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精神可以引导办学方向,凝聚师生人心,激励师生斗志,规范师生行为,增强大学的综合实力。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入开展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精神为例,充分发挥精神力量在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弘扬“崇德远志”大学精神,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弘扬“和衷有容”大学精神,构建和谐幸福校园;弘扬“汲古求新”大学精神,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弘扬“笃学精业”大学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大学精神;科学发展;地位;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高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明显。然而,另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学精神发展滞后或缺失的现象,成为制约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大学精神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未能充分认识和把握。因此,研究大学精神在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及作用
中国自古为文化教育之邦。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导众弟子要“志于道,据于德”;在先秦时期我国出现大学雏形,当时的《礼记·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即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大学之道的最初表述,也是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大学精神的最初诠释。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1]。
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每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大学精神凝聚了大学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大学的办学传统,展现了大学自身的特质、品味与风格,是大学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综合反映,是大学的灵魂,是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第一,大学精神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首先,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每所大学必须回答的办学方向问题。坚持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事关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归根到底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学管理者就是将大学精神外化为具体的办学行为,实施自身的办学理念,并推动大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大学精神凭借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明晰的人文理念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准则,并内化为个体的人格气质和行为习惯,让大家明白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应该追求什么,反对什么,自觉地按照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付诸实践,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第二,大学精神具有感召和激励作用。大学精神对于每位师生员工都具有极强的内在感召力,能给予他们一种精神上的强大激励力量,这对全校师生员工的人生规划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当大学精神被内化为师生员工共同的学术良心、道德规范乃至人格气质时,就会产生强大的价值导向功能,激励和鼓舞大学师生员工去追求真理、探索新知。因为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师生员工之间相互激励,协同共进,最终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三,大学精神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大学精神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最富魅力的一部分。一方面,它以社会精神文化为底蕴,吮吸其营养而成长;反过来,它又对社会精神文化乃至上层建筑具有引领作用,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着大学精神作为内在支撑的大学,自然具有向外拓展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特有的大学精神之后,作为一种高层次、有活力的文化形态,能通过先进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活动、高雅的文化生活及优秀人才输出,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示范影响和改造作用,使大学的力量源源不断地辐射或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大学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外界影响力的最重要的依托,也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动体现。
总之,大学精神既隐含于大学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理念、道德行为准则之中,又会随着高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广泛撒播,从而对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精神对大学自身发展建设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言:“总的来说,与任何机械的方法和任何组织相比,大学的精神是高水准的更有效的保证。”
二、开展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是凝炼和弘扬大学精神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凝炼和弘扬大学精神,构筑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借此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2010年组织全校开展了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学校邀请行内专家教授开设大学精神讲座十多场;召开了离退休同志、统一战线、骨干教师、学生代表等7个专场座谈会;走访老专家、老教授;举行大学精神论坛、演讲比赛;面向全球征求数百位校友的意见;出版大学精神专刊,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宣传媒体,使得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影响力深入人心。各二级单位亦积极响应,共举办研讨会及论坛114场,撰写心得体会2393篇,编印论文集5册,还通过辩论赛、书画摄影比赛、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诠释和研讨大学精神。
全面、客观、准确地表述广州中医药大学精神(以下简称广中医精神)的内涵,是这次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成果,也是大讨论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经过全校上下的广泛深入讨论,最后概括提炼的广中医精神表述为: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其一,“崇德远志”意为全校师生追求崇高的品质和远大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健康,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道德精神。其二,“和衷有容”意为全校师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谦敬礼让,共同构建和谐校园的合作精神。其三,“汲古求新”意为全校师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其四,“笃学精业”意为全校师生对学业、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永不满足、永不停滞、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通过大讨论活动,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增强了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大家深刻认识到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校格、灵魂、理想、追求,是立校之本,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泉源。弘扬大学精神最重要的是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让大学精神成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弘扬“崇德远志”大学精神,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对人类、对社会、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确保始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前提。
