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差异的实证研究?鄢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生未来目标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调查样本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175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45559名2007级学生。数据统计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按重要性程度排在前三位的项目分别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人际网络”和“享有优质的精神生活”;性别与各项未来目标皆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男生期望追求事业成功,女生则更期望家庭幸福;男女学生在各项未来目标选择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从研究结果分析可知,大学生未来目标的性别差异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这种差异将影响学生实现未来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由此可能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未来目标;性别差异;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世界范围来看,阶层差异、种族差异、地区差异及性别差异可称为“传统的”四大社会差异。[1]其中前三者与教育关系的研究开展较早,而性别差异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教育机会方面,性别差异对高等教育过程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在我国,由于教育社会学重建进程开始得较晚,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性别与教育问题才开始逐步进入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
  在大学生未来目标的性别差异研究方面,目前国内文献尚少。王宇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目标的设定进行了研究,指出影响大学生对未来发展目标重视程度的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家庭所在地等。[2]张玲玲等人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证明,男女大学生在未来职业或工作、受教育、个人未来婚姻/家庭和个人财富的目标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提及有关未来职业或工作以及财富的目标比例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女大学生提及有关未来受教育和个人未来婚姻/家庭的目标比例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3]周芬分析了大学生各种成就目标的水平,考察了大学生成就目标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表明,大学生未来目标性别差异的研究已开始得到关注,性别差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已渐渐得到重视。
  大学生未来目标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安排,影响着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本文对大学生未来目标的性别差异进行探讨,有助于丰富高等教育领域的性别差异研究。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厦门大学课题组大一学生的调查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http://www.hedb.xmu.edu.cn)。笔者参与了问卷的设计和对高校的调查。整个数据库调查的对象是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的175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2007级在校本、专科学生。针对本文的研究需要,在剔除无效样本后,共有45559份样本。
  在未来目标变量方面,课题组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以下目标对您重要吗?”的调查问题,选择项由8项组成:(1)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2)在某方面有特殊贡献;(3)创业有成;(4)在社会上有影响力;(5)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6)拥有良好人际网络;(7)享有富裕的物质生活;(8)享有优质的精神生活,要求被试学生在每项后面的“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4个选项中选择。
  三、研究结论
  1. 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总体选择结果
  从表1可知,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按重要性程度排在前三位的项目分别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平均值为3.53)、“拥有良好的人际网络”(平均值为3.44)和“享有优质的精神生活”(平均值为3.43)。
  2. 性别与大学生未来目标的相关分析
  为了证明性别与大学生未来目标的相关性,我们采用了卡方统计中的Cramer’s V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性别与各项未来目标皆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3. 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选择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在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选择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并证明了不同性别与未来目标的相关性之后,由于未来目标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需要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在这8个选项中找出少数几个综合性因素,来反映这些选项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首先是检验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的主成分因子分析适合程度。表3显示,男生组样本的KMO值为0.803, 证明样本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给出的p值为0.000, 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女生组样本的KMO值为0.783, 证明样本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的程度为一般。
  接着,分别对男生和女生的未来目标进行因子分析的总方差分解,见表4和表5。
  由表4可见, 对男大学生的未来目标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后提取出的两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因子1和因子2)能够解释62.146%原有指标的信息。
  由表5可见,对女大学生的未来目标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后提取出的两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因子1和因子2)能够解释61.662%原有指标的信息。
   表6是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目标的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数据已剔除了绝对值小于0.5的载荷量。
