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混凝土结构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l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建筑类型与功能的愈来愈复杂,结构体系的更加多样化,混凝土结构设计也越来越成为结构工程师设计工作的主要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经过笔者这些多年来的设计实践,发现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遗漏或错误。为了避免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少犯或不犯这些错误,现将这些常常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关键词:混凝土 结构设计 问题
  一 关于超长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1条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55m,而7.1.2条则规定当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或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且有充分依据的,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增大。这两条使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较难把握。工程实例中超过55m 就设置伸缩缝,这显然是很难保证的,但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后究竟应控制房屋长度多少而不至于产生裂缝等不良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各地区的温差及混凝土不同的收缩应力。在结构设计中必须对梁柱配筋进行概念上的调整。首先是长向板钢筋应双层设置,并适当加强中部区域的梁板配筋,笔者认为中部区域作为一个中点必然受较大应力,而两侧梁柱,特别是边跨的柱配筋必须加强以抵抗温度应力带来的推力,而超长结构在角部容易产生的扭转效应也须我们在设计中对角部结构进行加强。当框架结构超过70m时,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不设置伸缩缝,譬如说采用预加应力,掺入抗裂外加剂等等,而且作为超过70m 的结构,必须对温度及收缩裂缝采取定量的分析,并相应施加预应力,这在许多工程实例中应用的效果也是众目共睹的。如果对超长结构,不能有效的分析清楚受力情况,笔者建议还是应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毕竟建筑上缝只要处理得当还是不影响观瞻的。
  二 关于箱、筏基础底板的挑板问题
  (1).从结构角度来讲,如果能出挑板,能调匀边跨底板钢筋,特别是当底板钢筋通长布置时,不会因边跨钢筋而加大整个底板的通长筋,较节约。
  (2).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必要时可加较大跨度的周圈窗井。
  (3).能降低整体沉降,当荷载偏心时,在特定部位设挑板,还可调整沉降差和整体倾斜。
  (4).窗井部位可以认为是挑板上砌墙,不宜再出长挑板。虽然在计算时此处板并不应按挑板计算。当然此问题并不绝对,当有数层地下室,窗井横隔墙较密,且横隔墙能与内部墙体连通时,可灵活考虑。
  (5).当地下水位很高,出基础挑板,有利于解决抗浮问题。
  (6).从建筑角度讲,取消挑板,可方便柔性防水做法。当为多层建筑时,结构也可谦让一下建筑。
  三 关于桩筏基础中筏板取值:
  桩筏基础设计中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一般是先按建筑层数估算筏板厚度,常规是按层数x50mm来估算。譬如说一幢十八层的小高层住宅,我们则先按18x50mm=900mm设定筏板厚,然后再根据排桩情况,分别验算角桩冲切,邊桩冲切及墙冲切,群桩冲切。一般情况均为角桩冲切来控制板厚,但笔者在这里主要强调一个短肢剪力墙结构下的群桩冲切,短肢剪力墙结构由于墙体不封闭,故取值群桩冲切边界时有相当大的困难,而群桩冲切由于桩群重叠面积较大,应是一种不利状态。笔者建议取几个大层间近似作为冲切边界,所围区域内短肢墙体内力则作为抗力抵消,虽不完全准确,但区域放大后,边界的开口效应有所削弱,是可行的。
  四 关于板面设置温度应力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1.9条规定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对于这一条设计人员的理解又会产生出入。什么区域属于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区域?笔者认为对于规则较短的建筑物我们可以在各楼面边跨及屋面层设置相应的温度应力钢筋,而对于超长结构,则建议在超长结构的长向均应设置双层钢筋。其余部位则可因人而异,功能重要的区域设置,有条件的建设子项设置,而不必过于强调。另外有一点,当地下室筏板厚度大于1200mm时,笔者建议在筏板中间配置温度收缩应力钢筋以抵抗大体积混凝土所产生的收缩及温度应力,配筋量笔者建议取1/2筏板厚的0.1%,且不小于φ12@200。
  五 关于梁筏基础板筋位置
  弹性梁筏基础,由于考虑水浮力下底板所受向上的反向力,设计人员会要求筏板面筋能置于地梁主筋以下,而地梁配筋有时较多甚至配置双排筋,再加上梁箍筋则施工中引起板筋的弯折相当困难,遇到人防工程则更难施工。笔者认为从受力传递过程来说,板筋设置必须准确,但考虑施工困难及相应板保护层的损失,建议可以作适当放松,我院在部分地下工程说明中规定底板面筋应有一半钢筋经斜折后放置在支承基础梁主筋下面,伸入梁内不小于15d,这是合理的。
  六关于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
  强柱弱梁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而提出的。柱破坏了建筑物整个都会倾覆,而梁破坏则仅是某个区域失效,因此柱较之梁破坏的损害更大,当前我们的经济已高速发展,我们设计人员在设计中一定要将这一概念设计贯彻下去。其一必须严格控制柱轴压比,我们目前的计算均是基于小震下进行的,如果小震下柱子轴压比过高,则大震下地震力将对边柱产生一个巨大的附加轴力(有文章研究表明约增加30%),则柱子根本不可能有这点安全储备,在大震即会破坏,那又何谈大震不倒呢?笔者认为轴压比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宜超过0.9%,且我们对柱断面及配筋设置时应分部位处理,建议边柱,角柱应适当加强,特别是角柱,建议应全柱加密箍筋,且配筋率不宜小于1%.所有框架柱,不包括小截面柱,笔者建议纵筋均应大于20,且柱筋品种不宜过多,矩形截面柱尽可能对称配筋。而对梁配筋笔者则建议应配足梁中部筋,而支座筋则可通过调幅让其适当降低,以使地震作用下能形成梁铰机制,防止柱先于梁屈服,使梁端能首先产生塑性铰,保证柱端的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梁端的实际受弯承载力。
