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恩师孙喜亭先生不幸于2018年11月12日11时40分仙逝,享年88岁。2003年9月17日,先生不幸罹患脑梗,从此口不能言、行动不便,绝大多数时间只能坐在窗前或阳台上,默默地看着外面熟悉而陌生的世界。在师母、亲友和弟子的鼓励下,身病志愈坚的先生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一直坚持到2013年。经师母慨允,我把先生写下的五万余字记载他病中生活的文字整理后印刷成一本名为《日子:2005—2013年日记》的小册子。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字饱含着先生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挚爱、对学校的关爱、对学生的厚爱、对家人的怜爱、对平凡劳动者的仁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一
1947年11月,先生的家乡河北省正定县解放了。村长让他到村小教书,17岁的他从此与三尺讲台结下了一生之缘。1948年,先生进入石家庄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和石家庄人民代表。1954年,先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有了自己毕生的事业—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先生深知,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新中国给他带来的,所以他深深地热爱党和祖国。他在石家庄解放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写道:(1947年)11月12日这一天,我投入了共产党的怀抱。村干部叫我在本村教小学,上课时我首先教孩子们认念:“共产党,我是中国人,我们爱祖国”。2011年7月1日,先生满怀激情地写道:今日是中国共产党90年生日。我1949年1月入党,党龄62年半了。我亲身见证了党62年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凡的日日夜夜。我在党的怀抱中接受关怀和培育,经受教育和考验,由一个世事不知的农村娃成了如今的一名大学教授。我要放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患病后的先生虽不能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但他的心始终和国家发展的脉搏同步跳动。他的日记中记载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天、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每年的两会……
正是出于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感恩,先生经常在他的日记中写下祝福祖国的话语。2005年的最后一天,先生写道:忆当年,念今日幸福,知温饱,念劳苦大众。愿新年国力更强,人民大众,都得温饱。2009年岁末,先生赋诗道:室内温暖室外寒,辞别09迎新年。国强民富众期盼,家和人康岁岁安。字里行间弥散着老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
孙喜亭先生一生中做得最长久、最重要的事就是教书育人。他爱教师这个职业,爱三尺讲台,爱与学生交往,爱与教育事业有关的一切。这份爱,执着而永恒!
2010年暑假,我们这些学生举办了一个庆祝先生80寿诞的小规模聚会。先生为此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讲述的核心话题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留恋—
回顾一生,我最珍爱的要算是三尺讲台。讲台虽小,但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共同进入一个知识的领域时,犹如鸟儿飞向晴空,鱼儿游入深海。其实讲台是大无边的……我喜欢静谧的课堂上那专注探求的目光,那不约而同的偶然的笑声,以及师生在某一点上引起共鸣的相互交融的情感。……今生我上过多少节可已无从计起,我时常感到上课是我的生活中的必需,因为它使我不停地学,给我愉悦、满足和生命的活力。在三尺讲台上,无论面对七、八岁的娃娃,还是五六十岁的成人,我都要满怀信心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师生共同享受满足和快乐,这是做教师的幸福。
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也热爱给他提供了站立于三尺讲台机会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和教育管理学院。他病中的日记中常常提及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的慰问,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流淌在文字之间。2008年老年节,教育管理学院领导去看望他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从师大周报上我知道学院的工作蒸蒸日上,各方面都很有成效,我祝愿学院的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先生更加不会忘记的是自己的老师。每当黄济先生、王策三先生、顾明远先生这些老师去看他,他都会认真地记下来。2007年1月19日,他写道:黄济老师86岁了,登着三轮车来看我。……我们相处、相知、相怜,风风雨雨53年,他是我的老师、同事、兄长。他多次看望,我把他的关怀记在心里。他记录了2013年顾明远先生去看望他的情景:1月17日上午九时一刻,外面飘着雪花,我还躺在被窝里。老伴刚起床,听见哐哐的敲门声。她开门一看,一万个想不到,原来是顾明远。我感动、惊异,顾不得穿衣。他在床前坐下,握手,問候,说了些家常话,亲切又实在。他已84岁,是全国知名专家,无人陪着。他在雪中离去,我怎能不记下?