  表6显示,无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其未来目标可以主要归纳为两种:因子1(主要成分包括拥有良好的人际网络、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享有优质的精神生活、享有富裕的物质生活),我们把这个因子命名为“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因子2(主要成分包括在某方面有特殊贡献、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在社会上有影响力),我们将这个因子命名为“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其依载荷量由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也相一致。不同的是,男生选择未来目标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创业有成,这是女生因子所不存在的。
  4. 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差异分析
  我们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各个未来目标的应答情况进行了频数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在各项未来目标的选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值都小于0.001),如表7。从选择比例上看,男生更注重于“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在某方面有特殊贡献”、“创业有成”和“在社会上有影响力”;而女生更希望未来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人际网络”和“享有优质的精神生活”,如表8。
  四、讨论
   数据分析结果揭示,我国大学生未来目标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不但具有深层次的原因,而且将对大学生未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1. 大学生未来目标的性别差异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
  生物学认为,女性天生较男性娇小、柔弱,在体型和力量上与男性相比有显著差别,加之女性每月的生理周期,导致在身体素质上女性确实不如男性,在体力上、体质上、情绪稳定上以及适应野外艰苦环境等方面均是如此。这种生理差别同时带来心理上的差异。男性一般比女性更胆大、性格豁达、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或游戏;而女性则比较胆小、喜欢比较稳定的工作,对身边的人和事更关心。正因为男女存在着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使得男性更注重自己的事业,他们比女性更希望自己的事业成功。而女性更注重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对事业成功的愿望比男性相对要弱一些。由此导致男人的幸福大多来自事业的成功,而女性的幸福大部分来自爱情与家庭的幸福。这对于数据统计出现的男生更多地选择因子1“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女生更多地选择因子2“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如果说生理和心理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生物差异使然,那么,未来目标的性别差异还可以从社会学意义上寻找到其根源。从社会学上看,大学生未来目标差异是传统文化观念造成的,是社会性别意识的映射,集中体现为性别刻板印象。①在传统文化观念中,女性被认为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而男性则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女性被认为应该从事家庭生活领域的活动,做好家庭妇女的本职;而男性则应该从事社会生活领域的活动,应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使得女大学生在考虑未来目标时,较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更多地关注自己(包括自己的外部形象),设计自己未来的配偶和家庭,把家庭幸福当作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可见,男女大学生未来目标差异并非是个体完全理性的选择,而且学生在看似自愿的背景下,潜藏着生理、心理差异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女大学生对未来目标的选择是学生个体在社会意识形态笼罩下的有限选择。
  2. 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差异将影响学生实现未来目标所付出的努力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激励力量即是推动人去追求和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的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这两个变量的乘积。效价越高,可能性越大,激励力量也越大。本研究发现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希望自己在未来能有所成就。根据这一理论,男生更可能在未来取得事业的成功。这是因为:第一,事业成功对于男生个体具有吸引力,它具有成功效价和成功感知工具的功用。例如,某个男生可能基于某种未来目标信念而偏爱创业,这种信念包括创业的价值性,以及由于创业而可能带来其他的更富有价值的结果,比如经济收入、工作的独立性等。[4]第二,男生对事业成功具有高期望值。期望理论假定,如果个体相信它能按照要求完成工作,且工作绩效也将带来某种特定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对他有直接的积极价值或者将带来间接的结果,那么这个个体将会努力工作。[5]即是说,只有更偏爱于事业成功并且认为事业成功会带来诸多附加值及高成功期望值的个体——男生,才会追求事业成功,并可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以成就事业为中心的生活目标,为在社会上谋取成功和地位做好各种准备。与此相反,相对于男生对事业成功较高的期望值,女生的事业成功意识比较低,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相对淡薄,她们对实现未来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对减少,并由此可能影响未来目标的最终实现。
  总之,我国不同性别大学生未来目标存在差异。深入分析这些差异,揭示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性别差异对高等教育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教育管理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性别,采取相应措施,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未来目标。
  
  注释:
  ①性别刻板印象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未来目标、要求等笼统的看法。它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动机、行为以及不同的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42.
  [2]王宇.大学生未来发展目标研究[J].青年探索, 2008(2).
  [3]张玲玲,张文新等.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4]Brooks,L.&Betz,N.E.Utility of expectancy theory in predicting occupational choices in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1990,37(1):57-64.转引自陶明,毛晓龙.未来目标信念、性别差异与创业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15).
