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21世纪教育研究院、沪江“互加计划”等30多家教育类公益组织、教育企业、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发起实施了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从启动至今,项目已经覆盖全国18个省份,63个区县教育局,3491所学校,使3.3万乡村青年教师受益。传统的教师学习模式一般是“一间教室、一位授课专家、一张PPT”和固定的听课学员,这种教育服务形态只能在固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只有固定的人群受益,授课专家的观点与成果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人群中得以传播与分享,具有限制性、排他性。在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当中,借助互联网这个高速渠道,我们将“一个地点、一台电脑、一位授课专家、一张PPT”无穷放大,与之连接的是由全国各地的乡村青年教师所组成的一张“网”[1],这张网突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也打破了学习者的学习环境限制,实现了乡村青年教师的无边界学习。每周三19:00—20:00,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楼的某一个教室或者英东教育楼的某一个办公室里,一位授课专家通过一台电脑,借助一张PPT,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分享给全国各地的乡村青年教师。而乡村青年教师们通过自己的电脑与手机,或在办公室里,或在校园树下,或在回家途中,或在家里,甚至在汽车和火车上,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学习。全国各地的乡村青年教师在这张学习网上,可以基于自己的时间自主参与学习,可以收看直播,也可以随时观看回放。听完课后,学员可以将自己的感想与体会发布在网络社群中,相互交流、学习,实现彼此之间的知识连接,形成知识网路,进而将所了解的新知识、新理论与新实践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构建新知识,实现从“知识消费者”向“知识生产者”的转变,实现自主发展。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等,这就要求我们高度关注乡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
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发展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政策。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乡村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教师需要不同的培训支持。其中,刚入职的乡村青年教师是最需要支持的群体,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初期的感受与体验直接影响到乡村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而目前的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主要是针对乡村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专门针对乡村青年教师的培训几乎是空白。目前的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一部分乡村青年教师未接受过师范教育,专业素质不高。为了缓解乡村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很多地区放宽乡村教师入职门槛,专业不对口、未接受过师范教育的高校毕业生通过考核或考试加入乡村青年教师队伍。这批乡村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
第二,师范专业毕业的乡村青年教师所接受师范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受乡村经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教育发展状况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不强,难以吸引高质量的毕业生到乡村地区从教。目前愿意到乡村任教的乡村青年教师多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所接受的师范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他们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力不高。
第三,乡村青年教师对职业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强,流失严重。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成为乡村教师是出于迫不得已的原因,仅仅将教师作为职业发展的跳板,一旦遇到更好的机会,就会选择离职,较高的流失率严重影响着乡村教育的质量。
基于此,对刚入职的乡村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让他们真正做到“下得去、留得下、教得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而,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响应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号召,将乡村青年教师作为支持对象,旨在通过提升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微型化”培训实现乡村青年教师的嵌入式学习;通过“陪伴式”培训助力乡村青年教师的自主化发展。
1.“微型化”培训实现乡村青年教师的嵌入式学习
工学矛盾、培训容量过大导致学习难是目前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致力打造“微型化”培训[3],
具体体现在:第一,时间上的“微型化”,每次培训时间限制在45分钟左右,降低对乡村青年教師生活时间的消耗。第二,内容上的“微型化”,不给乡村青年教师讲授过量的宏观理论,而是将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浓缩,深入浅出地分享给他们,降低其学习的认知负荷。时间与内容上的“微型化”实现了乡村青年教师的“嵌入式”学习,即将学习嵌入工作,有效调和了工学矛盾,激发了学习热情,并提高了学习坚持度。
2.“陪伴式”培训助力乡村青年教师的自主化发展
培训时间集中、缺乏长期支持导致培训效果不佳是目前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从乡村青年教师的学习需求与精神需求出发,每周提供一次专业课程和一次师德课程。每周的固定时间,乡村青年教师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顶级教育学研究者和来自北京市优质中小学的一线优秀教育工作者相约于学习平台,在获得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陪伴。每周的网络学习逐渐成为乡村青年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渐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被关注、被支持、被陪伴的感受能够让他们体验到持续的幸福感和职业归属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得到了提高,内生动力得到了增强,自主发展的力量得到了唤醒。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的直接培养对象是老、少、边、穷、岛、牧、库等贫困地区新入职的乡村青年教师,包括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地区免费师范生、已在农村学校执教的青年教师等,其目标是通过高质量培训满足乡村青年教师的真实需求,通过迁移式任务促进其能动学习,进而实现成就乡村青年教师角色转变的目标。 1.高质量培训满足乡村青年教师的真实需求