广中医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基本理念方针,同时强调中医药大学的特性。“崇德远志”,是对全校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健康,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道德精神的诠释。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当时的校训为“上医医国,先觉觉民”,可谓近代中医教育思想创新的里程碑,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令人深省。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老教授,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呕心沥血,先后五次“上书”中央和卫生部领导,每每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中医振兴而奋争。这种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远大志向令人景仰。
“崇德远志”大学精神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赋予了鲜明的主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与动力源泉。只有坚持与弘扬“崇德远志”的精神,才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大学师生员工才不会在物欲横流的市场大潮中抛弃远大的抱负而迷失自我。我们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起崇高的道德和远大的志向。
(二)弘扬“和衷有容”大学精神,建设和谐幸福校园
构建和谐幸福校园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一个家庭培养孩子要有合适的环境一样,大学育人同样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而和谐幸福校园,是良好育人环境的最好概括。校园和谐、平安稳定,师生员工有幸福感,这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基础。
“和衷有容”精神体现了广中医半个多世纪来的办学风格,最早可追溯到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24年首任校长卢乃潼在开学典礼上训诫师生说:“本校设立之宗旨,习中医以存中药,由中医以通西医,保存国粹。”在当时西医迅速扩张、中医面临被废止的危险之际仍然主张中西结合,并开办生理模型陈列室、开设西医课程,正是学术包容的体现。时至今日,本校学生仍以中西医结合业务能力强为社会所称道。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著名股骨头坏死治疗专家袁浩教授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广大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对不同学术流派、不同观点、不同生活方式也能够做到“和而不同”;2003年,学校医学专家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非典”取得显著效果;全校师生员工更是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正是“和衷有容”大学精神的生动体现。
要建设和谐幸福校园,必须坚持与弘扬“和衷有容”的大学精神。首先是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的两个主体,师生关系始终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未来发展。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次要加强大学师生的传统文化熏陶与培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修身”方面尤有很好的教益作用,既要鼓励个性发展与学术创新,又要强调温文尔雅,和而不同。要做到校园和谐,在学术上要有兼容并包的精神,要鼓励学术自由、思想碰撞、容忍失败;在生活中也需要有仁慈宽容的精神,倡导尊重人格,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共同构建和谐幸福校园。
(三)弘扬“汲古求新”大学精神,提高办学治校水平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勇于改革创新是提高办学治校水平的力量源泉。善于继承是尊重前人成果的表现,勇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要想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离不开改革创新。高校要永葆鲜明特色,既要一以贯之,学习与继承人类文明成果与精华,又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与创新。众多历史名校兴衰的例证说明,把悠久的办学传统和不断的创新思路相结合是建设现代高水平大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汲古求新”精神充分诠释了广中医半个多世纪来对继承与创新精神的恪守之道。在中医药研究的批判与创新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五脏相关理论”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邓铁涛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五行学说”,逐渐发现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医理论与指导临床实践,于是在继承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历时30年,批判性地提出“五脏相关理论”,引起医学界的高度关注。邓老的学术继承者们并没有抱着“五脏相关理论”而津津乐道,停滞不前,而是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地在继承该重大理论的基础上继续实现学术创新。[2]“五脏相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突破口,为今后中医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极佳的范例。
要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大学,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教书育人方面,都要继续坚持和弘扬“汲古求新”的大学精神。首先,要充分挖掘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立文化兴校之根基。一所学校的传统文化是促进其发展的独特资源,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在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规律,明晰学校发展理念,在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推进自主创新,确定适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径,有效提升学校品质。其次,要在选择传统中重构学校未来。现代和传统相对而存在,真正的现代必然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的元素,尤其是那些传统中的精华成分。要以“汲古求新”的精神去探索大学未来走向,去实践“十二五”规划下的发展蓝图,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四)弘扬“笃学精业”大学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学精神维系着大学未来的命运;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君子务本,其命维新”;大学精神,育人为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师生是大学精神的直接承载者和受益者,因此塑造大学精神必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依靠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实现。广大师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笃学精业”精神体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半个多世纪来的办学质量。一直以来,广中医人都把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为之不懈努力。建校初期的教师多是当时社会上的执业中医,名望与建树颇高,目前在校园里仍然流传着他们将广博的中医药知识和以前密而不传的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无私地传授给学生的感人故事;文革前,学校领导根据中医特点提出“熟读、精思、博览、勤练”的方法要求,令许多当年的学生受益终生;当今的广中医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经典回归临床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中医经典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统一,重树人们对祖国医学的信心;刘仕昌教授九十高龄仍深入抗击“非典”一线诊治病人;李国桥教授冒着生命危险探索恶性疟疾的发病和治疗规律。这些都是对“笃学精业”精神的最好注解。
“十二五”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继续坚持与弘扬“笃学精业”的大学精神。首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厘清各专业人才目标定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加强通识教育,使之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导向,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深化改革课程体系,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坚持多样化、多途径和多种形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及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再次,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竞争力,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就业,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12):61.