三
先生对我们这些学生的爱,是慈父般的厚重。
先生的病中日记里,记载最多的是我们这些学生的进步和生活。透过日记,学生的形象、身份和进步都跃然纸上:周作宇从美国访学回来后,比原来瘦了,脸色很好,很精神,俨然一副学者风度,是师大难得的人才;毛亚庆担任学院开发主任,工作很有成效,虽然累,但心情好;黄崴2005年调入中山大学工作,很专业;樊秀萍作为领导虽工作繁重,日夜操劳,但仍年轻漂亮,精神焕发;肖川很聪明,有才智,也很勤奋,教学科研两手抓,很有成就;郝文武淳朴肯干,刘梓良事业顺利……
先生之所以如此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是因为他十分看重师生之间这份难得的缘分,而这对我的后半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一向随性散漫,但2003年后给自己订下一个目标:每年都要回一次北京看一看恩师。而我每次去看他,他都写在日记里。2006年6月15日,先生写道:喜鹊在窗前的松树枝上跳来跳去,难道有什么喜事报告给我?果然,王卫东来了。师生相见,分外欣喜。第二天,先生又写道:卫东早上又到,说推我出去转,我欣然同意。外面天空晴朗,阳光灿烂,卫东推着我和我老伴叙着话,缓缓前行,浓浓的师生情在车轮下流动。难得卫东有这样的闲适,难忘的六月十六日这一刻。浓浓的师生情,这正是先生最为看重的!2010年暑假,我的心脏病复发,没有办法参加为先生举行的80寿诞庆祝活动,可是先生并没有忘记我。第二年4月,先生的孙子冬阳到广州开会,先生专门让他给我带去了一个文件袋,里面装着先生给我写的信、发言稿和庆祝活动的照片和录像。这个袋子,我一直珍藏着。每每看到它,内心便充满了无限的温暖。 这,就是我们的好导师!虽然口不能言,但念念不忘的,都是学生的进步;时刻牵挂的,都是学生的幸福。我们今生能够成为先生的门生,何其幸哉!何其幸哉!
四
在我以前的印象里,先生对学院和事业的热爱,远远超过他对家人的关心。而在整理日记时我发现,先生其实十分爱自己的家人。
先生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时写下的第一篇文字就是一家七口的名字。之后的文字密集地记录着家人为他做的一切:儿子给他洗澡、洗衣服、剪指甲、剪鼻毛、掏耳朵;女儿给他买新鞋、新裤子和蟹爪莲,给他理发、刮胡子,洗被罩床单;儿媳给他包饺子;孙子从学校回家就去看他……为了让先生生活得幸福,他的家人想了很多办法,开车带他出去逛街、在校园里推着轮椅散心、带他去外边吃饭,等等。为了让他能够更好地锻炼走路,还在家里和楼道的楼梯上装了铁栏杆。这些,先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所有的家人中,最让先生牵挂的是他的孙子。他希望自己的爱孙在各方面得到锻炼,学业有成,事业进步。孙子工作中有了成绩,老人感到非常高兴。孙子的专业文章发表了,带给爷爷奶奶看,分享喜悦:关于地质的知识,我和老伴虽然一窍不通,但也非常认真地看了。他在领导的引导下,能攀上去,這是他工作两年半以来努力的结果。我们欣慰!我想,一生执着于学术的先生,那一刻是最高兴的。
五
先生是一位具有博爱情怀的学者。他不仅关心国泰民安的大事,关心自己的学校、同事、家人、学生和朋友,也十分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关心那些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在各行各业辛勤劳作的普通劳动者。在他的文字里,记录着给他做过治疗和检查的医护人员,给小红楼新家装修的工人,给他些许帮助的学校保安……对于这些人,他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2008年8月5日,先生写道:八月四日酷热,烈日,蝉鸣,出汗,洗澡,洗衣服,在家里人们为热忙碌,校园里,各路口值班的卫士们服帽整齐,除了一把遮阳伞,偶尔来一阵热风,其余整日都在热浪中,再想想那些为奥运会忙碌的人们,我们的内心马上凉下来,因为被他们的热情和行为感动。每年天寒地冻、风雪来临时,他就会想起那些顶着严冷除雪、站岗、工作的人,在日记里感谢那些为别人的舒服日夜辛劳的人们,以及在风雪中拼搏的斗士们。