当前乡村教师培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把乡村教师看作整体学历水平偏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学能力较弱、教育追求不高的群体,进而认为乡村教师培训的目标就是提升乡村教师的基本素质[4]。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则关注乡村青年教师对高质量培训的真实需求,邀请北京师范大学顶级教育学研究者和北京市优质中小学优秀实践教育者来为乡村青年教师提供高品质课程,在提升其基本素质的同时,更关注能够成就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2.迁移式任务促进乡村青年教师的能动学习
以往大量研究认为,给予乡村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多实践技能,少理论知识。这种认识背后体现出“给予”的培训理念。而乡村青年教師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则认为乡村教师自身已经拥有大量的资源,他们需要做的是基于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将身边的资源引入教育教学。因而,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的每一次专业课程都会伴随一个迁移式任务,引导乡村青年教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环境当中,能够基于已有资源创造出新知识,并能够运用新知识联系和解决现实教育教学问题,实现深度学习[5]。
3.自信心培养成就乡村青年教师的角色转变
乡村青年教师长久以来都被普遍认为是弱势群体,这种认识也深深根植于乡村青年教师自己的观念当中,导致其丧失教育自信,专业发展多追随城市经验,缺乏自主发展的力量,更缺乏成为“乡村教育能动者”的角色意识。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的最终目标是为乡村青年教师打造专业、精准、可持续的支持平台,唤醒乡村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力量,提高乡村青年教师的教育自信,提升其内驱力,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即在培训结束后,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彻底转变乡村青年教师的角色,使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能动者”、乡村教育政策的建言者和乡村社区环境的融入者,促使乡村青年教师所在学校从目前的“文化孤岛”转变为乡村的“文化高地”,承担起促进乡村教育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整体发展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基于长期积累的乡村教师教育研究成果,针对乡村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急需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引领这一核心需求,基于“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即学即用”的原则,从理念与情怀、知识与理论、实践与技能三个维度设计了系统的课程,切实为乡村青年教师提供专业、精准和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理念与情怀模块课程主要是提升乡村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自信,涵养其理念与情怀;知识与理论课程模块主要是介绍教师所应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理论;实践与技能课程模块主要是邀请一线的优秀教师分享可以直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用技能。
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程旨在激发乡村青年教师自主学习的力量,每一次课都要为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知识之窗,让他们看到更多教学路上的风景;每节课都要与乡村青年教师的情境需求联系起来;每节课都力争解决一个乡村青年教师实践场景中面临的问题。我们试图传达的一个理念是:教育是有意思的、有趣的。同时,我们秉持帮助乡村青年教师发展却不伤其自尊的原则,课程设置力求做到“不失初心,不失专业性”,要滋养乡村教师的心灵成长,激发老师看向更远的地方,给予教师更多的前进动力。
良好的评价监控机制可以对项目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作用。在目前的乡村教师培训中,评价多流于形式,一般包含考勤、作业等,并且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影响和制约乡村教师的参训心态,也影响学习效果[6]。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构建对授课教师的评价监控、对乡村学员的评价监控、对计划本身的评价监控三重评价监控体系。
1.对授课教师的评价监控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通过建设“课程观察小组”制度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监控。“课程观察小组”成员背景多元,包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高校的教育研究者、来自北京市与其他地区优质中小学的优秀一线教师、来自乡村地区的教育行政人员、来自乡村地区的教研员、来自乡村地区的教师代表等。评课小组需要全程跟踪每一次课程,对课程内容对乡村青年教师的适切性做出评价并反馈给项目组,项目组据此与接下来的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对授课内容、授课形式,乃至PPT制作、课程互动、作业布置等提出建议,保障每一次课程的质量。
2.对乡村学员的评价监控
对于乡村学员的评价监控主要包括布置迁移式任务、设立奖项、给予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回炉学习的机会等。
如前所述,每次课程都会伴随一个迁移式任务,学员通过“打卡”的形式,在互联网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成果。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基于学员打卡情况、平时课程中与授课专家的互动情况等定期选出优秀学员,为优秀学员设立奖项,并给予其回炉学习的机会。2017年9月9日,在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启动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传达了对全国各地乡村青年教师的关爱与寄望,同时承诺2018年暑假邀请其中的100位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培训。2018年7月,这个承诺兑现了。这种到一流师范大学回炉学习的机会对于乡村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3.对计划本身的评价监控
对计划本身进行评价监控是保证计划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为避免陷入“自我陶醉”式评价导致评价信效度不高的境况,我们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邀请在测量评价领域具有较高造诣与声誉的第三方团队,对本计划的设计、实施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估。我们基于第三方评估结果对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进行修正和完善。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基于U-G-N-I模式,
汇聚大学(University)的专业优势、政府(Government)的行政优势、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组织优势、机构(Institute,包含企业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渠道优势,把每一个思想之光分享到全国的各个角落,突破时空边界与地域限制,实现无穷大的正向效应。
[1] 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 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2]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的通知[Z].2015-06-01.
