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体系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构建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就业教育体系的设想,并具体阐述了其所具有的“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三个特征,同时还分析了构建所涉及的教育内容、运行机制和实施途径三个关键环节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系统 就业教育体系 构建与创新
  [作者简介]田雷(1968- ),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城市轨道交通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苏州 21513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89-02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成为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并逐渐形成了“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服务工作”这两个主要的建设内容。审视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除了应继续加强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之外,还应该从系统化、一体化的角度,加快构建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教育体系,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实效性。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教育体系是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手段展开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要素总和。当前从就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角度,还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组织领导机制的一元性有待强化。目前,各高职院校为了加强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网络,但这样的组织领导机制在运行中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形成“以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管理体制”,就业教育体系没有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就业工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度不足。
  2.工作运行机制的效能性有待提高。就业工作和就业教育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全局性,因此设立专门的工作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员是保证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各相关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工作目标内容、手段方法缺乏科学性,有时甚至出现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因此,系统内部的统一性不够,就业教育的“合力共振效应”不理想,尤其是缺乏目标一致的整体设计和协调合作。
  3.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性有待完善。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是“课程教学”和“就业服务和管理”。课程实施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感觉实用性不够。就业服务工作常仅限于方针政策讲解、就业信息发布等,零碎而不系统,计划性、主动性不够,满足不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各种需要。同时两者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之间又缺乏有机的、一体化的融合,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光说不练,光做不育”的“两张皮”问题。因此,就业教育还未真正全面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正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实施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
  二、创新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就业教育体系的主要思路
  所谓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就业教育体系是把就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教学同步实施、同步评价,并贯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样,就业教育就不再只是作为应对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应急、应变措施,游离或附加于人才培养系统之外。而是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定位的长效制度。
  1.完善体系要素的系统性。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体系要解决校内专门课程教育、就业服务工作和就业教育活动之间缺乏整体设计、相互协同的问题。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忽视就业教育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实施等问题。真正做到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整体规划“就业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就业教育目标的确立和细化、就业教育课程的体系开发、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教育过程的组织管理、保障体系建设等,使之成为一种完整的、有效的职业素养训练系统。同时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系统性:一是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之间的一致性;二是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于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体现其连贯性;三是实现相关工作系统的整合,提高教学系统和学生教育系统的整体性。
  2.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就业教育体系,除了要完善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整体外,还需要按照活动课程的建设要求,专门设计具有校本特点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各专业据此编制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分学期地对全体学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活动课程)。当然,设计专门化的课程体系并不是在原有课程系统中简单叠加一些与就业能力培养相关的传统课程,而应是在深入研究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基础上,采用现代课程开发技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育的内容及其实现的载体。
  3.突出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就其形成规律而言,强调学习者应不断开展主体性实践。作为融合于专业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就业教育体系,必然要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积极实施“活动”教学模式,才能顺应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发展趋势。因此,作为就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载体或教育过程,要避免陷入只注重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获得的传统模式,着力创新基于实践的体验、感悟、认识,探究、训练、熏陶等“教、学、做”合一的现代课程模式,并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个性化成长平台。
  三、构建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就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
  1.创设科学全面的教育内容体系。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并不包括为了学生就业而实施的专业教育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养成和训练,而是特指为了提升学生就业和谋生能力,培育职业素养而实施的一种专门化的教育。其目标主要指向学生个体的就业能力特质,突出学生就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但同时也离不开对就业知识的掌握和职业情感的培育。因此,其教育内容由四个子系统组成。
  第一,有关就业创业的知识系统。主要包括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就业准备与求职应聘、职业适应与个人发展、劳动安全与职业保障、创业活动与经营管理等五个学习领域。   第二,有关职业适应和发展的技能系统。主要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求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训练等五个学习领域。其中,方法能力训练包括信息收集和运用、问题辨析和思考。社会能力训练包括自我教育与体验、合作交流与实践、礼仪修养与形象管理等。求职能力训练包括就业信息收集与分析、求职材料制作、面试技巧、职业心理调适等。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包括创意思维训练、创造技法实训、创业案例分析、创业计划编制、创业过程管理、创业模拟实训等。发展能力训练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时间管理训练、拓展训练等。