  七 关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几个问题
  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处理不当经常会成为薄弱点,这也是抗震审查中经常发现的问题。其一是对普通长墙的界定,高规JGJ3-2002第7.1.2条中规定一般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8的剪力墙,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困惑,高厚比为7.9倍及8.1倍的两种墙受力特性截然不同,由此而引起的配筋亦相差甚远(对四级剪力墙而言,短肢剪力墙在一般部位的配筋率要求大于1.0%,而普通墙则仅要求边缘构件配筋率0.4%,墙身部分配筋率仅为0.2%。)因此笔者在布置长墙时建议控制高厚比大于9,这样就与短肢剪力墙有所区分而不会混淆。其二是关于小墙肢JGJ3-2002第7.2.5条规定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截面厚度的5倍,因为当墙肢高厚比较小时受力特性是脆性破坏,属抗震不利构件。因此笔者认为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次类构件的出现,特别是高厚比小于3的小墙肢应不出现,如出现建议一种是按构造柱考虑,不作为抗侧力构件,否则应按框架柱设计,尽量降低轴压比,加强配筋。
  八 结束语
  总之,混凝土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在这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使设计结果存在不安全因素。以上也只是笔者在设计过程中对问题一些浅薄的认识。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图像视频压缩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很多图像/视频压缩编码标准采用“分块DCT+量化”的形式实现图像压缩传输。当压缩率过大或量化
摘要:本文笔者从生态、文脉、空间形式和技术手法几个方面,就如何利用庭院空间的形式,改善城市高层住宅的居住环境,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进行更多的亲密接触,创造出可持续性发展的高质量高层住宅环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庭院;空中花园;居住环境  1、引言   庭院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空间形态,蕴涵着传统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内涵;它的空间围合形式和空间构成,以及它在建筑中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其在中国的居住
期刊
混沌作为非线性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一种貌似无规则的、类随机的现象。由于混沌信号具有宽频谱、类噪声等特点,因此在保密通信系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EPON被视为下一代接入网的最佳候选技术,因为它经济、简单、可扩展,能向最终用户提供综合的话音、数据和视频服务,并对IP数据业务是最优的,它代表了低成本高带宽以太设备与低成本
摘 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建筑行业的必修课,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建筑产品的质量、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自身形象。如何加强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高低,受到建筑业各级领导和从业者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 科学     1.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1.1 明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之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竞争也显得尤为激烈。本文分析了高层施工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做好高层施工组织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层综合楼 管理体制 组织    1 重建不重管的弊端  在一个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没有切实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对规章制度或技术规范,只是标语式的挂在墙上,搞形式,走走过场。管理人员不履行职责,故而操作人员违章操作,事故时有发生
期刊
TD-SCDMA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联合检测是其中的关键技术。联合检测技术是减弱或消除多址干扰、码间干扰和远近效应的有效手段,能够简化功率控制,降低
图像平滑和分割是图像处理中的最重要的两个步骤,其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处理的效果。近年来,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处理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对图像处理的问题建立
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CT)的出现使得无损检测物体三维内部结构成为可能。但现有的成像技术仍然需要大量的采样样本才能重建出较好的物体断层,这种采样需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移动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用户对网络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移动网络维护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响应式故障处理已经无法满足运营商对网络质