[3] 何小忠,韩念佟.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的特点分析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1):33-38.
[4] 李长娟.偏远乡村地区教师培训的实践探微与路径突破[J]. 教学与管理,2015(12):33-35.
[5] 严文蕃,李娜.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与深度学习——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26-31.
[6] 胡艳. 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2000(3):5 -6.
责任编辑:孙昕
[email protected]
一、发起背景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等,这就要求我们高度关注乡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
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发展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政策。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乡村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教师需要不同的培训支持。其中,刚入职的乡村青年教师是最需要支持的群体,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初期的感受与体验直接影响到乡村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而目前的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主要是针对乡村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专门针对乡村青年教师的培训几乎是空白。目前的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一部分乡村青年教师未接受过师范教育,专业素质不高。为了缓解乡村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很多地区放宽乡村教师入职门槛,专业不对口、未接受过师范教育的高校毕业生通过考核或考试加入乡村青年教师队伍。这批乡村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
第二,师范专业毕业的乡村青年教师所接受师范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受乡村经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教育发展状况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不强,难以吸引高质量的毕业生到乡村地区从教。目前愿意到乡村任教的乡村青年教师多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所接受的师范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他们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力不高。
第三,乡村青年教师对职业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强,流失严重。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成为乡村教师是出于迫不得已的原因,仅仅将教师作为职业发展的跳板,一旦遇到更好的机会,就会选择离职,较高的流失率严重影响着乡村教育的质量。
基于此,对刚入职的乡村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让他们真正做到“下得去、留得下、教得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而,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响应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号召,将乡村青年教师作为支持对象,旨在通过提升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二、基本理念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微型化”培训实现乡村青年教师的嵌入式学习;通过“陪伴式”培训助力乡村青年教师的自主化发展。
1.“微型化”培训实现乡村青年教师的嵌入式学习
工学矛盾、培训容量过大导致学习难是目前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致力打造“微型化”培训[3],
具体体现在:第一,时间上的“微型化”,每次培训时间限制在45分钟左右,降低对乡村青年教師生活时间的消耗。第二,内容上的“微型化”,不给乡村青年教师讲授过量的宏观理论,而是将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浓缩,深入浅出地分享给他们,降低其学习的认知负荷。时间与内容上的“微型化”实现了乡村青年教师的“嵌入式”学习,即将学习嵌入工作,有效调和了工学矛盾,激发了学习热情,并提高了学习坚持度。
2.“陪伴式”培训助力乡村青年教师的自主化发展
培训时间集中、缺乏长期支持导致培训效果不佳是目前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从乡村青年教师的学习需求与精神需求出发,每周提供一次专业课程和一次师德课程。每周的固定时间,乡村青年教师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顶级教育学研究者和来自北京市优质中小学的一线优秀教育工作者相约于学习平台,在获得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陪伴。每周的网络学习逐渐成为乡村青年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渐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被关注、被支持、被陪伴的感受能够让他们体验到持续的幸福感和职业归属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得到了提高,内生动力得到了增强,自主发展的力量得到了唤醒。
三、目标设定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的直接培养对象是老、少、边、穷、岛、牧、库等贫困地区新入职的乡村青年教师,包括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地区免费师范生、已在农村学校执教的青年教师等,其目标是通过高质量培训满足乡村青年教师的真实需求,通过迁移式任务促进其能动学习,进而实现成就乡村青年教师角色转变的目标。 1.高质量培训满足乡村青年教师的真实需求
当前乡村教师培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把乡村教师看作整体学历水平偏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学能力较弱、教育追求不高的群体,进而认为乡村教师培训的目标就是提升乡村教师的基本素质[4]。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则关注乡村青年教师对高质量培训的真实需求,邀请北京师范大学顶级教育学研究者和北京市优质中小学优秀实践教育者来为乡村青年教师提供高品质课程,在提升其基本素质的同时,更关注能够成就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2.迁移式任务促进乡村青年教师的能动学习
以往大量研究认为,给予乡村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多实践技能,少理论知识。这种认识背后体现出“给予”的培训理念。而乡村青年教師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则认为乡村教师自身已经拥有大量的资源,他们需要做的是基于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将身边的资源引入教育教学。因而,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的每一次专业课程都会伴随一个迁移式任务,引导乡村青年教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环境当中,能够基于已有资源创造出新知识,并能够运用新知识联系和解决现实教育教学问题,实现深度学习[5]。