先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日记里,先生描绘过春天的绿树红花,夏天的烈日蝉鸣,秋天的凉风黄叶,冬天的暖阳寒雪;记载着绽开笑脸的蟹爪莲、竞相开放的长寿花、争芳斗艳的郁金香、挺拔健壮的巴西木、叶片油绿的枣树、花满枝头的泡桐、根深叶茂核桃树和大杨树,还有上窜下跳的黑猩猩、悠然游水的大白鹅、斯文踱步的长颈鹿、傲立枯枝的小喜鹊。先生感叹过兰花的高贵,赞美过蝴蝶兰的顽强,也借大自然激发自己的生命力:冬阳、春阳都可贵,它给我这个行动不便的人带来光明和温暖。冬天它射进屋子,洒满我身,春天它退到凉台上,我追到凉台上。我要追太阳,追光阴。
花鸟草虫、风雨雪霜、日月星辰是先生人生最后阶段最要好的朋友。先生在日记里感恩大自然这个忠诚的朋友,因为大树与他为伴,鸟儿为他唱歌,到了晚上,还有半个月亮爬上来,挂在树梢上朝他笑……这一切让他感到舒畅、愉悦和幸福:高大的梧桐树开花了,淡紫色,喇叭形的花散发着淡淡的香味。我家西窗外这课泡桐开了满枝头的花,覆盖在我家屋顶上,像带上了一夏花冠。我坐在凉台上晒太阳,享受着春天美的给予。我一个病老头儿,却享受着天使般的待遇。先生笔下的大自然,是那么缤纷多彩、婀娜多姿,那么坚强不屈、固守生命,又是那么温顺体贴、善解人意。若非有博大深厚而又细致入微的爱心,怎会发现大自然如此的美妙呢?
愿先生的这份博爱永驻人间,世界因爱而更加美好,人人因爱而更加幸福!
(作者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玉敏
[email protected]
一
1947年11月,先生的家乡河北省正定县解放了。村长让他到村小教书,17岁的他从此与三尺讲台结下了一生之缘。1948年,先生进入石家庄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和石家庄人民代表。1954年,先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有了自己毕生的事业—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先生深知,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新中国给他带来的,所以他深深地热爱党和祖国。他在石家庄解放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写道:(1947年)11月12日这一天,我投入了共产党的怀抱。村干部叫我在本村教小学,上课时我首先教孩子们认念:“共产党,我是中国人,我们爱祖国”。2011年7月1日,先生满怀激情地写道:今日是中国共产党90年生日。我1949年1月入党,党龄62年半了。我亲身见证了党62年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凡的日日夜夜。我在党的怀抱中接受关怀和培育,经受教育和考验,由一个世事不知的农村娃成了如今的一名大学教授。我要放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患病后的先生虽不能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但他的心始终和国家发展的脉搏同步跳动。他的日记中记载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天、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每年的两会……
正是出于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感恩,先生经常在他的日记中写下祝福祖国的话语。2005年的最后一天,先生写道:忆当年,念今日幸福,知温饱,念劳苦大众。愿新年国力更强,人民大众,都得温饱。2009年岁末,先生赋诗道:室内温暖室外寒,辞别09迎新年。国强民富众期盼,家和人康岁岁安。字里行间弥散着老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
孙喜亭先生一生中做得最长久、最重要的事就是教书育人。他爱教师这个职业,爱三尺讲台,爱与学生交往,爱与教育事业有关的一切。这份爱,执着而永恒!
