学的科研如果只注重创新或者创业,而不是整体思考创新创业的关系,都将有失偏颇。然而进行高效率的创新创业,还应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3)创业型大学发挥创业职能,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大学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需要关注国家的战略利益,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创业型大学作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平等地与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彼此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与合理分工,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及支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信息、知识、能量的交流,有效地完成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四、我国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变革的政策建议
在一些研究型大学已经具备向创业型大学转型条件的情况下,为进一步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我国有必要引导和鼓励一批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变革。
1. 政府引导和鼓励一批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变革
(1)政府要明确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强化高等教育界对创业型大学的正确理解,化解一些误解。在高等教育界,一些研究者或者管理人员以为创业型大学是“二三流的大学”、“以赚钱为目的的大学”。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将有助于相关人员理解创业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性。(2)政府应创建适于研究型大学创业的政策环境。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引导创业型大学的办学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共赢。二是政府可以采取委托的方式,将一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交付给科研实力强的创业型大学承担。通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发挥创业型大学在形成产业共性技术、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在大学的考核评价方面,可以将大学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实现国家利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作为考核评价的指标,增强研究型大学在实现国家利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责任。
2. 建立“官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战略联盟
建立“官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战略联盟,目的在于使各种创新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真正破除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壁垒,实现科研开发链与市场产业链、顾客价值链的有效衔接。(1)以项目为牵引,以基地为平台,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型大学应该建立“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为学术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如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共性关键技术重大平台运行机制,实现科研开发链与市场产业链、顾客价值链的衔接。(2)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对重大科研项目从研究、开发到转移进行全程跟踪,尤其是关注技术转移环节,以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3)企业不断提升与大学科技合作的层次。企业与大学的合作要从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转向与高校建立联合研发实体,并积极融入大学学科建设。
3.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构筑一个不断拓展的发展外围
研究型大学应采取主动性策略,在大学、政府、产业组织之间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形成新的官产学格局,转型为创业型大学。这些创新创业平台包括创业型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模式,创业型大学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模式,创业型大学科技型企业模式、创业型大学科技园模式等。这些模式有不同建设理念、定位,以及不同的发展途径、手段,但是围绕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有一些共同点。这些创新创业平台是集科研、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研究实体,是一个具有跨学科、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特点的研究基地。他们通过积极寻求大学学科优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战略对接,成为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平台,充当科研人员同企业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以及技术转移的推进器,对当地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起到引领作用。
4. 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的创新创业精神
研究型大学要加强以创新创业为主导的大学文化建设,弘扬敢于创新、敢于开创事业的大学精神。(1)建立鼓励教师创业的考核评价机制。如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可分设教学岗、研发岗、创业岗等多类岗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在一定时期内自主选择聘任,策略性地允许学术人员在“教授、企业家、政府管理人员”之间取得合适的临时性身份,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社会服务和技术转移。(2)加强创业教育,开设面向全体教师、学生的创业辅导课程,增强科研人员识别并把握创业机遇的能力,促进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的交融。(3)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创业文化。如学校通过主办创业计划大赛,激发师生创业意识;支持师生参与国际上的创业比赛,扩大师生创业视野和增进师生的创业体验。
总之,在社会需求多元化、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的时代,研究型大学变革走多元化的办学之路是满足社会所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关键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应科学定位,理性思考,探寻出一条符合自身办学规律的发展之路,并以一种创新创业的精神不断变革创新,力争早日崛起。
参考文献
[1] 王战军,翟亚军. 中国研究型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 5-8.
[2][美]弗兰克·罗德斯著. 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蓝劲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6.
[3] Etzkowitz, H. The second academic revolution: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M]. New York: Gordon & Breach, 2002.
[4]王雁,孔寒冰,王沛民. 创业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 高等教育研究,2003(3): 52-56.
[5][美]伯顿·克拉克著. 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Etzkowitz, H.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in the academy: A ca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rms [J]. Social Problems, 1989, 36(1): 14-29.
[7][美]亨利·埃兹科维茨.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 ]. 周春彦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