3.自信心培养成就乡村青年教师的角色转变
乡村青年教师长久以来都被普遍认为是弱势群体,这种认识也深深根植于乡村青年教师自己的观念当中,导致其丧失教育自信,专业发展多追随城市经验,缺乏自主发展的力量,更缺乏成为“乡村教育能动者”的角色意识。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的最终目标是为乡村青年教师打造专业、精准、可持续的支持平台,唤醒乡村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力量,提高乡村青年教师的教育自信,提升其内驱力,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即在培训结束后,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彻底转变乡村青年教师的角色,使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能动者”、乡村教育政策的建言者和乡村社区环境的融入者,促使乡村青年教师所在学校从目前的“文化孤岛”转变为乡村的“文化高地”,承担起促进乡村教育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整体发展的责任。
四、组织实施
北京师范大学基于长期积累的乡村教师教育研究成果,针对乡村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急需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引领这一核心需求,基于“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即学即用”的原则,从理念与情怀、知识与理论、实践与技能三个维度设计了系统的课程,切实为乡村青年教师提供专业、精准和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理念与情怀模块课程主要是提升乡村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自信,涵养其理念与情怀;知识与理论课程模块主要是介绍教师所应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理论;实践与技能课程模块主要是邀请一线的优秀教师分享可以直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用技能。
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程旨在激发乡村青年教师自主学习的力量,每一次课都要为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知识之窗,让他们看到更多教学路上的风景;每节课都要与乡村青年教师的情境需求联系起来;每节课都力争解决一个乡村青年教师实践场景中面临的问题。我们试图传达的一个理念是:教育是有意思的、有趣的。同时,我们秉持帮助乡村青年教师发展却不伤其自尊的原则,课程设置力求做到“不失初心,不失专业性”,要滋养乡村教师的心灵成长,激发老师看向更远的地方,给予教师更多的前进动力。
五、评价监控
良好的评价监控机制可以对项目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作用。在目前的乡村教师培训中,评价多流于形式,一般包含考勤、作业等,并且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影响和制约乡村教师的参训心态,也影响学习效果[6]。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构建对授课教师的评价监控、对乡村学员的评价监控、对计划本身的评价监控三重评价监控体系。
1.对授课教师的评价监控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通过建设“课程观察小组”制度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监控。“课程观察小组”成员背景多元,包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高校的教育研究者、来自北京市与其他地区优质中小学的优秀一线教师、来自乡村地区的教育行政人员、来自乡村地区的教研员、来自乡村地区的教师代表等。评课小组需要全程跟踪每一次课程,对课程内容对乡村青年教师的适切性做出评价并反馈给项目组,项目组据此与接下来的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对授课内容、授课形式,乃至PPT制作、课程互动、作业布置等提出建议,保障每一次课程的质量。
2.对乡村学员的评价监控
对于乡村学员的评价监控主要包括布置迁移式任务、设立奖项、给予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回炉学习的机会等。
如前所述,每次课程都会伴随一个迁移式任务,学员通过“打卡”的形式,在互联网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成果。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基于学员打卡情况、平时课程中与授课专家的互动情况等定期选出优秀学员,为优秀学员设立奖项,并给予其回炉学习的机会。2017年9月9日,在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启动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传达了对全国各地乡村青年教师的关爱与寄望,同时承诺2018年暑假邀请其中的100位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培训。2018年7月,这个承诺兑现了。这种到一流师范大学回炉学习的机会对于乡村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3.对计划本身的评价监控
对计划本身进行评价监控是保证计划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为避免陷入“自我陶醉”式评价导致评价信效度不高的境况,我们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邀请在测量评价领域具有较高造诣与声誉的第三方团队,对本计划的设计、实施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估。我们基于第三方评估结果对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进行修正和完善。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基于U-G-N-I模式,
汇聚大学(University)的专业优势、政府(Government)的行政优势、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组织优势、机构(Institute,包含企业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渠道优势,把每一个思想之光分享到全国的各个角落,突破时空边界与地域限制,实现无穷大的正向效应。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 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2]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的通知[Z].2015-06-01.
[3] 何小忠,韩念佟.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的特点分析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1):33-38.
[4] 李长娟.偏远乡村地区教师培训的实践探微与路径突破[J]. 教学与管理,2015(12):33-35.
[5] 严文蕃,李娜.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与深度学习——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26-31.
[6] 胡艳. 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2000(3):5 -6.
责任编辑:孙昕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