  第三,有关职业活动的情感系统。主要包括就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企业文化等四个学习领域。其中,职业意识包括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等。
  第四,有关职业活动的行为系统。主要包括“6S”习惯养成训练(具体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等)、工作规范与纪律训练、工作礼仪与人际交往训练、自我管理和教育训练等四个学习领域。
  2.构建新型的教育实施的运行机制。强调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与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就业教育的内容全面、丰富而又具体,而学校的教育时间特别是课内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而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创新就业教育的实施机制。我们认为这种机制就是构建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德育学分制”。所谓“现代德育学分制”是指借鉴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而创设的有关学生德育过程的管理机制。有必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涉及的“德育学分”不是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评价结果,而是对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成效和数量进行评价。“现代德育学分制”的改革,对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就业教育的实施,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为就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平台。根据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开展就业教育可以采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等不同的实施模式。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作为必修课程只能是少数的基础性内容,而选修课程又无法保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因此,依托“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平台,把就业教育作为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主要内容,就能有效保证教育实施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能激发学生参与就业教育的主动性。“现代德育学分制”从制度设计上,把“德育学分”和“课程学分”同时作为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毕业条件。这样就在学生的德育“内在需求”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的“外在推力”,较好地体现了就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同步要求和同等重要。
  第三,能促进就业教育内容体系的开发和实施。“德育学分”的实施,一方面规定了学生参加德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同样也要求学校应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德育资源,形成以“行政系统”实施为主的“德育养成”和“专业教学”两轮驱动模式。这样,教育活动成为学校必须提供的实践载体和活动的资源,就业教育的实施也就得到了制度性和机制性的保障。
  3.拓展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途径。其实施途径有以下表现形式:第一,把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就业服务工作和就业创业教育嵌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把学生接受就业教育的情况和其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的情况,实现同步实施、同步管理、同步评价,并把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按照上述就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开发一系列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专门化教育课程,通过“必修+选修”“正式课程+活动课程”“课程学分+德育学分”的方式,整合于学校“德育学分制”之中,并成为其核心内容。积极发挥学分制的“个性化教育”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保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第三,积极发挥已有课程的优势和渠道,落实“隐性课程”的实施。在公共文化课程建设中树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观,根据相应学科特点,有分工、有侧重地开展针对性训练。在专业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中,增加“职业意识素养”的培养内容和学习评价。在专业实践性教学中,把“工作规范”“职业行为”“职业习惯”等内容凸显和强化,并落实到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考核、评价的各个环节。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深入研究如何构建有效的高职院校就业体系,对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也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的切实之举。
  [参考文献]
  [1]芦京昌,徐明.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韩包海,冯建新.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3]田雷.试论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工作机制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4]张永祥,梁正瀚.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高校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5]田雷.对职业院校德育学分制内涵与价值的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33).
其他文献
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难,经济管理专业更难!"又一个春季的来临,标志着新一波高校毕业生就业拉开帷幕.一大批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同千千万万个莘莘学子一起,带着"十
7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务院学位办明确表示,培养工程博士不能收学费。但25家试点高校中只有两家宣布免费,招生“掺水”的现象已经露出苗头。仔细研读一些已公开的高校工程博士招生简章,不光招生门槛在降低,而且毕业门槛也不高。  近年来,出于各种原因,社会人士热衷于读硕、读博。追求学习这本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日常工作繁忙,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在职进修,无法专注于学习,按照正常学历标准,许多人难以顺利
[摘要]文章针对高职药学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整体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以课程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药品检测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实现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职药品质量检测技术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赵亚丽(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制药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与现代仪器分析教学
[摘要]党员导师制是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党员导师制的实施具有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要规范导师的德育行为,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反思。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党员导师制  [作者简介]苏镇松(1973- ),男,广东普宁人,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张海平(1968- ),男,广东潮州人,华南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广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立足自身实际,综合分析经济发展走势后,确立
2017年9月23日,位于G42沪蓉高速江苏段的梅村服务区在经历了188天的升级改造后,如期投入试运营,正式拉开了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沪公司”)高速公路服务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公办为主体、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办学的多形式、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主体参与办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蓬
广东省化州市新安镇波罗垌村系革命老区,距离化州市区28公里,村辖20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1054户,人口5439人(其中:相对贫困户60户、相对贫困人口118人),劳动力3540个。波罗垌
作文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快捷、迅速地打开作文思路,不仅能够节省作答时间,而且能够稳妥争得高分。那么,怎样迅速准确地打开作文思路呢?一是活用主题,激发联想;二是虚拟
党的十六大指出:新型工业化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