[2]徐志伟,刘小斌.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2006(6):1-3.
关键词: 大学精神;科学发展;地位;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高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明显。然而,另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学精神发展滞后或缺失的现象,成为制约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大学精神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未能充分认识和把握。因此,研究大学精神在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及作用
中国自古为文化教育之邦。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导众弟子要“志于道,据于德”;在先秦时期我国出现大学雏形,当时的《礼记·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即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大学之道的最初表述,也是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大学精神的最初诠释。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1]。
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每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大学精神凝聚了大学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大学的办学传统,展现了大学自身的特质、品味与风格,是大学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综合反映,是大学的灵魂,是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第一,大学精神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首先,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每所大学必须回答的办学方向问题。坚持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事关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归根到底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学管理者就是将大学精神外化为具体的办学行为,实施自身的办学理念,并推动大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大学精神凭借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明晰的人文理念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准则,并内化为个体的人格气质和行为习惯,让大家明白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应该追求什么,反对什么,自觉地按照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付诸实践,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第二,大学精神具有感召和激励作用。大学精神对于每位师生员工都具有极强的内在感召力,能给予他们一种精神上的强大激励力量,这对全校师生员工的人生规划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当大学精神被内化为师生员工共同的学术良心、道德规范乃至人格气质时,就会产生强大的价值导向功能,激励和鼓舞大学师生员工去追求真理、探索新知。因为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师生员工之间相互激励,协同共进,最终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三,大学精神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大学精神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最富魅力的一部分。一方面,它以社会精神文化为底蕴,吮吸其营养而成长;反过来,它又对社会精神文化乃至上层建筑具有引领作用,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着大学精神作为内在支撑的大学,自然具有向外拓展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特有的大学精神之后,作为一种高层次、有活力的文化形态,能通过先进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活动、高雅的文化生活及优秀人才输出,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示范影响和改造作用,使大学的力量源源不断地辐射或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大学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外界影响力的最重要的依托,也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动体现。
总之,大学精神既隐含于大学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理念、道德行为准则之中,又会随着高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广泛撒播,从而对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精神对大学自身发展建设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言:“总的来说,与任何机械的方法和任何组织相比,大学的精神是高水准的更有效的保证。”
二、开展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是凝炼和弘扬大学精神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凝炼和弘扬大学精神,构筑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借此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2010年组织全校开展了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学校邀请行内专家教授开设大学精神讲座十多场;召开了离退休同志、统一战线、骨干教师、学生代表等7个专场座谈会;走访老专家、老教授;举行大学精神论坛、演讲比赛;面向全球征求数百位校友的意见;出版大学精神专刊,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宣传媒体,使得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影响力深入人心。各二级单位亦积极响应,共举办研讨会及论坛114场,撰写心得体会2393篇,编印论文集5册,还通过辩论赛、书画摄影比赛、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诠释和研讨大学精神。
全面、客观、准确地表述广州中医药大学精神(以下简称广中医精神)的内涵,是这次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成果,也是大讨论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经过全校上下的广泛深入讨论,最后概括提炼的广中医精神表述为: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其一,“崇德远志”意为全校师生追求崇高的品质和远大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健康,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道德精神。其二,“和衷有容”意为全校师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谦敬礼让,共同构建和谐校园的合作精神。其三,“汲古求新”意为全校师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其四,“笃学精业”意为全校师生对学业、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永不满足、永不停滞、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通过大讨论活动,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增强了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大家深刻认识到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校格、灵魂、理想、追求,是立校之本,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泉源。弘扬大学精神最重要的是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让大学精神成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弘扬“崇德远志”大学精神,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对人类、对社会、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确保始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前提。
广中医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基本理念方针,同时强调中医药大学的特性。“崇德远志”,是对全校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健康,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道德精神的诠释。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当时的校训为“上医医国,先觉觉民”,可谓近代中医教育思想创新的里程碑,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令人深省。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老教授,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呕心沥血,先后五次“上书”中央和卫生部领导,每每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中医振兴而奋争。这种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远大志向令人景仰。