  [5]Vroom,V.H.Work and Motivation[M].New York, Wiley:1964.转引自陶明,毛晓龙.未来目标信念、性别差异与创业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15).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社会学是西方社会学的重要分支,作为法国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涂尔干和布迪厄,都把教育作为其社会学重要研究对象。在对大学特征的认识上,涂尔干主要认为大学是理性和反思的场所,而布迪厄则认为大学是分类与区隔的场所。涂尔干与布迪厄对大学特征的不同理解源于,涂尔干侧重于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而布迪厄侧重于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再生产。通过对涂尔干与布迪厄大学特征思想的比较研究,能进一步深化对我国
期刊
摘 要:CIP是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针对美国教育所开发的一套专业分类目录。其中,中等后教育目录集学术性与职业性专业为一体。截至2000年,CIP所经历的三次修订均显示出了中等后教育专业一些新的发展迹象。通过对10所美国研究型高校当前本科专业设置与CIP-2000中等后教育专业目录的对照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研究型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结构特点,也在局部反映出CIP-2000发布至今中等后教育专业领域发生
期刊
摘 要:CEPA实施以来,粤港大学校际合作取得明显进展:人才培养合作从单一到多元、科学研究合作从形式到实质、学术交流互动从稀疏到频繁、合作机制建设从无为到有为。但在合作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欧美、轻港澳;重设想、轻落实;重数量、轻质量;重技术、轻理念等问题。未来应该通过创建“教育CEPA”等举措,形成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粤港大学;合作;交流;进展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
期刊
摘 要:社会心态是某一历史时期内社会上广泛形成和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中的知、情、意、行和价值取向的总和。调查显示,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美誉的高校教师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心态出现了一定偏差,表现为法制意识薄弱、政治参与性低、仇富仇官和怀旧情绪等。但总的来说其心态基本良好,价值取向积极、社会情绪乐观、具有比较清醒的社会认识、强烈的责任意识,表现出了积极的道德践行
期刊
摘要:  文章以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本科毕业生基本要求,提出了符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满足学生发展及社会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最后以用人单位及校友、大四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对毕业生基本要求的科学合理性进行了评估。  关键词: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要求;专业认证;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中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年来取得一系列可视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全面发展;但相对于形式的繁荣而言,在无形的大学生文明素质和精神世界层面,其成效并不显著。本文在探讨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瓶颈的现状与原因基础上,探索通过经典研习的课程设置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宗旨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经典研习    “高等教育界的许多同行们都有这样的前瞻:再过十
期刊
摘 要:概括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内涵和合理性,指出这一体制目前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法律法规对党委和校长的职责、二者间关系、实施程序和细则等方面的规定不完善,以及部分党委和校长管理经验的缺乏。借鉴我国公司法中关于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相关规定,对改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有效性提出如下思路。首先,清晰、具体地界定党委和校长的责任范围;其次,明确党委和校长之
期刊
收稿日期:2011-01-04  作者简介:黄晓波,华南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柯政彦,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广州/ 510631)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研究生就业和创业辅导研究”(编号09JGXM-ZD0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波兰经济体制转变后,波兰高校受到美
期刊
摘要: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针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政府制定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过程中对创新型工程师的急需,文章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西北工业大学与法国INSA-Lyon“3+2”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的经验和成果。以通过中外系统化的国际工程教育合作,实现工程人才的国内外同步联合培养以及培养体系的合理对
期刊
摘 要:基于H大学的调研数据,分析大学师生对大学精神的现状的看法以及对大学精神的理解,指出大学精神既体现学生的独立性、非功利性和超脱性,也体现教职工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理念。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提出大学精神的构建应以生为本,充分考虑时代特色和大学生的特点,从多元化的路径来建设品牌项目和特色活动。  关键词:大学精神;科学发展观;对策研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