2010年暑假,我们这些学生举办了一个庆祝先生80寿诞的小规模聚会。先生为此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讲述的核心话题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留恋—
回顾一生,我最珍爱的要算是三尺讲台。讲台虽小,但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共同进入一个知识的领域时,犹如鸟儿飞向晴空,鱼儿游入深海。其实讲台是大无边的……我喜欢静谧的课堂上那专注探求的目光,那不约而同的偶然的笑声,以及师生在某一点上引起共鸣的相互交融的情感。……今生我上过多少节可已无从计起,我时常感到上课是我的生活中的必需,因为它使我不停地学,给我愉悦、满足和生命的活力。在三尺讲台上,无论面对七、八岁的娃娃,还是五六十岁的成人,我都要满怀信心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师生共同享受满足和快乐,这是做教师的幸福。
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也热爱给他提供了站立于三尺讲台机会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和教育管理学院。他病中的日记中常常提及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的慰问,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流淌在文字之间。2008年老年节,教育管理学院领导去看望他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从师大周报上我知道学院的工作蒸蒸日上,各方面都很有成效,我祝愿学院的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先生更加不会忘记的是自己的老师。每当黄济先生、王策三先生、顾明远先生这些老师去看他,他都会认真地记下来。2007年1月19日,他写道:黄济老师86岁了,登着三轮车来看我。……我们相处、相知、相怜,风风雨雨53年,他是我的老师、同事、兄长。他多次看望,我把他的关怀记在心里。他记录了2013年顾明远先生去看望他的情景:1月17日上午九时一刻,外面飘着雪花,我还躺在被窝里。老伴刚起床,听见哐哐的敲门声。她开门一看,一万个想不到,原来是顾明远。我感动、惊异,顾不得穿衣。他在床前坐下,握手,問候,说了些家常话,亲切又实在。他已84岁,是全国知名专家,无人陪着。他在雪中离去,我怎能不记下?
三
先生对我们这些学生的爱,是慈父般的厚重。
先生的病中日记里,记载最多的是我们这些学生的进步和生活。透过日记,学生的形象、身份和进步都跃然纸上:周作宇从美国访学回来后,比原来瘦了,脸色很好,很精神,俨然一副学者风度,是师大难得的人才;毛亚庆担任学院开发主任,工作很有成效,虽然累,但心情好;黄崴2005年调入中山大学工作,很专业;樊秀萍作为领导虽工作繁重,日夜操劳,但仍年轻漂亮,精神焕发;肖川很聪明,有才智,也很勤奋,教学科研两手抓,很有成就;郝文武淳朴肯干,刘梓良事业顺利……
先生之所以如此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是因为他十分看重师生之间这份难得的缘分,而这对我的后半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一向随性散漫,但2003年后给自己订下一个目标:每年都要回一次北京看一看恩师。而我每次去看他,他都写在日记里。2006年6月15日,先生写道:喜鹊在窗前的松树枝上跳来跳去,难道有什么喜事报告给我?果然,王卫东来了。师生相见,分外欣喜。第二天,先生又写道:卫东早上又到,说推我出去转,我欣然同意。外面天空晴朗,阳光灿烂,卫东推着我和我老伴叙着话,缓缓前行,浓浓的师生情在车轮下流动。难得卫东有这样的闲适,难忘的六月十六日这一刻。浓浓的师生情,这正是先生最为看重的!2010年暑假,我的心脏病复发,没有办法参加为先生举行的80寿诞庆祝活动,可是先生并没有忘记我。第二年4月,先生的孙子冬阳到广州开会,先生专门让他给我带去了一个文件袋,里面装着先生给我写的信、发言稿和庆祝活动的照片和录像。这个袋子,我一直珍藏着。每每看到它,内心便充满了无限的温暖。 这,就是我们的好导师!虽然口不能言,但念念不忘的,都是学生的进步;时刻牵挂的,都是学生的幸福。我们今生能够成为先生的门生,何其幸哉!何其幸哉!