“崇德远志”大学精神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赋予了鲜明的主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与动力源泉。只有坚持与弘扬“崇德远志”的精神,才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大学师生员工才不会在物欲横流的市场大潮中抛弃远大的抱负而迷失自我。我们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起崇高的道德和远大的志向。
(二)弘扬“和衷有容”大学精神,建设和谐幸福校园
构建和谐幸福校园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一个家庭培养孩子要有合适的环境一样,大学育人同样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而和谐幸福校园,是良好育人环境的最好概括。校园和谐、平安稳定,师生员工有幸福感,这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基础。
“和衷有容”精神体现了广中医半个多世纪来的办学风格,最早可追溯到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24年首任校长卢乃潼在开学典礼上训诫师生说:“本校设立之宗旨,习中医以存中药,由中医以通西医,保存国粹。”在当时西医迅速扩张、中医面临被废止的危险之际仍然主张中西结合,并开办生理模型陈列室、开设西医课程,正是学术包容的体现。时至今日,本校学生仍以中西医结合业务能力强为社会所称道。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著名股骨头坏死治疗专家袁浩教授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广大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对不同学术流派、不同观点、不同生活方式也能够做到“和而不同”;2003年,学校医学专家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非典”取得显著效果;全校师生员工更是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正是“和衷有容”大学精神的生动体现。
要建设和谐幸福校园,必须坚持与弘扬“和衷有容”的大学精神。首先是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的两个主体,师生关系始终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未来发展。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次要加强大学师生的传统文化熏陶与培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修身”方面尤有很好的教益作用,既要鼓励个性发展与学术创新,又要强调温文尔雅,和而不同。要做到校园和谐,在学术上要有兼容并包的精神,要鼓励学术自由、思想碰撞、容忍失败;在生活中也需要有仁慈宽容的精神,倡导尊重人格,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共同构建和谐幸福校园。
(三)弘扬“汲古求新”大学精神,提高办学治校水平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勇于改革创新是提高办学治校水平的力量源泉。善于继承是尊重前人成果的表现,勇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要想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离不开改革创新。高校要永葆鲜明特色,既要一以贯之,学习与继承人类文明成果与精华,又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与创新。众多历史名校兴衰的例证说明,把悠久的办学传统和不断的创新思路相结合是建设现代高水平大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汲古求新”精神充分诠释了广中医半个多世纪来对继承与创新精神的恪守之道。在中医药研究的批判与创新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五脏相关理论”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邓铁涛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五行学说”,逐渐发现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医理论与指导临床实践,于是在继承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历时30年,批判性地提出“五脏相关理论”,引起医学界的高度关注。邓老的学术继承者们并没有抱着“五脏相关理论”而津津乐道,停滞不前,而是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地在继承该重大理论的基础上继续实现学术创新。[2]“五脏相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突破口,为今后中医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极佳的范例。
要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大学,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教书育人方面,都要继续坚持和弘扬“汲古求新”的大学精神。首先,要充分挖掘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立文化兴校之根基。一所学校的传统文化是促进其发展的独特资源,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在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规律,明晰学校发展理念,在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推进自主创新,确定适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径,有效提升学校品质。其次,要在选择传统中重构学校未来。现代和传统相对而存在,真正的现代必然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的元素,尤其是那些传统中的精华成分。要以“汲古求新”的精神去探索大学未来走向,去实践“十二五”规划下的发展蓝图,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四)弘扬“笃学精业”大学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学精神维系着大学未来的命运;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君子务本,其命维新”;大学精神,育人为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师生是大学精神的直接承载者和受益者,因此塑造大学精神必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依靠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实现。广大师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笃学精业”精神体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半个多世纪来的办学质量。一直以来,广中医人都把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为之不懈努力。建校初期的教师多是当时社会上的执业中医,名望与建树颇高,目前在校园里仍然流传着他们将广博的中医药知识和以前密而不传的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无私地传授给学生的感人故事;文革前,学校领导根据中医特点提出“熟读、精思、博览、勤练”的方法要求,令许多当年的学生受益终生;当今的广中医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经典回归临床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中医经典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统一,重树人们对祖国医学的信心;刘仕昌教授九十高龄仍深入抗击“非典”一线诊治病人;李国桥教授冒着生命危险探索恶性疟疾的发病和治疗规律。这些都是对“笃学精业”精神的最好注解。
“十二五”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继续坚持与弘扬“笃学精业”的大学精神。首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厘清各专业人才目标定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加强通识教育,使之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导向,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深化改革课程体系,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坚持多样化、多途径和多种形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及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再次,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竞争力,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就业,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12):61.
[2]徐志伟,刘小斌.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200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