四
在我以前的印象里,先生对学院和事业的热爱,远远超过他对家人的关心。而在整理日记时我发现,先生其实十分爱自己的家人。
先生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时写下的第一篇文字就是一家七口的名字。之后的文字密集地记录着家人为他做的一切:儿子给他洗澡、洗衣服、剪指甲、剪鼻毛、掏耳朵;女儿给他买新鞋、新裤子和蟹爪莲,给他理发、刮胡子,洗被罩床单;儿媳给他包饺子;孙子从学校回家就去看他……为了让先生生活得幸福,他的家人想了很多办法,开车带他出去逛街、在校园里推着轮椅散心、带他去外边吃饭,等等。为了让他能够更好地锻炼走路,还在家里和楼道的楼梯上装了铁栏杆。这些,先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所有的家人中,最让先生牵挂的是他的孙子。他希望自己的爱孙在各方面得到锻炼,学业有成,事业进步。孙子工作中有了成绩,老人感到非常高兴。孙子的专业文章发表了,带给爷爷奶奶看,分享喜悦:关于地质的知识,我和老伴虽然一窍不通,但也非常认真地看了。他在领导的引导下,能攀上去,這是他工作两年半以来努力的结果。我们欣慰!我想,一生执着于学术的先生,那一刻是最高兴的。
五
先生是一位具有博爱情怀的学者。他不仅关心国泰民安的大事,关心自己的学校、同事、家人、学生和朋友,也十分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关心那些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在各行各业辛勤劳作的普通劳动者。在他的文字里,记录着给他做过治疗和检查的医护人员,给小红楼新家装修的工人,给他些许帮助的学校保安……对于这些人,他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2008年8月5日,先生写道:八月四日酷热,烈日,蝉鸣,出汗,洗澡,洗衣服,在家里人们为热忙碌,校园里,各路口值班的卫士们服帽整齐,除了一把遮阳伞,偶尔来一阵热风,其余整日都在热浪中,再想想那些为奥运会忙碌的人们,我们的内心马上凉下来,因为被他们的热情和行为感动。每年天寒地冻、风雪来临时,他就会想起那些顶着严冷除雪、站岗、工作的人,在日记里感谢那些为别人的舒服日夜辛劳的人们,以及在风雪中拼搏的斗士们。
先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日记里,先生描绘过春天的绿树红花,夏天的烈日蝉鸣,秋天的凉风黄叶,冬天的暖阳寒雪;记载着绽开笑脸的蟹爪莲、竞相开放的长寿花、争芳斗艳的郁金香、挺拔健壮的巴西木、叶片油绿的枣树、花满枝头的泡桐、根深叶茂核桃树和大杨树,还有上窜下跳的黑猩猩、悠然游水的大白鹅、斯文踱步的长颈鹿、傲立枯枝的小喜鹊。先生感叹过兰花的高贵,赞美过蝴蝶兰的顽强,也借大自然激发自己的生命力:冬阳、春阳都可贵,它给我这个行动不便的人带来光明和温暖。冬天它射进屋子,洒满我身,春天它退到凉台上,我追到凉台上。我要追太阳,追光阴。
花鸟草虫、风雨雪霜、日月星辰是先生人生最后阶段最要好的朋友。先生在日记里感恩大自然这个忠诚的朋友,因为大树与他为伴,鸟儿为他唱歌,到了晚上,还有半个月亮爬上来,挂在树梢上朝他笑……这一切让他感到舒畅、愉悦和幸福:高大的梧桐树开花了,淡紫色,喇叭形的花散发着淡淡的香味。我家西窗外这课泡桐开了满枝头的花,覆盖在我家屋顶上,像带上了一夏花冠。我坐在凉台上晒太阳,享受着春天美的给予。我一个病老头儿,却享受着天使般的待遇。先生笔下的大自然,是那么缤纷多彩、婀娜多姿,那么坚强不屈、固守生命,又是那么温顺体贴、善解人意。若非有博大深厚而又细致入微的爱心,怎会发现大自然如此的美妙呢?
愿先生的这份博爱永驻人间,世界因爱而更加美好,人人因爱而更加幸福!
(作者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玉敏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